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河南名片——豫剧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河南,这个地界儿可真是个宝地,历史悠久得很,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得数都数不清。
今儿个咱们就聊聊河南的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伙儿开开眼。
首先得提的是豫剧,这是河南的一张名片。
豫剧的腔调儿特别,高亢激昂,听起来就像是河南人的性格,直爽、豪迈。
豫剧中的《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这些剧目,不仅在河南,在全国都特别受欢迎。
再说说那个少林功夫,这可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林寺在河南嵩山,那里的和尚个个武艺高强,少林功夫讲究内外兼修,强身健体。
每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跑到少林寺去学功夫,想体验一把“武林高手”的感觉。
还有那个皮影戏,这是河南的传统艺术。
皮影戏用牛皮或者驴皮做成人物剪影,用灯光照射在幕布上,配合着音乐和唱腔,讲述各种故事。
小时候村里一有皮影戏,那可是比过年还热闹。
不能不提的还有那个泥泥狗,这是河南浚县的传统手工艺品。
泥泥狗是用当地特有的胶泥做的,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特别受小朋友的喜爱。
这玩意儿不仅好看,还能吹出声音,是很多河南人童年的记忆。
最后咱们聊聊那个打铁花,这是河南林州的传统技艺。
打铁花就是在铁匠铺里,铁匠用锤子敲打烧红的铁块,火星四溅,就像是放烟花一样,特别壮观。
这门手艺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每一样都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河南的骄傲,也是全中国的骄傲。
咱们要好好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一代代传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河南的独特魅力。
河南传统文化的作文

河南传统文化的作文篇一《河南戏曲之妙》在咱们河南,传统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要是非得挑一个典型的,我觉着河南戏曲肯定排得上号。
记得有一次回乡下老家,正好赶上村里有个庙会。
那庙会的大舞台上,演的就是咱河南的豫剧。
我呢,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爷爷去凑个热闹。
老远就听见那戏曲的声音,咿咿呀呀的,就像有什么魔力一样把人往舞台边儿上吸引。
到了跟前儿,才看清楚那些演员的扮相。
那花脸画得可精致了,眼睛一瞪,好像真能吃人似的。
旦角儿呢,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那水袖一甩,感觉就像仙女在翩翩起舞。
我就问爷爷,这都演的啥呀?爷爷就给我慢慢讲,这是《花木兰从军》呢。
你看那扮演花木兰的演员,一会儿迈着小碎步,显得娇羞又灵动,那肯定是表现木兰在家时候的样子。
一会儿又把长矛一横,英姿飒爽的,那肯定是到了战场上啦。
台下的观众那是看得津津有味啊!小娃娃们虽然不太懂,但是被那热闹的氛围感染,也跟着嗷嗷直叫。
老太太老爷爷们呢,就跟着戏曲的节奏摇头晃脑的,嘴里还时不时跟着哼几句。
我就跟爷爷说,这戏曲可真有意思啊。
爷爷笑了笑说,咱河南的戏曲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这戏里可都是故事,有做人的道理呢。
咱河南的戏曲,不管是那独特的唱腔,还是这生动的表演形式,都是咱河南传统文化的一张大名片。
只要这戏曲的声音一响起,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里的公园角落,都充满了浓浓的河南味儿。
篇二《烩面里的河南文化》河南美食多,要是说哪样最能代表河南传统文化,我一准儿先想到烩面。
我有次去一家老字号烩面馆,那店面不大,但是人满为患。
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浓的羊汤香味,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勾得人肚子里的馋虫咕咕直叫。
找个位置坐下后,烩面端上来了。
看那一大碗烩面,白色的面像玉带一样卧在碗里,羊肉片儿铺在面上,还有那碧绿的香菜、海带丝、黄花菜啥的点缀着,颜色搭配得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先喝口汤,哎呀,那味道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在嘴里开起来了。
羊汤的鲜味和香料的味道完美融合,不膻还带着特殊的醇厚。
河南豫剧观后感400字作文

河南豫剧观后感400字作文作文一
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场河南豫剧。
哎呀,那可真是太精彩啦!
我看到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脸上画着浓浓的妆,一出场就把我吸引住了。
他们的唱腔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快,有的慢,就像唱歌一样好听。
我记得有个女演员,她的动作特别优美,一抬手,一转身,都像是在跳舞。
还有个男演员,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一开口,整个场子都能听见。
他们演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讲的是一个好人最后战胜了坏人,大家都为好人鼓掌。
我觉得豫剧真的太有趣啦,我以后还想看!
作文二
我第一次看河南豫剧,感觉特别新奇!
