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纸上层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目录
1. 概述
1.1 氨基酸层析原理
1.1.1 纸层析技术
1.1.2 氨基酸分离原理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步骤
1.4 结果与分析
1.5 实验应用和意义
概述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讨氨基酸纸层析实验,通过这项实验来了解氨
基酸的分离原理以及纸层析技术的应用。

氨基酸层析原理
纸层析技术
纸层析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分离物质混合物的方法,基于不同物质在纸
上移动的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的原理。

氨基酸分离原理
氨基酸具有不同的疏水性和亲水性,因此在纸层析过程中会根据它们
与试剂液之间的相亲和力不同而移动的速度有所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材料和仪器
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氨基酸样品、纸层析试纸、显色剂等。

实验
所用仪器主要有吸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在纸层析试纸上加载混合的氨基酸样品。

2. 将试纸放入显色剂中进行显色反应。

3. 观察试纸上氨基酸斑点的分离情况。

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各个氨基酸在纸层析试纸上的分离情况,进而分析其性质和相互作用。

实验应用和意义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在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氨基酸之间的关系和性质,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六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实验六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质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布不同,因此当流动相移动时,不同组分移动的速度也
不相同。易溶于流动相中的组分移动快,在固定相中溶解度大的组分移动就慢, 于是得到分离。
分配层析法中不同溶质的分离取决于其在两相 (固定相和流动相)间
分配系数的不同。分配系数(α)的定义是:

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CS)/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CL)
计算出 4种氨基酸在酸系统中的Rf值。
注意
使用茚三酮显色法,必须在整个层析操作中避免手直
接接触层析纸,因为手上常常有少量含氮物质。显色时它也
呈现紫色斑点。污染了层析结果,因此操作时应戴橡皮手套 或指套。同时也要防止空气中的氨。

思考题
1、为什么在展层时有时用一种溶剂系统,而有时用两种溶剂系统? 2、酸性溶剂系统(或碱性溶剂系统)对氨基酸极性基团的解离有何影响? 3、酸性溶剂系统(或碱性溶剂系统)对碱性氨基酸(赖、精、组)和酸性 氨基酸(天冬、谷)的Rf值有什么影响?
点样要合适样品点的太浓斑点易扩散或拉长以致分离不清氨基酸的点样量以每种氨基酸含520g为宜将准备好的滤纸悬挂在点样架上滤纸垂直桌面用点样管也可用血色素管代替吸取氨基酸样品10g1gl与滤纸垂直方向轻轻碰触点样处的中心这时样品就自动流出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实验目的
1、掌握分配层析的原理,学习氨基酸纸层析法 的操作技术 (包括点样、平衡、展层、显色、 鉴定及定量)。 2、学习未知样品的氨基酸成分(水解、层析及 鉴定)分析的方法。
实验器材 1、新华滤纸。
2、培养皿(直径115mm)。
3、电热鼓风干燥箱。 4、喷雾器及吹风机。 5、点样管及点样架。 6、针、线、尺。
7、烧杯(50mL)。
8、钟罩(高约430mm,直径约290mm,具磨口塞)。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引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纸层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技术,可用于分离和鉴定氨基酸。

本实验旨在通过纸层析技术对氨基酸进行分离和鉴定,进一步了解氨基酸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苯酚、丙酮、氨基酸溶液(酪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丝氨酸)方法:1. 准备纸层析板:在纸层析板的一端绘制一个起点线,距离底部约2 cm。

2. 在起点线上分别滴加不同氨基酸溶液,每个溶液滴加约1 cm。

3. 将纸层析板放入含有苯酚和丙酮的密闭容器中,使其与溶剂接触,但不要浸泡。

4. 等待溶剂前进至纸层析板的顶端,取出纸层析板并迅速标记出溶剂前进的距离。

5. 用紫外灯照射纸层析板,观察各氨基酸的色谱带。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和鉴定。

