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地震勘探论文2篇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论文

地震勘探论文
【英文摘要】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get information inside the earth, 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way to find minerals and other resources. Today,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ique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multicomponent, multiparameter and high resolution, so that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data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It becomes a serious problem to transform and store the data. Therefore, how to compress the data become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character of seismic data, the data has redundancy information. The paper is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and studied the theory that how different wavelet bases convert to lifting scheme, so they can be used to transform seismic data. There are three classical compression method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EZW, SPIHT and EBCOT algorithm. The article studied each theory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o the article chose SPIHT as the coding algorithm for seismic data. As for the original seismic data and the constructed data, the article designed five different evaluation criterions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ed dat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1).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ed data is different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lifting wavelet transform. The db4 wavelet base and bior6.8 wavelet base have the best effect among all the chose wavelet bases.(2).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in the paper, transform the seismic data at the level of 5, and the compression rate is less than 10, the result of compression is best. Transform the seismic data at the level of 5, and the compression rate is between 10 and 20, the constructed result is the best.(3). With the SPIHT algorithm, the compression rate can be controlled precisely. When the compression rate is less than 5,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ed data approximately equal to lossless compression, and when the compression rate increases,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ed data is reduced.In this article, the loss compression algorithm brings very good results, and the algorithm can be used to analyze different seismic data. Wavelet bases can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ismic data, and the SPIHT algorithm can be improved or using EBCOT algorithm to analyze seismic data.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勘探中的应用

- 144 -生 产 与 安 全 技 术就是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这也是需要工程设计和维保单位进行重点性关注的问题。

防火门监控系统作为专门监控防火门的一个专用系统,因此监控系统的界面要能够直接、直观地反映当时防火门的状态,其单一的控制功能,能够对常开防火门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专有功能就能够有效满足消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所以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选择专用的防火门监控系统,杜绝采用单一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来进行代替。

3.2 消防电气中防火门监控系统的应用特点(1)容量大、手动控制在消防电气中电源作为其生命线,通常电源的性能就可以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使用功效,那么,在当前防火门监控系统安装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分布式的电源,且监控分机自带电池,并安装在弱电间现场取电于消防电源。

这样可以保证在任何火灾情况下,防火门监控系统都不会受到干扰,并且防火门监控系统中一台监控器,通常可以监控到4000多个防火门,多个监控器之间还能够进行无缝通信连接。

由于一般火灾条件下的环境都较为恶劣,并且无法预测,防火门监控系统的手动控制功能就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其可以在确认火灾条件下,直接按下按钮,实现一个迅速控制防火门的功能。

那么通常防火门监控器会有多个手动操作键,直接对接控主机总线进行相应的程序编写,就可以实现多个防火分区防火门的手动控制。

(2)直观、可配接联动闭门器在实际的防火门监控器安装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液晶显示器,并且平常都会利用文字表格的方式来显示各个防火门的实时状态,这些状态信息都较为丰富、直观,消防人员查看这些信息也较为方便,同时也便于实际维护工作的开展。

另外防火门监控系通常都可以配接多种联动闭门器,可以对各种闭门器进行良好的联动操作,防火门作为整个建筑中的重要防火设施,在实际的火灾状况下,消防门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注重对防火门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确保防火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

煤层气井间地震采集方法探讨

煤层气井间地震采集方法探讨

煤层气井间地震采集方法探讨摘要: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测井是识别煤层、分析煤层特性、评价煤层气储层的重要手段。

地面地震勘探与井中、井间地球物理技术的结合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必然趋势。

井间地震能在地面三维或四维高分辨率地震、测井之间搭起一座相互联系的桥梁,将其所提供的丰富的超高频率资料与其它资料综合研究,可以解决薄互层、储层连通性等复杂的地质问题。

本文从煤层气井间地震的采集出发,全面探讨了采集的各项技术及注意细节,为煤层气井间地震数据的采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裂隙测井评价井间地震观测系统井距扇1、煤层气储层特征煤层气包括基质表面的吸附气、煤层裂缝与割理中的游离气、煤层水中的溶解气和煤层间夹层的游离气4部分。

