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薄层层析

合集下载

刘亚旭-高媛-氨基酸的薄层层析-2012级医学影像学-第四实验室

刘亚旭-高媛-氨基酸的薄层层析-2012级医学影像学-第四实验室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刘亚旭学号:3120020015专业年级:2012级医学影像学组别:第四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日期2013-10-14实验地点第四实验室合作者杨天红指导老师高媛总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一。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将固定相在固体上铺成薄层进行层析的方法。

薄层层析时一般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体相。

当液相在固体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样品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组分分离开。

氨基酸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发生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基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基茚三酮缩合生成蓝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二.实验材料分析样品:氨基酸混合液吸附剂:硅胶粘合剂: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氨基酸的异丙醇溶液: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展开-显色剂:(正丁醇乙酸茚三酮溶液)器材:层析板小烧杯量筒小尺子铅笔毛细玻璃管层析缸烘箱钥匙三.实验步骤1)制版称取硅胶3克,加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8ml,调成均匀的糊状,然后在干燥玻璃板均匀涂布,将涂布好的玻璃板室温下水平放置0.5小时,晾干70度烘干60分钟2)点样用铅笔距底边2cm水平线上均匀确定4个点并做好标记。

每个样品相距1cm,用毛细血管分别吸取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及混合氨基酸荣,轻轻接触薄层表面点样。

加样原点扩散直径不超过2cm时,3)层析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展层-显色剂,展层-显色剂液面应低于点样线,盖好层析缸盖,上行展层,当展层剂前沿离薄板顶端2cm时,停止展层,取出薄板,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界线4)显色四.实验记录各氨基酸色斑中心至原点中心距离记录测定次数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混合点1 混合点2 混合点31 4.20 3.30 1.90 2.00 3.50 4.102 4.20 3.30 1.90 2.00 3.40 4.203 4.20 3.30 1.90 1.90 3.50 4.20 平均a值 4.20 3.30 1.90 1.97 3.47 4.17 溶剂前缘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b值7.30 7.30 7.30 7.30 7.30 7.30以上是实验过程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所拍摄的显色图片。

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报告doc

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报告doc

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篇一:生物化学实验-氨基酸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第一部分(预习报告内容):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分(满分30分):XX】一、预习报告? 实验原理:根据固定相基质的形式,层析可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

薄层层析是在玻璃或塑料等光滑表面铺一层很薄的基质进行层析。

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将吸附剂均匀地在玻璃板上铺成薄层(固定相),再把样品点在薄层板一端,再把板的这端浸入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在薄层板上扩展。

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份分离出来。

本次实验:? 具体原理:当流动相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 吸附剂(固定相):硅胶(C.P.)。

为使制成的薄层板不易松散,加入5%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黏合剂。

?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和蒸馏水的混合液(80:10:10,V/V/V)。

? 展层-显色剂:按照10:1比例(V/V)混匀的展开剂和0.1%茚三酮溶液。

? 活化(activation):在一定温度下,对吸附剂硅胶加热去除水分。

可使硅胶的活性提高,吸附能力加强。

? 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的水合茚三酮在加热时被还原,此产物与氨基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氨结合,以及另一分子水合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 Rf值:Rf?斑点中心到样品原点的距离对应溶剂前沿到样品原点的距离由于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移动速率(Rf值)也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根据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实验材料:? 样品:1、0.01mol/L丙氨酸;2、 0.01mol/L精氨酸;3、0.01mol/L甘氨酸;4、混合氨基酸溶液。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基于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酸碱性和极性的差异。

以下是常用的氨基酸分离方法:
1. 薄层层析法:将氨基酸溶液均匀涂布在薄层层析板上,通过上机进行高效层析分离。

根据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氨基酸在薄层上的迁移距离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2.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带电的树脂固定相对氨基酸进行分离。

树脂可以选择正离子交换树脂或阴离子交换树脂,根据氨基酸的酸碱性质进行选择。

溶液中的氨基酸通过与固定相发生离子交换,从而实现分离。

3. 气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将氨基酸蒸发后送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根据氨基酸在固定相和载气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氨基酸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将氨基酸在流动相中进行分离。

根据氨基酸与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通过调节流动相组成及流速,实现氨基酸的分离。