根据实验结果,不同氨基酸在纸层析板上产生了不同的色谱带,表明它们在溶剂中的迁移速度和亲和性不同。

首先,酪氨酸的色谱带位于起点线上方最高位置,表明酪氨酸与溶剂的亲和性最低,迁移速度最慢。

这可能是由于酪氨酸分子结构中的芳香环和羟基团导致了其与溶剂的较弱相互作用。

其次,赖氨酸和谷氨酸的色谱带位于起点线上方,但位置较低。

这表明赖氨酸和谷氨酸与溶剂的亲和性较高,迁移速度较快。

赖氨酸和谷氨酸分子中的带正电荷的氨基团可能与溶剂中的负电荷相互作用,加快了它们的迁移速度。

甘氨酸和丝氨酸的色谱带位于起点线以下,迁移速度最快。

这表明甘氨酸和丝氨酸与溶剂的亲和性最高,迁移速度最快。

甘氨酸和丝氨酸分子中的带负电荷的羧基可能与溶剂中的正电荷相互作用,加快了它们的迁移速度。

总结:通过纸层析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鉴定了不同氨基酸。

实验结果表明,氨基酸的迁移速度和亲和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进一步研究氨基酸的纸层析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一、引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了解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氨基酸纸层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氨基酸纸层析实验,了解不同氨基酸在纸上的迁移速度和相对极性,以及利用该方法对未知氨基酸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氨基酸纸层析是基于氨基酸在纸上的迁移速度差异和相对极性的原理进行的。

在纸上,氨基酸会随着溶剂的上升而迁移,迁移的距离与氨基酸的极性有关。

相对极性较大的氨基酸迁移速度较慢,相对极性较小的氨基酸迁移速度较快。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纸层析纸剪成适当大小的条状,将各种氨基酸溶液准备好。

2. 在纸层析纸上标记出起点线和氨基酸溶液的滴点位置。

3. 使用毛细管或微量移液器,将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溶液滴在起点线上。

4. 将纸层析纸的一端浸入含有适量溶剂的容器中,确保溶剂不超过起点线。

5. 等待溶剂上升至纸层析纸的上端,取出纸层析纸并迅速将其晾干。

6. 在纸层析纸上观察出现的斑点,并记录它们的迁移距离和颜色。

7. 将实验结果与已知氨基酸的迁移速度进行对比,鉴定未知氨基酸。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在纸层析纸上出现了多个斑点。

每个斑点代表一个氨基酸。

根据它们的迁移距离和颜色,可以初步判断它们的相对极性和成分。

五、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对已知氨基酸的对比,可以初步鉴定未知氨基酸的种类。

根据不同氨基酸的迁移速度和相对极性,可以推测未知氨基酸的性质和结构。

此外,实验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实验条件的控制。

如溶剂的选择、纸层析纸的处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六、实验总结氨基酸纸层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氨基酸在纸上的迁移速度和相对极性的差异,并学会了利用该方法对未知氨基酸进行鉴定。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对所有氨基酸进行准确鉴定。

氨基酸的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层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氨基酸层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会使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混合物。

3.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从而实现分离。

4. 学习如何根据Rf值鉴定分离出的氨基酸。

二、实验原理氨基酸层析法是一种基于分配层析原理的分离技术。

在层析过程中,氨基酸混合物在固定相(滤纸)和流动相(展开剂)之间进行分配。

由于不同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它们在滤纸上移动的速率也会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中,滤纸作为固定相,其纤维上的水分子是主要的固定相。

展开剂作为流动相,在滤纸上从下向上移动,带动氨基酸混合物进行分配。

根据不同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氨基酸在滤纸上形成不同的层析点,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氨基酸混合溶液:含有多种氨基酸,如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

- 展开剂:正丁醇:88%甲酸:水(15:3:2)- 12%氨水- 0.2%茚三酮显色液- 0.5%标准氨基酸溶液- 新华滤纸- 微量注射器- 层析缸2. 实验仪器:- 分析天平- 烧杯- 移液管- 滴管- 烧瓶- 热水浴-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准备层析缸,加入适量展开剂,使其液面低于滤纸下端。

