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塘厦镇易涝点成因及治理方案研究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哎呀,说起洪涝灾害,真是让人头疼啊!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水灾猛于虎”啊!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出门也不怕遇到“水深火热”的情况了。
我们来看看洪涝灾害是怎么来的吧。
其实,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地形地貌复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雨水下得太多,排不出去,就会变成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防治洪涝灾害呢?这里我给大家支几招:1. 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要想防止洪涝灾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排水问题。
我们可以修建水库、堤坝等设施,将多余的雨水收集起来,然后再通过排水管道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去。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压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
2. 加强植被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屏障。
我们应该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比如种植防风固沙的树木、草皮等,这样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从而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3. 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防范胜于救灾。
我们应该加强防灾知识的普及,让人们了解洪涝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
比如在暴雨来临前及时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涉水行走等。
只有提高了人们的防灾意识,才能在灾害发生时做到迅速、有序地自救互救。
4.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也是防洪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建筑等,避免因为过于密集的建筑群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放。
还可以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防范洪涝灾害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摆脱洪涝灾害的困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当然啦,说了这么多,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
毕竟,我国在防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比如说,近年来我国成功抵御了多次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所以呢,大家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好自己的防范措施。
东莞市水浸街现象与对策

浅谈东莞市水浸街现象与对策作者:袁振球摘要:东莞市属于一个降水充沛,台风暴雨频繁的城市。
近年来,在东莞市市区和部分镇区经常出现每逢豪雨必有水淹马路的现象,东莞甚至发生全国首例隧道淹死驾车司机的事情。
虽然有关部门不断投入对雨水系统加以改造,但依然没能杜绝水浸街的事情发生。
如何从源头上根治这一现象,是全市老百胜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者根据工作中所经历的实例,总结造成此现象的诸多不良因素,并提出防治的方案。
城市、工厂及居住区的雨水排除和洪水的预防,是保证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的必要措施,是城市建设和工厂设计中必须安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雨水排放承担着对城市降雨的收集,及时、安全地排放入附近的河涌。
由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部份街道、居住区的雨水不能及时排放,出现路面雨水严重滞留、水浸街等现象。
本文以东莞市部份镇区常发水浸街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分析部份产生水浸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行探讨。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三角中部,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江由东向西贯穿而过。
东莞市面积2465平方公里,总共有32个镇区。
东莞地处东江下游,西邻狮子洋,境内河流纵横交错。
全年降雨量充沛,部份位于丘陵地区的镇区,雨水经石马河、寒溪水、东引运河等排出,而对于水乡片的镇区,由于地势较低,每逢连续降大暴雨,东江水位比镇区内的河涌水位还要高出,这时需要水利部门通过排涝泵站对内涝积水排放。
东莞市没有自己的暴雨强度公式,通常给水排水设计人员都是参考周边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如广东省城乡设计院1990年给东莞市XX镇的给排水规划,依据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广州市市政工程研究所采用数理统计法编制)。
而广东省规划设计院给XX镇的雨水系统规划,依据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深圳暴雨公式算出的雨水量要比广州市暴雨公式算出的雨水量要大。
东莞市的天气变化及降雨量与深圳市较为相近,XX镇的设计人员都根据深圳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雨水量。
塘厦镇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论文

塘厦镇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 , 全年平 均气 温 2 1 . 9  ̄ C, 年均 降雨量 1 7 7 4 m m。降雨年 内分布 不均 , 其中 1 2月至次 年 2
月为全年最少月份 , 月平均 约为 3 0 mm; 4 - _ 9月 为全 年最多 月份 , 月均 约 3 0 0 m m; 1 0 —1 1月 , 月均约 1 0 0 m m。区域分布 上, 降雨量 大致 上由北向
2 . 2 供用水现状 2 0 1 2年全镇各类供 水工程实 际供 水量共 1 . 0 1 亿m , 供
水 量中全部为地表水资源 , 其中: 蓄水 工程 为 5 2万 m 。 , 提水
工程 为 9 6 8 0万 m , 引水 工 程 为 3 6 8万 m 。
m , 占3 . O 1 %。
2 . 3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塘厦镇 现状 以 当地地 表 径 流为 水 源 的供 水 量为 5 2万
东深供水工程 的输 送渠 道 , 恢 复 天然河 道后 , 水质 日益受 到
污染 , 不能作为城镇供 水水 源 , 已列为 省人大督 办整 治 的河
流之一 。虾公岩 、 牛 眠埔等水 库作 为城镇 供水水 源地 , 现 状 水质相对较好 , 但塘坑 、 鲤鱼塘 、 大钟岭等水 库已经受到不 同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1 - 2 2
作者简介 : 周鹏 , 男, 广东廉江人 , 主要从事水利管理工作。
( 上接 第 1 0 9页) 人 口所 占比重较大 , 集 中式供水工程 大部分
实现了管网入户 。
4 结 语
需要根据广东省农村供水工程现状特点 , 进一步夯 实广东省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 区的农村基础设施 , 加强对农 村供水工程 集约化和供水管 网的改造 工作 , 加强 水资 源统筹 管理 , 逐 步 实现城 乡一体化供水 。
东莞市城市内涝特点及防治

