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及非语言技巧
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

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在医疗领域,医患沟通是确保良好医疗结果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除了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身体接触,医生和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建立起更加牢固的信任关系。
下面将介绍医患沟通中几种有效的非语言交流技巧。
第一,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是非语言交流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适当地与患者进行眼神交流可以传递出关怀和理解的信息。
当患者表达不适或不满时,医生可以通过注视患者的眼睛来传达自己的关注和认可,患者也能感受到医生真诚的关心,从而更容易与医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第二,姿势和身体接触。
医生的姿势和身体接触可以传递出安抚和支持的信息。
例如,坐姿要保持优雅而自然,微笑并用柔和的语调与患者交流。
此外,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握手或轻拍患者的肩膀,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亲近和关怀,增强医患之间的互信。
第三,面部表情。
通过面部表情,医生可以传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良好的面部表情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友好和专业。
医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或担忧的表情,以免让患者产生误解或焦虑。
第四,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如手势和姿势可以增强言语交流的效果,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医生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和说明一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如用手指指示身体部位或展示一种具体运动来描述病情。
同时,医生要保持身体语言的自然和谐,避免过度夸张或僵硬的表现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第五,空间距离。
保持恰当的空间距离也是医患沟通中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技巧之一。
医生要注意维持一种舒适的距离感,既能够与患者建立亲密关系,又能够保持一定的尊重边界。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医生可以做出调整,避免让患者感到不适或触犯他们的个人隐私。
总之,在医患沟通中,非语言交流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通过运用适当的眼神交流、姿势和身体接触、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空间距离,可以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与病人非语言沟通技巧最常用

与病人非语言沟通技巧最常用
一、与病人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1、倾听。
当与病人沟通时,需要做到真正的倾听,给病人充分的表达和理解的机会,用肯定的态度、安静的语调回答病人的提问,让病人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从而改善沟通氛围。
2、使用正确的身体语言。
非语言沟通技巧一直是医疗保健人员必备的技能,对于病人来说,良好的身体语言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并给病人带来安全感。
使用正确的身体语言,像笑容、眼神、礼貌的姿势,可以改善沟通氛围,使病人更加放心。
3、让病人参与沟通。
让病人参与到沟通当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能让病人感受到被关心,让他们感到安全。
另外,也可以借助病人的家属和其他亲友,向他们了解病人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帮助病人。
4、理解病人的情况。
病人的情况是复杂的,需要很好地理解他们的情况,及时分析病人的需求,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改善病人的沟通环境,让病人感受到被关心和理解。
5、尊重病人的意见。
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尊重病人的感受和意见,尊重病人的文化背景和医疗习惯,让病人感受到被尊重,让他们更加放心。
6、多方面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要多方面沟通,像言语、肢体语言、表情等,可以使病人更好地理解信息,并让病人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从而改善沟通氛围。
医患沟通技巧有效解决矛盾

医患沟通技巧有效解决矛盾在医疗服务中,医患沟通是解决矛盾、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
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医生与患者间实现互相理解和尊重,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帮助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解决潜在的矛盾。
1. 倾听和尊重在医患沟通中,倾听和尊重是最重要的基础。
医生应该主动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不要打断他们的发言,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问题和疑虑。
同时,医生要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选择,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患者身上。
通过倾听和尊重,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2. 温和而明确的语言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应该使用温和而明确的语言。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模糊的术语,以免造成患者的困惑和误解。
医生应该讲解医疗信息和建议时,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确保患者能够理解。
同时,医生要避免使用贬低或冷漠的言辞,保持友好和善意的态度。
3. 提供正确的信息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应该提供准确和详细的医疗信息。
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帮助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
