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纸上色谱实验报告
纸色谱实验报告

纸色谱实验报告纸色谱是一种分离和检测化合物的技术。
该技术利用纸或其他吸附材料的物理吸附作用,在分析物与流动相之间建立平衡,从而实现分离和检测目标化合物。
本实验通过使用纸色谱技术,对市售复合维生素片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实验设计1. 色谱材料选择具有较好分离能力和吸附性能的滤纸作为色谱材料,例如Whatman 3 mm滤纸。
将滤纸裁剪成长15 cm,宽2.5 cm的狭长条状,并用笔在上端标记初始线。
2. 流动相选择甲醇-1%醋酸水(50:50)为流动相,二者混合后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流动相应用前需再次混合均匀。
3. 样品制备将市售复合维生素片中的主要成分研磨成细粉,并取1g样品加入含有2ml甲醇的试管中,超声处理10分钟,使样品充分溶解。
实验步骤1. 在滤纸初始线下方1.5cm处,用微量注射器依次滴加5个相等的样品溶液滴,每滴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以免相互污染。
2. 将滤纸依次放入扇形开口玻璃棒中的夹层里,将夹层塞紧,置于玻璃棒底座上,加入流动相。
3. 流动相从滤纸下端渗透升至滤纸上端,样品沿着滤纸慢慢向滤纸上端移动,不同成分根据吸附性质和分配系数逐渐分离。
为了准确测量结果,活性带应在距离滤纸上端1.0-1.5 cm处停止。
4. 取下滤纸,晾干后在UV灯下进行观察和测量。
实验结果在照射下,色带变得很明显。
在测定样品前,还需要先进行质量控制。
我们采用HPLC法和纸色谱法检测市售复合维生素片中的主要成分,并与国家药典定量要求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纸色谱和HPLC测定出的复合维生素的含量非常接近,且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含量。
表明该片剂中的成分齐全且含量足够。
实验总结本实验主要利用纸色谱技术对复合维生素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离和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和准确的分析能力。
与HPLC相比,纸色谱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扩展和适用于多种样品等显著优点。
实验三__纸色谱

实验三__纸色谱实验三纸色谱一、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1、原理纸层色谱为在纸上将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分为分析型和制备型纸层色谱。
多数情况下,纸层色谱的原理属于分配色谱原理,色谱滤纸为支持剂,滤纸纤维可以吸附25%,30%的水分,其中6,7%的水分和滤纸结构中的羟基以氢键结合,为固定相。
其他溶剂可自由通过,为流动相。
流动相流经支持物时,与固定相之间连续抽提,使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纸色谱图谱上的位置用Rf值(比移值)来表示:R值 = 原点到色谱点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f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值是常数,其大小受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物质组f成与比例、pH值、选用滤纸质地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此外,样品中的盐分、其他杂质以及点样过多均会影响的有效分离。
但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而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
作为药品的鉴别时,供试品在色谱中所显主斑点的颜色(或荧光)与位置,应与对照品在色谱中所显的主斑点相同。
作为药品的纯度检查时,可取一定量的供试品,经展开后,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斑点的个数或呈色(或荧光)的强度。
作为药品的含量测定时,将主色谱斑点剪下洗脱后,再用适宜的方法测定。
无色物质的纸色谱图谱可用光谱法(紫外光照射)或显色法鉴定,氨基酸纸色谱图谱常用茚三酮显色法鉴定。
纸层色谱适用于极性较大的亲水性化合物或极性差别较小的化合物的分离。
2、实验方法(1) 下行法将供试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用微量吸管或微量注射器吸取溶液,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每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样点直径为2,4mm,点间距离约为1.5,2.0cm,样点通常应为圆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上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棒压住,使色谱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
展开前,展开室内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的蒸气使through the "scorecard" on borrowers ' scores. 24th account manager in the personal lending survey returns (4) fill out the survey, along with other loan information to review. And common findings include the borrower repayment of basic information, income 之饱和,一般可在展开室底部放一装有规定溶剂的平皿或将浸有规定溶剂的滤纸条附着在展开室内壁上,放置一定时间,俟溶剂挥发使室内充满饱和蒸气。
无机纸上色谱