东莞市城市内涝特点及防治(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下面由我代表城市管理局对“东莞市城市内涝特点及防治”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本次介绍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幻灯片)1.东莞市城市内涝情况2.市区内涝成因分析3.内涝防治成果及困难(进入主题)(幻灯片)一、东莞市城市内涝情况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东莞市城市内涝情况。
东莞市常年4月份开始便进入雷暴、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季节。
其中,近年对东莞市影响比较大的内涝现象分别出现在2006年7月16日、2007年8月12日、2008年6月13日和2008年6月25日。
(以下内容幻灯片显示东莞市区总图,亮点突出主要内涝地点,并切换显示相关内涝照片)1、受2006年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及低压影响,东莞市2006年7月14、15、16日连续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据市气象台统计,16日8时至17日6时,全市42个自动观测站中,有18个站点测到雨量超过200毫米。
由于运河上游地段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导致运河、黄沙河水位高涨,市区一些低洼地区出现较大程度的内涝,其中莞城兴贤街、罗沙市场、洪山街、上下水巷、木巷、东纵路天虹广场,东城东纵路埃索加油站路口、银山街、下桥,南城雅园,松山湖大道莞深高速下及文阁塔路段,环城路交警支队路段等出现0.5~1米内涝积水;环城路莞樟隧道积水3米、谷涌隧道积水1.5米,道路交通中断。
2、受2007年强热带风暴“帕布”等的影响,东莞市8月12日凌晨起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
由于降雨强度大,4时至5时,市区部分路段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内涝:莞城兴贤街积水0.7米,新苑街积水0.65米,洪山街、木巷、怡安村积水0.6米,金牛横路积水0.5米;东城环城路银丰酒店门前积水0.4米;南城篁村社区田心村、松柏塘村积水0.6米,环城路雅园段桥底积水0.5米,建设路积水0.4米;3、受2008年第六号强热带风暴“风神”等的影响,东莞市2008年6月13日和6月25日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洪涝灾害成因是什么有哪些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成因是什么有哪些防治措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成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
(气候、地形、水系、植被)自然原因: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人为原因:1、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洪涝灾害防治措施1、加固江防大堤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3、修建一些水库、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种植荨⒈3炙粒孤铱忱姆ド帧⒗目巡莸亍⒐确拍痢⑵苹瞪肪�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洪涝灾害的危害1. 环境破坏经济损失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 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
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
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关于东莞市城镇雨污分流整改实施思路

关于东莞市城镇雨污分流整改实施思路摘要:本文主要对关于东莞市城镇雨污分流整改面临的问题及实施思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东莞市城镇;雨污分流;现状;问题;整改实施思路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越来越珍贵,人们对改善城区排涝、提高河道水质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区域的雨污合流制已经不起城市快速发展的考验。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把污染物减排列为进行城市管网改造工程的重要目标,而雨污分流是有效解决目前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合流、污水直排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雨污分流就是让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减轻城区污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也是完善城区污水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城区实行雨污分流改造是排水系统改造的必然趋势。
进行分流制改造将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厂进水质量,减轻对城市水体的污染。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关于东莞市城镇雨污分流整改面临的问题及实施思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东莞雨污排水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东莞市成为广东省内的第4个暴雨区。
东莞大部分的地下排水管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排水标准偏低,然而东莞地处沿海地区,每年之中有至少半年是处于汛期的,经常要面对强降雨,在城市极端降水增多、增强的趋势下,极端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日益频繁和严重,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今年来,东莞每年至少发生一次城市内涝,甚至更是一年发生2~3次城市内涝。
造成内涝成因主要是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极端降雨频发。
气候变化导致一些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出现频率与强度都相应增加,各种极端气候及灾害事实中,从城市角度考虑,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最为频繁、影响最为严重。
极端强降水事件因其降水时段集中,降水强度大,常引起城市内涝灾害。
二是城市地面硬化,地面滞洪和下渗能力降低。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屋顶和硬质地面等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
三是城市天然蓄水设施被填埋覆盖,蓄洪能力减弱。
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防治

