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鼠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及序列分析
巴尔通体病疾病研究报告

巴尔通体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OROYA热,杆菌状巴尔通氏体感染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乏力,寒战,淋巴结肿大,高热,贫血疾病介绍:巴尔通体病是怎么回事?巴尔通体病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因1855年秘鲁DANIEL CARRION首先报道了此病的症状和体征,故又称为卡里翁病,白蛉为其传播媒介,当受染的白蛉叮咬健康人时,病原体即可进入机体,并在血液中繁殖,然后黏附于红细胞膜,使其脆性增加而发生溶血,临床表现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以急性发热与溶血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症状体征:巴尔通体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巴尔通体病的症状介绍:巴尔通体病潜伏期约3周或更长些。
发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低热、骨关节及肌肉酸痛等。
此后疾病可发展为下列两种类的一种。
1、奥罗亚热如果发展为奥罗亚热,那么说明此病已经进入急性血液疾病阶段。
临床表现如下:(1)本病发病比较急,并且在发病初期,一般表现为寒战、脸色很苍白、高烧并且发热、流很多汗、非常乏力,并有严重肌肉痛、关节痛和头痛;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谵妄、昏迷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
(2)如果死亡,一般是发生在起病后10天至4周内。
据统计表明,此型未经治疗的病死率常超过50%。
(3)但如果是积极治疗者,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发热会消退,血液中细菌减少而且疗效好的可能会消灭,体力慢慢恢复;有些病比较轻的也可自行恢复,但是会比较缓慢,一般要数月至半年。
2、秘鲁疣(1)本病的主要特点是贫血后没有任何症状或是发病前没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但是会出现许多形状大小从2~10MM至3~4CM、像粟粒状、结节状或是大块腐肉状的疣状皮疹。
(2)在同一患者身上,也有可能同时波及四肢两侧和颜面部,紧接着为生殖器、头皮和口、咽部黏膜。
由于巴尔通体感染所致的各种疾病不是它们所特有,因此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必须借助实验室手段才可进行确诊。
其中,对CSD的诊断可以参考以下4个指标:①与猫(或犬)频繁接触和被抓伤,或有原发损害(皮肤或眼部);②特异性抗原皮试呈阳性;③从病变淋巴结中抽出脓液,并经培养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病因引起的可能性;④淋巴结活检出现特征性病变,饱和银染色找到多形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龙海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调查

典、 希腊 、 丹麦 、 国 、 拿 大 、 非 、 国 等 。迄 今 , 法 加 南 中 为明 了巴尔通 体在 龙海 市 鼠形动 物 中的分 布和 遗传 特征, 我们结 合 鼠疫监测 开展 了调 查 , 现将 结果 报告
如下。 1 材 料 与 方 法
B AS 2 0与 Ge B n L T. n a k中 注册 的核 苷 酸 序 列进 行 同源性 比较 。用 DNAS AR软 件 进 行 双 序 列 及 多 T
2 5 L, 以下成 分 : 京天 为 时代科 技 有 限 公 司 的 . 含 北
P uMa tr ip1 . / 正 向 、 向 引 物 各 1 f seM x 2 5 I, , 反 L, 模 板 1 L, 水 9 5 扩 增 程 序 为 9 ri , 8C 补 。 I 。 5C 2 n 4 。 a
文 章 编 号 :0 2—2 9 ( 01 l 一封 3一O 10 6 4 2 0) O 1
龙海 市 鼠形动 物 巴尔通 体 感 染调 查
林 国 华 , 翠 兰 颜
中图 分 类 号 : 3 8 文 献 标 识 码 : R 7 A
巴尔 通体 已确认 有 2 2个种 和 亚种 , 中 已证 实 其 感染 人类 的有 9种 。大 量研究 报告 表 明 巴尔通体 在
2 3 巴尔通体 遗 传特 征 从 1 . O株 巴尔通 体菌 种 中
随 机 抽 取 4株 测 序 得 知 , 海 市 有 3株 为 O e s 龙 en 论
国 内外研 究均 表 明 : 鼠形 动物 中的啮齿 目、 虫 食
目动 物是 巴尔 通体 最 主 要 的 自然 宿 主之 一 , 是 巴 也 尔通 体属 最大 的宿 主 群 , 带 菌 率较 高 。龙海 市 本 且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 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分析1. 引言1.1 背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DNA片段。
巴尔通体是一种由巴尔通体菌引起的疾病,病原体主要通过猫抓、猫咬或接触猫的皮肤创伤而传播。
猫抓病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的炎症反应。
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的功能障碍。
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在诊断猫抓病及其并发症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但存在着诊断准确性低、耗时长等缺点。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且可靠的巴尔通体检测鉴定方法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PCR技术建立一种高效的巴尔通体检测方法,探索其在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提高巴尔通体感染的早期诊断率,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本文将重点探讨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巴尔通体,以提高对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通过该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帮助他们更早地发现和治疗这类临床疑似病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猫抓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指导。
2. 正文2.1 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差不多了,继续加油!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验证,确定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作为检测巴尔通体的最佳方法。