2. 用微量注射器将氨基酸混合溶液点在滤纸的一端,点样直径约为0.5cm。

3. 将点样的滤纸放入层析缸中,确保滤纸下端浸入展开剂中。

4. 待展开剂前沿上升至距滤纸顶部约1cm时,取出滤纸。

5. 将滤纸晾干,然后用滴管滴加少量0.2%茚三酮显色液,静置片刻。

6. 将显色后的滤纸放入显色缸中,用热水浴加热约10分钟。

7. 观察并记录氨基酸在滤纸上的层析点,与标准氨基酸图谱进行比较,鉴定分离出的氨基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氨基酸在滤纸上的层析点位置与标准氨基酸图谱一致,说明实验成功分离出各种氨基酸。

2. 通过计算各氨基酸的Rf值,可以鉴定分离出的氨基酸,并与标准氨基酸的Rf 值进行比较。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氨基酸纸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纸层析分离和鉴定氨基酸,了解不同氨基酸在纸层析中的行为差异。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试剂的配制。

二、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纸张)上运动速度不同,从而使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分离。

对于氨基酸来说,它们的极性不同,因此在纸层析过程中,它们的移动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实验中,将混合氨基酸样品点在滤纸上,然后在密闭的层析缸中用适宜的溶剂进行展开。

溶剂在滤纸上向上移动,氨基酸样品随溶剂移动,由于不同氨基酸的极性不同,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在滤纸上形成不同的层析点。

通过比较层析点与标准氨基酸图谱或标准Rf值,可以鉴定不同的氨基酸。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 混合氨基酸样品(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 新华滤纸- 层析缸- 毛细管- 显色剂(茚三酮)- 标准氨基酸溶液2. 实验试剂:- 展层剂:正丁醇:88%甲酸:水 = 15:3:2- 12%氨水- 0.2%茚三酮显色液- 0.5%标准氨基酸溶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层析缸,加入适量的展层剂,使其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2. 将新华滤纸裁剪成适当大小,放入层析缸中。

3. 用毛细管将混合氨基酸样品点在滤纸的原点处。

4. 将层析缸密封,等待溶剂前沿到达预定距离。

5. 取出滤纸,晾干。

6. 用喷雾器将0.2%茚三酮显色液均匀喷洒在滤纸上。

7. 观察层析点,与标准氨基酸图谱或标准Rf值比较,鉴定不同的氨基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混合氨基酸样品在纸层析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层析点,根据层析点的位置和形状,可以鉴定出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氨基酸。

六、实验讨论1. 展层剂的选择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应选择合适的展层剂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2. 层析点的位置和形状与氨基酸的极性有关,极性较大的氨基酸在固定相中分配系数较大,移动速度较慢,层析点距离原点较远;极性较小的氨基酸在固定相中分配系数较小,移动速度较快,层析点距离原点较近。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纸层析法分离和检测氨基酸的混合物,并掌握纸层析法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纸张)上运动速度不同,从而使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分离。

对于氨基酸来说,它们的极性不同,因此可以通过纸层析法进行分离。

具体方法为:先将混合物溶于适当溶剂中,然后将溶液点于纸上,待其干燥后将纸张放入含有适当移动相(如丙酮-水)的槽中,在移动相作用下,各氨基酸沿着纸张上升,并在不同位置处停留下来形成斑点。

最后通过显色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检测。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取一张大小适中的滤纸,在距离底部1cm处画一个横线。

2.制备样品:取苯甲酰氨基丙酸(BAP)和甘氨酸(Gly)各10mg,加入0.1mol/L HCl中,用超声波混合溶解。

3.点样:用微量移液管在距离底部1cm处分别点上制备好的样品。

4.干燥:将纸张放在通风处晾干。

5.装置槽:取一只玻璃槽,加入适量的丙酮-水移动相(比例为7:3),使其深度约为1cm。

6.上色:将晾干的纸张迅速放入槽中,待移动相上升至距离纸面1cm时取出,迅速晾干并标记。

7.检测:将纸张置于紫外线灯下或进行显色处理,观察斑点位置和颜色。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操作后,在紫外线灯下观察到两个斑点,分别位于距离底部2cm和3cm左右。