医生要尽量回答患者的问题,耐心解释医疗术语和专业知识。
同时,医生也应该引导患者去权威的资源查询相关信息,帮助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4. 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除了语言表达,医生还可以使用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来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
比如,医生可以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递友好和关心的信息。
适当地使用身体接触,比如轻拍患者的手或肩膀,可以增加亲近感和安全感。
这些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能够在无形之中消除患者的紧张和不安,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5. 解决矛盾和冲突在医患沟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医生需要学会处理这些问题,化解潜在的冲突。
首先,医生要冷静地倾听患者的意见和抱怨,不要激动和争执。
然后,医生要与患者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提供复查、改善治疗计划或寻求其他专业意见。
最重要的是,医生要始终保持尊重和耐心,尽力避免患者和家属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升级。
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精选6篇)

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精选6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篇11、语言沟通的原则(1)尊重患者; (2)有针对性; (3)及时反馈;2、语言沟通的技巧医患沟通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的态度。
必须诚恳、平易近人,有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愿望和动机,充分体现为患者服务的精神。
(1)倾听;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技巧,耐心、专心、关心地倾听患者的阐述。
(2)接受无条件地接受。
(3)肯定肯定患者的感受。
(4)澄清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以及事件整个过程中患者的情感反应。
(5)善于提问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封闭式”提问; 二是“开放式”提问。
我们常常用“有限开放式”提问。
(6)重构: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篇21、强化角色意识应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按社会对自己所赋予的期待去从事医疗工作中的各项工作。
2、充分理解患者患者是医疗服务的对象,是医患关系的主体。
在建立与发展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必须对患者持有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疾病的心理行为变化有所了解,才能解决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调动和发挥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患者的心理可从三方面寻找线索:个人经历背景资料;情绪状态;近期发生的社会生活3、协调人际关系医患关系不只是医患双方的简单关系,应处于复杂的社会人际网络之中,作为医生应意识到社会关系对患者的影响力,在与患者家属,单位同事,亲友的接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产生不良印象而影响医患关系。
同时应利用自己的有利角色,帮助患者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篇3⑴强化医德医风,树立服务意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一切为病人,为一切病人,为一切病人”的服务宗旨。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很难想象一位索要“红包”、医德败坏的医务人员能赢得患者信任,能与患者充分沟通。
⑵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整洁的衣着,端庄的举止代表医务人员良好的教育和修养。
在询问病史、交代病情等医患沟通时,有助于患者建立信任感;相反,衣着不整、举止不端的医务人员在患者心目中已打折扣。
探索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探索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涉及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关乎着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除了语言表达外,非语言交流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索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以期提升医患间的互动效果和医疗质量。
第一,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人类交流中最直观、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和患者的肢体语言可以传递出很多信息。
例如,医生站立时的姿势和手势可以显示出专业性和自信心,这有助于患者建立对医生的信任感。
而患者的肢体语言也能反映出他们的情绪和疼痛程度,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和手势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第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情感和意愿的重要表达方式。
医生和患者的面部表情可以直接传递出他们的情绪状态,这对于医患间的沟通至关重要。
医生应尽量保持面带微笑的表情,以示友好和关怀。
而患者的面部表情则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其痛苦程度和心理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来了解其专注度和理解程度,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沟通。
第三,身体姿态。
身体姿态是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展示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和患者的身体姿态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情绪和态度。
医生应该保持开放的姿势,如面对患者、保持身体直立等,以示尊重和关注。