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是降雨强度大,暴雨时间连续,范围较为集中;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不畅等。
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1城市内涝的原因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
城市范围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就容易形成内涝,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在低洼地或是滞洪区,那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国内一些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管网不够健全,排水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城市内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等,渗透性不好,降雨时,水不容易入渗。
城市植被稀疏,水塘较少,无法贮存雨水,短期内大量降雨会导致“汇水”现象,形成路面积水。
热岛效应导致暴雨频繁出现,雨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大。
城市汽车尾气排放过多,空气中粉尘颗粒物增加,容易产生凝结核,导致降水量增加。
2城市内涝的防治可以把公园、停车场、运动场等地设计得比其他地方低一点,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像挪威,市区修得不是很整齐,他们的做法是多在市区建设绿地,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进行雨水量平衡,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
一些国家还建设一些暂时储水的调节池,等下完雨再进行二次排水。
我们在实践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总是出现问题,它才受到关注,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这是被动的应对措施,结果也是被动的。
需要建立多层监管体系。
一是设计行业需依照规范做事,规范必须严谨且有前瞻性,“有远虑则无近忧”;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既要保障投资走向和可持续性,又要确定保险公司的责任;三是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落实财政投入,设定建设和改善的时间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规划行政问责,取得实效。
浅析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

063商业故事BUS | NESS STORY 浅析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李红梅东莞市水务工程建设运营中心 湖南 益阳 52300摘要:为了更好地预防城市内涝,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危害。
本文总结了引发城市内涝的原因,包括自然方面和人为方面两个方向,分别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结果证明城市内涝可以被干预,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内涝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
只要有良好的预防措施,城市内涝是可以预防和改善的,所以应该动员全社会成员行动起来,更好地化解城市内涝问题。
关键词:城市内涝;发生原因;防治措施2019年,大部分城市提前一个月进入汛期,降雨量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多。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规模急速扩张,近年来城市内涝、隧道积水等一些城市化问题也接踵而至。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更加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管理,设立风险预警系统,一旦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发生,能做到及早消除安全隐患,及时完成处置、救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城市人口密集,商业发达,一旦因暴雨洪灾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将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并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本文从自然因素、城市因素两方面探讨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以及其防治措施。
下面我对方法和解决方案进行阐述。
1 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自然因素,第二是城市自身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自身因素,它决定着城市内涝的危害程度。
1.1自然因素 引起城市内涝的自然因素无非就是强降雨、暴雨造成的大量积水,这是城市内涝发生的客观原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全球变暖,引起降水增多。
降水量大、降水频率高,不断加剧了城市内涝。
1.2城市因素 引起城市内涝的城市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城市建筑、过分缩小陆地面积、城市地面硬度过高、以及不合理的排水方式。
首先是城市建筑的问题。
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部分水域、池塘、排渠被推填,水库被破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路面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以东莞市塘厦镇易涝点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了其成因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为堆放垃圾
等多方面原因。
同时,针对成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包括加强排
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化管理、加大3R 政策宣传力度等多方面的工作措施。
通过实践的验证,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同时也为其他类
似地区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莞市塘厦镇,易涝点,成因,治理方案
1. 问题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东莞市塘厦镇的城市面积逐渐扩大,
而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进程,导致了当地易涝点的形成。
这些易涝
点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
危害。
因此,对于这些易涝点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东莞市塘厦镇面
临的重要课题。
2. 问题成因
2.1 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东莞市塘厦镇的排水系统建设主要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进
行的。
因此,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统设计并不合理,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有的排水水道比较窄,通行能力较差,容易在下雨天造成积水;有
的排水规划较差,排水系统的连通性差,排水流量难以充分排放。
这些
问题导致了在下雨天易涝点的形成。
2.2 原生态环境破坏
东莞市塘厦镇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很
多地方随意砍伐树木、铺设路面等,导致土壤的水保持能力降低,增加
了下雨天发生水患的风险。
2.3 人为堆放垃圾
东莞市塘厦镇的居民在处理垃圾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了随
意堆放、乱倒垃圾等方式,导致下水道被垃圾堵塞,排水能力减弱,形
成了一些易涝点。
3. 治理方案
3.1 加强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针对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改造和加宽排水水道、建设雨水花园等方式,提升排水能力,有效
地预防易涝点的形成。
3.2 加强城市化管理
加强城市化管理是预防易涝点问题的重要手段。
需要落实城市化规
划的相应政策,加大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对城镇
村庄的规划建设,减少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3 加大3R 政策宣传力度
加大3R 政策宣传力度也是解决易涝点问题的有效机制。
通过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等制度,强化居民对垃圾的正确处理意识,
有效减少堵塞排水水道带来的危害。
4. 实践验证
以上治理方案在东莞市塘厦镇进行了实践验证。
通过加强排水系统
建设、加强城市化管理和宣传垃圾分类等方案,实际上使得易涝点问题
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为当地的居民创造了一个干净、卫生、安全的居住
环境。
5. 总结
东莞市塘厦镇易涝点问题的存在,对于我们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通过对成因的分析,结合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践验证,从根本上保障了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今后城市化的改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