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九年级上期末)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九年级上期末)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九年级上期末)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九年级上期末)(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1—13题。

(共8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林壑尤美/怨天尤人蔚然深秀/一枝独秀B名之者谁/莫名其妙伛偻提携/旧事重提C饮少辄醉/浅尝辄止渐闻水声/闻所未闻D 往来不绝/绝处逢生杂然前陈/新陈代谢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泉水之旁,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便是醉翁亭。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居于秀丽的琅琊山之中,比邻酿泉之水,环境清幽景色美好。

《醉翁亭记》选择、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选择、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山间之.四时也/已而之.细柳军。

B.往来而不绝.者/佛印绝.类弥勒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委而去.之D.醒能述以文者./感极而悲者.矣【解析】A的;动词,到。

B断绝;极。

C离开;离开。

D的人;表示忧郁不快的语气。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解析】A断;隔绝。

B在,处于;过了。

C因为;凭借。

D助词,的;助词,的。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A.山之.僧智仙也/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名.之者谁/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朝.而往,暮而归/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晦明.变化者/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解析】A助词,的;动词,到。

B名词作动词,命名;名词,名字。

C早晨;早晨。

D明亮;英明。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云归而.岩穴暝/人不知而.不愠B.山间之四时也./夫战,勇气也.C.负者歌于.途/欲有求于.我D.禽鸟知山林之.乐/辍耕之.垄上【解析】A表顺承;表转折。

B判断语气;判断语气。

C在;向。

D的;动词,到。

5、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行者休于树A.告之于帝B.苛政猛于虎C.躬耕于南阳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例句是在。

A介词,给。

B介词,比。

C介词,在。

D介词,给。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与人期行,相委而去.C.颓然乎其间.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而不知人之.乐/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解析】A断绝;隔绝。

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修也。

1 .下面加粗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 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C.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D. 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2. 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 负者歌于途 ② 杂然前陈者 ③ 觥筹交错觥:④ 山肴野蔌蔌:3. 翻译下列句子①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陈:5.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B2.①背②摆放③酒杯④蔬菜3.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②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4.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5.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2020秋最新版九上《醉翁亭记》教材上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2020秋最新版九上《醉翁亭记》教材上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上《醉翁亭记》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本文的“乐”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5篇)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5篇)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5篇)《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C.佳木秀而繁阴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快乐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四时之景不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行者休于树其一犬坐于前C.而不知人之乐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安陵君其许寡人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 酿泉为.酒为.忠善者一分为.二见义勇为.B. 杂然而前陈.陈.情言事新陈.代谢慷慨陈.词C. 从.太守游战则请从.从.容不迫从.心所欲D. 游人去.而禽鸟乐去.国怀乡扬长而去.人去.楼空11.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宴席非常丰盛,来来往往的滁州人都来向太守敬酒,所以太守喝醉了。

【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

理解:太守“醉”时既能感受到“禽鸟之乐”,又能与游人同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

12.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欧阳修、范仲淹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麟州新罹大寇①,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寨,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②其税,罢榷酤③予民。

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

《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题及答案(一)(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XXX也。

作亭者谁?XXX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XXX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XXX《醉翁亭记》(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用当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译: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2分)(1)(2)5.(乙)文的作者XXX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设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爱这座山吗?为何?(3分)(二)【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XXX也。

作亭者谁?XXX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XXX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XXX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九上语文《醉翁亭记》精选题含答案

九上语文《醉翁亭记》精选题含答案
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沿山行六 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4.“滁人游”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3分)
描绘了男女老幼前呼后拥:往来不 绝,十分热闹的场景,构成一幅太平祥 和的百姓出游图。
5.你是如何理解“醉翁”的“醉”的?(3 分)
作者醉心于山水,醉心于政治清明、 百姓和乐,醉心于与民同乐。写醉是为了 写乐,醉与乐是统一的。
《岳阳楼记》(节选): __主__要__描__写__了__洞_庭__湖___ _春_和__景__明__之__时__的__美__丽__景__象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选文,填写下表。(3分)
篇目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相同的内心感受
《醉翁亭记》 (节选)
朝而往,暮而归。
快乐(或高兴)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 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觥筹交错
觥筹:_酒__杯__和__酒__筹__
(2)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_醉__醺__醺__的__样__子
2.解释下列句子。(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桃花源里)土地平坦宽广, 房屋规则整齐。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 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 分)
第一层: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第二层: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美 好景象。
(2)宴酣之乐
酣:__尽__兴__地__喝__酒___
(3)树林阴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九年级上期末)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

(共8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乙】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丙】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临于泉上者临渊羡鱼临阵脱逃身临其境
B.负者歌于途不负众望负荆请罪如释重负
C.往来而不绝者连绵不绝弹尽粮绝空前绝后
D.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慷慨陈词新陈代谢
1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理解:欧阳修因为山水而陶醉,所以更想饮酒,因为“酒”在他心中是最美的象征。

【乙】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理解:作者认为举行宴会,畅快喝酒最能表达心情,所以应该远离过于嘈杂的丝竹声。

【丙】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翻译: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理解:欧阳修以树林之静对比鸟儿之动。

游人走后,鸟儿在林间鸣叫,体现出大自然是禽鸟乐园的特点。

14.欧阳修和苏轼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寄情山水。

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共4分)
(1)子瞻感到快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简要概括“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的不同。

(2分)
【链接材料】
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④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⑤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⑥,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辙是其弟。

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撷(xié):摘取。

⑤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⑥中:内心。

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12. 答案: C(2分)
13. 答案:丙(2分)
14. 答案示例:
(1)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2)“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问心无愧,寄情山水。

(共4分。

共2问,每问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