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肤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

合集下载

皮肤生理学

皮肤生理学

皮肤生理学皮肤生理学是研究皮肤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涉及皮肤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文将从皮肤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皮肤疾病的生理基础以及皮肤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皮肤的解剖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

表皮位于皮肤表面,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主要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细胞构成。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主要由脂肪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1.保护功能: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伤害的作用。

角质层具有防水、防菌、防紫外线等功能,真皮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对热、冷、痛等刺激敏感,可迅速做出反应。

2.调节体温:皮肤通过汗腺和血管的调节,维持体温稳定。

当气温升高时,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降低体温。

反之,气温降低时,汗腺分泌减少,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3.感觉功能:真皮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刺激,如触觉、痛觉、温度觉等。

感觉功能使人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做出适应性的反应。

4.代谢功能:皮肤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如维生素D的合成、激素的代谢等。

皮肤还具有排泄功能,通过汗腺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盐分和废物。

5.免疫功能:皮肤免疫系统包括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如Langerhans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

它们参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维护皮肤健康。

三、皮肤疾病的生理基础皮肤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炎症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等。

这些疾病的生理基础涉及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免疫反应异常、细胞增殖和分化障碍、血管异常等。

四、皮肤护理1.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去除多余的油脂、汗液和污垢,预防皮肤疾病。

2.保湿:维持皮肤水分平衡,使用保湿产品,避免皮肤干燥、脱皮。

3.防晒: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使用防晒产品,减少皮肤癌和光老化风险。

皮肤管理教学大纲模板

皮肤管理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皮肤管理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皮肤的结构、功能及皮肤疾病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备皮肤护理、美容、保健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皮肤管理、美容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皮肤基础知识1.1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的基本结构- 皮肤的功能1.2 皮肤类型及特点- 皮肤的分类- 不同皮肤类型的特点1.3 皮肤生理与病理- 皮肤生理学概述- 皮肤病理学概述第二部分:皮肤护理技术2.1 皮肤清洁与保养- 清洁用品的选择- 皮肤清洁方法- 皮肤保养方法2.2 皮肤护理程序- 皮肤护理的基本程序- 皮肤护理的注意事项2.3 皮肤护理常用手法- 推拿手法- 按摩手法- 拉伸手法2.4 皮肤护理常用设备- 清洁设备- 护肤设备- 美容设备第三部分:美容化妆技术3.1 美容化妆基本知识- 美容化妆的定义- 美容化妆的作用3.2 美容化妆基本步骤- 美容化妆的准备- 粉底的选择与涂抹- 眼妆、唇妆、腮红的化妆技巧3.3 美容化妆常用工具- 美容化妆刷具- 美容化妆海绵- 美容化妆工具的清洁与保养第四部分:皮肤保健与疾病预防4.1 皮肤保健基本知识- 皮肤保健的定义- 皮肤保健的重要性4.2 皮肤疾病预防- 皮肤疾病的分类- 皮肤疾病的预防措施4.3 常见皮肤疾病及护理- 痤疮- 黄褐斑- 老年斑- 神经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第五部分:皮肤管理案例分析5.1 案例分析概述- 案例分析的目的- 案例分析的步骤5.2 案例分析实例- 案例一:皮肤干燥、粗糙- 案例二:皮肤油腻、痘痘- 案例三:皮肤敏感、红肿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3.1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实践操作法- 互动讨论法3.2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期中考核(3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期末考核(40%):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课程概述、皮肤基础知识2. 第二周:皮肤类型及特点、皮肤生理与病理3. 第三周:皮肤清洁与保养、皮肤护理程序4. 第四周:皮肤护理常用手法、皮肤护理常用设备5. 第五周:美容化妆基本知识、美容化妆基本步骤6. 第六周:美容化妆常用工具、皮肤保健与疾病预防7. 第七周:常见皮肤疾病及护理8. 第八周:皮肤管理案例分析9. 第九周:课程总结与复习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与参考书籍- 《皮肤管理》- 《美容化妆基础》- 《皮肤生理学》- 《皮肤病学》5.2 教学视频与课件- 皮肤管理教学视频- 美容化妆教学视频- 皮肤疾病预防与护理课件5.3 实践操作场地与设备- 实验室:配备皮肤护理、美容化妆等设备- 实习基地:与美容院、皮肤科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六、教学评价6.1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践操作能力、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6.2 学生评价- 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6.3 课程评价- 对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皮肤结构与功能讲解

