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域,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该病害会导致叶片黄化、枯死、减少光合作用和产量,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株水稻死亡。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预防和治理该病害。
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1.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条件。
该病害主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温度在28℃-32℃,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率最高。
此外,土壤酸碱度、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2.病原菌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同时也可通过种子、残茬、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
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水、风、虫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方,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
3.发病期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期主要在水稻生长期的中后期,也就是从拔节期到灌浆期。
在这个时期,水稻的生长速度较快,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这就给病原菌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在种植水稻时,应该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2.改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环境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保持土壤的酸碱度适宜,一般应在5.5-6.5之间。
其次,要保持土壤肥力充足,及时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还应注意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度湿润和缺水。
3.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不足施肥。
同时,应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法,避免对土壤和水稻造成污染和损害。
4.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稻纹枯病防治

图4.2.5-5 菌核
图4.2.5-1 叶鞘染病初期
图4.2.5-2 叶鞘染病后期 云纹状大斑
图4.2.5-3 叶片染病
图4.2.5-4 叶穗染病
二.病原特征
水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属担子菌亚门。担子 无色,棍棒状,顶端生4个小梗,小梗上着生担 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有性世代在 病害发生中不常见,不起作用。
水稻纹枯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一.症状识别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 发病严重。一般减产5%~10%,重者达50%以上, 甚至植株倒伏枯死,完全失收。
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受害,抽穗前后受害最重。 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亦可为害茎秆穗部,造成贴 地倒伏,整株枯死。
1.叶鞘发病 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扩大 成椭圆形并相互联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暗褐 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受害严重时,叶鞘干 枯,上面叶片随之枯黄。 2.叶片发病 与叶鞘病斑相似,但形态较不规则。病情严重 时病部呈浅绿色,似被开水烫过,叶片很快青枯腐 烂。
3.茎秆发病 茎秆受害易引起贴地 倒伏,成片枯死。 病部湿度大时,病部 可见许多白色菌丝,随后 菌丝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 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 像萝卜籽大小的菌核,菌 核易脱落。
春耕灌水、耕田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 后菌核附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条件下,萌发长 出菌丝在叶鞘上扩展延伸,从叶鞘内侧表皮气孔侵入 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 对邻近稻株进行再侵染。
四.综合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初侵染菌源。 2.加强肥水管理。 3.化学防治 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 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 治。选用己唑·嘧菌酯、多抗霉素、叶片上,掌握用药时间和浓度,均匀喷雾,足量兑 水。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水稻抽穗灌浆期纹枯病严重怎样防

怎样防2023-11-09CATALOGUE 目录•水稻纹枯病概述•水稻抽穗灌浆期的管理•纹枯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及评估•案例分析01水稻纹枯病概述定义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后期,抽穗灌浆期最为严重。
病斑初期呈暗绿色,逐渐扩大形成纹状或云纹状病斑,后期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导致叶片枯黄,谷粒不饱满,甚至全株枯死。
定义及症状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来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水稻,引起发病。
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受气候、品种抗性、施肥水平、灌溉方式等因素影响。
高温高湿、氮肥过多、植株抗性弱等条件下,纹枯病容易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导致叶片枯黄,谷粒不饱满,产量大幅下降。
产量下降品质下降增加生产成本纹枯病影响水稻的品质和口感,降低稻谷的等级和价值。
为了防治纹枯病,需要增加农药投入、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增加了生产成本。
03对水稻生长的影响020102水稻抽穗灌浆期的管理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水稻抽穗灌浆期的营养需求。
同时,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生长。
科学施肥水稻抽穗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要注意灌溉方式和水质。
