粉细砂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粉细砂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类型,它在水工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由于其本身特性的限制,粉细砂地基在工程建设中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加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粉细砂地基的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针对其特殊性能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

本文就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进行探讨。

一、粉细砂地基的特点我们来了解一下粉细砂地基的特点。

粉细砂是一种颗粒较细的土壤,在它的颗粒中含有大量的细小颗粒和质量较轻的颗粒。

由于其颗粒细小,因此其存在着较大的孔隙度和较小的密实度。

在水工建筑中,粉细砂地基往往容易发生隆起、沉陷等问题,对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的粉细砂地基处理方法在传统的工程建设中,针对粉细砂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罩面处理:即在粉细砂地基表面进行加盖。

这种方法的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罩面层可能会发生破碎、龟裂等问题,对地基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2. 加固处理:可采用搅拌桩、灌注桩等方法对粉细砂地基进行加固。

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并且较为稳定,但是施工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在一些特殊场合不能满足要求。

3. 沉降处理:通过给予地基施加较大的荷载,使其发生一定的沉降,从而提高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

三、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粉细砂地基的处理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新技术的应用:1. 水泥土加固:将水泥和粉细砂进行混合,形成水泥土,然后将其铺设在地基表面,通过水泥的固化作用,使得粉细砂地基得到一定的加固。

这种方法的施工简便,成本较低,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

2. 特殊地基桩的应用: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地基桩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粉细砂地基的处理中,如振动密实桩、网格桩等。

这些地基桩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地基的承载力,还可以改善地基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粉细砂地基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地基类型,其强度低、易压缩、水分敏感性大等特点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治理方法如加固、加厚等存在着成本高、难以保证施工质量等问题,因此探索新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1. 填充材料法填充材料法是指在地基上铺设筛石或钢渣、粉煤灰等填充材料,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较为简单易行,适用性强,但是需要考虑填充材料与地基之间的密实性以及排水情况等问题,同时填充材料层厚度要掌握好,不要过厚过薄。

2. 地下钻孔加固法地下钻孔加固法是利用钻孔灌注混凝土的形式对粉细砂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该方法适用于地基侵蚀不严重、其它基础处理方法无法处理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插孔间距和深度,并保证灌注混凝土充实度。

3. 增强土工布法增强土工布法是以土工布为材料和加强对象,以提高土的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处理方法。

它可以减缓水分对地基的影响,改善其力学性能,同时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土工布与地基接触面的密实度,确保土工布的整体牢固度。

4. 压浆法压浆法是通过在地基上压浆,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浆料,并根据地基情况设定压浆剂的比例,以保证施工质量。

冲压桩法是在地基中方钢管或钢筋混凝土桩向下冲击来压实地基,使地基获得更好的承载力。

该方法适用于地基较松软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桩身与地基之间的接触性,并按照设计要求设定桩的间距和深度。

综上所述,对于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特性、工程要求和处理效果等方面,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法,并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以达到提高地基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目的。

无填料振冲法加固粉细砂地基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无填料振冲法加固粉细砂地基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E gn e igDe a t n f o gi nv ri , h n h i 0 0 2 Chn ) n iern p rme t n j U ie s y S a g a 0 9 , ia oT t 2
Abs r t:By c mb n n t n i e rn h r c e si so it n ne s n o d t n i n s a r t ac o i i g wih e g n e i g c a a tr tc fsl a d f — a d f un a i n Ya g h n Po t i y i o Ar a o a g i Po ,o tmii nd i r v n r d to a i r foa i n t c o o y,o —ie t s a d r s a c e fSh n ha r t p i zng a mp o i g ta ii n lv b o tto e hn lg l n st e t n e e r h a e ma e f r t e ef ci e e sa d r lt d t c o o r mee so o — ddto a a kfl mae ilv b o o ai n r d o h fe tv n s n e ae e hn l g pa a tr fn n a iin lb c l y tra i r f t to l meh d t o wh c r i fr e s t r t d o s sl a d in —a d o n to .Ac o d n l c l e t n l n —a g ih e n o c s a u ae l o e it n f e s n f u dai n y c r i g o a ts a d o g r n e f u d to enfr e n r ci e,i i e i e h tt b v t o s p o ne to fe tv n s n f u dai n o n a i n r i o c me tp a tc t s v rf d t a he a o e me h d i r mi n fef ci e e si o n to i r i f r e n .Th e n o c d sly a d fn —a d c u d r a h me um e st t t en o c me t e r i fr e it n e s n o l e c di i d n iy sa e,e e e i e tt .Th e t v n d nsf d sae i e t s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