1皮肤结构与功能讲解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 成。其厚薄因身体不同部位及营养状况而 异。皮下脂肪具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 缓冲机械性冲击及参与体内脂肪代谢等功 能。
四、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小汗腺、 大汗腺及指(趾)甲等。
1. 毛发与毛囊、毛发由角化的表皮细胞构成,分为 长毛、短毛及毳毛(cui毛)。毛发露出皮面以上的 部分称毛干,在毛囊内的部分称毛根,毛根下端略 膨大为毛球。毛球下端向内凹入部分称毛乳头,内 含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及毛细血管,为毛球提供营 养;毛球下层靠近乳头处称毛基质,是毛发及毛囊 的生长区。并有黑素细胞。毛囊由表皮下陷而成。 自毛囊口至皮脂腺开口部称漏斗部,皮脂腺开口至 立毛肌附着处为峡部。立毛肌下端附着在毛囊下部, 上端附着于真皮乳头下层。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2)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里向外, 棘细胞渐趋扁平,电镜下,胞质内出现许 多200~300nm椭圆形被膜颗粒,其内含有 双极性磷酸脂质,可在角质形成细胞外形 成一层薄膜,使之具有屏障作用。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3)颗粒层:位于棘细胞层上方,由2~4 层梭形细胞组成。在颗粒层与角质层之间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形成一个防水屏障,使 体内水分不易渗出,也阻止体外水分向内 渗入。
2.皮脂腺:由腺体和导管构成,导管由复层 鳞状上皮构成,开口于毛囊上部,位于立 毛肌和毛囊的夹角之间,立毛肌收缩时可 促进皮脂排出。皮脂腺分泌皮脂润滑皮肤 和毛发。
3. 小汗腺 :分汗液和调节体温的作用。除 唇红区、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 等处外,小汗腺遍布全身,以足跖、腋、 额部较多,背部较少。(有大小汗腺之分) 小汗腺属单管状腺体,可分为分泌部和导 管部。导管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

皮肤生理学基础知识大全美业人必看篇(一)

皮肤生理学基础知识大全美业人必看篇(一)

皮肤生理学基础知识大全美业人必看篇(一)引言概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对于美业人士来说,了解皮肤生理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详细介绍皮肤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帮助美业人士更好地理解皮肤的功能和特点。

正文内容:一、皮肤结构与组成1. 皮肤的主要结构: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2. 表皮层的分层结构: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和基底层3. 真皮组织的组成:真皮层和皮下层4. 皮肤附件器官:毛囊、汗腺和皮脂腺5. 皮肤的血管和神经供应:皮肤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结构二、皮肤生理功能1. 保护功能: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免疫功能2. 调节体温:汗腺的分泌和血管的扩张收缩3. 感知刺激:皮肤对温度、触摸和疼痛的感知4. 分泌排泄: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功能5. 吸收功能:皮肤的药物吸收和营养物质吸收的特点三、皮肤pH值的重要性1. 皮肤的酸碱平衡:pH值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皮肤pH值的稳定性:角质层的作用和酸碱调节机制3. pH值与皮肤问题的关系:干燥、敏感和痤疮等问题的解析4. 调节和维持皮肤pH值:适当的洁肤和护肤方法5. 美业人士在皮肤pH值方面的应用:正确选择产品和护理方法四、皮肤水分平衡1. 皮肤的水分组成:天然保湿因子和角质层水分2. 皮肤水分的流失和损失:蒸发和外界刺激的影响3. 皮肤的保湿机制:角质层的锁水功能和皮肤屏障4. 补水和保湿的方法:正确选择保湿产品和护理技巧5. 注意事项与建议: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含酒精的护肤品五、皮肤的老化过程1. 皮肤老化的主要因素: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2. 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的降解:鬓角、皱纹和下垂的原因3. 自由基的作用:氧化应激和皮肤老化的关系4. 预防和延缓皮肤老化:抗氧化剂和防晒的重要性5. 美业人士的护理建议:选择适合的抗衰老产品和技术总结:皮肤生理学是美业人士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了解皮肤的结构与组成、生理功能、pH值的重要性、水分平衡以及老化过程,美业人士可以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