巴尔通体感染与实验室诊断

巴 尔 通 体 ( ro el ) 一 属 新 发 现 的 能 引 起 动 物 及 人 类 Ba t n l 是 a 不 同 疾 病 的 微 生 物 , 个 世 纪 初 , 们 对 巴 尔 通 体 的 了 解 仅 限 上 人 于 B. a i io mi。 2 b cl f r s 0世 纪 9 l O年 代 以 后 , 着 对 巴 尔 通 体 的 了 随 解 逐 渐 加 深 , 来 越 多 的 疾 病 与 临 床 症 状 均 被 证 实 为 与 巴 尔 通 越 体 的 感 染 有 关 , 于 巴 尔 通 体 的 广 泛 致 病 性 , 1 了 医 学 界 的 由 g起 关注 及重 视 。
19 9 5年 B rls2 根 据 表 型 、 因 型 和 系 统 发 育 特 征 , 议 将 it [等 e 基 建
格 雷 汉 体 属 ( a a l ) 并 入 到 巴 尔 通 体 属 。 以 后 从 不 同 动 Gr h mel 也 a 物 分 离 到 相 关 的 巴 尔 通 体 , 种 能 引 起 狗 的 心 内 膜 炎 的 细 菌 命 一 名 为 B. i s ni b r h f ' 此 外 从 猫 体 分 离 到 一 个 引 起 猫 菌 血 vn o i e k o f i . i ; 症 的 巴 尔通体 新 种 。 目前 的 巴 尔 通 体 属 包 含 有 对 人 类 致 病 的 B. b c l o mi, h n e e B. u n a a B. l z b t a , c r a i i r s B. e sl 。 q i t n , e i a eh e B. l - lf a l a r g a , v n o i 及 不 致 人 类 疾 病 的 B. r h mi, ty o i, i e e B. is n i d g a a i B. a lri
福建省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中 国 s n l患 o 报 Chi e 人J兽 r a fZo 学 s s n e ou 共 o 病 no e
2 1 0 0, 2 ( ) 6 2
文 章 编 号 :0 2 6 4 2 1 )2 16 3 10 —2 9 ( 0 0 0 —0 8 一O
福建省 鼠类感染 广 州管圆 线虫 调查
勋 睛和 小 家 鼠 较低 仅 为 2 8 ( 9 10 2 与 2 5 ( / 1 ) 。 1 5 0 , < O 0 1 。 不 同 鼠 龄 的感 染 率 , 鼠为 2 . 7 . 1 2 / 3 ) . 2 3 19 ( 一 8 . 6 P .0) 成 13 ( 2 / 3 ) 远 远 高 于 幼 鼠 的 1 . 1 o 3 / 7 ) : 1 . 0 P O 0 )。结 论 福建 鼠 类感 染 广 州 管 圆线 虫 已遍及 全 省 9个 2 2 10 9 , 1 1 ( 0 2 0 ( 。 4 5 , < . 5 V 市和 绝 大 多 数 的县 、 、 市 区的农 村 和城 镇周 围。 其 感染 鼠 的分 布 与 当地 福 寿 螺 的分 布 一致 。 关键 词 : 类 ; 州 管 圆线 虫 感染 鼠 广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文 献 标识 码 : R 8 1 A
I vs g t no n is o g ls a tn n i if t n i o e t i ui rv c n et ai nA got n yu no e s ne i rd ns n F j nP o i e i o r c s co n a n
李 莉 莎 , 榕 燕 , 金 祥 , 彦 炎 林 方
摘 要 : 目的 调查 福 建 省 鼠类 自然感 染 广 州 管 圆 线虫 情 况 , 开展 预 防 控 制 该 病 提 供 依 据 。方 法 采 用 笼 捕 法 。每 d 为
福建沿海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调查研究

ABS TRACT : i e tga e To nv s i t Bar o e l i f c in a d t n la n e to n dit i to i Sunc m u i s nd n l z t g no yp s t e s rbu in n us r nu a a a y e he e t e of h sr i tans,S st ovdes intfc b s sf r p e n i g a d c t o ln h or eatd die s s Bl o a pl fSun u n i s O a o pr i ce ii a i o r ve tn n on r li g t e c r l e s a e . o d s m eso c sr ur nu
( 5 3 ), tu o v g c sa dRa tsf a i cu r h o n mts e isi n o rh btt.Ba tn las e isw vpets we eted mia p ce n id o a i s n a ro el p ce r —
广 , 加强调查研究。 应 关 键 词 : 驹 腈 ; CR; 列 分 析 ; tioo u 臭 P 序 B.rb c r m
中图 分 类 号 : 3 8 文 献 标 识 码 : R 7 A
S u y o h e a e c nd g n t pe fBa t ne l t d n t e pr v l n e a e o y s o r o la
福建省鼠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及序列分析

2 O 1 7, 3 3 ( 7 )
Chi ne s e J ou r na 1 of Zo on os e s 6 07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2 6 9 4. 2 0 1 7 . 0 7. 0 0 7
的 巴尔 通体 序 列 与 B. t r i b o c o r u m、 B. e l i z a b e t h a e 和 B. g r a h a m i i 序 列 最 接 近 。 结 论 福 建 省 鼠 类 存 在 巴尔 通 体 感 染 , 存 在 对
人 群 致 病 的风 险 。
体感染率为 1 2 . 3 4 。 家 鼠的 巴尔 通 体 感 染 率 为 1 0 . 6 1 %, 褐家鼠( Ra t t u s n o r v e b i c u s ) 和黄胸 鼠( R a t t u s f l a v i p e c t u s ) 感 染 率 分 别为 1 1 . 3 0 和 1 O . O O ; 野鼠的感染率为 1 3 . 8 6 , 黄 毛 鼠( R a t t u s l o s e a ) 和针 毛鼠( Ra t t u s f u l v e s c e n s ) 感 染率分别 为 2 2 . 8 6 %
和 1 8 . O O , 野 鼠的 巴尔 通 体 感 染 率 高 于家 鼠 的感 染 率 , 但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从 地 区分 布 看 , 闽西、 闽北 一 带 的感 染 率 较 高 , 分别
为2 O . O O 和 2 5 . 3 3 。 闽南 一 带 感 染 率 最 低 , 为0 。 各 地 区感 染 率 存 在 统 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 不 同性 别 、 鼠 龄 的 巴尔 通 体 感 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而 不 同的 生 境 下 的 感 染 率 存 在 统 计 学 差 异 ( P< O . 0 5 ) 。阳性样本 测序分 析显 示, 福 建 省 鼠 类 感 染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 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巴尔通体检测中的应用,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