而患者的身体姿态也可以透露出他们的紧张、不安或放松的程度,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身体姿态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与患者建立联系。
第四,语速和音调。
语速和音调是语言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传递出说话者的情感和意愿。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应该尽量以自然、平和的语速和音调与患者交流,避免过快或过慢、过高或过低的语调,以免给患者造成压力或不适。
同时,医生还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语速和音调来引导患者的情绪和注意力,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解答问题。
第五,触摸和身体接触。
触摸和身体接触是医患沟通中一种亲密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适当的触摸和身体接触可以传递出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支持,有助于建立互信关系。
[医学]医患沟通之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
![[医学]医患沟通之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https://img.taocdn.com/s3/m/6d9cc47bbcd126fff7050b69.png)
引导交谈
1、提出问题
2、给予一定的反应、引导、鼓励病人表达他 的思想和感受
3、养成慢语速的好习惯。 4、善用职业性口语
结束交谈
按时结束 内容小结 约定下次交谈的时间和内容
2、关于提问:
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获取病人的各种信息 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
倾听 40%
书写 9%
阅读 16%
交谈 35%
倾听者禁忌
•用心不专; •急于发言; •排斥异议:比如炫富; •心理定势:首因效应、晕轮效因、近因效应; •倦怠:职业倦怠,主观武断病人将要说的话; •消极的身体语言:转笔、看表、看下一个患者等。
医患沟通之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
沟通概述
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
有效沟通
技巧 态度 情绪 姿势 文化、背景 氛围、环境
沟通的分类(信息载体的异同)
沟通
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
书面
口头
身体语 副语言 物体的 言沟通 沟 通 操 纵
纸质 email
身体动 服饰
空间
重音、 声调
作姿态 仪态 位置
沟通的结构
语言沟通20~35%
非语言沟通65~80%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人无法只 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
怎样达到医患顺利沟通
巧+
问
1、交谈过程
开始交谈
引导交谈
结束交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做好记录
开始交谈
相互认识的语言: 门诊——打招呼,明确患者姓名、称呼,再开始交谈。 住院部——打招呼,自我介绍,再开始交谈。
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

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非语言交流技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多种方式,它们能够传递更加直观和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医患之间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本文将探讨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医生的肢体语言对于患者的信任和舒适感起着重要作用。
医生应该保持良好的姿势,站或坐直,展示出自信和专业性。
同时,医生的手势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手势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清晰度,但过于夸张或不自然的手势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不适或困惑。
因此,医生应该注意手势的适度和自然程度。
面部表情是非语言交流中最直接和重要的部分之一。
医生的面部表情可以传达出他们对患者的关注和理解。
当患者表达疼痛或不适时,医生应该展示出同情和关切的表情,以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安慰。
此外,医生的微笑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眼神交流是医患沟通中最直接和有力的方式之一。
医生应该保持良好的眼神交流,直视患者的眼睛,传达出自己的专注和关注。
这样做不仅能够让患者感到被重视,还能够建立起更加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然而,医生也应该注意眼神交流的适度,过于强烈或长时间的眼神交流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不适或困扰。
除了以上提到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医生还可以通过姿态、身体接触等方式与患者建立更加亲密和信任的联系。
例如,在适当的情况下,医生可以轻轻拍拍患者的手臂或肩膀,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
然而,医生必须确保自己的身体接触是在患者的同意下进行的,并且要遵守医疗伦理和法律的规定。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来提高自己的非语言交流技巧。
倾听是沟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医生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同时,医生还应该通过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状况。
总之,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医患沟通中的语言技巧与沟通技巧

医患沟通中的语言技巧与沟通技巧在医患沟通中,语言技巧和沟通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探讨医患沟通中的语言技巧和沟通技巧。
一、倾听和尊重一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
当患者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病情时,医生应该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展示出对患者的尊重。
医生可以通过回应患者的诉求、提问以及使用非语言表达方式,如点头,保持眼神接触等,来表达自己的关注和尊重。
二、明确与清晰的语言表达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应该使用清晰、简明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或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