皮肤结构的层次及组织特点

皮肤结构的层次及组织特点

皮肤结构的层次及组织特点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承担着保护身体、调节体温、感知外界刺激等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皮肤的结构和组织特点,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层次结构。

皮肤的层次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1. 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它由多层上皮细胞排列而成。

表皮的最外层是角质层,由死亡的角质细胞构成,起到防止水分流失和外界物质侵入的作用。

在角质层下面是颗粒层和透明层,这些层含有不同程度的角质蛋白,帮助维持皮肤的稳定性。

最内层是基底层,这里存在着表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也是皮肤的细胞更新区域。

2. 真皮:真皮是皮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弹性纤维、胶原蛋白和血管等结构。

真皮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上层的网状层和下层的网状层。

纤维母细胞存在于网状层,在这里合成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和柔韧性。

真皮还含有血管,为皮肤提供养分和氧气,并帮助调节体温。

真皮中的汗腺、脂腺和毛囊等结构也与皮肤的功能息息相关。

3.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脂肪组织能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和提供缓冲效果,同时也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

结缔组织则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提供支撑和连接功能。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部分,皮肤还包括其他的组织特点。

1. 毛发:毛发是一种由特化的角质细胞构成的结构,生长在皮肤的毛囊中。

毛发能够保护皮肤不受外界刺激,还能帮助调节体温。

2. 汗腺:汗腺是皮肤中的一种特殊分泌腺,分为两种类型:大汗腺和小汗腺。

它们帮助调节体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3. 血管:皮肤中的血管网络丰富,通过调节血液的流量和温度,帮助维持皮肤的血液供应和散热。

4. 神经末梢:皮肤中存在大量的神经末梢,使我们能够感知到触摸、温度、痛觉等外界刺激。

综上所述,皮肤的层次结构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组织特点和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皮肤系统。

了解皮肤的结构与组织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皮肤,促进皮肤的健康与美丽。

皮肤的构造及功能详解

皮肤的构造及功能详解

皮肤的构造及功能详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皮肤的构造及功能---本文由合肥华肤医院整理发布一、皮肤的构造:皮肤可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二、皮肤的概况:皮肤是人体最大且最重要的器官,皮肤是人体三道防御线中第一道防御线,皮肤是完整的,健康的。

皮肤的PH值显弱酸性约是5、5~6、5之间,能抵抗外来细菌的侵入。

正常的皮肤应该具备的状态:湿润、有光泽、有弹性、色泽细腻、无名闲暇疵、PH值显弱酸性能抵抗细菌的侵入。

表皮表皮可分为五层:A、角质层:由一些无核无生命的死亡细胞所组成,细胞显扁平状或鱼鳞状排列,坚固可防水,有保护作用。

B、透明层:只存在于人体的手掌和脚掌,当透明层受到刺激异常增厚,就会产生硬茧。

C、颗粒层:细胞显核形或梭形,细胞之间排列非常紧密,它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可防止水分的流失,也可以防止外界水分、异物地侵入,在高于体温的状态下,颗粒层细胞间会有裂隙,可使营养物质通过,细胞中有晶体角质主要是折射阳光中的紫外线,晶体角质不能遇到碱,否则会失去其作用。

D、有棘层:由一些不规律的棘细胞组成排列也不规则,细胞之间有淋巴管,里面流着淋巴液,输送营养给表皮细胞,有棘层和基底层一起构成种子层。

E、基底层:(又叫种子层)是表皮细胞的生化之源,它能产生新生的表皮细胞。

角质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在基底层产生和发育,向上推至有棘层成熟,推至颗粒层老化死亡,这叫做细胞的角化过程。

