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合集下载

农病课件22.水稻纹枯病

农病课件22.水稻纹枯病

田间病情调查
❖1、预测田调查 选长势好,上年发病较重的各类主栽品种田各1块
为预测田,从水稻分蘖期开始到乳熟末期止,每5天 调查1次病丛率和病株率,蜡熟期按分级标准调查一 次病情指数,发现病株后,及时发出预报,并进行 大田调查,以指导防治。
❖ 2、大田普查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稻田1-2块,从从水稻分蘖盛期 开始,以后在孕穗和乳熟期各检查1次。因纹枯病 在田间发生分布很不均匀,要多点检查,并注意 调查田块四周的稻株和菌核容易聚集的地方。
常见的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
生物防治
• 1.拮抗微生物 • 2.利用基因工程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应用 • 3.生物制剂 • 4.利用稻鸭共养模式控制水稻纹枯病概况
1.拮抗微生物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对寄主的寄生专化 性不强,作物品种间特异抗性差异很小或没有, 利用有益 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经济有效,且无副作用,因此有必要 探索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新途径。
(2).拮抗细菌的筛选
•通过引进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是一种既经济有效又 无副作用的防治途径。
•陈志谊等从稻田土壤、纹枯病菌菌核、病斑和水稻植株上 分离筛选得到菌株B-916, 并用其发酵液防治水稻纹枯病 ,防效达到80%。 •李华荣等从水稻叶鞘、根系、土壤和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 得到拮抗菌MSE1-7、PBR-1、MS2-1、L1-3-1、H1 -4、L1-5-3, 这些菌株在室内人工接种病菌的条件下, 防效均在80%以上。 •刘世怡等从稻田土壤、田水、稻株和菌核上分离得到90 - 731 -1、90 -1030 -6、90 -1210 -7、90 -918-15 等4个菌株, 这些菌株能较强地抑制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 。
•Biswas A发现一种盾构结构的毒素,被制作成生物杀菌剂 后能有效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其中纹枯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

那么,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是怎样的?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纹枯病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生活,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情况等对其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通气不良,易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2、种植制度连作水稻或不合理的轮作制度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栽培管理不合理的施肥、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等,都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抗病性,进而使纹枯病易于爆发。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点纹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病害特点,主要包括:1、叶片变黄感染水稻后,叶片逐渐变黄,失去正常的绿色。

这是因为病原菌分泌毒素,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2、茎秆变色感染后,水稻的茎秆会变成暗红色或紫色,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3、生长受限受感染的水稻植株生长受限,高度矮小,产量明显降低。

4、穗部感染病害还会影响水稻的穗部,导致稻谷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正常结实。

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害的损失:1、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水稻生长环境过于湿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适宜的种植制度避免连作水稻,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的抗病性。

4、病害耐性品种选用具有一定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5、化学防治病害初期可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拮抗真菌和细菌,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水稻纹枯接种方法

水稻纹枯接种方法

水稻纹枯接种方法
水稻纹枯是由水稻纹枯病原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

接种方法可以分为自然接种和人工接种两种。

自然接种:选择患病田块或者病株,将病部分或全部割取下来,然后将其浸泡在水中,待病原菌释放到水中后,将水加入接种田中。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接种的菌量和接种效果无法精确控制。

人工接种:首先,要准备好纹枯病原菌的孢子悬浊液。

将患病的水稻叶片或茎部切割成小块,然后将其浸泡在含有病原菌的悬浊液中,一般浸泡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待悬浊液充分
吸附到水稻叶片上后,将其移植到健康的水稻植株上进行接种。

接种后,将接种的植株置于高湿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这种方法能够精确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效果,但需要专业操作和设备。

无论是自然接种还是人工接种,接种前后要确保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生。

同时,还要注意接种时的卫生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扩散。

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征

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征
抗性遗传研究
纹枯病的发生与水稻抗性基因的遗传有一定关联,研究纹枯病有助 于抗性育种。
抗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研究纹枯病的抗性机制,可以选育出具有多重抗性的水稻品种 ,提高抗病能力。
03
CATALOGUE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纹枯病抗性较强 的水稻品种,提高对病
害的抵抗力。
合理密植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 避免过密导致田间湿度 增大,有利于病害的传
病害的生态学研究
病原菌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和传播规律,有助于 预测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
了解寄主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有助于寻找防治病害的有效 途径。
生物防治
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害防治的方 法,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THANKS
,且对环境友好。
增强稻田生态平衡
保护稻田中的天敌昆虫和微生物 ,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抑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化学防治
掌握防治适期
01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选择高效药剂
02
选用对纹枯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如噻呋酰胺、苯醚甲
环唑等。
合理用药
03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以
对品质的影响
稻米品质下降
纹枯病影响稻谷的水分、蛋白质 、脂肪等成分含量,导致品质下
降。
食品安全风险
纹枯病可能引起稻谷中霉菌和毒素 的积累,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加工品质下降
纹枯病影响稻谷的干燥、碾米等加 工过程,降低加工品质和出米率。
对其他病害的关系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在播种前,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土壤中的纹枯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引起病害的滋生。