舞台上的灯光一亮,演员们就出来啦。
他们穿的衣服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那个女演员头上还戴着好多漂亮的花,一闪一闪的。
他们唱的声音可好听啦,有时候很欢快,就像小鸟在唱歌;有时候又很悲伤,让我的心里也酸酸的。
有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一个老爷爷被坏人欺负了,他哭着唱着,我都差点哭了。
豫剧里的故事就像我们看的动画片一样,有好人,有坏人,最后总是好人能赢。
我喜欢豫剧,希望能经常看到!。
我与河南文化为话题的作文有小标题

我与河南文化为话题的作文有小标题示例文章篇一:《河南文化,我的骄傲》一、豫剧声声,情韵悠长“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的心就像被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抚摸,充满了温暖和亲切。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奶奶拉着我的手,带我去村里的小广场看豫剧表演。
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或坐或站,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兴奋。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亮相就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奶奶,这唱的啥呀?我咋听不懂?”我疑惑地问。
奶奶笑着说:“孩子,这可是咱河南的宝贝豫剧呀!你多听听,就懂啦!”我看着台上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听着那婉转的唱腔,渐渐地入了迷。
那优美的动作,那饱含深情的歌声,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有欢笑,有泪水,有离别,有重逢。
豫剧,这独特的艺术形式,不正是河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吗?二、烩面飘香,温暖心房“老板,来一碗烩面!”在河南的大街小巷,这样的声音常常能听到。
烩面,那可是我的最爱。
每次走进烩面馆,那扑鼻的香味就像一个热情的拥抱,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它的怀抱。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低落。
爸爸什么也没说,带着我走进了一家烩面馆。
“孩子,吃碗烩面,心情就好了。
”爸爸笑着说。
当那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端到我面前时,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宽宽的面条,鲜嫩的羊肉,丰富的配菜,再加上那浓郁的汤汁,简直是人间美味。
我大口大口地吃着,心里的阴霾也渐渐散去。
难道这碗烩面有魔法吗?不,它没有魔法,它有的是家的味道,是河南人的温暖和热情。
一碗烩面,一份深情,这不就是河南文化的魅力所在吗?三、古都洛阳,历史辉煌“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洛阳。
当我站在龙门石窟前,被那壮观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宝贝,这些佛像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妈妈感慨地说。
介绍河南豫剧 作文500字

介绍河南豫剧作文500字☆ 第1篇:哎呀,说到豫剧啊,那可是河南的一张闪亮名片。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戏,那时候还小,不太懂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到底在说啥。
但一听到那锣鼓声,一看到舞台上演员们那花花绿绿的服饰,心里就别提多兴奋了。
后来慢慢长大,对豫剧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豫剧起源于明朝末年,那时候的河南,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挺苦的,但人们还是喜欢聚在一起找乐子。
于是,豫剧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发展起来。
它结合了河南的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豫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唱、念、做、打,每个环节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那些武打场面,演员们身手敏捷,动作干净利落,看得人心跳加速。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豫剧体验活动,我们不仅观看了演出,还有幸跟专业的老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
我试着学了几招,虽然动作笨拙,但老师耐心地指导,慢慢地我也能做出几个像模像样的动作了。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成了舞台上那个英勇无畏的将军。
豫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更在于它承载着河南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现在,每当我在外地上学,想念家乡的时候,就会打开手机听听豫剧。
那熟悉的旋律,就像是一杯浓茶,温暖着我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豫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加入了更多现代元素,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和喜爱。
它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豫剧中来。
豫剧,就像是河南的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每次提起豫剧,我心里总是暖暖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戏曲,更是家乡的味道,是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
希望未来,豫剧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中原大地的独特魅力。
☆ 第2篇:说起河南豫剧,那可真是咱们中原大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提到它,心里头总是暖洋洋的。
小时候,每逢村里有喜事,或者逢年过节,总能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和高亢激昂的唱腔。
河南风俗豫剧作文

河南风俗豫剧作文
豫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有“南昆、北杨、中黄”之说。
豫剧唱腔高亢嘹亮,豪放激昂,曲调优美,婉转动听,优美动听。
其音乐与唱腔别具一格。
我从小就喜欢听豫剧,并喜欢上了它。
可是我对豫剧的了解很少,也不知道豫剧是什么?怎么唱?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一直不明白。
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华戏曲”这个节目。
我才知道豫剧是一种地方剧种,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就开始关注起豫剧来。
第一个出场的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戏曲明星——王秀兰阿姨。
她一上场就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她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袍,头上戴着一个漂亮的头冠,头饰上有一朵牡丹花,特别引人注目。
接下来出场的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演员——李淑芳阿姨。
她穿着一件漂亮的白色长袍,头上戴着一个漂亮的白色发饰,头上还插着几朵洁白无瑕的小花。