基底层有色素母细胞能分泌黑色素,黑色素能分泌一种棕黑色物质,它决定人的皮肤的深浅,能吸收紫外线防止皮肤深层受到辐射。

酸性保护膜:覆盖于皮肤最上一层的一种非稳定性结构,它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及汗腺分泌的汗液混合着空气中的灰尘或角质经乳化而形成,是水和油的形成,作用是使皮肤维持微湿微酸性而抗菌,正常的皮肤周期是24~28天。

真皮真皮位于表皮之下,皮下组织之上,厚度是表皮的七倍,是皮肤中最重要的一层。

《皮肤性病 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 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前言皮肤性病学是研究发生于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及其相关病的学科,是临床学科的一个分科,与内科有密切联系。

治疗上除内服药尚有各种外用疗法。

皮肤性病学课程包括总论、皮肤病和性病。

通过总论对皮肤结构、功能、症状、诊断、常用实验诊断技术、皮肤病内外用药等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各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原则和处理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强调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皮肤临床表现直观性强的特点,应用多媒体,通过二十多学时的课程,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打好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总学时26学时,大课18学时,见习8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二,三章皮肤的结构、功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皮肤和附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熟悉皮肤的各种生理功能。

3、熟悉影响皮肤功能的各种因素。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皮肤结构1、概述皮肤组成及其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皮肤的厚度、面积、外观、纹理形成及意义。

2、表皮二类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1)角质形成细胞a.来源、基底层——角质层各层的细胞形态、演变与功能b.桥粒、半桥粒、张力微丝、角质小体、被膜颗粒的作用c.角质蛋白形成、性质、功能及表皮更替时间。

(2)树枝状细胞a.黑素细胞形态分布、黑素小体作用。

b.郎格汉斯细胞形态、分布于免疫关系。

c.Merkel细胞形态、分布、作用。

3、基底膜带的组成与作用4、真皮分层、组成(纤维、基底、细胞)、性质与作用5、皮下组织的结构与作用6、皮肤附属器(1)毛发的结构、生长周期与内分泌关系。

(2)皮脂腺的形态分布,皮脂形成、排泄及与内分泌关系。

(3)大、小汗腺的形态、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甲的结构、生长速度。

7、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神经分布情况。

皮肤的构造

皮肤的构造

人体皮肤生物学基础理论皮肤覆于人体全身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是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重要边界器官。

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及生理和免疫功能。

因此,体外和体内环境中的变化都可能通过皮肤反映出来。

皮肤的特点正常健康的皮肤应是微酸、微湿、柔软、细腻、结实富有光泽弹性,并有抵抗外界物理、化学、紫外线、大气污染的能力,它具有三个特性﹕1、从重量与面积的角度来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和外界接触最为广泛。

2、皮肤是活的细胞组织。

3、皮肤具有自动修复功能。

皮肤的结构(一)皮肤的总体构造1、皮肤重量及厚度,皮肤的总重量约占体重5%~15%,是人体中除了骨骼、血液外,重量最重的组织。

皮肤总面积约1.5~2平方米,厚度约05~4毫米(不包括皮下脂肪层),表皮厚度悬殊较大,为0.07-1.2mm,手掌、足跖可达0.8-1.4mm,而肘窝处公0.3mm。

眼睑的表皮厚度则小于0.1mm。

一般真皮的厚度为0.4-2.4mm不等,背部的真皮厚度为表皮的30-40倍。

皮肤的整个厚度,有个显著的个体差异,我国成人男性皮肤平均厚度为1015mm,薄,约0.5mm。

同一肢体,内侧偏薄,外侧较厚,如大腿外侧约1.13mm,内侧面为0.95mm。

另外,同一部位的皮肤厚度,也随着年龄、性别、职业、工种的不同而有差别。

成人皮肤厚度为新生儿的3.5倍,但至5岁时,儿童皮肤厚度基本与成人相同。

另外女性皮肤比男性薄,老年人皮肤较年轻人薄。

皮肤表面积——成人1.2~2.0 m 2,平均1.7 m 2;新生儿平均为0.21总结“人体皮肤厚薄度可区划为”﹕●眼睑、外阴及乳房等部位的皮肤最薄,仅为0.6—1.0毫米。