综上所述,氨基酸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实现分离。

试验10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

试验10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

2. 展层 在层析缸中加入展层剂约1.5cm深, 加盖平衡30min。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展 层剂中,加盖密闭展层。当展层剂前沿 到达薄层板的2/3高度时,取出薄层板, 在玻板背面划下展层剂前沿位置,用电 吹风(热风)将薄层板吹干(最好对玻 板背面吹)。 3. 显色 用喉头喷雾器向薄层板上均匀喷洒 0.5% 茚三酮丙酮溶液,热风吹干至各层 析斑点显现。
实验10 氨基酸的薄层层 析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用层析技术分离不同物质的原理
2.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是将吸附剂(或称固相支持物,如硅胶G、硅藻土、 氧化铝、氧化镁、纤维素粉等)均匀地铺在玻璃板 上使其成薄层。将待分析的样品点加到薄层板的一 端,然后把该端浸入适宜的展层剂(如苯酚-水、正 丁醇-冰醋酸-水等)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层。
四、结果与计算
展层剂前沿 ● ● ● 展 层 方 向 ● ● 亮氨酸 甘氨酸 赖氨酸 原点
氨基酸薄层层析示意图
Rf值=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 距离(cm) 原点到展层剂前沿的距 离(cm)
五、注意事项
制备的薄层板应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无气 泡; 点样各原点分布均匀,各点直径不超过 2mm; 薄层板置层析缸中时各点样原点切勿浸入 展层剂中。
由于各种氨基酸结构和性质的不同, 其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各异带至较 远的距离。这样,氨基酸在吸附剂和展层 剂之间反复多次的被吸附与解吸附,使不 同的氨基酸得以分离,并通过茚三酮反应 显色作鉴别。
三、操作部分
1. 点样 取内径约0.5mm管口平整的毛细玻管 3支,分别吸取甘氨酸、亮氨酸及混合氨 基酸液(含甘氨酸、赖氨酸、亮氨酸), 在距薄层板底端2.5cm处、间距1cm宽的 位置上轻触点样,点样处干后在原点样处 重复点加1~2次。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范本模板】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范本模板】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 XXXXX学号: XXXXXXXXXXXXXX专业年级: XXXXXXXXXXXXXXX 组别:第X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日期XXXX—XX-XX 实验地点第X实验室合作者XXXX 指导老师XXX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实验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如何根据移动速率(R 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即氨基酸混合液)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薄层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技术的一种。

是将吸附剂、载体或其他活性物质均匀涂铺在平面板(如玻璃板、塑料片、金属片等)上,形成薄层(常用厚度为0。

25毫米左右)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分离的分析方法. 一般是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来)硅胶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硅胶:表达式为SiO2·XH2O。

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性硅醇基(-Si-OH),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硅胶吸附薄层层析的特点:②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

②硅醇基显较弱的酸性,因此,硅胶只能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性成分不能用它分离。

③硅胶的活化温度通常为105℃-110℃,不能过高.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及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及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3、混合氨基酸被分离后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位置用相对迁移率—R f值(rate of flow)来表示。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了解氨基酸在薄层层析中的分离和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法是以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为固定相,利用液相作为移动相的一种物理分离技术。

氨基酸薄层层析法主要是将混合的氨基酸样品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上沿着其表面作为移动相的有机溶剂慢慢地溶解,不同的氨基酸成分会因吸附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上的程度不同而在其中分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Rf(相对移动率)值不同,是区分不同氨基酸的一种物理性质。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色谱前行距离÷色谱柱高度。

实验操作:1、制备薄层层析板。

将硅胶胶涂在薄层层析板上,晾干后烘箱烘干。

2、制备样品。

将6种不同氨基酸分别以氨基酸质量浓度相等的方式混合制成样品,并分别标记。

3、将样品分别滴在薄层层析板上,注意每滴之间需使它们相距一定的距离,并在板子内侧写上标记。

4、放入有机溶剂。

将有机溶剂铺在盛有一点水的薄层层析槽中,使得铺上的有机溶剂厚度大约为硅胶层的三分之一。

5、将涂有样品的薄层层析板放在槽中,让它与槽中的有机溶剂接触,但不要使样品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6、密闭容器,放置在不受光照的地方,等待样品进行分离。

7、取出薄层层析板,把它们晾干并用紫外灯照亮,用标尺测出不同色序分离的距离并计算它们的Rf值。

实验结果:对应不同氨基酸的Rf值,可以得出该试验的结果。

结果应与理论值相近,判断是否失真并计算误差。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和检测氨基酸的方法,适用于从实验中得到定性和定量信息。