宜采用浅水勤灌、适时落干的方式,保持田间湿润,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深水灌溉,以免影响土壤通气和根系发育。
合理灌溉肥水管理纹枯病是水稻抽穗灌浆期的常见病害之一,严重时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三唑酮等。
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水稻产生药害。
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水稻抽穗灌浆期还易受到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的侵害。
对于这些害虫的防治,应密切关注田间虫情动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其中纹枯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
那么,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是怎样的?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纹枯病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生活,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情况等对其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通气不良,易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2、种植制度连作水稻或不合理的轮作制度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栽培管理不合理的施肥、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等,都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抗病性,进而使纹枯病易于爆发。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点纹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病害特点,主要包括:1、叶片变黄感染水稻后,叶片逐渐变黄,失去正常的绿色。
这是因为病原菌分泌毒素,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2、茎秆变色感染后,水稻的茎秆会变成暗红色或紫色,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3、生长受限受感染的水稻植株生长受限,高度矮小,产量明显降低。
4、穗部感染病害还会影响水稻的穗部,导致稻谷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正常结实。
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害的损失:1、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水稻生长环境过于湿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适宜的种植制度避免连作水稻,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的抗病性。
4、病害耐性品种选用具有一定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5、化学防治病害初期可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拮抗真菌和细菌,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称为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本文将从病害的病因、症状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农民科学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
一、病害的病因水稻纹枯病的病因是由真菌属于Pyricularia或者Piricularia所引起的,主要是通过播种材料、水流传播或气溶胶传播等方式传播。
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感染并繁殖,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
因此,了解病害的病因对于科学防治水稻纹枯病至关重要。
二、症状的诊断水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难以察觉,当病害逐渐扩展时,病株叶片出现纹枯病斑,呈现为灰白色或黄褐色的不规则斑点。
斑点的大小和形状也会随着病害的发展而变化。
在患病叶片上,可以看到黑色的霉层,这些霉层是病原菌的菌丝体。
通过仔细观察和症状诊断,可以准确判断水稻是否感染了纹枯病。
三、预防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并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
2. 地力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轮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清除病源源头:及时清除病株和秸秆等病原菌的滋生源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传播。
农民可以通过清理田间秸秆、采取病株病叶处理等方式,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过量的灌溉会增加病害的发生率,因此需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给病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5. 合理施药:在水稻纹枯病高发季节,可根据预报结果和实际田间情况,合理施用杀菌剂对水稻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适当的药剂浓度,喷药时要全面覆盖病株叶片,达到杀灭病原菌的效果。
四、治疗方法当水稻感染了纹枯病后,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清除病株:将病株及时移除田间,将其深埋或焚烧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
该病在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
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
现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1、种植制度因素: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
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
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3、水肥因素: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
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
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
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1、外观症状
2、生理症状
水稻叶片和茎叶出现纹枯病的初步症状,是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的水珠,随后叶片表面的水珠会变得粘稠,粘滞,同时叶片表面会出现灰白色的粉
末状物质,这些粉末在挤压的时候会变成油脂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叶
片表面会出现淡棕色的小花斑,并且会出现蜂窝状的褐斑。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减少产生病原菌