通过分析猫抓病和双侧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方法,以及临床特征,揭示了巴尔通体检测与疾病诊断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有效应用于猫抓病合并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有望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
进一步的研究对巴尔通体检测技术的改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方法,促进疾病治疗与管理。
通过本研究,拓展了关于猫抓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知识,对医学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巴尔通体、猫抓病、双侧支气管肺炎、诊断、临床特征分析、疾病诊断、实验验证、准确性、临床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猫抓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通过感染猫咪的抓伤或咬伤而传播给人类。
这种病症在临床上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有时候还会合并出现双侧支气管肺炎。
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并将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以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为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的患者。
通过此研究,我们旨在验证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检测巴尔通体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在猫抓病和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我们将分析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研究巴尔通体检测与疾病诊断的关联。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我们期望为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改进巴尔通体检测技术提供临床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鼠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及序列分析肖方震;林代华;周淑姮;徐国英;邓艳琴【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的感染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6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和闽中捕鼠,现场鉴定并记录捕获鼠类的采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鼠龄等资料.采集鼠心脏血,PCR扩增巴尔通体的gltA和16S~23S rRNA基因,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2.34%.家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0.61%,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 pectus)感染率分别为11.30%和10.00%;野鼠的感染率为13.86%,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感染率分别为22.86%和18.00%,野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高于家鼠的感染率,但无统计学意义.从地区分布看,闽西、闽北一带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0.00%和25.33%.闽南一带感染率最低,为0.各地区感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鼠龄的巴尔通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的生境下的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样本测序分析显示,福建省鼠类感染的巴尔通体序列与B.tribocorum、B.elizabethae和B.grahamii序列最接近.结论福建省鼠类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We explored the status of Bartonella infection in rodents and th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Bartonella in Fujian Province.Ro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captured by the night trapping method during rmation of the captured rodents on capturing date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s,species,gender and ages were recorded.Heart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from which the fragments of ghA gene and16S-23S rRNA gene of Bartonella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The PCR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for homology analysis by biological analysis software.Data on infection rate were analyzed with Chi-square or Fisher exact test to indicat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Results showed that 5 917 cages were laid and 381 rodents were captured,density of rodent was 6.44%.The overall Bartonella infection rate in rodents