从储层物性上看,煤层气藏是基质、裂隙的多重变形介质体系。

煤层的裂缝有天然裂缝、构造裂缝和人工压裂缝。

天然裂缝(又称割理)是煤化作用和构造应力影响的结果。

割理有方向性,是控制煤层方向性渗透的主要因素。

构造裂缝和人工压裂缝的发育规律要复杂些。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岩基质中。

只有当储层压力降低后才可从基质中解吸出来。

煤岩裂隙中多被水充满,而裂隙是煤层中的主要运移通道,煤层气需要通过排水降压方式才得以采出。

故煤层气产量受煤岩性质、压力水平和两相渗流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煤层气储层多为低压、低渗透。

2、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具有双孔隙结构系统特点,煤层气的储集只有少量以游离态存在,大部分吸附于煤层表面,吸附气不像常规油气那样以一种独立空间存在的气体对测井曲线产生影响,而是依附于煤的其他四种工业分析组分[1-4]。

我国煤层气测井技术最初是从国外引进,在石油测井和煤田测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的油气藏测井基础理论不适用于煤层气测井。

显然,在煤层气解释评价中,体积模型、孔隙度、饱和度方程是不能直接套用的,必须对其进行深化研究,建立适合煤层气测井的解释方法和模型,才能对煤层气做出正确评价。

2021年煤田地质勘查论文

2021年煤田地质勘查论文

2021年煤田地质勘查论文1工作现状分析(1)矿井防治水工作发展良好。

由于煤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物质,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延伸,煤矿行业正向着事业性行业发展,但是由于过渡开采,无节制无计划的索取,大部分的浅层煤矿资源均以枯竭,为了保证工业生产能够顺利推进,很多煤矿已经开始乡下开采更深层次的煤矿资源。

深部开采工作不但要求更加高超的开采技术,还改变了地下环境,其中防治水工作是深层煤矿资源开采的重点,通过有效的防治水工作能够延长矿井寿命。

因此在防治水工作上各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减少能源开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煤矿开采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重视。

长期不合理的开采,影响了煤田开采区域的环境,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活。

现代社会是以节约以及环保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的,现代资源开发应当是以友好性开发作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煤田开采区环保工作中,国家加大了投入,并针对不同的环境状况提出了不同的环保工作计划,从而保证环境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

2煤田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1)水资源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相对煤炭资源较少,相反,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据统计,我国北方占有90%以上的煤炭资源,但是只有30%的水资源,而在陕、晋、宁等煤炭储量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占有量少于10%。

很多煤炭生产地用水都需要依靠水利工程或者小流域水资源,当地的实际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矿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工作发展受到了限制。

水资源的缺乏不但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更会阻碍煤矿行业的发展。

(2)水害事故不断。

我国的煤田行业发展迅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由于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因此各地都大量进行煤炭资源的开发。

但是我国北方煤田地区大部分都含有含水层,而浅层煤矿开采完全后,很多煤矿企业都开始向着深层煤矿资源着手开发。

但是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水害事故频发。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勘探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在矿产资源勘探过程中对地震勘探技术进行应用,不仅能够对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获取,还能使勘探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对于矿产开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尚须加大探索地震探勘技术应用,持续性发挥该技术优势价值,促进煤炭勘探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下文将对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勘探中的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地震勘探技术;煤炭勘探;1 地震勘探技术的相关特点第一,在地球物理勘探当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勘探方法,其在实践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矿产资源勘探、石油钻探以及天然气勘探等。

第二,地震勘探技术可以通过多种专业设备,对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第三,地震勘探技术具有较高的回报率和准确率,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时,勘探技术的分辨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分辨率不高,就可能会影响到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导致相关工作没有科学的依据作为支撑。

对于矿产资源勘探而言,其在分辨率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

而地震勘探技术在分辨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利用绕射波或者是回转波的形式进行特殊地质环境的勘探,尤其是三维地震勘探,能够将地层当中的细小变化直观的体现出来,并为企业提供精准、细致的地质数据,这也是企业实现矿产资源有效勘探的基础。

