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对跨文化沟通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为论文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跨文化沟通的概念、重要性、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沟通已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跨文化沟通涉及语言、习俗、价值观念、信仰等多个方面,需要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跨文化沟通的核心是尊重、包容和理解,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桥梁。

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跨文化沟通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跨文化沟通有助于增进个体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再次,跨文化沟通有助于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个体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跨文化沟通研究的现状跨文化沟通研究自20世纪以来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跨文化沟通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理论和模型。

比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霍姆斯-拉奇的沟通模式等,为跨文化沟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跨文化沟通研究也涉及到语言、非语言行为、文化认知、文化冲突解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体系。

目前,跨文化沟通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传播、国际商务、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四、跨文化沟通研究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文化沟通研究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1.5.1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不开的。

首先,因种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美国又被称为“大熔炉”。

此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

也就是说,美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跨文化交际愈来愈频繁。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一些美国有识之士意识到,要使美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就有必要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该学科产生的背景。

1.5.1.1 学科产生的背景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其根本原因是在于随着科技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邦国概念日益模糊,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地球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

比如,曾有一批美国和平队队员前往菲律宾,两年后,4人辞职,26人被送回国,据分析是因为无法忍受文化隔阂造成的心理负担(胡文仲,1985:45)。

其次从国内背景来看,为了帮助训练美国人在国外能更有效地从事国际交往,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处理好各种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就应孕而生。

总的说来,面对全新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让美国的多元社会会更加和谐地发展,让美国人能够与其他文化的人更好地进行交往,是美国实现其雄心抱负的前提条件。

1.5.1.2发展历程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内容来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草创期(1959年之前),基础期(1960-1969年),巩固期(1970-1979年)以及开花期(1980至今)(陈国明,2009:6-9)。

1)萌芽阶段(或草创期):20世纪5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萌芽阶段。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这个The Silent Language首次使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的研究是ICC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和对ICC概念的描述。

虽然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但是学者们对于ICC 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在当今世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当人们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各种误解、冲突甚至跨文化交际失败。

因此,“建立在个人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变得尤为重要。

通常,学者们采用两种方法来定义ICC:一种是将其泛泛地定义为掌握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另一种是将其定义为包含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本文将对这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方向。

在英语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最广泛使用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术语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XXX和XXX。

此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也常被用来指代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XXX ICC。