4. 防治病原菌传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杂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避免使用感染病菌的种子和秧苗。

5. 合理灌溉管理:避免过量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保持田间的通风和排水良好。

6. 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7.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或有益微生物进行防治,例如利用寄生性真菌等对纹枯病菌进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纹枯病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及时观察田间病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损失。

水稻纹枯病病方案

水稻纹枯病病方案

病害症状与识别
症状
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椭圆 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 灰绿色。
识别
根据病斑的形状、颜色和发生部位,可以初步诊断为水稻纹枯病。同时,可以 结合实验室检测,如镜检病原真菌等,进行确诊。
病害分布与危害
加强防治技术培训和普及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活动,提高农民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的掌握程度。
02
推广抗病品种和生物防治方法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防治
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03
建立智能化监测和防治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水稻纹枯病的智能化监测和防治系统,实
优势互补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各有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结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降 低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风险
05
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田间监测网络
建立田间监测点,定期对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时掌握 病情动态。
遥感监测技术
分布
水稻纹枯病在中国稻区为害严重,主 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 广西、湖南、湖北和台湾等省。
危害
水稻纹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 量。发病严重的田块,水稻叶片大量 枯死,稻株不能正常抽穗,或抽穗的 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病害发生条件
气候条件
水稻纹枯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温度是影响发病的 重要因素,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0-30℃。湿度也是影响 发病的重要因素,连续阴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和蔓延。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1、外观症状
2、生理症状
水稻叶片和茎叶出现纹枯病的初步症状,是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的水珠,随后叶片表面的水珠会变得粘稠,粘滞,同时叶片表面会出现灰白色的粉
末状物质,这些粉末在挤压的时候会变成油脂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叶
片表面会出现淡棕色的小花斑,并且会出现蜂窝状的褐斑。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减少产生病原菌
要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首先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由青枯病菌引起的,为了避免该病
的发生和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消除该病的病原菌。

其中,
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是最主要的措施。

(1)除草
清除田间杂草是避免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因为杂草中的病原
菌容易在受害植物间传播,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症状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症状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症状水稻纹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是一种由水稻纹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田间。

水稻纹枯病主要通过叶螨传播,也可以通过受感染的种子传播。

该病害在中国是较为常见的水稻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病原体特点水稻纹枯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水稻纹枯病毒属(Rice stripe virus),是一种带有外壳的颗粒状病毒。

该病毒在叶螨体内繁殖,并通过叶螨的吸食行为传播到水稻植株上。

二、病害发生特点水稻纹枯病在水稻生长季节中多发生在6月至8月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稻田中的秧苗期和抽穗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三、病症状描述1. 秧苗期症状:在感病的水稻田中,病苗出现纵向条纹状黄绿色症状,叶片呈现出条纹状,病斑间隔明显。

感病叶片逐渐变黄,叶片边缘出现焦枯,严重时整片叶子枯黄并干枯。

2. 抽穗期症状:感病的水稻植株叶片出现黄化、枯黄、焦枯等病斑,病斑呈现出纵向条纹状,严重时整片叶子变黄干枯。

同时,叶片出现弯曲、卷曲的现象,叶片上的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大片的黄化区域。

3. 穗部症状:感病的水稻穗部出现变黄、变白、变矮的症状,穗粒变小,产量显著下降。

病毒感染还会导致穗部不分蘖或分蘖不良,严重影响水稻的籽粒产量和品质。

四、病害的扩展与传播1. 叶螨传播:水稻纹枯病主要通过叶螨传播,叶螨在吸食叶片汁液的过程中,会带走病毒并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水稻植株上。

2. 种子传播:感病的水稻种子也可以传播病毒,这是病害在种植季节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农具传播:受病毒污染的农具如锄头、收割机等,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4. 病毒在植株内的传播:病毒可以通过水稻植株的根部、茎部和叶片内部传播,从而导致整株植株感染。

五、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对抗病毒的侵害能力强,减少病害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

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1病害发生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

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

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

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

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

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

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

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

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

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湿度高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4]。

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呈云纹状大斑,很像开水烫伤,灰白色,并有明显褐色边缘,向稻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重则使叶鞘变黑褐色腐败,叶鞘干枯,叶片也随之枯黄卷缩,提早枯死[5]。

叶片病斑形状和色泽与叶鞘基本相似。

叶片发病严重的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6]。

叶重病叶扩展快,呈污绿色水渍状,最后干枯。

稻穗发病则穗颈、穗枝梗至颖壳部位呈青黑色湿润状[7]。

后稻粒变成黑褐色,病粒不充实成秕粒,甚至全穗枯死。

3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水稻纹枯病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8]。

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体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为淡褐色,最后纠结成菌核。

菌丝成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隔膜。

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呈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

