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上C、邻人之孀妻D、渔人甚异之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A. 欧阳修B. 苏轼C. 柳宗元D. 王安石2. 《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A. 醉翁喜欢喝酒B. 醉翁喜欢山水C. 醉翁不在乎酒,只在乎山水D. 醉翁在乎酒,更在乎山水3. 下列哪项不是《醉翁亭记》中的景色描写?()A. 野芳发而幽香B. 佳木秀而繁阴C. 风霜高洁D. 水落石出二、填空题1. 《醉翁亭记》中,醉翁亭位于______(地名)。
2. “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
3. “______,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醉翁亭记》中醉翁亭的位置及环境。
2. 请简述《醉翁亭记》中作者与民同乐的场景。
3. 请分析《醉翁亭记》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翻译题五、论述题1.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这一主题的理解。
2. 请从写景、抒情、议论等角度,分析《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
六、拓展题1. 请以《醉翁亭记》中的景色描写为基础,创作一首七言绝句。
2. 请结合《醉翁亭记》的内容,谈谈你对欧阳修其他作品的了解。
七、判断题1.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通过描写四季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直接批评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
()3. 《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是欧阳修被贬至滁州,他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八、连线题请将下列《醉翁亭记》中的景色与对应的季节连线:1. 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__ 春2. 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 夏3. 风霜高洁 __________ 秋4. 水落石出 __________ 冬九、解释题1. 请解释《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中“意”的含义。
2. 请解释《醉翁亭记》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中“阴翳”的意思。
十、改写题1. 请将《醉翁亭记》中的叙述性句子“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习题含答案.doc

醉翁亭记习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9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州()__________________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潺()__________________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筹交错()__________________提携()()山__________________()野__________________()【答案】chúwèi láng yáchán niàng zhémíng huìhān yìyìgōng yǔlǚyáo sù难度:偏难知识点:字音2.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岩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饮少__________________醉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之者谁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筹交错________________(6)杂然而前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溪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夕阳在山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昏暗(3)就(4)命名(5)酒杯(6)摆放,陈列(7)靠近;捕鱼(8)不久(9)以……为乐;乐趣难度:偏难知识点:字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3)峰回.路转回:(4)名.之者谁名:(5)饮少辄.醉辄:(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霏:开:(7)野芳.发而幽香芳:(8)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9)行者休于树...休于树:(10)伛偻提携....伛偻:提携:(11)临溪而渔.渔:(12)泉香而酒洌.洌:(13)山肴野蔌.蔌:(14)杂然而前陈.者陈:(15)宴酣.之乐酣:(16)弈.者胜弈:(17)觥筹..交错觥:筹:(18)苍颜..白发苍颜:(19)颓然乎...其间者颓然:(20)树林阴翳.翳:(2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22)太守谓.谁谓: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内容理解。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佳木秀.而繁阴秀:(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文章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醉翁亭记试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______。
2. 醉翁亭位于______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
3. 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下一句是______。
4. 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怀。
5. 文章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了______的景象。
二、选择题1. 《醉翁亭记》中“醉翁”指的是谁?A. 欧阳修B. 苏轼C. 王安石D. 范仲淹答案:A2. 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所表达的情感是?A. 悲伤B. 喜悦C. 愤怒D. 无奈答案:B3. 下列哪一项不是《醉翁亭记》中所描述的景色?A. 林霏开B. 岩穴暝C. 江水绿D. 风雪交加答案:D三、简答题1. 请简述《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答:此句意在表达作者欧阳修虽然饮酒,但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酒本身,而在于欣赏和体验山水之间的自然之美,以及与民同乐的愉悦心情。
2. 《醉翁亭记》中,作者如何描绘滁州的山水之美?答: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滁州的山水之美,如“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等,展现了滁州山水的秀丽和深邃,以及四季变化的景色。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醉翁亭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答: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山间朝暮和四时的变化,以及自然景色的美丽。
2.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一句中,“高洁”一词用来形容什么?答:“高洁”一词用来形容风霜的清冷和纯洁,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五、论述题请结合《醉翁亭记》全文,谈谈你对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理解。
答:《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通过描绘滁州的山水之美和与民同乐的场景,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他认为,真正的快乐不仅来源于个人的享受,更在于与民共享。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第一段练习1、《醉翁亭记》作者(),是()朝()家、()家。
他自号(),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和曾巩。
、3、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醉翁之[意]不在酒。
()4、这个语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6、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7、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8、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9、翻译下面的语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A.环滁皆山也。
句意: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句意: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是醉翁亭。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句意:醉翁的情趣不是在饮酒上,而是在优美多姿的山水之间。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句意:欣赏山水的乐趣,得心应手寄托在酒中。
11、对上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12、对第一段段意概括正确的是()A.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
B.太守用自己的别号为亭命名。
C醉翁以欣赏山水为乐。
D.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和命名的缘由。