Firstly。

XXX different countries。

thus leading to the n of different XXX。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chosen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 same or similar concepts of ICC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fields。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第五节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一、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The United States, once called a melting pot, is a country of immigrants from almost all parts of the world. The late 1950s and the early 1960s found Americans more aware of new and different cultures, subcultures, and groups in conflict with mainstream America: Blacks, Chicanos, women, the elderly, homosexuals, the poor, hippies, and countless other groups became highly visible and vocal. Many of these groups were no longer willing to wait passively for admission into the dominant culture. They were more aggressive, demanding, and at times more violent than subcultures of the past. The need to comprehend and to interact with these groups became a major stimulus for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n the other hand, a combination of increased mobility,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an awareness of common worldwide problems, caused the world to shrink, making it a global village.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came into contact more frequently than ever before.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networks,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and mushrooming tourism brought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into U.S.A., and more and more Americans to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it was soon realized that mastery of the language alone would notmake people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ors. When the natural barrierof language was overcome, people might still fail to understand or to be understood due to ignora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erbal and/or nonverbal behaviors. All this dictated the need for more cross-cultural studies and gave rise to the marria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ilent Languagein 1959 by the American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Edward Hall,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in the United States.Following Hall were many other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sociologists, social psychologists, communication experts, educators, trainers, consultants, foreign student advisors and business managers who became involved in the area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ce then, quite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subject.二、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1.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是基于几点共识:(参见课本第34至35页)2.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所包含的重点内容:(参见课本第35至36页)三、学科研究学会、学术会议与刊物In 1970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recogniz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n independent area of study and established a division under the association.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lso founded it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at year was set as the intercultural-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Year). In 1972,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held in Japan.四、学科理论建构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着重理论探讨,但这并不意味这它一点理论都没有。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around the world has a history of 50 yeas while in China only 20 years. As more and more global communication appears and after China’s entering into WTO, globalization has been popular in many areas. Considering the arous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it, the nowadays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of it, we need more effort to work in its development since we have a long way to go. This paper is to firstly introduce the root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n the main content of it and the topic of how to fos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e will be followed, and the final part is its situation today and the future.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nowadays situation摘要: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在世界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但中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学(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学(第一讲)
目录
• 跨文化交际学概述 • 文化差异与冲突 • 跨文化交际技巧 •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趋势
01
跨文化交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和策略的学科。
特点
跨文化交际学强调文化差异对交际的 影响,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 力,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 等非语言因素在不同文化中也有 所不同。
社会规范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交礼 仪、餐桌礼仪、商务礼仪等社会 规范也有所不同。
01
语言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表 达方式、语速和语调等存在差异 。
02
03
价值观差异
人们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 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的 价值观存在差异。
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学习文化差异知识
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
了解不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重要事件,有助于理解其价值 观和行为规范。
学习不同文化的社交礼仪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和习俗,避免在交际中出现尴尬或误 解。
学习不同文化的非言语交际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 交流等,以更好地理解对方意图。
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
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节、展览等活动,与来 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
旅游体验
通过旅游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增强跨文化交际的实际体验。
语言学习
学习外语并掌握基本的交际用语,有助于与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05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范文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范文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范文In the realm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 ability to navigate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English is not merely a skill but a necessity. The rise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has made it the pivot around whic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ten revolve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delves into the nuances of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CCC), exploring its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exchange.Understanding ECCC。

ECCC refers to the cap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using English. This competence encompasses a range of skills including linguistic proficiency, 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ability to manage and adapt to the unexpected nuances that arise during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Significance of ECCC。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一、引言商务英语是指在商务交流中使用的英语,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越不同语言、文化和传统背景,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愈发重要。

本文将针对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概念、理论、实践等方面全面探讨该主题。

二、概念理论从概念上看,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商务活动中,有效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还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沟通方式等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技能、情感智商等多个方面。

在理论上,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上下文文化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比较模型等对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些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为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三、实践应用在实践中,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

语言能力是基础,需要我们不仅要精通商务英语,还要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了解对方的商务礼仪和沟通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对不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敏感度。

情感智商和沟通技巧方面也不可忽视,情感智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情感表达和情绪变化,而沟通技巧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四、总结回顾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了解了该主题的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敏感度和情感智商,以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五、个人观点笔者认为,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更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只有在对跨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商务交流和合作。

在提升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建立起互信与合作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学多新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出现呼之欲出。

本文叙述了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国际与国内发展的现状及国内的发展趋势。

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将得到飞速发展。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跨文化交际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它作为学科的历史却很短。

“跨文化交际”这一述语是有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 在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学术界普遍将这部著作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此后,Robert Oliver出版的《文化与交际》(1962),A. Smith出版了《交际与文化》(1966)。

这三本书都是围绕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展开论述的。

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们在讨论交际时很少涉及文化的影响。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

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workshops),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心,David Hoopes主编,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读本》(1971,1972,1973,1974),在当时论著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读本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领域,并在协会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言语传播协会(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在协会下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研究交际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Gudykunst 及TingT 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到现在,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美国有约130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

跨文化交际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民族学、大众传媒学、美学、宗教学等许多领域,并成为其研究方向之一。

相关文章与专著也迅速增加。

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涉及多学科,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

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该研究确定了区分不同国家文化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与不确定性容忍,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所得和个人权利,包括个人的自我决定权利;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集体所得和集体权利,包括集体对个人的决定权。

权利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不确定性容忍高的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确定性高的人们则相反。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无法回避,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

