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导致上海此次气温变化的天气系统是()A.暖锋 B.冷锋C.气旋 D.反气旋2.该天气系统过境上海的时间是()A.12月24日前后B.12月26日前后C.12月28日前后D.12月30日前后小李同学本打算前往广东珠三角地区游玩,但当他们到达珠海时。

收到了一条短信通知:“受台风影响,滨海旅游景区暂停开放。

已购票者可全额退票”。

【问题1】台风会带来怎样的天气而影响滨海景区的开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天气?影响台风的哪种天气系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介绍台风。

随后追问气旋系统,转入下一阶段。

【问题2】观察右图,结合预习,总结气旋的特点(区分南北半球)学生讨论并完成表格。

【问题3】结合右图分析,小李在广州经历台风前后,风向是否会发生变化?有什么规律吗?结合台风的移动路径可判断经历台风前后的风向变化。

【问题4】试标出北半球反气旋系统东西两侧风向。

【问题5】小何同学想利用暑假到江南水乡领略风光。

印象中的江南烟雨、小桥流水让他想到江南应该是雨水充沛的地方,应该携带雨具。

父亲建议他先查询下天气预报,结果发现江南地区国庆以晴好天气为主,且气温较高。

最后小何决定江南之行要做好防晒、防中暑措施。

结合天气形势图,解释这是为什么?据此引入反气旋的学习。

【问题6】继续完成关于反气旋的填空类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天气状况过境前温暖晴朗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大风、阴天、雨雪、降温等天气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气压下降,气温升高,天气雨区位置锋后锋前完成反气旋的表格填充。

学生对气旋和反气旋进行归纳整理。

由此转入教材活动:2008年5月25日至28日,亚洲部分地区发生大范围冷空气活动。

下图为5月26日11时该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甲、乙两线示意锋的位置。

1.指出图示气旋东、西部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2.根据气压分布状况,比较乌兰巴托和北京锋利的强弱。

3.判断甲、乙锋的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3.1常见天气系统优秀教学案例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1常见天气系统优秀教学案例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设计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组织实地观测和调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天气系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教师给出相关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如分析某一地区的天气系统特点、探究天气系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2.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设计模拟实验,如制作气压梯度实验、冷暖气团交汇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4.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天气预报视频、气象动画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高压系统?它有什么特点?”、“低压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系统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气象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不同天气系统的特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气象模型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1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1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了解天气系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分层次教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任务驱动: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天气系统的案例分析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与天气系统相关的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问答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天气系统的分类和特征:重点讲解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天气图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通过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天气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气象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事业的发展及其对国家战略的意义。
-组织学生参与气象科普活动,传播气象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1常见天气系统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3.1常见天气系统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3.小组合作: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团队任务,如分析某地区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并制作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相互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1.引导学生提出与天气系统相关的问题,如“锋面系统是如何形成的?”“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对天气有哪些影响?”等。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团队任务,如分析某地区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并制作天气预报。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天气系统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同时,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此外,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深度,我将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天气系统知识。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解题心得,提高他们分析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各个天气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强调天气图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天气现象,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关爱生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讲解气团、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定义及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4.设想四:分层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5.设想五: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布置具有思考性和拓展性的作业,如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撰写小论文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学生在理解气团、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时,容易出现混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清晰地区分各类天气系统。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常见天气系统”为主题,紧密结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激发学生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突出重点、难点:针对学生掌握程度不一的情况,明确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如天气系统的特征、天气图分析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5.参考教材和课堂笔记,完成以下练习题:
(1)判断以下天气图中的气旋和反气旋,并说明判断依据。
(2)分析以下锋面移动方向,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勿抄袭。
2.作业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体现对天气系统的理解。
3.提交作业时,注意字迹清晰,图表整洁,论述有条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天气系统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5.强化地理信息解读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1常见天气系统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1常见天气系统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创设虚拟角色,让学生扮演气象学家,分析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南方春季多雨?”“高压和低压天气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3.1常见天气系统,了解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锋面、高压、低压等;
2.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详细讲解冷锋、暖锋、高压、低压等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现象,如冷锋过境时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暖锋过境时的升温等;
4.定期组织小组汇报,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反思与评价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2.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本案例以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主线,如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等,通过对比分析、实例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把握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及影响。此外,结合课本内容,本案例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天气系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为我国在气象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本章节将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景: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与天气系统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近期的天气图,识别并描述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并撰写一篇简短的天气分析报告。
要求:报告需包括天气系统的类型、特征、预测的天气变化及相应的依据。
2.搜集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天气现象,如暴雨、大风、寒潮等,分析其与天气系统的关系,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分析过程和结果。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天气系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5.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天气系统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天气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问:“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很大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的存在和影响。
3.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天气现象的回顾,如晴天、阴天、雨天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系统的分类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台风的概念、结构、形成条件。

2. 了解台风在中国常发的地区,知道如何面对台风。

难点:
1.知道台风的形成及其过程,能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2. 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并且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自然灾害。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相关天气现象:
【新课讲解】
一、锋与天气
(1)冷锋的形成
暖气团被迫抬
冷气团
冷锋就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当冷气团主动靠近暖气团并且试图挤走暖气团时,由于气压高的冷气团比较重会沉在暖气团的下方,暖气团被迫抬升而形成了冷锋。

(2)冷锋的示意图
冷暖气团相交的面叫锋面,锋面与地平面的交线叫锋线,冷锋锋面用小三角表示,锋线的前方叫锋前,锋线的后方叫锋后,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所以冷锋的前方是暖气团,后方是冷气团。

(3)冷锋的天气变化
下图以一次冷锋过境小城市前后天气变化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所以冷锋过境前小城市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为晴天;冷风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降水等天气变化,注意哦!冷锋的降水一般多出现在锋后;冷锋过境后该村庄受到冷气团的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冷锋的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
节的寒潮,课前诗中“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天气现
象都是典型的冷锋,的如果暖
气团比较干燥,冷锋过境时不
一定会出现降雨,比如说我国
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也属于冷锋。

【锋面气旋】
(过渡)锋面系统和气旋结合在一起又会如何呢?
(学生)锋面常常与气旋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教师)请学生观察图片,找出锋面气旋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
1.锋面只存在于低压槽中,高压脊不会形成锋面;
2.锋线与槽线大致重合;
3.左侧(西侧)冷锋,右侧(东侧)暖锋;
4.锋线以北偏北风,锋线以南偏南锋。

(教师)问题探究1:读课本材料,思考下面问题:
1.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2.台风的结构,不同部位的天气如何?
3.台风有何危害?有好处吗?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即台风。

形成条件:在海洋上形成一个热低压。

分布:西北太平洋沿岸。

2.台风眼:下沉气流,晴朗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强烈的上升气流狂风暴雨;
外围大风区:大气辐合运动,多云大风(风速由外向内增加)。

3.台风的危害:带来风暴潮,暴雨,狂风,摧毁建筑物破坏力极强。

好处:台风也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教师)问题探究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据国家水利部消息: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郑州、焦作、新乡等10地市出现特大暴雨。

郑州市20日1617时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9日20时20日20时单日降雨量,17日20时20日20时三天过程降雨量。

引起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总结)
国家气象局给出了解释:受1000公里外的台风“烟花”和副热带高压气流的影响。

大量的水汽通过偏东风源源不断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再加上河南省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在河南地区集结成雨。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