要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首先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由青枯病菌引起的,为了避免该病
的发生和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消除该病的病原菌。
其中,
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是最主要的措施。
(1)除草
清除田间杂草是避免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因为杂草中的病原
菌容易在受害植物间传播,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

水稻纹枯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水稻纹枯病世界各产稻区均有产生。
主要引发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瘪谷率增加,粒重降落,一样减产10%~30%,产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下面一起学习水稻纹枯病防治措施。
一、水稻纹枯病症状最初表现为在水稻苗中下部叶梢上显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为灰褐色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出现灰白色,湿润时呈灰绿色,病斑与健康部分出现黄褐色或褐色。
随着病斑的增多和扩大形成大面积的不规则病斑,后期严重时在病斑上形成大量的白色菌丝,并结成浅黄褐色至暗褐色的形如油菜子一样的菌,使水稻的茎秆变软,其抗倒伏能力减弱,在高温高湿、水稻施入氮肥过量的情形下水稻纹枯病产生特别严重,导致成片死亡。
二、水稻纹枯病产生原因(一)土壤中菌核残留的数量稻田中越冬菌源的多少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样新开垦的稻田,无菌核存在不会发病。
一样越冬菌核残留量大,早期发病就重,但后期病情轻重,则和幼苗的长势,田间的水肥管理,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氮肥过量地块儿。
没有及时晒田。
稻子长势过旺,茎杆脆弱,抗病力低下非常有利于病害产生。
(二)气候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产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产生发展。
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产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水稻纹枯病一样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特别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纹枯病的产生,特别在孕穗期遇到高温,水平扩大速度非常快,可使病株率增加,以后连续性高温高湿加速病害垂直扩大使病情加重。
病菌通过植物气孔、水孔感病。
稻株在暴雨或大风气候条件下,植株有伤口,感病就重。
(三)水肥因素的原因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
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产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根据田间调查发觉,爱好深灌、漫灌,因此造成田间湿度大,营建了适宜水稻纹枯病产生流行的田间吝啬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产生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发病规律(Epidemic factors)
1.越冬毒源
越冬介体、寄主杂草毒源基数大,发病重
2.稻田虫口密度及带毒率
3.气候条件
冬春雨水偏少、天气晴热,越冬存活率高,有利于黑尾叶 蝉的发生;冬春雨水偏少有利于灰稻虱的越冬,夏季高温,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水稻稻曲病症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二、病害循环
5 1 6 1 4 1 1
2 1 3 1
1.越冬菌核及厚垣孢子 2.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 3.子囊孢子 4.健株 5.病株 6.厚垣孢子再侵染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1. 清除菌源
水稻收获时 “齐泥”割稻,减少田间菌核基数;插秧前 打捞混杂于“浪渣”中的菌核,可以减少菌源,有效地减 轻前期发病。
2. 栽培管理
–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施磷钾肥,使水 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 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 的原则,提高水稻抗病力。
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s)
1. 菌源数量:
越冬菌核决定初发病程度和分布相,进而 影响后期病情扩展蔓延。
2. 气候条件:
本病属高温高湿病害。 温度在25~31℃, 湿度达90%以上,发病严重。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 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 核。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造 成 串 顶 纹枯病病株呈“bird’s nest”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水稻纹枯病田间危害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纹枯病茎秆危害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水稻纹枯病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纹枯病叶片病斑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返回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四. 防治措施(Control methods) 1. 农业防治
(1)稻田合理布局
品种连片种植,避免套作间作,以阻止 传毒介体在不同熟期寄主上迁徙传毒。同 时,秧田应远离虫源田,减少苗期感病机 会。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2)改进耕作栽培技术
压缩单季中稻和单季晚稻种植面积, 减少传毒介体的转株危害。先栽抗病(虫) 品种,后栽感病品种,加强本田期肥水管 理,增施磷钾肥,适时排水搁田,铲除田 边、沟边杂草,减少昆虫介体栖息场所。
三、发病因素
• 1. 水稻抗病性 :水稻不同类型间对稻曲病的抗性 有显著差异。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较 感病,而籼稻较抗病。 • 2.气象条件 :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 期的温度、湿度、降雨和光照密切相关,其中以湿 度和降雨对病害影响最大。 • 3. 栽培管理 :过多施用氮肥,尤其是过多施用穗 肥的田块发病重。长期深灌水,植株过密,发病重。 感病品种连年种植,田间菌量积累,均会加重病害 发生。
返回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第四节 水稻病毒病
Rice viral diseases
全世界报道的水稻病毒病及类似病害(含植原 体)有20多种,我国已知的有12种。主要分布在 华南、华东和华中等稻区,黄矮病和普矮病发生 较为普遍。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近年来在部 分稻区又有流行趋势。
3. 栽培管理