物质斑点中心离开原点的距离(a) 溶剂前沿离开原点的距离(b)
1. Rf与K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Rf是平衡常 数的函数);
2.在一定条件下,K一 定时,Rf也有确定的值
三、仪器、药品和材料
仪器:广口瓶、量筒、镊子、点滴板
材料:色层滤纸、毛细管、坐标纸
药品参见课本
四、 实验内容
1. 准备工作 2. 加样
无机纸上色谱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纸上色谱法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用纸上色谱法分离和鉴定离子。
二、实验原理
固定相:吸有溶剂的滤纸 流动相:顺着滤纸上移的溶剂
固定相中溶质的浓度(Cs) 配系数(K)= 流动相中溶质的浓度(CM) K小: 物质在纸上移动的速度快
K大: 物质在纸上移动的速度慢
比移值(Rf)=
3. 展开
4. 斑点显色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确定未知液中含有的离子 6. Rf值的测定
五、注意事项
1. 准备工作中的配置展开剂和显色剂都 在通风橱中进行; 2. 将实验步骤中的烧杯改为点滴板; 3. 物质斑点中心离开原点的距离a、溶剂 前沿离开原点的距离b测定方法。
六、思考题
无机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无机纸上色谱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纸上色谱的分离原理和操作技术。
2. 掌握如何确定不同组分的比移值(R f)。
3. 掌握Cu2+,Fe3+,Co2+,Ni2+四种离子的纸上色谱分离及鉴定。
二、实验原理无机纸上色谱是以滤纸作为载体的层析分离法。
滤纸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极性纤维素,能吸附占本身质量20%的水分,这部分水保持固定,称为为固定相,与水不相容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又称展开剂。
常用的展开剂通常是由有机溶剂、酸和水混合配成的。
当流动相在纸上展开时,物质就在水和有机溶剂之间反复分配,并达到分配平衡,由于个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而移动速度不同,分配系数大的移动速度快,移动的距离大;分配系数小的移动速度慢,移动的距离小,从而使各不相同的组分得以分离。
在无机纸上色谱层析分离过程中,各组分在纸上移动的距离通常用比移值(R f)来表示: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R f=————————————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比移值的示意图如图10-1所示,图中A物质的R f=a/c,B物质的R f=b/c。
图10-1 比移值R f示意图A-A组分点样点;B-B组分点样点;a-A组分斑点中心至原点的距离;b-B组分斑点中心至原点的距离;c-溶剂前沿至原点的距离在一定条件下,无论层析时间多长,前沿上升,斑点也跟着上升,但他们的比值不变。
对于某组分,在一定层析条件下,R f有确定的数值。
因此可以根据比移值R f进行定性分析。
R f值最小为0,即斑点在原地不动;最大值为1,即该组分随溶剂扩展到前沿。
从各组分R f值之间相差大小可以判断能否分离。
R f值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R f值相差0.02即可以相互分离。
本实验用纸上色谱法分离与鉴定溶液中的Cu2+,Fe3+,Co2+,Ni2+。
三、实验用品仪器:广口瓶(500mL)2个,镊子,点滴板,搪瓷盘(30cm×50cm),喷雾器,小刷子。
药品:HCl(浓),FeCl3(1mol/L), CoCl2(1mol/L), NiCl2(1mol/L), CuCl2(1mol/L), K4[Fe(CN)6] (0.1mol/L), K3[Fe(CN)6] (0.1mol/L)。
无机纸上色谱法