医生应该尽量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全面理解。
三、避免使用否定性语言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医生要注意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言。
相反,医生应该采用积极、正面的表达方式。
例如,当患者询问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时,医生可以回答:“我们选用这种治疗方案是因为它在很多患者中表现良好,我相信它可以帮助您恢复健康。
”这样的回答能够增强患者的信心,并提高治疗效果。
四、建立共同语言医生和患者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领域,他们之间可能存在语言差异和沟通障碍。
为了改善沟通效果,医生应该尽量使用患者熟悉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便患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问询、确认患者理解、鼓励患者提问等方式来促进问诊和交流。
五、适时提供信息医生应该适时地向患者提供关于病情、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信息。
在提供信息时,医生要注意逐步推进,避免给患者过多的信息,以免造成困扰。
医生还应该为患者提供信息的来源,如书籍、网站等,以便患者深入了解和获取更多的资料。
六、应对情绪化的沟通在医患沟通中,患者可能出现情绪化的情况,此时医生需要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并尽量保持冷静。
医生可以通过表达理解和同情,以及提供情绪支持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化的沟通,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
七、专业回应和解释当患者提出问题、质疑或担忧时,医生应该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回应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清写在课前的话医患关系是临床上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医患沟通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应用。
一、医患关系沟通时,医生说服患者的技巧和方法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曾经说过,如果你要别人同意你的观点,必须遵循的规则是:使对方多多说话,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就容易了解他的需求,从而使交往更容易。
弄清对方的观点,自己才能找到合适的应付措施。
----先是赞同、肯定,让对方认可,使你劝说的对象得到利益,容易得到认同,说服就成功了,把你的观点自然地建立在对方的脑海里,改变对方的看法,让对方说出来。
还可以按照对方的意思办。
如果医生在需要劝说患者的时候,比如药物不在医保目录里、或者是自费药物;有些创伤性检查;有些实验随访、定期检查;出院、住院等。
这都需要医生有一些技巧。
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医生应该主动退却,另寻应对策略。
下面是莎士比亚著名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则故事:《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成婚,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一些钱,夏洛克则向他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如还不了,就要从他身上割一磅肉下来。
不料安东尼奥的船出事,真的无法按时还钱。
于是,安东尼奥和他的朋友们,想了多种退却与妥协方案,但夏洛克坚持要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下来。
鲍西亚小姐—安东尼奥所帮那位朋友的妻子,突发奇想,为何不可以接受夏洛克的这一苛刻条件,而反制夏洛克呢?于是,她假冒律师,在法庭上与夏洛克对质,同意由于安东尼奥没有还钱,夏洛克可以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来。
但是,这也有一条件:夏洛克不能多割一点,也不能少割一点,而且不能带一点血。
夏洛克没有办法,只能认输。
提问题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行为,当对方提出某项要求或发生某个行为,而你觉得这个要求或行为,可能给医院或者你个人带来伤害,你需要掌握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推理、说理,婉言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行为。
下列哪种情况,医生不需要说服患者()A. 患者做不必要的手术时B. 药物不在医保目录里、是自费药物C. 创伤性检查D. 实验随访、定期检查正确答案:A解析:如果医生在需要劝说患者的情况下,比如药物不在医保目录里、是自费药物;有些创伤性检查;有些实验随访、定期检查;出院、住院等。
都需要医生有一些技巧。
医患关系沟通时,医生怎么样才能说服患者?二、目前医患沟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目前医患沟通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医生不愿意和患者沟通;医患沟通存在明显滞后现象:语言简单,容表述不清;夸大疗效及对不良预后估计不足;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解释容前后不一。
在工作、社会、生活的不同场合,医生用语言表达的水平不一,会导致不同的沟通效果。
下面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案例一:表达不明确病人:医生,我吃了你开的药,这两天吃饭就恶心。
医生:不可能!这药对肠胃没有副作用的。
病人:真的!就是吃药后恶心的……医生看片子:“咦~咦~~~你,你过来,这样疼吗?那这样呢?”患者:“哎,医生,有什么问题吗?”医生:“你骨头有点畸形,这样你还可以走路?”患者:“ ......可以的呀,走的也蛮好的,有什么问题吗?”医生:“问题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患者:“哦,那就好”医生:“不过40岁以后可能会有点麻烦”女医生,按完我的肚子一直不说话,患者:医生,有问题吗?医生:(她笑而不答,许久)我不能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有可能没事,有可能很严重。
BLABLABLA(一番相对论引证之后),她继续诡异的说:别以为你年轻就不会得大病,前阵子我一病人,还不到30岁,就得肠癌死了,死得可快呢,还有XXX,你认识吧?挺有名的,年纪轻轻就得癌死了……患者:(我没等她说完就走了)就是个肚子疼,说得我没活头了。
解析:医患沟通的目标是建立信任,医生要想取得患方信任,必须做到仪容仪表整齐、态度认真负责、患者呵护备至、对患者如兄弟、不断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消除患者紧情绪、及时化解敌意态度、尽早建立信任关系。
案例二:医生有时候说话不避着当事人医生有时候说话不避着当事人:如有患者生孩子,做侧切。
医甲:“你瞧给我们这个破剪子,真是不好用。
”医乙:“不是给我们俩呢么,换一个吧,用那个。
”医甲:“……算了吧,那个还不如这个呢……”又如ICU里每天会有十五分钟的探望… ..一个护士和另一个护士说:床位太紧了,外面的都安排不过来。