●枕后、项、臀、掌、跖等部位皮肤最厚,为2—5毫米。

●表皮厚度约0.07—1.4毫米,掌跖可达0.8—1.4毫米,肘窝处0.3毫米,眼睑及颜面表皮厚度则小于或等于0.1毫米。

●真皮的厚度为0.4—2.4毫米,其中背部两肩胛间最厚,约为6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皮肤的病理特点
今天都不舒服了!
1、表皮的病理改变 • 角化过度:角质层异常增厚。角化 过度由完全角化的细胞所组成,即 正角化过度或角化亢进。角化过度 可以是绝对的,即角质层比同一部 位正常角质层增厚;也可以是相对 的,即由于棘层变薄,使角质层相 对增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度生长
角化不全:在角化过度的角层细 胞内残留有固缩的核。临床上表 现为鳞屑。角化不全是由于表皮 细胞的转换速度过快,使细胞未 能完全角化便到达角质层,在角 化不全下方的颗粒层往往减少或 消失。
• 乳头层:位于真皮层浅层,纤维束细小。 • 网状层:纤维束粗大,由胶原纤维和弹力 纤维构成,网状纤维像网一样。 胶原纤维: 由胶原蛋白构成,有伸缩性, 是真皮层的主要成份,占整个成份重量的 75%,耐拉力,有弹性,张力和韧性,可 以防止皮肤长皱纹和细纹。弹力纤维:有 较好弹性,约占皮肤重量的2%--4%,它令 您的皮肤和器官轮廓分明具有弹性
• 吸收功能 皮肤能从外界吸收各种物 质,如水分及保养品的渗透、 吸收。
• 新陈代谢功能 皮肤细胞有分裂繁殖,更 新代谢的能力。皮肤作为人体 的一部分,还参与全身的代谢 活动。皮肤中有大量的水分和 脂肪,它们不仅使皮肤丰满润 泽,还为整个肌体活动提供能
量,可以补充血液中的水分 储 存人体多余的水。皮肤是糖的 储库,能调节血糖的浓度,以 保持血糖的正常。
• 颗粒层增厚:颗粒层细胞数量 增加,常伴有正角化过度如扁 平苔癣。但可有例外,如寻常 性鱼鳞病时有正角化过度,但 颗粒层反而变薄。
• 颗粒层减少:颗粒层细胞数目 减少,如寻常性鱼鳞病及银屑 病。 • 棘层肥厚:棘层细胞数目增加 ,导致棘层增厚,常伴表皮突 的增宽或延长。见于银屑病及 慢性皮炎湿疹类疾病。
• 透明层:由2~3层核已消失的 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 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和 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 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
• 颗粒层:由2~4层扁平梭形细 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 角质颗粒皮肤。
• 棘细胞层 :由4~8层多角形的 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 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 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 棘层松解:表皮细胞间的粘合 丧失,导致出现表皮内裂隙、 水疱或大疱。当与周围细胞完 全分离后称为棘层松解细胞, 其核圆、染色均一、周围绕以 嗜酸性浓缩的胞浆。棘层松解 发生在表皮内病变如天疱疮。
• Munro微脓肿:角质层及颗粒 层中中性粒细胞聚集,见于银 屑病等。 • Pantrier微脓肿:表皮内 3个或 3个以上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 的集聚,特征性的见于蒙样肉 芽肿。
• 每一平方寸的皮肤有65个毛囊 ,内有皮脂腺分泌油份,汗腺 分泌水分,酸膜就是这种油份 和水分的天然混合物,覆盖和 保护外层皮肤免受细菌、阳光 和污染的侵害。健康皮肤的酸 碱值在4.5-6之间,酸膜的完好 与否取决于皮脂腺和汗腺的分 泌是否平衡。
(2)真皮层 • 由乳头层和网状层组成, 又称中皮层,比表皮层厚约10 倍,含有大量血管,淋巴管, 神经,肌肉,皮肤附属器等。 含水量占全部皮肤的60%。
皮肤的结构、生理 功能和病理特点
烧伤、整形、泌尿外科 王海霞
一、皮肤生理解剖结构
1、皮肤的定义:
•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 于全身,保护人体,构成人体 抵御外部侵害的 第一道防线, 约占人体重量的16%,成人面 积约占1.5—2.0平方米,眼睑, 外阴,包皮处皮肤最薄,手掌 ,足底皮肤最厚。