粉细砂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类型,其特性为密实度低、易产生沉降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给基础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研究和应用新的基础处理技术势在必行。

本文将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一、粉细砂地基特性粉细砂是由一定比例的沙、泥及含有胶凝材料的土壤按一定的工艺进行配制和加工而成。

其主要特点为:颗粒细度分布较均匀,无黏性物质,含细微孔隙,孔隙率较高,易受水分影响。

粉细砂地基通常在水工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如堤坝、水库、船闸等。

由于其密实度低、内部孔隙多、易渗透等特点,粉细砂地基在实际施工中常出现沉降变形、渗流失稳定等问题。

如何处理粉细砂地基成为水工建筑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二、传统处理方法1. 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指通过在地基中注入特定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增加承载力和抗渗性。

目前,广泛采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灌浆加固、深基坑法、地基改良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粉细砂地基的密实性和渗透性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基础加固是指在地基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技术措施,增加地基与建筑物之间的稳定性。

主要包括加宽基础、增加基础深度、设置加固梁等。

由于粉细砂地基的特性,这些传统的基础加固方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常常需要大幅度的加强措施才能达到要求。

以上两种传统处理方法虽然可以有效解决粉细砂地基的一些困难,但存在着成本高、效果不稳定、施工难度大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急需寻求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三、新技术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基础处理技术也不断涌现。

在处理粉细砂地基时,可以探索以下新技术:1. 微生物固化近年来,微生物固化技术逐渐在基础处理领域受到关注。

该技术利用特定微生物菌种,通过发酵代谢作用,使土壤中的孔隙密实化,提高土壤的抗压强度。

目前,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粉细砂地基在水工建筑基础中是一种常见的地质条件,但其特性使其对基础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传统的基础处理技术对于粉细砂地基往往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基础沉降、变形及工程质量问题。

针对粉细砂地基的特点,开展新的基础处理技术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将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粉细砂地基的特点粉细砂地基是由细颗粒组成的地基土,其粒径介于0.075mm到0.002mm之间。

其特点主要包括:1.颗粒细小,空隙率大,结构松散;2.含水量变化对其力学性质影响较大;3.易发生压缩变形和沉降。

这些特点使得粉细砂地基在水工建筑中容易产生沉降变形、孔隙水压力变化等问题,为建筑基础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传统基础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基础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挖土加宽、加设桩基础、灌注桩、加固处理等方法。

对于粉细砂地基而言,这些传统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挖土加宽虽然可以增加基础的承载面积,但对于粉细砂地基往往效果有限,容易导致基础的沉降和变形。

桩基础虽然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但对于粉细砂地基的沉降和稳定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传统的灌注桩和加固处理对于粉细砂地基往往需要大量的土方工程和机械设备,成本高,施工周期长。

传统基础处理技术在粉细砂地基上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新技术概述在面对粉细砂地基的基础处理难题时,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正在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1.地基改良技术;2.地基加固技术;3.基础防水技术。

1.地基改良技术地基改良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固处理,改良粉细砂地基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改良技术包括:土石混凝土桩、碎石桩、加筋土和土钉墙等。

这些技术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层和提高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地解决了粉细砂地基的沉降变形问题。

地基改良技术在水工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基础防水技术基础防水技术是为了防止基础受到地下水侵蚀和土壤渗漏,保证基础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粉细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基类型,其特点是颗粒细小、排水性能差。

因此对于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需要采用一些新技术才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一、粉细砂地基处理技术1.排水技术由于粉细砂地基的排水性能较差,会导致建筑物基础下部的水分过多,从而加速基础下沉。