13、选择恰当的义项填序号释义。
①故自号曰醉翁也A.号令B.号召C.取别号D.呼号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A.居住B.住所C.寄托D.寓意14、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琅琊.(yá) 酒洌.(lì) 饮少辄.醉(zhé)B.林霏.开(fēi) 伛偻.(lǒu) 云归而岩穴暝.(míng)C.山肴野蔌.(sù) 晦.明变化者(huì) 林壑.(hè)D.树林阴翳.(yì) 水声潺.潺(cán) 觥.筹(gōng)解析:A项的“洌”应读“liè”;B项的“偻”应读“lǚ”;D项的“潺”应读“ch án”。
答案:C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4)负者..歌于途( )(5)野芳发..而幽香( )( )(6)醉翁之意.不在酒( )参考答案:(1)茂盛的样子(2)腰背弯曲,这里代指老人(3)尽兴地喝酒(4)背着东西的人(5)香花;开放(6)情趣3.下面加点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解析:A项的“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B项的“而”表示顺承关系;C 项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只有D项表修饰关系。
答案:D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按要求填空。
(1)《醉翁亭记》以“”和“”二字提挈全篇。
结尾部分用“”一句就把二者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主旨。
(2)从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脱化出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 。
参考答案:(1)醉乐醉能同其乐(2)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用意或别有用心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1、解释加点的词。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到、靠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的环滁皆山也环:围绕(环绕)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意趣、兴趣) 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开) 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临溪而渔渔:捕鱼(钓鱼)杂然而前陈者陈:摆开(陈列)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快乐2、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
(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穷尽、完结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贫穷(穷困)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5、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介绍了“西南诸峰”、“ 琅琊(山) ”“ 酿泉”、“醉翁亭”等景物。
6、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
(2分) 答: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7、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3分)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参考答案:
一、名句默写填空:
1、写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3、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二、文段内容理解:
(一)
(1)略
2.作者“自号曰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提示)当时只有39岁的欧阳修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种自嘲令人深思。
其中大有排遣被贬的郁闷心情之意。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是文章的主线。
(二)
1略2.C 3.B
4、第2段写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有什么用意?答: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5、第3段写了四个场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出来就是:滁人游、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6.读了“滁人游”的场景你会想到,《岳阳楼记》的:政通人和
7.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8、太守真的喝醉了吗?如何理解“太守醉”?)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是太守与民同乐的表现。
)
9、第3段写了一副什么图?写这副图有什么用意?
答: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0.A
(三)
1、略
2、从本段来看,(1)禽鸟“乐”因的是:山林之乐
(2)“人之乐”是因为:从太守游而乐
(3)“太守之乐”是因为: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3、本文最后一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
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从文中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俺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最能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与此句照应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表现作者与民同乐
6. (1)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2)也有自嘲,以排遣被贬的郁闷心情之意。
7.(1)A B C F(2)E(3)D
三比较阅读
(一)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2.(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3.(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2.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因而他们的“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
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吧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四2与民共乐丰乐亭记(原文、译文与赏析)(宋)欧阳修译文: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
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
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
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
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秋冬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又庆幸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赏析:
《丰乐亭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
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
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
州西南琅琊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
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
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一是“乐”之久。
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
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二是“乐”之源。
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则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
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三是“乐”之况。
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么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四是“乐”之思。
人常说:饮水思源。
既然尝到了“乐”的甜头,那就一边“乐”,一边思——让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而作者更没有忘记“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
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
这也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醉翁亭
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
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篇散文都间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