(2)言语行为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

不同的文化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要遵循文化的规则。

语言的使用中说话的直接与间接是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大体可以分为低语境和高语境国家,低语境国家语言使用比较含蓄隐讳,而高语境国家的人们使用语言比较直截了当。

因此高语境环境下的人们可能会认为低语境国家的人们不诚实,而低语境国家的人们则会认为高语境的人们不礼貌,这就产生了交际上的障碍。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语言在沟通传达信息的过程,这些非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方面。

(4)文化对语境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在教育、医疗和商业行为的影响。

(5)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跨文化交际中应该遵循的伦理指导原则等等。

3.现状3.1国际现状(1)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探讨,学者们对理论模式十分重视,在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有了至少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仍然在不断探讨理论模式问题。

(2)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采取多学科综合的路子,不必拘泥于某一家之说或者某一种方法,在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理学的位置十分突出,其次才是传播学家、人类学家等等。

(3)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流派纷纷出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段,围绕或侧重不同的内容各抒己见。

其中较具体易行的方法有:文化差异主义,文化相似主义,文化对话主义,动态过程法,内视法,外察法,经验学习法等等。

文化差异主义和文化相似主义是有关异文化交际探索和异文化交际教育的良种研究方法,前者强调受教育者要学习了解文化差异,而后者则强调要学习文化中的共性。

文化对话主义主张提高自我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

进行交流。

动态过程法提倡文化与交流是动态变化的多层次复杂体。

经验学习法鼓励直接体验不同的文化。

3.2中国现状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从国外引进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

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发表了近300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20余部,不仅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目前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特点为:(1)我国从事这方面研究者大部分是从事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的学者,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影响更大一些,心理学的成分很少。

从我国20多年发表的论文看,大部分是关于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两方面,“其中最关注的是词汇、语用、交往习俗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胡文仲等,1997:50)如《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在联系》(姜艳,2003),《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马栓莹,2006),《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曹曼,2007)等等,虽然也有人在管理学、心理学、医学及文化与传播、商务等方面作出些研究,但是所占比例较小;(2)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研究上,对前人尤其是国外研究进行评论和介绍的多,而且这方面的内容重复的多,有新意的少。

理论发展与实践状况之间存在不协调,探讨不够深度,缺乏理论基础;(3)缺乏严格的科学方法。

跨文化交际学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理论指导模式,其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

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材料的描写难免不系统、不科学,自然很难提出有说服力的理论设想。

我们不少的研究,不是从问题出发,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研究来看,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研究比较缺乏。

前者相对说来比较容易,而后者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物力和财力。

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要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做出成绩,必须在收集数据和实地调查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只有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做的扎实,理论探讨才会有真正的深度”(胡文仲)刘润清也呼吁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超越简单的分类加举例阶段,以严谨的定量方法和深入的定性方法,对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扎实的处理和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14)4. 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跨文化交际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缺陷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一些开始介绍国外科学方法论及探讨国内方法论的文章开始出现,如《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彭世勇,2005),《谈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王林海,2006)等等;(2)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在外语教学界,专家认为应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使学生终生受益。

这是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认识与新思考,预示着跨文化交际将更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及跨文化能力框架的制定。

此框架的制定将拓宽我们的研究视角,使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与研究能力与国际上的研究同步前进;(3)对跨文化交际应用的重视,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交际学等多门科学。

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商业、外事、医疗、教育等领域影响很大。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将是范围大、涉及面广的大型跨文化交际活动。

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进驻,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的到来,都促使我们加快对跨文化交际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1] 胡文仲. IJIR,SIETAR与IAIR.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8期:10-11页[2] 彭世勇.国际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外语教学>,2005年第26卷:23-26页[3] 庄恩平.跨文化交际发展趋势:跨文化研究与应用.<上海翻译>.2006年第四期:12-13页[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外语研究>,1994年第1期:P35-38[5] 高永晨.试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P129-133[6] 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外语教学>第13卷:P1-6[7] 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湖南大学学报》第19卷:P87-91 期刊作者名. 题名. 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