因此在处理粉细砂地基时,必须采取一些排水技术,如设置基坑排水系统、导水管和夯实排水层等,以确保地基排水畅通。

2.加固技术粉细砂地基的强度较低,需要加固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加固方法主要有灌浆、桩基和预应力加固等。

其中,桩基的加固效果较好,可以通过打钢筋混凝土桩或灰心桩,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粉细砂地基对水的渗透性较强,容易导致地基下部的水分过多,从而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因此需要对地基进行防水处理,如铺设PE防水膜或使用防水涂料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渗透加固技术,将防水材料渗透深入地基内部,以提高地基的防水性能。

1.某小区地基处理案例某小区建筑属粉细砂地基,地基沉降严重,建筑物产生裂缝。

针对这种情况,施工方采用了桩基加固技术和渗透加固技术进行处理。

首先在地基下部打入30cm×30cm的灰心桩,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然后使用地基渗透加固剂进行渗透加固处理,将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最终,建筑物的裂缝得到有效修复,且未出现新的裂缝。

结论:针对粉细砂地基水工建筑基础处理,需要采用一些新技术,如排水技术、加固技术和防水技术等,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不同的地基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加固技术的选用要根据当地的地质情况来定。

采用新技术可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基础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持久性。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需要建在土地较差的粉细砂地基上。

这种地基由于密实度低、稳定性差,在处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固和加固衬砌两种,但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工程量大,投资高,效果不佳等。

因此,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亟待研究。

一、密云注浆技术密云注浆技术是在原有地基上进行反向浅层注浆加固的一种新技术。

将水泥、砂浆、胶水等材料注入地下,从而使其填充了地基中的小孔隙和裂缝。

这样就能够在保证地基原有土体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密云注浆技术可以加固土壤和海绵状软岩,适用于各种地质情况。

密云注浆技术的优势在于工程量小,标准化高,施工方便。

相较于传统的加固方法,密云注浆技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施工时间更短。

此外,在地基加固过程中不会影响到周边建筑物,对城市建设有着较好的环保效应。

二、渐进式浅层加固技术渐进式浅层加固技术是利用多层钢板桩进行桩基加固的一种新技术。

钢板桩的边缘被切割成多个小片,再通过槽口互相嵌合,形成一个连续的钱字形。

由于钢板桩自身强度高,经过重复的锤击和滚压,能够有效地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渐进式浅层加固技术具有土方量小、效果好、施工方便等优点。

尤其是在淤泥较厚的地区和斜井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加固效果。

并且,在加固过程中,渐进式浅层加固技术还能够起到压实土地的作用,以防止地基再次下沉。

三、纤维增强土地基处理技术纤维增强土地基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新型材料的地基处理技术。

它采用了聚丙烯纤维等材料,使其与水泥浆、黏土等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增强土材料。

这种土材料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各种环境影响。

纤维增强土地基处理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

此外,与传统的加固方式相比,纤维增强土地技术施工量小、时间短、成本低,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试论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粉细砂地基是指土壤颗粒细小,粉状的一种地基类型。

由于该类型的地基含水量较高,土壤粒径小,性质不稳定,因此在水工建筑基础的处理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了改善粉细砂地基的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许多新技术应用于粉细砂地基的处理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粉细砂地基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

物理改良技术是处理粉细砂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

物理改良技术包括振动加固和掺料加固。

振动加固通过施加振动力量,使粉细砂地基发生振动,从而改变土壤的结构,提高其密实度和稳定性。

掺料加固是向粉细砂地基中加入适当的物料,如石粉、灰渣、石子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化学改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粉细砂地基的处理中。

化学改良技术利用化学反应改变粉细砂地基的性质,使其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

可以向粉细砂地基中加入适当的硅酸盐水泥,通过与粉细砂地基中的胶体颗粒发生作用,使其形成稳定的凝结体,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生物改良技术也被引入粉细砂地基的处理中。

生物改良技术利用生物活动改变土壤的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可以在粉细砂地基中引入适当的植物根系,通过根系的渗透作用和机械作用,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稳定性。

还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和胶结物的生成,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地基加固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粉细砂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加固技术通过向粉细砂地基中注入固化材料,如水泥浆、聚合物浆料等,形成固化体与土壤共同作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该技术具有施工方便、效果明显等优点。