由于薄层层析板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度,它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实验4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将固定相在固体上铺成薄层进行层析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层析展开时间短、灵敏度高、结果可视化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药卫生、化学工业、农业生产和食品等领域,对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也已广泛应用。

薄层层析时一般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

本实验应用硅胶作为固相支持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合剂,以正丁醇、冰醋酸及水的混合液为展开剂,测定混合氨基酸中各分离斑点的R f值(R f值详见第一篇第三章第五节),以分离和鉴别混合氨基酸的成分。

氨基酸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发生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基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基茚三酮缩合生成蓝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二、实验材料(一)样品1.氨基酸标准溶液:(1)0.01mol/L丙氨酸:称取丙氨酸8.9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0.01mol/L精氨酸:称取精氨酸17.4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3)0.01mol/L甘氨酸:称取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混合氨基酸溶液:将0.01mol/L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按等体积制成混合溶液。

(二)试剂1.硅胶G(C.P.)2.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取羧甲基纤维素钠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静置冷却,弃沉淀,取上清备用。

3.展开溶剂:按80:10:10比例(V/V)混合正丁醇、冰醋酸及蒸馏水,临用前配制。

4.0.1%茚三酮溶液:取茚三酮(A.R.)0.1g溶于无水丙酮(A.R.)至100ml。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原理]氨基酸薄层层析属于吸附层析,主要根据各种氨基酸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或提纯的一种方法。

将硅胶(吸附剂—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均匀地铺在玻璃片上,并将氨基酸样品点于吸附剂上。

在密闭容器中,由于吸附剂的毛细管作用使展开剂上行将样品展开。

被分离的氨基酸因结构不同,在吸附剂上的吸附亲和力也不同。

吸附力大的就容易被吸附剂吸附,而较难被溶剂所冲洗(即解吸);吸附力小的就容易被溶剂携带至较远的距离。

氨基酸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反复多次的进行吸附和解吸附,从而使不同的氨基酸达到分离的目的。

[试剂](一)硅胶G(二)0.2%羧甲基纤维素钠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1g溶于蒸馏水100 ml中,在沸水浴中煮沸至无气泡,冷却,置冰箱储存,临用前稀释至0.2%。

(二)氨基酸溶液制备下列各氨基酸的异丙醇(90%)溶液各10ml。

1.0.01mol/L精氨酸精氨酸15.9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2.0.01mol/L甘氨酸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3.0.01mol/L酪氨酸酪氨酸18.1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将上述溶液各取出1ml,混合均匀作为氨基酸混合溶液。

(三)展开剂按4:1:1体积比例混合正丁醇,冰乙酸及水。

临用时配置。

(四)0.5%茚三酮丙酮溶液茚三酮0.5g溶于无水丙酮100ml中。

[主要器材](一)玻璃板(4×10cm)(二)层析缸。

(三)喷雾器。

(四)长颈漏斗。

(五)玻璃毛细管。

(六)恒温干燥箱。

[操作步骤](一)薄板的制备1.称取硅胶G 0.5g放入研钵中,加1.5ml0.2%羧甲基纤维素钠,研磨成均匀的稀糊状。

2.将上述糊状物倾倒在4×10cm的玻璃片(图11)上,使之均匀地布满于玻片,将玻片轻轻地晃动,使硅胶G均匀分布,表面平坦,光滑,无水层及气泡,然后水平放置在空气中使其自然干燥。

1.薄板上硅胶干后,放入105℃的恒温干燥箱内活化,半小时后取出,晾凉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薄层层析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并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正确的操作步骤。

3、掌握根据不同物质的移动速率(Rf 值)来鉴定被分离的混合物的各种组分。

二、实验原理
1.薄层层析原理
薄层层析时一般是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来)
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
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及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及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3.基于相对迁移率Rf 值判定混合氨基酸组分
薄层层析中,物质沿溶剂运动方向迁移的距离与溶液前沿的距离之比为Rf 值
即:Rf =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距离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
因为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值,故其移动速率(Rf值)也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根据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材料与方法
A材料:
1样品:
(1)0.01mol/L丙氨酸:称取丙氨酸8.9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ol。

(2)0.01mol/L精氨酸:称取精氨酸17.4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ol。

(3)0.01mol/L甘氨酸:称取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ol。

(4)混合氨基酸溶液:将0.01mol/L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按等体积制成混合溶液
2试剂:
(1)硅胶G(C.P)。

(2)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取羧甲基纤维素钠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静置冷却,弃沉淀,取上清备用。