立枯丝核菌不产生分生孢子。

有性阶段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无色,呈桶形、倒梨形或棍棒形,上生4个小梗,每一小梗顶端产生一个单细胞、无色、倒卵形的担孢子[9-10]。

菌核有浮核和沉核之分,一般浮核多于沉核。

其沉浮主要与浸水时间、菌核的内部结构即菌核外层空腔化死细胞的厚度有关。

外层死细胞的厚度达到或超过其半径的一半时多为浮核。

在一定条件下,浮核和沉核可相互转化。

纹枯菌核的存活力很强。

不需休眠,当年新代菌核就能萌发致病。

菌核在27~3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l~2d内就可萌发产生菌丝。

菌丝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32℃。

但要求97%以上的相对湿度[11]。

菌丝是由菌核萌发而来,侵害水稻发生纹枯病。

菌核表生,表面多孔呈海绵状,菌核开始为白色,后变黑褐色,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其有性世代产生担孢子,卵圆形,在病部呈污白色的担孢子层。

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时可侵染54科210种植物。

除水稻外,还能侵染玉米、高粱、绿豆、红豆、花生、甘蔗、黄麻、栗、甘薯、茭白等作物和蒲草、莎草、马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杂草[12]。

4病害循环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

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册。

田间菌核量的多少受上季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上季发生重,田间残留量大,一般每亩有菌核60万粒,最高田块有190万粒。

田块菌核残留量在菌核量越大,初次侵染源越多,初次侵染的株发病率高。

菌核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

约有半数以上的菌核可以存活21个月,在浸水的情况下,也约有1/3的菌核能存活7个月[13]。

存活的菌核,翌年春耕灌水时浮上水面,插秧时飘浮于稻纵基部,粘附在稻株上,当温湿度适宜时,产生菌丝,浸人叶鞘形成病斑。

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

菌核落人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

由于菌核随水传播,下风向、田面不平、低洼地菌核较多,这些田块易发生病株。

病菌在稻株组织中不断扩展,还可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的叶鞘或邻近的稻株间不断蔓延,进行再侵染。

水稻生育期间.由菌丝形成2代菌核,靠水流传播也可进行再侵染,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主要在稻株间或稻穴间横向扩展。

导致病株率或病穴率增加;其后病部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发展,加剧病株受害程度[14]。

一般在矮秆品种中每上升1个叶位只需2~3d,在高秆品种需3~5d,到抽穗前后10d左右达高峰,危害性也最大[15]。

病害在田间的传播途径靠灌溉水。

在密植的稻丛间菌丝也能蔓延传病。

5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核基数、水稻抗病性、气候和田间栽培管理几方面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水稻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一致,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对纹枯病流行有一定影响。

5.1菌核基数主要与菌核残留数量关系密切。

凡上年轻病田,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菌核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

5.2品种抗性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

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16]。

糯稻病重于梗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

目前虽无对纹枯病高抗的品种,但品种间对纹枯病的耐病性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一般籼稻比粳稻抗病,高秆比矮秆抗病,株型紧凑的比松散的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均能感病,根据观察,水稻苗期抗病,分蘖期开始感病,孕穗至抽穗最感病。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常规稻“特优2035”,三系杂交稻“II优084”、“红莲优6号”,两系杂交稻“丰两优香一号”等[17]。

5.3气候条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害。

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

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扩展。

在温度在22℃和相对湿度90%以上时开始发病;气温25~31℃,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18]。

5.4栽培管理低洼排水不良地块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长期灌深水的稻田,水稻纹枯病发生重,浅水勤灌,湿润管理病情发生较轻。

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风透光能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氮肥施用量大,磷、钾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6防治策略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6.1清除菌核稻田灌水后时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集中处理,消灭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纹枯病前期发病率。

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6.2农业防治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此外,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

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易降低抗病能力,加重水稻纹枯病发生。

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

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

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19]。

6.3化学防治6.3.1毒土预防采用稻脚青毒预防,能抑制纹菌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

要求在水稻插后l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

据对比调查,用稻脚青撒毒土的秧苗田病蔸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蔸率在50%以上[20]。

但使用稻脚青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稻脚青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

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6.3.2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

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蔸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

药剂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每亩1千克或井岗霉素水剂0.2千克兑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

晚稻生育期短,水稻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

因此,双晚宜用药两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一次,隔7天后再用药一次。

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1]。

6.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纹枯病是一个发展方向。

近年来,先后发现了一些对水稻纹枯菌有拮抗作用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

自1943年,Johnson等首次从G.fimbriatum代谢物中发现胶霉毒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终极腐霉(P.uItim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很强抑制活性以来,中外学者从粘帚霉属(G.spp)真菌中共分离获得50多个代谢物。

包括抗生素类、胞外酶等,它们同样具有拮抗细菌、抑制植物病原真菌附着孢形成等活性,其化学结构类型丰富,有二酮哌嗪、萜、聚酮、肽等[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