2 煤炭勘探中应用地震勘探技术价值煤炭实际勘探过程中,勘探技术选取的正确性,直接决定煤炭勘探最终成效。

将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煤炭勘探中,体现的应用价值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地震勘探技术满足煤炭勘探需求。

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创新改革,我国地震勘探技术有效提高,完善的地震勘探技术体系,为我国煤炭地震勘探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保证,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准度,以此来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应用地震勘探技术,增强实际勘探中实际分辨率,保证地震数据可靠性及全面性。

基于分辨率较强的地震信息条件下,煤炭工作开展提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

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煤炭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资源,煤炭的开采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备受重视的行业,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资源种类较为丰富,煤炭资源分布更是较为广泛,利用煤田地震勘探技术进行煤田开采能够提高开采效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分析前言煤炭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资源,煤炭在大部分的工业生产之中都能够发挥其作用,煤炭的使用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资源的开采也会受到反向的刺激,从而相关的技术会得到不断的进步,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简单从两个方面对煤田地震勘探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

1、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基本概况1.1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概念对于煤矿开采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探测煤矿的位置和形状,判断其可开采面积以及是否具有开采价值,传统的勘探方式十分危险,可能需要用到炸药等,无法保证人身安全,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科研工作者将地震波应用到煤田勘探之中,众所周知,地震波能够在地下进行传播,较其他波段的波形来说,地震波受到的影响较小并且在受到阻碍时可以进行折射与反射,因此将地震波应用于煤矿开采之中,就能够快速的了解到地下煤炭的形状和厚度。

利用相关仪器将地震波进行发射,地震波会在地下进行传播,当遇到阻碍时地震波会进行反射,在反射的同时,利用相关的波段接收仪器对地震波进行接收,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煤矿的情况。

1.2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前景我国的经济目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工业生产都需要煤炭资源作为后备来使用,因此煤炭行业在短期之内还是不会衰落的,大力发展煤炭行业就意味着会刺激煤炭相关行业的发展,作为目前煤炭行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也会在大力发展煤炭行业之时得到技术的支持和进步。

煤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目前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相关仪器的精密度以及便携程度还可以在技术的支持下做的更好。

煤田地质勘探论文

煤田地质勘探论文

煤田地质勘探论文【摘要】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在地质勘探中带来的问题不断显现。

如对环境的污染影响问题、采矿不安全问题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技术要求达不到的问题,只有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平钻机技术、遥感技术与全数字地震探测技术对地质勘探工作进行全面保障。

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产品的不断进步,促进我国煤炭开采行业施工技术不断进步。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问题;环境;技术;污染;信息1、引言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在煤炭资源开采前需要对当地的煤田地质进行勘探,及时对勘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在煤田地质勘探中,有可能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所以需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

同时,应用新技术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勘探不准确的问题。

本文对煤田地质勘探的三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结合不同的煤田特点应用恰当科学的勘探技术,促进煤炭开采顺利进行。

2、煤田地质勘探存在问题2.1地质平衡破坏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防护与安全施工不到位,很容易就会造成冒顶、透水或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这些都会对原本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更容易导致其他的地质灾害发生。

地质平衡破坏问题在煤田地质勘探开采初期并不严重,随着开采量越来越大,地质平衡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媒体报道,多地出现地面深陷问题、房屋裂缝、倾斜问题以及泥石流灾害等,自然灾害问题发生的案例越来越多。

[1]2.2水害防治问题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采量不断增大,开采深度也不断增加,原本矿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环境面临着变化,经常会发生一些透水事故。

对于煤矿的水害防治,通过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更多适应现代机械化的采掘区等方法进行避免。

2.3环境污染问题煤矿的开采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煤矿的环境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煤炭工业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煤矿的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体系。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在开采过程中使用技术不当很可能会面临着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的问题,需要不断提高规模,形成产业化经营,解决好环境问题与其他的历史遗留问题。