粉细砂地基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新技术包括物理改良技术、化学改良技术、生物改良技术和地基加固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粉细砂地基的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为水工建筑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细砂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3-01-07T09:51:05.3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1月Under供稿作者:陆杰辉
[导读] 灰土垫层施工时,先将处理范围内的粉细砂全部挖出,并对底部进行夯实或压实。

陆杰辉中铁十七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粉细砂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粉细砂的特殊性质,由于粉细砂地基的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非常严重,因此对粉细砂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本文以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K.K一期工程为例,分析了粉细砂地基的加固机理,并对粉细砂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进行探究及应用。

【关键词】粉细砂地基处理房屋建筑应用
一、工程概况
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Kilamba Kiaxi(简称K.K)一期工程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省南部Kilamba Kiaxi区,距离罗安达市区约20km,工程内容包括20002套公寓楼及24所幼儿园、9所小学、8所中学,及配套的市政基础工程。

我单位施工的标段主要是房屋建筑工程,公寓楼94栋(每层层高3米,五层54栋、九层23栋、十一层10栋、十三层7栋)、另有公建8栋(其中幼儿园3所,小学2所,水泵房3个),共102个单体建筑物,分22#、23#、27#三个地块,总建筑面积为43.9万平方米,五层公寓楼及公建采用砖混结构,九层及以上采用框架结构,砖混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扩展基础、基础埋深1.5m,九、十一层均采用柱下条形基础、基础埋深分别为1.8m、2.0m,十三层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埋深2.2m。

本工程地势南高北低,地表以下普遍分布着约0.3~1.0m 厚的人工填土层,该层整个场地普遍分布,工程性质差,在未经地基处理的情况下不宜作为建筑物的直接持力层;基底地基持力土层主要为棕红色粉细砂(包括含粉土粉砂②1 层、含粉土粉砂②2层、含粉土粉砂②3 层,属中压缩性土,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分别为120 kPa、140 kPa、150 kPa),最大干密度为2.09g/cm3,局部地层在水平方向上总体分布不均匀;基土具有砂土和粘土特点,天然状态下遇水后强度降幅较大。

地基土受含水量影响,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和土的压缩模量变化较大,地块含粉土粉砂②层存在湿陷性,其厚度变化随地形的起伏而变化,厚度为:9.0~15.0m,对建筑物危害较大。

二、粉细砂地基的加固机理
由于安哥拉K.K一期工程地质为粉细砂,与中国国内的粉砂土有很大的差异,安哥拉K.K一期工程地基加固机理及方法要能体现该地区粉细砂的特征,通过地基加固处理不仅要提高其承载力,还要有效的消除其湿陷性。

(一)土(灰土)垫层
*
就其处理的范围来说,土垫层分为建筑物基础底面下的土垫层和建筑物范围内的整片土垫层两种。

工程实践证明,采用土(灰土)垫层处理粉细砂地基,只要施工质量符合工程要求,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粉细砂地基上尤为突出。

但需指出的是,当仅要求消除基地下处理土层的湿陷性时,宜采用局部和整片的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土的承载力或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

其中垫层构造如下右图所示。

垫层质量由压实系数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垫层厚度不大于3米时,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3;二是垫层厚度大于3米时,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5。

(二)重锤表面夯实及强夯
重锤表面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粉细砂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以消除基底以下1.2-1.8m粉细砂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粉细砂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粉细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粉细砂地基的湿陷变形,因此在粉细砂场地采用重锤夯实的优越性较明显。

强夯施工工艺要点:先点夯,再用推土机推平,然后满夯一遍。

点夯间距4米,每个点点夯用锤子砸6-10下,采用200吨能级夯;满夯同样采用200吨能级夯一遍。

三、粉细砂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一)灰土垫层施工
灰土垫层施工时,先将处理范围内的粉细砂全部挖出,并对底部进行夯实或压实。

