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浙江部优】《梦回繁华》公开课教案

【浙江部优】《梦回繁华》公开课教案

【浙江部优】《梦回繁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这幅画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画作《梦回繁华》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材质等。

2. 画作《梦回繁华》的艺术特色:构图、色彩、笔触等。

3. 画作《梦回繁华》的历史背景:宋代都市生活、市井文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梦回繁华》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作的基本信息。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画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作中的细节,提出问题并解答。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画作《梦回繁华》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梦回繁华》画作的基本信息、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所表现出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以及审美情趣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等。

2.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 教师对教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梦回繁华》的课程内容和目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艺术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第二章:艺术品的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梦回繁华》中涉及的艺术品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

第三章: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

培养学生对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分析《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特征和风格特点。

探讨艺术品的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等方面。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特点。

第四章:艺术品的意义与影响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探讨艺术品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的自信和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3 教学活动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六章: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过程。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单篇教学设计)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单篇教学设计)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单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清明上河图》,学生欣赏。

教师:这幅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

在问世以来,它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被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曾四次被盗出宫、五次进入宫廷,它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了解作者1.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以及课文下方注释,掌握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翰hàn林: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

题跋bá: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擅shàn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城郭:城墙,泛指城市。

考订:考据订正。

田畴chóu:田地,田野。

岔chà道:歧路。

簇cù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宏敞chǎng:高大宽敞。

摄shè取:吸收(营养等)。

遒劲qiú jìng:雄健有力。

春寒料峭qiào: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bá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

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摩肩接踵zhǒng: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yì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作者毛宁简介毛宁,1975年生,浙江舟山人。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三、新课讲授任务一:浏览全文,概括内容活动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每个自然段关键句,思考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预设1.第1段: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课题:《梦回繁华》课型:读写课型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这幅画作描绘了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象,画中人畜船只、房屋楼宇、车轿树木众多。

整体画作恢宏,内容繁复,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这幅画说明清楚、讲解到位,就必须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作者在画作三部分采用的空间顺序以及运用三种不同空间顺序原因。

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有序有趣说明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

”基于上述基本问题,《梦回繁华》这单篇课文所提供的教学价值是“依据主要特征安排空间顺序的写作方法”,进而为学生实现本单元的核心活动“中轴线建筑旅游指南”而服务。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活动——“争作优质讲解员”这一核心任务。

将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引到”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能近距离反复欣赏真迹,并进行图文对比阅读,“触摸”说明对象并在这个真实情境下分析课文的空间顺序,并切实体会到要抓住特征来安排合理的空间顺序。

(二)了解学生需求,进行学情分析:1.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知识,能够成为八年级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美术课上老师也对这幅画作进行过介绍。

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这篇课文。

2.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说明文,但是对于尝试写说明文段存在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本文能够提供给学生帮助的增长点,结合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空间顺序。

二、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三、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图文比对,分析归纳作者采用三种空间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根据主要特征安排空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二)重难点突破的方法设计:借助《清明上河图》画作,让学生进行对照式阅读,小组归纳出长卷画的三部分的空间顺序。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教学设计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补充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描述了作者在梦中回到唐朝都城长安的所见所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梦境。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提高阅读能力。
-提问: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生字词你们不理解的?请大家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梦回繁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努力奋斗。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梦回繁华》这篇课文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课文背景较为陌生,需要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涵。
2.课文中的生字、词组较多,对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案一:理解课文内容课程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和讨论,理解《梦回繁华》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讨论民国时期的繁华和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民国时期有哪些特点?你喜欢民国时期的哪些东西?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阅读《梦回繁华》这篇课文,并在阅读后与同桌讨论一下:a. 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车厢中的人们对于民国繁华的情感和反应是怎样的?c. 你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和思考?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以下问题:a. 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元素?b.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你有什么样的吸引力?c. 你是如何欣赏课文中的情节和文化元素的?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提醒学生注重归纳总结。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思考。

教案二:欣赏课文表达思想感情课程目标:1. 学习欣赏《梦回繁华》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一些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句子或段落?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2. 欣赏和分析(15分钟)展示课文中的部分句子或段落,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这些语言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a. “繁华已逝,只余斑驳墙壁上的昔日痕迹。

梦回繁华的说课稿

梦回繁华的说课稿

梦回繁华的说课稿一、引言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说课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以梦回繁华的说课为例,详细阐述说课的设计与实施。

二、梦回繁华的说课定义与目的梦回繁华是一首描绘古代都市繁华景象的诗篇。

说课目的是通过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三、说课内容概述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梦回繁华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再次,解读诗歌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最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实现说课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繁华景象。

2.问题驱动法: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展示古代都市的繁华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说课内容做好铺垫。

2.诗歌背景介绍:简述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3.诗歌内容分析: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4.艺术特点解读: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现实生活联系: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六、说课反思与总结说课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说课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回繁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 题跋(bá) 绢本(juàn)
翰林(hàn) 田畴(chóu) 料峭(qiào)
簇拥(cù) 漕运(c áo) 舳舻(zhúlú)
沉檀(tán) 摄取(shè)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3.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交流点拨】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步骤三文本精读理清顺序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

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
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步骤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附: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说明顺序——开卷

中段

后段井然有序
说明语言:——平实、准确、典雅、生动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