4、斑点的显色 若离子斑点颜色不清楚时,可
通过他们与不同物质反应而显示 出不同的颜色的方法来确定他们 的位置。然后计入17ml丙 酮,2ml浓HCl及1 ml去离子水,盖好瓶 塞。在长11cm、宽7.5cm的滤纸上,用 铅笔画出间隔1.5cm的竖线平行于长边, 在纸条上端1cm处和下端2cm出各画出一 条横线,在上端标上离子名称。在相应 离子的溶液中各放入1支毛细管。
无机纸上色谱法
实验目的
1、了解无机纸上色谱法的原理 与方法 2、学习纸上色谱法分离鉴定无 机离子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在吸有溶剂的滤纸和由于毛细管作
用而顺着滤纸上移的溶剂之间,每种 离子各有一定的分配关系。如果以一 段时间后溶剂向上移动的距离为1,由 于固定相的作用均达不到这一高度, 只能得到小于1的一个值Rf, 每种例子 的Rf值不同,从而可以分离这些离子 达到鉴定的目的。
2、加样 用毛细管吸取相应离子溶
液后垂直触到滤纸的相应位置 上,在滤纸上形成直径为0.30.5 cm的圆形斑点。将加样后 的滤纸置于通风出晾干。
3、展开 将滤纸垂直放入盛 有展开剂的广口瓶 中,盖好瓶塞,观 察各离子展开的速 度及颜色,当溶剂 前沿接近滤纸上端 时,取出滤纸,标 记前沿位置,晾干。
纸色谱法实验报告总结

纸色谱法实验报告总结纸色谱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色谱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医药及环境科学等领域。
本次实验通过使用纸色谱法,成功地实现了其中一种混合物的分离和定性,得到了有关物质特性的信息。
该实验主要包括了前期准备、实验操作及分析结果三个部分。
在前期准备中,我们首先制备了一定浓度的色谱试剂及混合物溶液,并配置好相应的试剂,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先是制备了五个标准样品色谱图,通过计算移动率与Rf值的关系,确定出各个物质相对运动速率的范围;接着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溶液点于色谱纸上,并通过色谱过程中各个物质的不同溶解度、吸附性等特性,用移动率的分布进行分离。
最后,在完成实验操作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比待测物与标准样品的Rf值,确定了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成分及相对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纸色谱法能够高效分离不同成分,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通过该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混合物中的各个成分分离出来,并且对各个组分的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纸色谱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够适应较宽的应用范围。
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纸色谱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其在分析领域的应用。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色谱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波浪形移动和背景色变化等现象,这些问题可能与溶剂的性质、纸质的选择等有关。
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纸色谱法时需要仔细调整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纸色谱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色谱分离技术,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成功地利用纸色谱法对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定性分析,取得了预期的分析效果。
希望通过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掌握纸色谱法的应用技巧,并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实验六纸色谱

实验六纸色谱一、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纸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二、基本原理纸色谱是一种以滤纸为支持物的色谱方法,主要用于多官能团或高极性的亲水化合物如醇类、羟基酸、氨基酸、糖类和黄酮类等的分离。
它具有微量、快速、高效和灵敏度高等特点。
纸色谱的原理比较复杂,涉及分配、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机理,但分配机理起主要作用,因此,一般认为纸色谱属于分配色谱。
滤纸几乎是由纯粹纤维素构成的,在水蒸汽饱和的空气中,它可以吸附20~25 %的水分,其中约有6~7 %的吸附水是通过氢键与纤维素的羟基结合的,吸附极为牢固,一般条件下,很难脱去。
这些吸附水就构成了色谱过程的固定相,展开剂为流动相,滤纸只起到支持固定相的作用。
作为分配色谱,其分离过程是依赖于萃取原理而实现的。
当在滤纸上点样后,样品实际上是溶解在固定相 (吸附水)中的,当流动相与溶解有样品的吸附水接触时,样品便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按照分配系数 (K)的大小进行分配,这实际上是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物质进行萃取。
由于流动相是连续不断地向前移动,所以这种萃取过程也就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最终导致物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而移动。
由于各种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所以,物质的移动速度也就不同。
与展开剂的移动速度相比,分配系数较大 (即在固定相中溶剂度大)的组分,移动得慢一些,而分配系数较小的组分,移动得快一些。
这样,不同的物质便得到了分离。
三、滤纸的要求与选择对普通实验来说,一般实验室中的滤纸都可以用。
但在作某些定量测定或某些深入研究的工作中,对滤纸就要作适当的选择了。
一般地说,色谱用滤纸要求质地细密,厚薄均匀,平整,对光检测时透光度均匀,不得有污点,应有一定的强度,滤纸对溶剂的渗透速度适当,滤纸中应不含有水或有机溶剂可溶的杂质,对氨基酸分析有干扰的铜、铁元素的含量分别在1.5和10 ppm以下。
实验室常用的国产色谱滤纸有杭州新华造纸厂生产的定性滤纸、定量滤纸和层析滤纸,以新华 1号滤纸最为普遍。
纸色谱实验报告