其中较靠近底部的斑点为苯甲酰氨基丙酸(BAP),较靠近顶部的斑点为甘氨酸(Gly)。

五、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看出,在适当条件下利用纸层析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和检测氨基酸混合物。

其中,移动相的选择、样品的制备和点样的位置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通过观察斑点位置和颜色可以初步判断混合物中各种氨基酸的成分。

六、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接触皮肤或吸入。

2.制备样品时要保持干燥,避免水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点样时要注意位置和数量,避免斑点过多或重叠。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纸层析实验,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成分。

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根据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在纸上发生分离的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纸层析法来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成分。

氨基酸在纸上的分离是通过其在纸和溶液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来实现的。

实验步骤:1. 准备纸层析仪器和试剂,取一张纸层析板,将其放入试剂槽中,加入足够的溶剂使其浸没,然后将纸层析板取出,倾斜放置在支架上,使其表面干燥。

2. 样品制备,取少量氨基酸样品,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得到氨基酸的溶液。

3. 样品上样,用吸管或者毛细管在纸层析板的一端滴加氨基酸溶液。

4. 开始分离,将纸层析板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其浸没纸层析板的一端。

5. 观察分离现象,待溶剂上升至纸层析板的上端时,取出纸层析板,用铅笔标记溶剂前沿位置,然后将纸层析板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6. 结果分析,观察纸层析板上各色斑的形成情况,根据色斑的位置和颜色来判断氨基酸的成分。

实验结果:经过纸层析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鉴定了氨基酸的成分。

通过观察纸层析板上的色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氨基酸在纸上的分离情况。

根据色斑的位置和颜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氨基酸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纸层析法在氨基酸分离和鉴定中的应用。

纸层析法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经济的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纸层析法在其他化合物分离和鉴定中的应用,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1. 赵军, 徐宁, 等.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 张三, 李四. 分析化学实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 王五, 赵六. 分析化学实验技术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氨基酸纸上层析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六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一.目的
了解并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以滤纸为支持物的层析法,称为纸层析法。

纸层析所用展层剂大多由水和有机溶剂组成。

展层时,水为静止相,他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强;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它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弱。

有机溶剂在滤纸上又下向上移动的,称为上行法;有上向下移动的,称为下行法。

将样品在滤纸上确定的原点处展层,由于样品中各种氨基酸在两相中不断进行分配,且他们的分离系数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速率也不相同,于是各种氨基酸在滤纸上就相互分离出来,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

在一定条件下(室温、展层剂的组成、滤纸的质量、ph 值等不变),不同的氨基酸有固定的移动速率(Rf值)Rf=
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用混合氨基酸做样品时,如果只用一种溶剂展层,由于某些氨基酸的移动速率相同或相近,就不能将它们分开,为此,当用一种溶剂展层后,可将滤纸旋转90度,以第一次所的层析点为原点,在用另一溶剂展层,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这种方法称为双向层析法。

本试验主要介绍的是单向层析法。

其中混合氨基酸有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成。

三、实验仪器
1、新华滤纸
2、层析缸
3、细线
4、点样管
5、橡皮筋
6、电吹风
7、喷雾器
四、实验试剂
1、混合氨基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2、展层剂: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蒸馏水=13:3:3:1(v:v)
3、0.5%茚三酮—无水丙酮溶液:0.5g茚三酮溶于100ml 无水丙酮,贮于棕色瓶中
五、实验步骤
1、取滤纸剪成20×10厘米的滤纸条一张,在一端打孔,系一根细线,在另一端2~3cm处用铅笔画一横线,中间画一圆点(原点)。

