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试讲简单教案

初中语文试讲简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课文中的形象描述。
(2)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形象描述。
(2)通过课文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2. 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结构(1)学生总结课文结构,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题。
(2)教师点评并补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拓展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季节。
(2)组内交流,教师点评。
7. 总结课堂内容(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点评,强调秋天美的感受和欣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秋天,感受秋天的美,并与孩子分享。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第一章:面试准备与自我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面试流程及评分标准2. 自我介绍的技巧与注意事项3. 面试中的礼仪与沟通策略三、教学活动1. 讲解面试流程及评分标准,让学生熟悉面试环节。
2. 示范自我介绍,分析自我介绍的亮点与不足。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面试场景,锻炼应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面试模拟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教案编写与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和要素。
2.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教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案编写的格式与要求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3. 教学评价的编写与实施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教案编写的格式与要求,让学生熟悉教案结构。
2. 分析优秀教案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编写一份初中语文教案。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编写教案的质量,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试讲技巧与训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试讲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试讲技巧与注意事项2. 试讲中的语言表达与教态仪表3. 试讲案例分析与训练三、教学活动1. 讲解试讲技巧与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试讲环节。
2. 示范试讲,分析试讲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试讲场景,锻炼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试讲模拟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10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5篇)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拿到题目后在20分钟备课时要明确自己重点讲什么难点在哪里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内容设计哪些环节每个环节安排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花多少时间提什么问题板书什么内容通过怎样的授课方法怎样处理重点和难点问题各个环节应该如何过渡衔接等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
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一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
2、3)人格意义(
4、
5、
6、7)人生意义(
8、
9、
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模板)《谈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感性化的语言塑造的一系列的生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想像,并在揣摩、品尝中进展哲理性思索。
2、体会文中比方修辞的奇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3、理解含蓄而肤浅的感情,培育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把握的思路,学习运用比方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
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投入生活。
三教学难点品尝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并在揣摩、联想中体会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品尝、感悟文本,并进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现一组表达生命图片,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受。
问:从这一组照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中国现代文学宏大作家冰心曾经说:“假设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设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满意的了。
”世纪老人冰心走过人生百年,对于生命的熟悉是怎样的深邃与特殊?今日教师和大家一起走近冰心,走进《谈生命》。
(二)、知人论世,解读关键1、走近作家,导入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第一人”,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超人》等。
“冰心”是她1919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起用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不仅是母爱和童心的抒写者、赞颂者,更是宏大自然的歌者。
2、预习检测,积存字词读准字音:巉岩(chán)羞怯 (qiè)枭鸟(xiāo)挟卷(xié)荫庇(y ìn bì)怡悦(yí)芳馨(xīn)骄奢(shē)朔风(shu?)云翳(yì)积存词语:起伏催逼心魂惊骇一泻千里飘翔吵闹悬岩峭壁3、配乐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设计问题:听课文范读,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初中语文公招面试教案模板3篇

初中语文公招面试教案模板3篇初中语文公招面试教案模板3篇初中语文公招面试教案模板1初中语文试讲模板一、课题:端午的鸭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难点: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四、课时:1 课时五、教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
(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3.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下列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问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问题二: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明确:质细、油多、蛋黄红。
问题三: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明确: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三)师生共同品读课文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同桌二人练读,再主动在全班示范朗读。
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2.教师先肯定并评价学生们的感受,然后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初中语文试讲优秀教案详细

初中语文试讲优秀教案详细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巩固词汇运用。
3.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秋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秋天景色,让学生谈谈对秋天的印象。
2. 教师出示相关秋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 讲解作者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 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天景色。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谈谈对秋天的感受。
3. 教师出示与秋天相关的美文或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色,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提高了自学能力。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了朗读和写作能力。
最后,在总结与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观点。
2. 知识点梳理:梳理课文中涉及的重点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
3. 课后作业设计: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练习:设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官方推荐的初中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查阅相关教学参考书、教案、论文等,丰富教学内容。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
3. 案例分析:精选典型病例,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初中语文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大意。
2. 词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句型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词汇的学习。
2. 教学难点:句型的运用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文内容。
2. 课文讲解: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课文理解的准确性、词汇和句型的运用能力等。
3. 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发音、语法和表达清晰度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教材,提供丰富的课文内容和练习题。
2. 多媒体教具: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3. 学习辅导资料:提供相关的学习辅导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课文第1-2段的学习和理解。
2. 第2周:课文第3-4段的学习和理解。
3. 第3周:词汇学习和句型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讲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初中语文试讲教案《渡荆门送别》李白【小知识】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一、作者介绍【生平简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yún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开始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评价影响】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问题:“小李杜”是谁李商隐、杜牧)李白在当时就已名噪一时,被誉为唐代“三绝”之一。
(唐代三绝,即:“李白的诗歌”、“裴旻mín剑舞”、“张旭草书”,这是唐朝文宗皇帝时向全国诏书御封的。
)当时的诗人如贺知章就赞李白为“谪仙人”;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创作特色】由于李白个性狂放、洒脱不羁、天真率直,傲视独立,使得他的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杜甫《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首先,其诗以抒情为主,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感情的表达往往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是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其诗大多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李白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诗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
李白的诗歌具有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出蜀辞亲远游,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文本分析《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字词解释⑴荆(jing负荆请罪)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小知识】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在我国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月亮”这一意象,一般说来,代表着思乡、思念、团圆。
如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竹,代表高洁与气节;杨柳,代表离别感情。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着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2、作品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四、诗歌赏析思考以下问题:问题一:清沈德潜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诗别裁》)送别二字能否删去1、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
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chuán笔功夫。
2、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二字,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问题二:这首诗哪句写的最好哪几个字写得好【小知识】: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
颔,下巴的意思。
首联——(起)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诗的背景。
【叙事】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颔联——(承)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写远景】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
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并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着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着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妙。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比较】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并无优劣可分.颈联——(转)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写近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二联,一远景,一近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讨论】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尾联——(合)拍合到题面上来。
【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王夫之《姜斋诗话》评价:“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总论——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