—— 1 —1 —。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对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一、音乐特点:1.豫剧的配乐丰富多样,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等。
不仅有京剧的四大传统乐器,还有豫剧特有的五显、短笛、铜钹等乐器,营造了浓厚的戏剧氛围。
2.豫剧旋律流畅,音调高亢,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它的音域广阔,音准准确,能够表现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剧情的变化。
3.河南豫剧中的唱腔以豫剧单调为主,单调唱腔巧妙地运用了强音、拖腔、指喉、冲拍等技巧,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细腻的演唱技巧。
二、表演特点:豫剧的表演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豫剧的动作夸张夺目,表演风格独特,表现力极强。
演员常常运用各种身段、舞蹈动作、手势和眼神等表演技巧,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2.河南豫剧舞台动作的节奏感强烈,台前花补、红布帐,与表演行为结合的协调,舞台效果丰富多样。
3.豫剧特有的儒雅内敛,以及追求唯美、幽静的表演风格,赋予了豫剧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剧本特点:1.豫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社会剧、现代剧等多种题材。
剧本通常选取中国古代的士人、官宦、王侯、将相、良民等人物作为主要角色,与豫剧独特的表演风格相结合,使得剧情更加精彩纷呈。
2.豫剧的剧本言简意赅,白描明快,以对白和唱词为主,剧情推进速度较快,紧凑有力。
剧本语言使用地方方言,使得剧目更富有地方特色。
3.豫剧的剧本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集中体现了河南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四、艺术风格特点:1.豫剧的艺术风格深受河南民间艺术的熏陶,表现了河南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世界。
豫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特征,赋予了剧目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豫剧追求真实和自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剧情和人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3.豫剧的艺术风格注重继承和创新,兼容并包,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豫剧表演艺术风格。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一、豫剧的起源及历史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东地区。
它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发展壮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野戏到后来的正规剧种,同时融合了多个地方和剧种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豫剧的表演特点1. 唱腔豫剧的唱腔以“板腔”为主,以其简洁明快、富有磁性的语调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的唱腔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能力,既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反映出剧情的发展。
2. 动作豫剧的表演重视动作的短促有力和形象的丰满感。
演员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化妆豫剧的化妆非常独特,特点是浓妆艳抹、色彩鲜艳、线条明确。
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点和身份,使观众更容易辨认角色。
4. 配乐豫剧的配乐也是其独特之处,常采用极富河南特色的乐器,如柳琴、板胡、京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能够增加戏曲的韵味,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三、豫剧的艺术价值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通过豫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豫剧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观众在欣赏豫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记录豫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内容。
通过豫剧的演出,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艺术审美的享受豫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享受。
观众在欣赏豫剧时,往往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舞蹈的优雅和表演的精湛,使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四、我对豫剧的感受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既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河南名片——豫剧
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一三班袁圆圆
我的家乡在新安县西北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山村。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村通油路,家家安电话,户户有电视。
自从电视在俺村普及以来,每逢周末和年底,家家户户热闹得就像过节一样!您猜怎么着?都是《梨园春》惹的“祸”!——因为全村男女老少都爱看豫剧!
为了揭开“豫剧”的迷人面纱,我忙中偷闲,上网想了解一些关于豫剧的背景常识,更主要的是想在适当时候向同村的老少爷们“卖弄”一番,以证明自己这位豫剧迷更“正宗”一些。
这一查不当紧,着实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她具有光辉灿烂的成长历程:从清代乾隆年间诞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省内的城镇乡村和平原山区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流传到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和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来衡量,豫剧均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神州处处有“戏迷”,家家户户爱“梨园”!
全国各地剧种那么多,为什么河南豫剧却超越了地域限制,赢得了那么多的“粉丝”呢?我个人以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行头”。
金黄色的龙袍,紫或蓝色的官服,女孩的裙子像裤子,男孩的裤子像裙子。
生角中,凡是达官显贵,均脚蹬一双白色高底黑靴,而平民百姓则一律是一双圆口布鞋;旦角中,凡是王妃贵妇人,三寸金莲上皆穿一双花头鞋,普通民女则是一双普通的绣花鞋。
最有趣的是在女人头上缠一根布条,那就是表示有病了;而男性角色只要象征性的将马鞭一挥,十万八千里就算到达了。
其次是“浓墨重彩”的妆容。
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
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都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
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
即使是那些看着素面朝天的白面书生,其实脸上也还是抹了一层厚厚的肉色油彩呢!