2、取毛细管一支(回收),吸取氨基酸混合液,在原点处点样,样点直径不宜超过5mm,每点一次用吹风机吹干,点2~3次为佳。

3、点样后将滤纸放入层析缸中展层,注意点样线要高于层析液面,滤纸不要贴在层析缸璧上,当展层至另一端1~2cm处时,停止展层(大约2~3小时)。

4、取出滤纸,用铅笔记下溶剂前沿,然后用热风吹干(或烘箱60℃)烘干。

5、均匀喷上茚三酮—无水丙酮液,注意使溶液不倒流,不间断。

6、用吹风机吹干,观察层析点,确定其几何中心。

7、量取数值,计算各自的Rf值,与表中标准氨基酸Rf 值比较,确定样品氨基酸种类。

(书上图谱横着看)六.实验结果
h1=1.0cmh2=4.4cmh3=5.0cmh4=0.99cmh=11.7cm
由此可得
Rf1=0.08547
Rf2=0.37607
Rf3=0.42735
Rf4=0.08461
据此可知,混合氨基酸是由甘氨酸(gly)和苯丙氨酸(phy)组成。

七.实验分析
实验中出现了拖尾的现象。

拖尾现象是指展层,显色后在层析分配图上,所看到的某一种氨基酸的分子位移,不是如标准图谱所示的那样,完整地显示在某一位置上,而是形成象笤帚似的那样,前端粗圆而逐渐细小下来,宛如拖着一个尾巴。

其图所呈颜色也是由浓渐淡。

图象的出现,是在实验中对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要求,掌握不够所致。

诸如,物质结构与极性对Rf值的影响,层析溶剂对Rf值的影响,ph对Rf值的影响(溶剂、滤纸和样品的ph值),温度对Rf值的影响,滤纸的质地是否均匀,薄厚是否适当,纤维的松紧度是否适中等对Rf值的影响,展层的方式(
上行、下行)对Rf值的影响。

然而在多次实验过程中无论怎佯严格遵循其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的要求,都仍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拖尾现象。

此时,这就需要从具体操作规范方面,
诸如样品的处理,点样、展层、显色等几个操作程序去考虑思索,经仔细分析,样品的处理是为除去杂质纯化样品,达到层析分
配某氨基酸的情晰显色图像;展层过程是在上述影响Rf 值的主要因素要求下进行,使样品达到一个适当的位移,便于在显色后从图象上,区分不同样品的氨基酸;显色是在用配制好的,与水不相混合,并挥发性较快喷雾后迅速吹干的。

更何况显色剂又是含水量极低,不会影响洋品的斑点扩散,那么问题就集中在点样这个操作程序上了。

点样是将被层析分配的几种氨基酸混合液,和为了对照实验结果,而分别配制的几种氨基酸的溶液,用微量点样管或毛细管,或血球计数器将5一j5微升的样品,点在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层析纸上设计好的多点位置中去。

点样后要自然风干,或冷风吹干。

最好不要用加热装置,如吹风机,灯泡之类的热源将其样品点加速干燥。

因为加热装置在学生操作时,一但注意不够,掌握不好,则温度升高势必要使样品破坏,更会使佯品点干的太燥。

正是由于这样,样品点太干燥,使其样品物的分子,牢固地吸牢在层析纸的纤维上。

所以在展层过程中,样品点的每个物质分子,不能在层析纸上同时起步,而是形成了有先有后,鱼贯而上行或下行的状况,最终使洋品物质的分子,不能同时都集中到达一个位置。

致使在显色后,实验结果的图象上,观察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斑点,而是一个
拖着尾巴的斑点。

这就是上述所说的拖尾现象。

纸上分配层析所出现的拖尾现象,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在点样品后,样品点吹的太干燥所致。

样品点不要吹的太干燥,否则,样品物质的分子,会牢吸在层析纸的纤维上,出现拖尾现象”。

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
篇二: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前言
纸层析法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

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
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

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

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

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

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

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

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

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