地震勘探在煤层特殊地质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在煤层特殊地质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i _
科 技 论 坛
地震勘探在煤层特殊地质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邓 均 禹凤 林
( 东北 煤 田 地 质局 物 探 测 量 队 . 宁 沈 阳 10 0 ) 辽 11 1
摘 要 : 震 勘 探 在 控 制 煤 层赋 存 形 态 及 构 造 方 面 已取 得 了令 人 满 意 的 效 果 , 矿 井 为 了 高产 稳 产 及 矿 井 生 产 安 全等 要 求 . 准 确 圈 定矿 区 内 地 但 须 “ 无煤带” 采空区、 、 火烧 区、 煤层露头、 火成岩等特殊地质现 象 通过对辽宁 、 山东、 新疆等地煤矿地震勘探 实例 , 绍确 定煤层特殊地质现 象采 用的 介 方法, 通过运用钻孔测井 曲线进行地震资料反演 , 掌握地震时间剖面上的特殊地质现 象的特征 , 通过三 瞬处理 , 究振幅异 常与地质现 象的对应 关 研 系, 更重要 的是在地震资料解释 方面, 要充分利用已知的地质 资料 , 依据各种地 质异 常体在地震数据体上的特征识 别解释各种特殊地质现 象。 关键词 : 带 ; 空 区; 无煤 采 火烧 区 ; 殊 地 质 现 象 特 1 煤 层采空 区 、 区 火烧 1 D , B H煤矿 煤层采 空 区 1
2康 北
在平缓的地带也有河流冲刷或沉积缺失, 河流冲刷的地域在平面上成条带 状; 而沉积缺失的地域在平面的展布形状则为椭圆状。图 3 为缓倾角断层 两侧 的无煤带特征剖面 ; 图4为平缓地带沉积缺失的无煤带特征剖面。 2 “ 煤 带 ” 震 ,无 2 地 地质 解 释 为 了研 究 D 煤 Q 矿 “ 煤 带 ” 地 震 时 无 在 间剖 面上 的 表 现 特征 , 结 合 区 内 钻 : N 井 曲 f L 线资料进行反演, 预测 煤层厚度 、 层的分布 煤 范 围 及煤 层 顶 、 板 岩 底 性。根据反演结果, 与 地 震 时 间 剖 面 对 比相 图3缓倾角断层两侧的无煤带特征剖面 结 合 分 析 研 究 ,发 现 “ 无煤带”处煤层反射 波 有 明显 的 异 常 , 了 除 反射 波振幅 明显减弱 之外 , 反射波频率也有 变高的趋势。 鉴于 “ 无煤带” 是 本区的一种构造现象 , 因此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把 各种 原 因造 成无煤 和 煤 层 变 薄 区域 , 叫煤 层 反射波振幅异常带 ( 振 图4平缓地带沉积缺失的无煤带特征剖面 幅变弱 ) 。在地震 资料 解释过程中除对高分辨率偏移数据体煤层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外, 还对三瞬( 瞬时振幅、 瞬时频率 、 瞬时相位 ) 数据体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 表明, 瞬时振幅对煤层厚度变化及断层的存在 比 较敏感。通过对本区煤层 反射波振幅异常的分析和研究,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上圈出煤层反射 波异常带。 地震反射波振幅异常带产生的主要原因为:. a 断裂构造;煤 层厚 h 度变化 及宏观结构的横向变化。 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上圈定出的煤层反射波振幅异常带, 可以 看出: 区反射波振幅异常带大多数分布于地震解释的断层周围, 本 只有部 分反射波振幅异常带分布于煤层稳定平缓地带。 这些异常带通过钻孔实践 揭露, 有的是煤层变薄所至, 有的是沉积向变所至。地震资料解释对异常带 的圈定, 可为 D Q煤矿矿井设计 、 采面划分 、 项道布局及安全生产提供 了有 力的地质保证。 3沈南煤 田HY 煤矿陷落柱和火成岩 S 沈南煤 田 H S Y 煤矿某采区三维地震勘探 , 为确保采集资料的质量 , 获 得高信噪比、 高分辨率的野外采集数据, 经详尽的试验确定 了最佳施工参 数, 获得 了较好 的原 始资料 。 资料处理过程中 , 在三高处理( 高分辨率 、 高信噪比、 高保真 ) 的基础 上, 加强保幅处理 ; 并尽可能的拓宽地震信号的有效频带 , 确保对小构造、 火层岩异常体分辨能力 , 选好偏移速度场, 保证构造的准确归位, 确保地震 资料解释精度。 5 H S 图 为 Y 矿某采区的地震时间剖面, 从时间剖面看出: 黄 色线为 T 7波, 绿色线为 T 2 , 1 波 能量突出, 波形波组特征明显而稳定 , 易于 识别对 比。 经精细的地震地质解释 , 圈出了煤层陷落柱( 6和火成岩的分布范 图 ) 围( 7。本次勘探解释的煤层陷落柱和火成岩在 7煤层 、2煤层 的发育 图 ) l 情况与本矿实际揭露晴况比较吻合 。 4山东岱庄煤矿某采区煤层露头 ( 下转 18页)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地震勘探论文2篇第一篇1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为保证二维地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生产前遵循单一因素变化原则,分别对井深、药量、检波器类型、检波器组合方式、观测系统等进行试验,确定合适的施工参数,该地区均采用井中炸药激发,激发深度选择在潜水位下,一般是11~16m,采用2串2并组合检波器接收,根据勘查区目的层深度来确定接收道数,为获得高分辨率的叠加剖面,叠加次数一般达到24次以上。