再次是他们铿锵有力的唱腔。
我觉得这应该是天南海北的广大观众一致喜欢豫剧的深层次原因。
和国粹京剧相比,虽然豫剧的唱腔也是一句十八弯,但京剧的唱腔节奏太慢,有时甚至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而豫剧基本上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唱到关键或高潮处,甚至有不换声气,一气唱出好多句的“绝活”!这种唱腔,既符合河南人民忠厚朴实
的性格特点,又彰显中原地区节奏明快的文化底蕴,就像一个标志性的“中”字就囊括了河南人的一切一样,只要一提及,就会赢得听众和观众的会心一笑!
一提到豫剧,就不能不说说豫剧流派“常、陈、崔、马、阎”中的“常派”和“马派”。
如果说豫剧是河南作为文化大省的一张名片,那么我要说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就是豫剧的第一张名片。
在豫剧发展史上,常香玉的名字注定将恒久地散发着她的艺术芬芳,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堪称对豫剧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代宗师。
她演出的《花木兰》《红娘》《断桥》《大祭桩》等都深受豫剧观众的喜爱,可以说,所有“豫剧迷”也都是“香玉迷”,都是她这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豫剧大师的超级“粉丝”!
而作为洛阳人,出于人之常情的乡土情结,我当然还要说一说“马派”的领军人物马金凤。
一听到“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这高亢、嘹远的唱腔,一看到千军竞发、气势磅礴、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出征场面,国人很少有不知道这出戏的!这就是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
观众把马金凤的演唱艺术称之为“常派”。
在《穆桂英挂帅》这出戏中,豫剧艺术家马金凤塑造了一个既是贤妻良母、又是英勇威武的元帅穆桂英形象。
这个形象在戏曲行当上称为“帅旦”。
而帅旦这个行当也是马金凤的创造,她融青衣、刀马旦、武生的行当为一体,刚柔相济,威武豪迈。
马派的代表作,人们习惯称之为“一挂两花”:“一挂”当然是《穆桂英挂帅》,“两花”指的是《花打朝》和《对花枪》。
这些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曾被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誉为“洛阳牡丹”的马金凤是豫剧“五大名旦”中至今唯一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
对豫剧事业的热爱,对广大观众的喜爱,使她依然保持着艺术创作的活力。
豫剧的剧目非常丰富,哪些剧目和典故能较为形象地代表“豫剧”呢?有人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统计,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国内知名度、体现豫剧发展水平、人物形象性与艺术性、唱腔艺术性与地方性、剧中人物均衡性,比其他剧种领先性、豫剧团演出可能性、老中青三代认可性等标准,整理出了“豫剧的十五张名片”,也即15部豫剧代表作,它们是:《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七品芝麻官》《三哭殿》《洛阳桥•甩大辫》《抬花轿》《桃花庵》《白莲花》《秦雪梅》《樊梨花》《包青天》《倒霉大叔的婚事》《打金枝》《清风亭》。
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豫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也渐渐走进了发展的低谷,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
所幸的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原人民创造的《梨园春》,在这个节骨眼上,拯救了豫剧,重新赢得了广大观众对于豫剧乃至整个戏剧事业的信心。
梨园春的最大看点就是擂台赛。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一场场“擂台”打下来,《梨园春》绝了!火了!名声响了!最终就在大年三十晚上办起了年度总决赛,和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起了擂台。
现在,您终于明白文章开头那一幕是怎么回事了吧?《梨园春》举办的戏剧擂台赛,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台下是观众,台上是演员,今天是观众,明天就可能是演员,邀请普通观众上台表演、打擂,这是《梨园春》面向大众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也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环节。
为此,《梨园春》被有些人称作是“河沿文化”,这正说明了《梨园春》确实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
2000年,我们洛阳偃师人白君选成了《梨园春》的年度总擂主。
说起来他上《梨园春》纯属偶然:这一年,白君选到郑州看女儿,由于自小就喜欢唱戏,就掏了10元钱报名打擂,结果一路打进了总决赛,当时他创下的场外观众热线电话支持率的纪录到现在还很少有人打破:8000多个。
之前下岗失业的他,如今在郑州买了房买了车。
从2000年到现在,光是上中央电视台、各地电视台演出节目就有400多次了。
作为河南人,我为河南的名片“豫剧”能够绝处逢生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喜悦;作为洛阳人,我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由衷的喜爱和痴迷豫剧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现在,你要是问我河南最出名的文化是什么?我会答:豫剧啊!你若再进一步问我豫剧唱得怎么样,那我只能回答你一个字:中!
(辅导教师:于剑涛荐)2010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