然后将就地挖出的粘土配成相当于最优含水量的灰土料,根据选用的碾压机械,按一定厚度分层铺土,分层碾压直到设计标高为止。

在大面积的施工范围内,可采取分段开挖、分层碾压,上下面层应避免竖向接缝,错缝距离不应小于0.5m。

在施工缝两侧0.5m范围内,应增加碾压遍数。

(二)原土换填(分层碾压回填加固)施工
安哥拉K.K一期工程施工方案正式实施前,进行对比试验,确定2栋楼对加固前后的地基强度进行细致的检测对比,进一步确定换填厚度、分层铺填厚度、压实遍数、压实机械技术参数等,确保方案实施的可靠性。

经研究、试验,基底处理采用原土换填(分层碾压回填加固)施工方案,将地基土保持最优含水量,经碾压密实后,防渗效果好,强度可大幅度提高;换填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能达到180 ~200 kPa。

换填厚度(指基础底面以下需要换填加固的最小厚度,基坑开挖到换填起始标高以后)五层公寓楼及小学为1.0~1.5m,水泵房、幼儿园为0.5m,地基承载力大于180 kPa;九层及以上公寓楼换填厚度为2m,地基承载力大于200 kPa。

每层松铺厚度30 cm、碾压采用振动式压路机、压实遍数8遍;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基坑底清理→检验土质→洒水拌合→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压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原土换填施工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挖至换填标高后,应先进行洒水,配合人工整平,用压路机将基坑底面压实(压实系数不小于93%)。

第二、压路机采用18t的振动压路机,摊铺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摊铺用土选用无杂质的粽红色含粉土粉细砂。

摊铺时人工配合机械作业。

第三、摊铺完成后洒水,洒水时要均匀,并控制好含水量(最优含水量为6.2~6.5%),然后进行闷料。

第四、碾压分为静压和振压两种,两种结合使用,先静压两遍,再振压三遍,然后采用静压和振压交替进行,控制碾压速度,一般要碾压8遍以上,保证分层压实质量。

在局部边角处压路机施工不到的地方,应用小型打夯机打实。

第五、深浅基坑相连时,要先填深基坑,填至与浅基坑标高一致时,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夯。

分段填夯时,交错处做成阶梯形,上下接搓距离不小于1.0m。

基坑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应小于50cm);较长的管沟墙,内部要加支撑。

第六、地基经换填碾压加固后,应进行加固质量检测和地基承载力检测。

压实系数的最小值不得低于0.93,压实系数等于、低于设计规定的检测点数量,不宜超过同一建筑物检测点总数的30%。

换填后的地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进行检验,满足设计承载力达180~200 kPa要求。

第七、应做好基坑肥槽的压实回填工作。

雨季施工时需做好雨季施工措施,以防泡槽,降低回填土质量。

(三)地基处理后的结构沉降观测
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K.K一期工程,地基采用分层碾压回填加固(原土换填)后,经施工过程及单体工程竣工后观测,沉降满足设计要求,未引发房屋建筑下沉、开裂现象。

四、粉细砂地基处理技术应用
1、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K.K一期工程基底处理采用分层碾压回填加固方案,消除粉细砂的湿陷性,沉降满足设计要求,未引发房屋建筑下沉、开裂现象;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了施工进度,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果。

2、重建委41#营地项目采用分层碾压回填加固方案(换填原土30㎝厚),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为我单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3、K.K5000套项目地基处理采用分层碾压回填加固方案,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成本。

4、安哥拉卢班戈RED项目地基承载力要求大于180 kPa,设计单位要求基地处理采用强夯施工工艺,应用K.K一期工程基底处理的成功经验,在冲沟、空地、方涵、绿化、公建、预留、商业地、裸岩区等区域采用分层碾压回填加固方案,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此地基处理成果对整个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工程的稳定和安全奠定了基础,并且对控制建筑结构的沉降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不但降低了工程造价,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果,而且此研究成果的成功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K.K一期工程施工设计图.2008、K.K5000套工程施工设计图.2012、卢班戈RED项目施工设计图.2012。

[2]彭飞.一种处理湿陷性粉砂土地基的有效方法—强夯法[J].辽宁交通科技.2006 (23)。

[3]姜周军. 灰土挤密桩及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6)。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