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要了解工作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处理目的和要求,分析地震波特征,为构造和岩性解释服务。

处理中着重做好观测系统定义、叠前去噪、反褶积、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偏移叠加等工作,使地下构造归位准确、断点清晰、目的层反射波信噪比高。

2资料解释资料解释是把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

解释前应充分收集区域内现有的钻孔资料,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出波阻抗曲线和人工合成的地震记录,可以研究合成的反射波组与相应的地层之间的关系,提供目的层反射波的存在及其波形特点,指导煤层位置的追踪。

利用测井资料来校正地震资料的准确性已被广泛应用,其效果非常显著。

重点叙述如下。

2.1反射波组与地质层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波的对比区内各主要反射波组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为:T0波,产生于基岩顶界面的反射波,是控制新生界厚度的标准反射波,基本可以连续追踪对比;T2波,二2煤组的反射波组,该波阻能量强,连续性好,是控制煤系地层起伏形态和断裂构造的标准反射波;T3波,三2煤组形成的反射波组,根据三煤层的发育情况,作为辅助解释的参考层位。

反射波对比追踪主要是利用主测线、联络线相交解释,选择区内连续性好、能量强、波形稳定的强相位进行追踪,将反映较好的剖面定为标准剖面,进行对比解释,可利用联井时间剖面解释,结合钻孔资料,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2.2构造解释依据目的层反射波强相位连续追踪对比的原则,来确定相对应地质体的起伏形态。

从地震时间剖面上反映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较为直观。

在时间剖面对比追踪的过程中,反射波发生错断、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波组突然消失或者断面波、绕射波等现象的出现,均表示有断点存在,如图2所示。

根据断点两盘升降关系及产状变化的一致性,分析相邻断点的落差变化规律,参考等时线的搭配,利用相邻测线上断点落差和测网的闭合情况来确定断点的组合、断层的走向及延展长度。

2.3煤层露头识别煤层隐伏露头主要依据煤层与新生界地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来确定,用人工的方法将反射层向浅部延伸,其反射波界面与新生界底界的交点即为相应煤层的隐伏露头点,见图3,各测线露头点的连线为该煤层确定的露头边界。

2.4岩浆岩解释正常沉积的煤系地层受岩浆岩侵入时,因侵入的方式及程度不同而在地震时间剖面上有不同的反映,常表现为反射波杂乱无章,连续性变差,振幅变弱,当呈层状侵入时反而常表现为反射波能量变强,因而对岩浆岩侵入的地震解释存在多解性。