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氮肥施用量过大、迟 施或偏施,往往会加重病情。种植密度高低与 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
4. 品种和生育期
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 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迟熟的 品种发病重。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四、防治方法(Control methods)源自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 茎秆 初生灰绿色斑块,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 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病重时可折倒。 • 穗部 受害部呈湿润状,青黑色,重者全穗枯死。 •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 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后期病部偶尔 可见白粉状霉层(担子和担孢子)。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一、症状(symptoms)
• 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烂 脚秆。
•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 扩大后形成椭圆形或云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 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天气干 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发病叶鞘 因组织坏死,引致叶片枯黄。 • 叶片病斑和叶鞘相似。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2.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利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良种。 赤块矮3号、汕优桂33号、金号6号、广二矮5号、闽晚6 号、汕优4号、四优4号、包胎矮、珍龙13、三农3号
3.防虫防病
重点防治早栽早发田,稻苗生长嫩绿旺盛易诱集介体昆 虫迁入传病的田块。 防治黑尾叶蝉:乐果、马拉松、巴丹、速灭威、叶蝉散。 防治飞虱:吡虫啉、扑虱灵。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3. 化学防治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
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药剂防治。
药剂有常用药剂是润苗(井冈霉素)。其他有效药剂
有爱米、纹霉清、丙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菌 核净、禾穗宁等。
4.生物防治
木霉菌、镰孢菌、青霉菌、假单胞杆菌和芽孢杆菌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四、防治措施
• 1.选用高产、抗病、早熟品种 生产上抗性较好的品种主要有汕优36、汕优452、 嘉湖5号、矮粳23和双糯4号等。 • 2.清除菌源与种子处理 • 3.加强栽培管理 • 4.药剂防治 爱米、润苗,络氨铜、可杀得(铜制剂使用宜早 不宜迟,破口期后使用易发生药害)、苯乙锡铜 (瘟曲克敌)、三唑酮、烯唑醇等。
对灰稻虱发生则不利。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4.耕作制度
黑尾叶蝉虫口密度以早、中、晚稻混栽区最高, 纯双季稻次之,纯一季稻区则较低。田间作物布 局、轮作复种情况,综合影响到灰稻虱的发生量、 迁移传播时期和寄主的感病时期。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一. 症状(symptoms)比较
黄矮病
株型 矮
普矮病
矮
分蘖 叶色 症状
不增多 黄绿相间 叶平摆、 错位,黑根
增多 浓绿
黑条矮缩 病 矮 增多 浓绿
条纹叶枯病
正常
不增多 黄绿
心叶下垂,枯 心,黄角斑
病叶及叶 叶鞘有腊 鞘的叶脉 白,黑短 间可出现 线条 乳白色虚 线状条点
水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俗称“烂脚瘟”.居“三大病害”之首。 稻瘟: 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带。 白叶枯: 间歇性,地区性。 纹枯: 各稻区,无论什么品种均发病。 纹枯病呈上升趋势原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多种作物种植;氮肥用量增加,p,k肥减少;引种 频繁,忽视抗性.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1.病株 水 稻 黄 矮 病 2.病叶前期 3.病叶后期 4.黑尾叶蝉 (传毒昆虫)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水 稻 普 矮 病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水稻条纹叶枯
• 稻曲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 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严重中毒时, 甚至导致死亡。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一、 症状
• 该病仅在穗部发生。 • 病菌侵入谷粒后,破坏病粒内部组织,逐渐膨 大成墨绿色或橄榄色的孢子球,包裹颖壳,近 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龟 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 • 发病后期,有的孢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 稍偏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 。
返回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第五节 水稻稻曲病
•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 • 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美洲和非洲许多国家也有报道。国内 目前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湖南、 四川、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均有发生。1980年代以来长江 中下游稻区发生较为普遍,在一些地区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 害。
纹枯病稻穗受害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二.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染再 侵
菌核
漂浮接触 田间稻蔸
菌丝菌核
病株 菌核
菌核在土壤中 菌核或菌丝在病残体 或其他寄主上越冬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二.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水稻黄矮病病 害循环特点, 除传毒介体不 经卵传毒外, 与普通矮缩病 基本相同。
图1-10 水稻普通矮缩病病害循环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稻条纹叶枯病 除经卵传毒外, 其传染循环与 黑条矮缩病相 同 图1-11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