纸色谱实验报告引言:纸色谱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通过搭建简单的实验装置和利用纸张的吸附分离性质,可以快速有效地分离和鉴定复杂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
本实验旨在通过纸色谱技术,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纸色谱实验,掌握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了解纸色谱在分离和鉴定化合物中的应用;学习使用显色剂进行分离谱带的可视化定性分析。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色谱纸;(2)样品溶液;(3)显色剂溶液。
2. 实验方法:(1)准备色谱纸:将色谱纸剪成适当的大小,用铅笔在离底端1~2厘米处标记一个起始线。
(2)样品溶液的制备:将待分离的化合物溶解在适量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实验操作:a. 在起始线上滴加样品溶液,待溶液渗透到纸上后,将纸张张贴在容器内。
b. 注意调整容器的盖子,以保持一定的湿度。
c. 容器中的溶剂上升后,观察纸上的变化,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4)显色剂的使用:在纸色谱完成后,可以滴加显色剂溶液,将谱带可视化,在纸上产生明显的色带,有助于鉴定分离出的化合物。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纸色谱实验时,我们选择了一种复杂的五种色素的混合溶液作为样品。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将样品溶液滴在色谱纸的起始线上,然后将纸张张贴在装有溶剂的容器中。
随着溶剂的逐渐上升,我们可以看到在纸上形成了几个明显的色带。
通过对纸色谱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成分的化合物会在纸上表现出不同的迁移速度。
迁移速度越快的物质,其分子量较小,与纸张的亲和性较强。
2. 色带的顺序不仅与样品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所使用的溶剂有关。
不同溶剂对化合物的溶解度不同,会影响其迁移速度和带的位置。
3. 通过与标准样品的对比,可以初步确定所分离出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组成。
四、实验总结与展望本次实验通过纸色谱技术,成功地将复杂的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纸色谱作为一种简单、经济、易于操作的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纸上色谱实验报告
无机纸上色谱实验报告
引言:
色谱技术作为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环
境科学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无机纸上色谱技术,对某些无机化合物进行
分离和鉴定。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所用的无机纸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纸张,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实验中选取
了三种无机化合物: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和硝酸银(AgNO3)。
实验所需的其他试剂包括甲醇、乙醇和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实验所需的无机纸剪成适当大小的条状,准备好三种无机化合
物的溶液。
2. 将无机纸的一端浸入甲醇中,使其吸满甲醇。
3. 在无机纸上绘制一个基线,用于标记化合物的迁移距离。
4. 在基线上分别滴加三种无机化合物的溶液,注意要分开滴加,避免交叉污染。
5. 将无机纸立起,将其另一端浸入含有甲醇、乙醇和水的容器中,使其底部浸
入液体中,但不要让溶液超过基线。
6. 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无机纸上的色斑迁移情况。
7. 取出无机纸,用热风吹干。
8. 观察无机纸上的色斑,记录下各个化合物的迁移距离。
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无机纸上出现了多个色斑。
根据色斑的迁移距离,我们
可以初步判断出所用化合物的性质。
首先,我们观察到氯化钠的色斑位于迁移距离较短的位置,这是因为氯化钠是
一种极性化合物,在无机纸上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其次,硫酸铜的色斑位于迁
移距离较长的位置,这是因为硫酸铜是一种非极性化合物,在无机纸上具有较
弱的吸附性。
最后,硝酸银的色斑位于迁移距离中间位置,这是因为硝酸银是
一种中等极性化合物,在无机纸上具有中等的吸附性。
通过对色斑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所用化合物的性质,但仍需进
一步的实验和鉴定来确认。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
本次实验中,我们只选取了三种无机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样本数量较少,
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此外,无机纸上色谱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溶液浓
度等。
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我们可以控制这些因素,并重复实
验多次取平均值。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无机纸上色谱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
分析无机纸上的色斑,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所用化合物的性质。
然而,为了进
一步确认化合物的性质,我们仍需进行更多的实验和鉴定。
无机纸上色谱技术
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的特点,在无机化学研究和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