就目前地震勘查的工作程度,很难解释岩浆岩对主要煤层的影响范围。

当有较大的岩浆岩体侵入时,地震时间剖面上异常特征明显,岩浆岩的侵入表现为标志性的反射波突然歼灭,在一段范围内同相轴杂乱,但是其上部层位同相轴连续而清晰,正常的目的层反射波发生频率和振幅的改变,见图4。

2.5对煤层厚度的控制结合煤层反射波振幅与煤厚的关系,利用已知钻孔的煤厚值进行标定,可以勾绘出主要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图。

但观测系统、激发条件、处理、岩浆岩侵入等因素影响振幅的变化,使得煤层的反射波振幅信息不能较好地反映煤厚变化情况。

3地震勘探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豫东地区的成煤地质条件和成煤环境,区内地震勘探主要是对构造形态、煤层底板埋深、覆盖层厚度变化以及岩浆岩对煤层的影响范围进行控制。

根据新生界覆盖层与下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通过二维地震工作基本查明了新生界底界面的起伏形态和厚度变化。

豫东地区新生界厚度变化从300~1500m,整体上为东部薄,西部厚,坡度一般在1°左右,最大不超过2°。

通过对主要煤层的层位追踪和标定,掌握了勘查区煤层底板的起伏形态,控制区内褶曲发育情况,通过对地震时间剖面上断点的识别和断层的组合,控制勘查区构造发育情况,掌握区内构造的复杂程度;豫东除通许隆起轴部、杜集背斜和永成背斜轴部基岩为寒武奥陶系地层,其余均为石炭二叠系地层,煤层主要赋存于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地层,结合地震时间剖面上煤层露头点位置,可基本圈定煤层分布范围。

根据岩浆岩侵入的识别标志,可大概确定岩浆岩对煤层的影响范围,结合后期钻孔岩心资料,可基本确定勘查区内岩浆岩的侵入范围。

在谷熟镇南、杜集西、顺和西、车集东以及韩口煤勘查区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岩浆岩侵入情况,受岩浆岩影响,煤层反射波能量变弱,且不连续,区内多个钻孔穿见了岩浆岩和天然焦。

4存在问题(1)地处中原,村镇、道路较多,在遇到较大的村镇时,会影响到测线的施工,虽然采取了尽量向县城村镇多铺测线变观的方法,还是会造成测线中断,影响部分地区资料的质量。

(2)火成岩在该区域多是顺层侵入,侵入形式多变,时间剖面面貌复杂,波组识别对比的难度较大,部分圈定的岩浆岩对煤层的侵蚀范围仅供参考,还要靠后期钻孔控制。

(3)通过钻探取芯,该地区煤层多呈薄层发育,受地震分辨率影响,很难确定煤层厚度,今后再开展地震工作,需加大地震反演技术研究,通过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提高地震纵向分辨率,实现薄层煤系的精确预测。

5讨论在豫东地区构造控制煤层分布的地质环境下,地震对构造的解释和对煤层位置的追踪为后期钻探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使孔位布置、孔深设计更加合理,避免了资金浪费,但由于勘查程度的不同,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利用还不够充分,在岩浆岩侵入范围圈定、煤厚预测等难点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今后应多在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上加强分析,利用地震波场反演波阻抗、测井约束反演等方法提高资料解释的准确性和精度。

第二篇1三维地震勘探条件1.1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断层条数多、密度大,小褶曲、小断层发育,对井巷开拓和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地质构造较复杂。

1.2地震地质条件差浅表层第四系岩性为黏土、碎石夹杂泥土,坡堆积层松散,在土中激发产生的面波能量强,且易生成强能量浅层多次反射—折射波,干扰有效波。

浅部永宁镇组石灰岩厚度达100m以上,在沟谷地段有土层覆盖,近地表岩性横向、纵向变化较快,对地震资料的成像造成较大影响,对煤层反射波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浅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一般。

成孔施工难度大,激发条件较差,给测线施测、成孔、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提高了成本费用。

2复杂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对策发耳煤矿三维地震勘探为典型的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对勘探区进行全面踏勘,深入分析研究地貌、岩性条件,从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数据处理质量两个方面考虑,认为激发方法、成孔技术、大高差的静校正方法为物探工作的技术难点,并采取了针对性技术措施,基本解决了复杂条件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难点。

