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中的“方向性判断”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如下:一、实验方法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二、实验技术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显微镜的取送、放置、旋转、对光(反光镜及光圈的使用)、低倍观察、高倍观察、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也不是体积)、焦距问题、物镜离装片的远近、准焦螺旋的使用、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通常通过移动玻片、转动转换器或旋转目镜来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
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中淀粉的鉴定: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逻辑推理课件

解析 (1)由于海参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估算其种群密 度。 (2)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 281+2 826-3 619=2 488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 281+2 826)×100%≈6.3%,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 减少,所以产量降低。 (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 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 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2.类比推理
高阶思维解读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进而推出它们 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其结构可表示为A有属性a、b、c、 d,B有属性a、b、c,所以B有属性d。高中生物学试题中有部分试题涉及类 比推理的考查,类比推理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发现。
思维路径示例
例2 (2021·山东卷,4)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 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成功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 物中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进化。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引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有两种 B.设计“引子”的DNA序列信息只能来自核DNA C.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 D.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可直接与“引子”结合从而被识别
速率逐渐增大,说明根细胞对 NO3- 的吸收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NO3- 进入 根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属于由果溯因。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高中生物 “三句口诀”判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三句口诀”判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周围环境时刻进行着物质交换,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中的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吞则是教学的重点。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常见的进行自由扩散的物质名称记忆不清,一些学生则反映强行记住后很快会遗忘;对于葡萄糖、氨基酸和各种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部分学生误认为它们跨膜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而针对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一些学生不能清晰比较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异同点。
通过运用以下三句自编的口诀融入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自由扩散很简单,水甘尿气醇和酸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物质,由于其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故将其总结为“自由扩散很简单”,让学生明白此种运输过程就是物质从其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而与载体和能量无关。
对于常见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如水、甘油、尿素、相关气体(如氧气和二氧化碳)、乙醇和脂肪酸等,将其第一个字凑成“水甘尿气醇和酸”。
学生轻松记住了口诀,不仅把握了自由扩散的特点,也同时掌握了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常见物质。
2 氨葡离子看条件,逆向主动顺协散由于氨基酸、葡萄糖及相应的一些无机盐离子(如Na+、K+、Cl-等)进出细胞均需要载体协助,若这三类物质是从其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不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若是从其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运输),则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
根据口诀“氨葡离子看条件,逆向主动顺协散”,让学生理解这三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条件(物质的具体运输方向)加以判断。
为检测学生学习口诀后的判断效果,给学生展示两道高考生物学试题:2012年安徽卷第2小题: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高中生物选科指导讲座

240分 5
3
0
0
以上
210以 61
57
30
9
上
1
1
2
4
6
33
41
56
44
81
六小科目中排名第四!!!!!
三、各成绩分析
5、历年全省平均分
2017~2020年海南高考生物平均分比较
年份 平均分 难度值
2017 52.08 0.52
2018 60.45 0.60
2019 55.55 0.56
2020 50.01 0.50
四、如何理性选择生物学科
(一)避免“五不要”
3、不要认为自己各科基础薄弱,就随便选了生物
若是各科成绩都差,基础薄弱的同学,一定要慎重选 择生物,不要认为生物属于文科性学科,只要背诵记忆 就可以学好,未新课改前生物属于理科,因为有很多知 识点都涉及到计算。
今年难度值为近4年来最低,这与今年选考生物的考生整体 水平比以往理科考生有所下降有关。
三、各成绩分析
6、几个关键分数的转化(根据位置表推算,仅供参 考)
原始 100 分
99/98. 98/97. 95/94. 90/89. 87/86.
5
5
5
5
5
标准 300 300 294 272 248 240 分
人数 1
526
三、各成绩分析
7、我校2020届各组合高考本科上线率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2 13 14 15 16 17 1
组合
物 物 物 物 物 化 化 A 化 化 化 化地 生地 生 政 生 政
化 化 生 生 生 生 生 班 生 生 生 政/ 政/ 政 生 史 史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①血浆是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②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主要成分(1)血浆蛋白质无机盐(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本质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7.35~7.454-2HPO 3 -HCO 、 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 -。
2. 酸碱度3.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机体的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
3.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第 2 节 内环境的稳态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 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 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 pH 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 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高中生物易混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易混知识点辨析陕西省府谷中学郭继平摘要:在高中生物学课本中,有好多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学生甚至包括老师比较容易混淆。
本文就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归纳辨析,希望老师及同学们能准确地把握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容易混淆归纳辨析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从字面上看仅存在细微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不加注意,就非常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完全有必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在此,仅就部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做一对比分析。
1、细胞液与细胞内液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以维持膨胀状态。
细胞内液是指动物体液中存在与细胞内的液体,相对与细胞外液而言的。
其中也含有各种物质,细胞中的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在其中进行的。
2、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是物理性质的膜,一般无生物活性,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如玻璃纸、花生种皮、猪膀胱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具有生物活性,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物质都不能通过,如细胞膜。
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透过性,活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3、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含细胞液。
原生质体是指细胞内全部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对于植物细胞而言除细胞壁以外,剩下的部分就属于原生质体。
4、赤道板与细胞板赤道板:细胞中央假想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5、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高中生物7大题型解题思路汇总,高分必看!

题型一曲线类01解题步骤1、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基础。
2、明点:明确坐标图上曲线的特殊点的含义。
3、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横坐标量”的变化,“纵坐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02例题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解析:茎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促进生长较向光侧快,若向光侧浓度是b ,则背光侧浓度应在bc之间;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且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对芽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大于e;芽的最适宜浓度比茎的小,而d大于c。
答案:C题型二表格信息类01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3、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02例题下表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
(1)表中A是________,B应________。
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________作用。
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枢纽是________。
(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中的“方向性判断”
1 被动运输的方向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通过其进出细胞的物质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也就是说被动运输的方向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的。
2 主动运输的方向
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其运输方向是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在此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ATP能量。
3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通过中心法则可知,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包括五条线路。
① DNA→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② RNA→RNA: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③ DNA→RNA: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
④ RNA→DNA:个别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⑤ RNA→蛋白质:细胞质中核糖体的翻译过程。
4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由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由于DNA碱基组成是不确定的,因此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5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较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的。
6 极性运输的方向
研究表明,在培养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说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7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点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而左右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点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点位。
当然,双向传导并不意味着在完整机体内冲动的传导是没有方向性的。
8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点位变化,即引发一个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9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因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而且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消耗掉。
在生态系统中可利用的能量贮存在有机物的化学键中,当它释放时,除一部分转变为可以做功的自由能外,大部分转变为热能。
而各个营养级的生物能够利用的能量形式为光能(生产者)或化学能(消费者),均不能利用热能。
热能逐级散失,能量就表现为单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