was 12.34 %,while infection rate in domesticated rodents was 10.61%,with 11.30 % in Rattus norvebicus and 10.00% inR.flavipectus.And the infection rate in wide rodents was 13.86%,with a rate of 22.86% in Rattus losea and 18.00% in R.fulvescens,respectively.The infection rate was higher in wild rodents than in domesticatedrodents,however,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The Western Fujian and Northern Fujian region had the higher infection rates of 20.00% and 25.33%,and no infection was found in Southern Fujian region.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 revealed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fection rate among different region and habitats,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fection rat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odents,or among different ages.The BLAST results revealed the species to beB.tribocorum,B.elizabethae and B.grahamii.In conclusion,Bartonella infection is found in the ro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its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in the province.【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7(033)007【总页数】6页(P607-612)【关键词】巴尔通体;鼠类;基因特征;福建【作者】肖方震;林代华;周淑姮;徐国英;邓艳琴【作者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福州 3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属于变形菌纲、α亚纲、根瘤菌目、巴尔通体科、巴尔通体属。
目前至少有26个种和亚种[1],其中超过半数与鼠类有关[2]。
巴尔通体可引起人的战壕热、猫抓病、心内膜炎、菌血症和杆菌性血管瘤等疾病,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HIV患者极易感染。
近年由于各种巴尔通体引起的心内膜炎、菌血症等病例日益增多, 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云南、内蒙古、浙江等省份陆续对鼠类感染巴尔通体开展了调查[3-5],福建对家鼠开展过调查,但野鼠未见报道,本调查较为完整地对福建省不同地区的家鼠和野鼠开展调查,以了解福建省鼠类携带巴尔通体状况并进行基因鉴定和分析。
1.1 标本来源 2014-2016年相继在福建的长乐、德化、福安、古田等11个地区捕捉家栖鼠和野鼠,调查地点涵盖了福建省的东西南北中不同地理区域,即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和闽中。
捕鼠采用笼日法,鼠笼晚放晨收。
现场鉴定鼠种,填写调查表,记录每只鼠的相关信息包括编号、釆集时间、地点、生境、鼠种、鼠龄、雌雄等。
同时将捕获的鼠放入鼠袋内,经乙醚麻醉后,消毒,心脏采血。
共采集了381份鼠的全血样本,置于-80 ℃保存。
1.2 DNA提取使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厦门泰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取样本DN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PCR扩增参考相关文献在gltA基因[6]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ITS)[7]分别设计一对引物。
其中gltA基因设计引物为BhCS781.p:5′-GGG GAC CAG CTCATG GTG G-3′,BhCS1137.n:5′-AAT GCA AAA AGA ACA GTA AAC A-3′。
在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设计引物为TIIe.455p:5′-GCT TGT AGC TCA GTT GGT TAG-3′,TALa.885n:5′-TGC TTG CAA AGC AGG TGC TCT-3′PCR扩增反应体系中含有Premix Taq酶12.5 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10 μmol/L)、DNA模板3 μL,加无菌去离子水至总体积25 μL。
引物BhCS781.p和BhCS1137.n 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4 ℃退火30 s,72 ℃延伸30 s、循环30次,72 ℃总延伸5 min。
引物TIIe.455P和TALa.885n 引物的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50 s、55 ℃退火50 s,72 ℃延伸20 s、循环30次,72 ℃总延伸5 min。
两对引物均为阳性,判定为阳性,若仅一对引物阳性则认为阴性。
首份PCR阳性标本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测序,经序列比对,确定为巴尔通体,其后的标本检测以此作为阳性对照。
为避免发生假阳性反应,DNA模板提取、PCR反应、电泳均在不同的房间操作,同时每次反应均设有阴性对照。
1.4 产物检测取5 μL反应产物进行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90 V 40 min,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结果。
采用凝胶回收试剂盒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纯化后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测序。
1.5 DNA序列分析测序得到的DNA序列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进行BLAST,与相似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
同时应用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剪接,应用MEGA6.0软件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1.6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