为获得高分辨地震资料,采取了高定位精度、高空间采样率、高时间采样率、高覆盖次数的对策;对采集参数和试验方案进行了优化,实施了检波器挖坑埋实和激发井埋实,干扰严重时不施工,避开高频环境噪声干扰,杜绝坑炮和浅井炮。

2.1激发方法选择为避免地震波能量吸收及散射,杜绝坑炮和浅井炮,钻孔必须打到高速层,且必须采用闷井激发,杜绝开花炮,采用QPY-30钻机或WTZ-301风动钻机成孔且打到基岩下一定深度的高速层,深井激发,并采用泥浆、水、砂土进行封孔,使其产生集中向下的爆发力,提高激发能量、激发频率,在有效地避免声波的同时尽可能地压制面波干扰,从而提高低频信号的信噪比;在基岩中激发,可提高地震子波的主频和地震波的分辨率,为取得优质的原始地震数据提供技术保证。

井深效果分析:试验井深为4m,6m,7m,8m,9m,10m,12m,14m,16m,18m,单井激发。

当试验点位于地势较高处、覆盖土层较厚时,浅层岩层风化严重,井深小于10m,记录面貌差,有效波不突出,面波较重;井深大于10m,有效波较明显,反射波能量强。

试验点位于低洼处时,井深大于6m,有效波的能量均较突出。

随着井深的增加,有效波的能量有所增强,当井深大于10m时,激发效果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确定最佳井深大于10m。

药量效果分析:每个试验点均采用最佳井深10m进行药量试验,分别进行0.5kg,1.5kg,2.0kg,2.5kg,3.0kg药量试验,除了0.5kg药量激发的背景干扰稍重外,其余药量激发均取得良好的地震效果,为确保取得良好的记录资料,确定药量为1.5kg。

通过井深、药量试验,最终确定井深药量组合方式为井深大于10m、药量1.5kg。

2.2检波器及接受方式选择勘探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树木多,造成单炮记录的背景干扰严重,对资料信噪比影响较大,为消除其影响,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60Hz检波器,采用3只检波器串联零基距组合方式,检波器灵敏度高。

在野外施工中抓好检波器埋置的工作,力求使检波器与地表土壤或岩石组成一个阻尼较好的振动系统,压制地表随机高频噪声,为提高高频段有效波的信噪比打好基础。

在裸露岩石区域,为使检波器与岩石耦合较好,采用轻便发电机和电钻等设备成小孔,将检波器尾锥直接插入孔内,岩石和孔壁间充填物质,使检波器与地表土壤或岩石组成一个阻尼较好的振动系统,提高了高频段有效波的信噪比。

2.3复杂山区观测系统设计勘探区内沟梁发育,地表落差较大,根据地貌特点将勘探区划分为数个小区,为增加采集方位角的宽度和偏移距的均匀度,更合理地获取物探信息,采用了8线8炮常规观测系统与块状特殊观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采集方位角的分布范围,对偏移距的分布范围也有明显改善,同时辅以高覆盖次数,提高了信噪比。

2.4最佳观测范围调查勘探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排列长度,对试验段进行了试处理,得到高信噪比的地震时间剖面,进行了覆盖次数的对比处理,在200ms,300ms,400ms左右,形成3组较强的反射波,可以满足地震解释的要求。

3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成果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控制了主采煤层的形态,查明了主要构造及发育规律,控制了主要煤层厚度变化趋势。

一井区原构造展布方式是根据钻孔资料及地面出露的地层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规律推断而来,断层的性质、产状、落差及地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等分析判断均存在较大局限性。

共组合断层7条,全部为正断层,断层落差20~55m,走向NW30°左右,3条断层倾向NE60°,4条断层倾向NW60°,平行排列,断层之间的间距由西往东依次为40m,170m,105m,220m,220m,470m,形成一系列的地堑、地垒、台阶式构造。

由于断层落差大,无法跨越断层布置正规工作面,致使采区难以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