另一个说:不用急,你看这个,那个,和那边那个,都差不多了,过不了今晚的...很快就有地方了。
还有就是人工复后,用机器按压,……有个医生一边拍照片,一边说:这个声音还挺好听的……案例三:不负责任某同学月经不调去看医生,把完脉之后,抓着笔在处方上停了老半天,突然开始拨电话:医生:“喂,是XXX吗?我XX啊!最近还好吧...哦,还行啊...你爸妈还好吧...是,老人家就是这样...你闺女呢,该考大学了吧...那得抓紧了...那个啥,我问你啊,XXX (某个药方)有哪些药来着?...... ”第二次复诊,又是那个医生,把脉时说了一句:医生:“你这脉有点滑啊(滑脉是孕妇常见的脉象)... ”患者:我还没有男朋友!医生:“这病挺难治的,我的建议是快点结婚生孩子得了。
”患者:您那意思是趁能生的时候赶快生么?案例四:专业不自信,没有利用适当转诊。
去医院打点滴,到了输液室。
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护士长领着几个实习生走到我跟前,一看到我的手,老太太顿时眉开眼笑,对后面一个实习生说。
“小X,你来给她打!”小X怯怯的说:“我……我行吗?”老太太一摆手:“没事儿!你看她这血管,又粗又直又明显!最好打的就是这种!上次XXX她们就是先拿民工练手,这姑娘的跟民工一样!打吧!”患者差点没闭过气去。
唉……当时输液室人巨多,还好老太太声音不大,只有坐在患者旁边的几个人在掩嘴窃笑。
那位小X估计是太紧,扎了三针都没扎对,患者还没说什么。
患者老公在一边看急了,大吼:“她的手都跟民工一样了你们还扎这么多针!你们也太不把民工当人了!”另外,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权益,要避免刺激性语言,病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又处在特别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如果受到训斥、指责、讥讽等不当语言的刺激,很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医生要注意避免消极语言,病人是脆弱的,特别是在损伤较大的医护措施面前往往举棋不定,护士一句无意的消极提示,有可能催毁病人的勇气,丧失治疗的信心。
医生要避免应用造成负面作用的暗示语言,病人唯恐患上“绝症”,又怕大家瞒着他,这样患者往往过于敏感地从其他人的言语、表情上捕捉信息,护士与家属窃窃私语式的谈话,被患者发觉,极易被病人误认为有情况瞒着他,患者从他们的谈话判断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因此对病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应在沟通中避免。
案例五:过多的话不要说有个女生同学去做乳腺检查看是否有增生,医生(男):检查胸部的时候,那医生非常嫌弃的摸了摸女同学的乳房,淡淡地的说了一句:没啥毛病,就是小点儿~ ……目前医患沟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三、医患关系的现代转变和沟通结束时的说话技巧现代的医患关系模式正在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术模式转变,医生是服务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
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也就是医患关系的法律化,双方共同约定权利义务,共同参与的医患关系。
与病人协商治疗计划包括讨论各种选择,协商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计划;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确定病人的理解、反应和担心水平;认识到病人对收益、风险和障碍的感知;鼓励病人参与到计划的实施中。
对交流做出一段积极的结束语,提供比较现实的希望—好的预后。
如果预后不良,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
沟通结束时,给出清晰的随诊指导:如预定时间的检查;什么时候服药、服多少、怎么服;什么时候回来复诊?需要时使用书面的说明。
案例一:医生不注意对方的感受,不尊重对方的权益一位扁桃体发炎的患者转了某大医院,刚坐下开嘴巴,那大夫就赶紧拿了个夹子把患者嘴巴撑着,打了鸡血似的吩咐他的助手,医生:“快,快,把XXX他们都叫过来,太难得了!”患者:患者就欲哭无泪地撑着嘴巴看着一大群实习医生围着大夫,看他讲解患者的扁桃体各种症状。
患者:后来把夹子取下来后患者半天还合不上嘴巴。
医生:可能把下巴撑脱臼了……案例二:医生不注意对方的感受,不尊重对方的权益家属:有一天晚上我一个朋友(女)喝太多了,酒精中毒,送到医院已经口吐白沫了…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个阵势,都吓得不行,可是急症室的医生居然在吃面。
医生:看了一眼说:“等等我把面吃完。
”家属:我们就焦急的等待着。
看我朋友都翻白眼了,然后过了一下,就忍不住催。
医生:不紧不慢的说:“我这还有点汤没喝呢…”家属:等他好容易吃完,还嘀咕了一句:不就酒精中毒吗?小破孩没见过世面……人们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医生和家属的心态截然相反:医生的心态:见的太多了,没有什么,难道医生就不吃饭了?患者的心态:医生得职责是神圣的,就应该随叫随到,哪能吃饭见死不救呢?人必须在不同状况下充当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况下都能恰到好处。
注意私下空间不宜对外,避开患者做与工作无关之事;(卫生间、休息室、吃饭、睡觉),个性难改,习惯可变;遇事不要用嘴反应;医生要满足对方的需求,顾及对方的情感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医患关系正在向什么转变?沟通结束时的说话技巧是什么?四、注意非语言沟通技巧(体态语言)非语言沟通有两种是静态提示和动态提示,其中静态提示包括容貌修饰、衣着打扮等。
动态提示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距离朝向、音调、语速等。
有人通过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归纳了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100%)=7%的语词+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
医务人员体态语言的职业要求包括:对体态语言意义要明确,不可模糊、应用体态语言要适度(不要失态),要纠正不良的体态语言(不良的身体姿势和习惯动作)。
非语言沟通技巧包括:有效利用副语言、保持目光接触、通过面部表情沟通、运用身段表达沟通、人际距离、身体接触。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可以使用面部表情和手势来表明你的关心,如握手、拍肩膀、问候陪同病人来诊的亲属和朋友。
诊疗的最后,准确地告诉病人将要发生的事情,“在你回家之前到药房取药。
晚餐前开始服药。
”,“一旦感觉……,立即来诊。
”又如临床中,护士要有意识地控制和病人的距离,尤其是对孤独自怜的病人、儿童和老年病人,缩短交往距离,更有利于情感沟通。
但对有的病人,如在年轻异性之间交往距离过短,也会引起反感。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试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一个新环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和态度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中国人最在意别人说话的方式,不在乎说话的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