(3)展开溶剂:按80:10:10比例(V/V/V)混合正丁醇、冰醋酸及蒸馏水,临用前配制
(4)0.1%茚三酮溶液:取茚三酮(A.R.)0.1g溶于无水丙酮(A.R.)至100ml。

(5)展层-显色剂:按照10:1比例(V/V)混匀展开剂和0.1%茚三酮溶液。

3仪器及器材:
①层析板(6cmx15cm);②小烧杯;③量筒(10ml);④小尺子;⑥毛细玻璃管;
⑦层析缸;⑧烘箱
B实验步骤
制版点样层析显色结果处理于分析薄层层析的具体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1)制板①调浆:称取硅胶3g,加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8ml,调成均匀的糊状
②涂布:取洁净的干燥玻璃板,均匀涂层
③干燥:将玻璃板水平放置,室温下放置0.5h,自然晾干
④活化:70度下烘干60min
(2)点样①标记:用铅笔距底边2cm水平线上均匀确定4个点并做好标记。

每个样品间距1cm
②点样:用毛细管分别吸取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及混合氨基酸
溶液,轻轻接触薄层表面点样。

加样原点扩散直径不超过2mm。

点样后令其自然风干。

(点样次数不超过两次,以一次点样为宜)(3)层析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展层-显色剂,展层-显色剂页面应低于点样线。

盖好层析缸盖,上行展层。

当展层及前沿离薄板顶端2cm时,停
止展层,取出薄板,迅速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界限
(4)显色用热风吹干或在90度下烘干30min,即可显出各层斑点
四、结果与讨论
结果:
A层析结果
注:层析结果图从左到右依次顺序为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混合氨基酸
B实验数据:
表1各氨基酸色斑中心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及溶剂前缘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记

测定次数各氨基酸色斑中心至原点中心的距离
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混合点1 混合点2 混合点3
1 3.1
2 2.55 1.50 3.05 2.45 1.51
2 3.11 2.54 1.50 3.04 2.46 1.51
3 3.12 2.55 1.51 3.05 2.45 1.50
平均a值 3.11 2.54 1.50 3.04 2.45 1.50
溶剂前缘至样品 3.15 3.65 4.65 3.10 3.69 4.64
原点中心距离 6.26 6.19 6.15 6.14 6.14 6.14
单位(cm)
根据表1计算各色斑中心对应物质的Rf值如下表所示
各斑点 Rf值氨基酸名称
丙氨酸 0.49
甘氨酸 0.41
精氨酸 0.24
混合点1 0.50 丙氨酸
混合点2 0.40 甘氨酸
混合点3 0.24 精氨酸
单位(cm)
讨论
1,对于实验所得的层析结果,发现存在层析板左缘(滴加丙氨酸的一缘)的溶剂前缘较层析板右缘(滴加的混合氨基酸溶液一缘)的溶剂前缘距原点中心远(两者相差0.12cm)。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
①层析板的制作存在误差,导致层析板左右缘在厚度和均匀程度上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在板的两缘层析液的移动速率存在差异;
②放置层析板时未垂直放置导致层析板偏向右缘,层析液扩散的起点不同导致层析结果的左右缘的溶剂前缘距原点中心的距离不同。

2,除上述实验中层析板的制作误差及层析板放置误差外,还可能存在的其他误差有:
①测定色斑中心至原点中心的距离时存在测量误差;
②点样时未确保各加样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上述两点误差都可导致实验结果中由混合氨基酸溶液分离开的斑点计算所得的Rf值与其相对应的标准氨基酸Rf值不同。

五、思考题
(1)硅胶的吸附力与含水量的问题
答:硅胶为极性吸附剂。

根据活性级别与吸附能力呈负相关的关系。

而当硅胶的含水量高时,其活性级别高,则其吸附能力低;而当硅胶的含水量低时,其活性级别低,则其吸附能力高
(2)吸附实验中吸附剂的选择根据
答:对于吸附剂的选择,需根据具体的实验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对于极性大的被测物质,应选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对于具有亲脂性的物质则应选吸附性强的吸附剂。

(3)氨基酸薄层层析与氨基酸纸层析之间有何区别
答:氨基酸薄层层析与氨基酸纸层析之间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不同点纸层析薄层层析
支持物不必铺板用硅胶或氧化铝所做的做层析板
固定相水硅胶或氧化铝
吸附性较弱较强
展开剂极性较强极性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