2、皮肤的基本结构:
• 皮肤分为:表皮层,真皮层, 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1)表皮层: • 平均厚度为0.2毫米,由外向内 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 ,棘层,基底层组成,又称上 皮层,没有血管,淋巴管,只 有神经未梢,刺破不会出血。
NO
• 角质层:体表最外层,过厚会使 皮肤无光泽,暗淡,发黄,吸收 能力差。太薄会使皮肤易敏感。 角质层的形成是26—28天 。由 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 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 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 。
• 基底层;含有基底细胞,黑素 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此层细 胞不断分裂,逐渐向上推移、 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 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 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 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黑 素细胞受到阳光照射反射到角 质层, 形成黑斑。
• 另外发现:从护肤的角度来讲 表皮并不是最外面的皮肤成分 ,外面还有一种起保护作用的 皮脂膜,有人称为酸性保护膜 。
• 呼吸功能
皮肤本身会产生微细的呼吸皮 肤并不是绝对严密无通透性的,它 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 。皮肤直接从外界吸收营养的途径 有三条:营养物渗透过角质层细胞 膜,进入角质细胞内;大分子及水 溶性物质有少量可通过毛孔。汗孔 而被吸收;少量营养物通过表面细 胞间隙渗透进入真皮。
咦,空气很新鲜啦!
• 粘蛋白:粘蛋白存在于正常皮 肤的基质中。在正常皮肤组织 中,粘蛋白的含量很少,HE染 色下是见不到的。在环状肉芽 肿、红斑狼疮等病变中,真皮 胶原间粘蛋白数量明显增多, HE染色下为轻度嗜碱性、颗粒 状或纤维状的物质。
4、皮下组织的病理改变
• 脂膜炎:根据病变主要是发生 在脂肪小叶还是小叶间隔,又 分为小叶性脂膜炎及间隔性脂 膜炎。
• 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 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 散热,保持体温;当气温高时 ,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 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 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调 节
• 分泌与排泄 皮肤的汗腺可分泌汗液。皮 脂腺可分泌皮脂。皮脂在皮肤表 面与汗液混合,形成乳化皮脂膜 ,滋润保护皮肤及毛发;皮肤通 过出汗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如尿酸、尿素等。
毛囊角栓: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 ,使毛囊漏斗部扩大,其中为栓 状角质物所充满。见于慢性盘状 红斑狼疮、硬化萎缩性苔萍等。
• 角化不良:过早成熟的角化细 胞,核固缩深染,胞浆鲜红嗜 酸性染。毛囊角化症时的圆体 细胞及谷粒细胞都是角化不良 细胞,角化不良细胞也可见于 恶性肿瘤,如鲍温病及鳞状细 胞癌。
3、结缔组织的病理改变 • 胶原变性:胶原结构和着色性的 改变。包括玻璃样变及嗜碱性变 。玻璃样变时胶原呈均一、明显 嗜酸性红染,如硬斑病。嗜碱性 变时胶原纤维呈无定形或颗粒状 灰蓝色染,常见于真皮上部,如 日光角化症时。
• 纤维素沉积:HE染色下为鲜红 嗜酸性染、不规则形或均一的 物质,常见于小血管的管壁, 也可见于血管周围及胶原束间 。现已证实主要系血浆中的纤 维蛋白即纤维素沉积所致。
(3)皮下组织

又称脂肪层,皮肤最底层,由 大量脂肪细胞和蔬松结缔组织构成 ,其厚度约 占真皮层的5倍,含大 量血管,淋巴管深部毛囊,具有维 持人体的温度、缓冲外力、保护内 脏 、隔缘、绝热功能、保护皮肤张 力作用,并参与体内脂肪代谢。
(4)皮肤附属器 • 包括:血管、淋巴管、神经、汗 腺、皮脂腺、毛发、爪甲等。 血管直接与内脏相连,动 脉血管将氧气和营养送到皮肤, 静脉血再负责把代谢的废物运走 。
谢 谢 !
• 肿瘤:非炎症细胞的增生,一 般是不可逆的。可以发生转移 的肿瘤为恶性肿瘤,不会发生 转移的肿瘤为良性肿瘤。
• 非典型性或异型性:具有不良 分化的细胞,表现为核大小不 等,外形不规则,染色质丰富 、深染,有不典型丝状分裂像 ,又称为核非典型性。
• 乳头瘤:由于真皮乳头向上伸 展,使皮肤表面呈现乳头状的 突起,常伴其上表皮的棘层增 生、粒层增生及角化亢进,如 脂溢性角化症、寻常疣等。乳 头瘤时真皮乳头增厚,其上表 皮也可正常甚至变薄,如皮赘 及黑棘皮病时。
• 液化变性:表皮基底细胞内有 小空泡形成,这些小空泡相互 融合,致基底细胞破坏或坏死 ,最终导致表皮下疱形成。如 多形红斑。
• 色素增加:表皮基底层及其上 部细胞色素增多,在真皮乳头 部也常可见黑素颗粒,如黄褐 斑。
我有黄褐斑吗?
• 色素减少:表皮基底层内黑素 颗粒减少或消失,如白癫风。 • 色素失禁:基底层细胞及黑素 细胞受损后,黑素释放至真皮 内,部分被位于真皮浅层的组 织细胞所吞噬(噬黑素细胞) ,见于色素失禁症、扁平苔癣 等疾病。
可以防止一定量电流对人体的伤
害,皮肤的角质层和黑色素须 粒能反射和吸收部分紫外线, 阻止其射入体内伤害内部组织 。皮脂腺能分泌皮脂,汗腺分 泌汗液,两者混合,在皮肤表 面形成一层乳化皮肤膜,可以
滋润角质层。防止皮肤干裂,阻 止体内水分被蒸发和体外水分的 透入;角质层细胞的主要成分为 质蛋白,对弱酸、弱碱的腐蚀有 一定抵抗力。汗液在一定程度上 可冲淡化学物的碱度,保护皮肤 ;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呈弱酸性, 能阻止皮肤表面的细菌。真菌侵 入,并有抑菌、杀菌作用。
• 感觉功能 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 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 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 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 冷觉等。
• 调节功能 体温皮下脂肪、毛细血管 均具有保温作用,能维持一定 的体温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 肤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体表 血流量增多,皮肤散热增加, 使体温不致过高。当气温较低 时,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 ,部分血流由动脉不经体表,
• 坏死:有生命机体内组织或细 胞的死亡。组织学上判断坏死 是根据核的改变,即核碎、核 缩及核溶。坏死细胞的胞浆常 肿胀、红染。
• 肉芽组织:在伤口愈合、溃疡 及炎症过程中出现,以富含血 管的水肿性结缔组织为特点, 有许多新形成的毛细血管,多 数成纤维细胞及较为致密的混 合类型炎症细胞浸润。
• 肉芽肿: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 的炎症过程,常呈慢性经过。 组织细胞具有吞噬异物的作用 。吞噬了黑素颗粒为噬黑素细 胞,吞噬了含铁血黄素为噬含 铁血黄素细胞,吞噬了脂质为 泡沫状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可 以多核,如郎罕细胞,Touton 细胞及异物巨细胞。
• 表皮萎缩:指(1)棘层细胞数 量减少;(2)表皮突变平乃至 消失,如硬化萎缩性苔薛、老 年人萎缩的皮肤。 • 海绵水肿:棘细胞间水肿,使 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桥拉长 ,状如海绵故名。严重的海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