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每日一题逆温新人教版 (1)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热点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逆温现象及其影响课件

热点•微专题
热点 全球气候变暖
[背景材料] 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上测得20.75 ℃的新高温 纪录,这是有记录以来南极高温首次超过20 ℃!
2020年2月28日,据媒体报道,维纳德斯基研究基地(位于南极半岛 最北端海岸的加林兹岛上)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研究基地周围出现了 “血雪”。这些红色物质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衣藻”的红色藻类。这 些红色藻类一般生存在冰川、雪地中,在寒冷的冬天,这些藻类会处于 休眠状态,当夏天到来冰雪融化之时,这些藻类就会开花,展现出红色 的花状孢子。现在这些藻类吸收大量的热量,会进一步加快雪地的融化 速度。
降温越快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
平流逆温
越近地表,降温越快
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 锋面逆温
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1.进入大气中的黑碳,可导致
()
A.近地表增温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地面辐射减弱
2.黑碳经由大气传输,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于冰川、积雪表面,
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①积雪持续期增加
②积雪消融期提前
③冰川消融量减少
④冰川消融量增加
A.①④
B.②④C.①③源自D.②③3.黑碳导致7—9月北极海冰(66.5°N~90°N)的范围 ( )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答案】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 变薄。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答案】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 的加热作用越显著,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越严重,逆温层越薄,城市 混合层高度越高。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逆温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逆温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一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该地可能为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答案】1.B 2.A 3.B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本题选B。
逆温1.含义:对流层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异常现象。
2.类型和成因3.逆温的生消过程4.影响(1)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关,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十分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答案】1.C 2.B 3.D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逆温现象和雾习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逆温现象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 A 2. C【解析】1.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3~4题。
3. 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A.9时—17时B.18时—次日8时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4. 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答案】3. B 4. C【解析】3.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全球变暖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全球变暖2高考频度:★★☆☆☆难易程度:★★☆☆☆读我国北方某省1971~2011年气温距平累积(即距平均值的累加)曲线图,完成1—2题。
1.该省近四十年来A.气温波动上升B.2011年气温约等于平均值C.前期偏冷,后期偏暖D.气候寒冷2.假如全球气温与我国北方某省2001年以后的改变趋势一样,则A.我国水稻种植北界南移B.植物向更高海拔扩展C.水热资源改善,更有利于人类的开发利用D.有利于全球各地的生态爱护【答案】1.C 2.B累积值为0,则说明2011年平均气温应高于平均值,故B错;此图为平均气温改变,无法推断气候是否寒冷,D错,所以正确答案为C。
2.全球气温与我国北方某省2001年以后的改变趋势一样,则全球处于变暖趋势。
我国水稻种植北界会北移,A错;热量增加,植物向更高海拔扩展,B正确;气候异样状况增加,水热资源改变,人类的开发利用带来不利影响,C错;全球变暖引发生态环境改变,不利于全球各地的生态爱护,D错;所以正确答案为B。
全球变暖1.全球气候改变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温煦干湿改变。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改变时间尺度时间特点地质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前时间跨度最大,改变周期最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气温改变呈波动上升趋势近现代近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3.全球气候变暖的缘由全球气候变暖的缘由包括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详细分析如下: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2)对农业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相像的是A.很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B.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C.青藏高原的冻土层厚度增加 D.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2.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实行的下列措施中,不科学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 B.禁止运用化石能源C.采纳固碳技术 D.推广运用可再生能源【答案】1.A 2.B2.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缘由。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锋面气旋、冷锋、暖锋、逆温)

知识点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系统。
它的组成、移动方向、降水分布如下图所示:①组成部分:中间为低气压中心,高纬度为冷气团,低纬度为暖气团,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
②移动方向:北逆南顺,即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③降水分布:主要分布在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即冷气团的一侧)。
另外在冷锋的锋前也会有少量降水。
图1 锋面气旋示意图(北半球)例题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
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
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
完成11—12题。
1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受强紫外线照射B.处在逆温层之中C.处在强烈对流中D.受冷锋云系挤压1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D精讲精析:(1)分析云带可以长时间存在的原因。
①由题干可知,”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即飞过飞过暖锋,暖锋是暖气团势力强大,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在上面,冷气团在下面,即”上暖下冷“;②温度出现上暖下冷,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因此气流较为稳定,因此云带长时间存在,选项B正确。
(2)分析甲地两侧的天气系统。
①甲地北侧为一个低气压中心,并且有两个低压槽,因此为一个锋面气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如下图所示;②因此甲地西侧为冷锋,锋面较陡,过境时气温降低,因此可能降雪;东侧为暖锋,锋面较缓,过境时气温升高,因此可能降雨,因此选项D正确(注意选项CD中的东、西方向相反)。
总结冷锋、暖锋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根据暖锋的特点,分析下层、上层空气的气温,进而分析云带移动较慢的原因(逆温现象);②根据图中其他的分布,分析此时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并分析甲地西侧、东侧的天气(降雨、降雪)。
冷锋、暖锋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系统,二者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如下:(1)冷锋冷锋的符号为三角形,冷气团的势力强大,主动向暖气团靠近,暖气团被迫抬升。
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逆温+课件

A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1.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 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 失。
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 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9~11题。
由于风速小和湍流交换弱,当地表辐射强烈时,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
大都沿坡面向谷底倾泻(这种下沉动力增温作用远比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小),
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因此谷底气温最低,形成所谓“冷湖”。而在
冷空气沉积的顶部坡地上,因为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换来自由大气中
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19.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米 B.7—8 米 C.6—7米 D.4米以下
(周测7)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 ,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 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 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C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3)逆温的影响
①有利方面 a.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高三地理逆温专题及练习学案 人教版

逆温专题及练习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6℃/1000米。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右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高中地理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4逆温新人教版必修1(20200912173959)

1•逆温现象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 100米,气温降低0.6 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 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 •逆温的发展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 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 上消失。
逆温的影响⑴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矢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 通事故。
(2) 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 康。
(3) 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 利,因为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时空变化图(单位:C /百米),完成下列问题。
考点4逆温。
这主要无逆温 ............ 逆就生成 ............... »逆观消失(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氏—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 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答案】⑴C (2) C (3) B【解析】⑴图中所给“垂直温度梯度(匸/他米)并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 示温度 升高或降饥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
抿此,團示区间均发生逆温,选6 (2) 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其中垂直递减率等于零处对应的海拔高度为发生大 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350米,选S(3) 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空气对流减弱,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污染物净化罰一般不利于大气成 云致雨;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无影响&【易错剖析】本题组考查逆温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温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6年12月19日,西安市中小学及幼儿园首次因霾引起的大气严重污染停课三天。
2017年1月1日18时,西安市因静稳环流形势维持,霾天气持续,无明显降水、降温天气,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并伴有逆温现象,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差,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而启动重
污染Ⅰ级响应,自1月3日起,中小学及幼儿园再次因霾停课。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所示的曲线图中,近地面气温变化有利于霾天气形成的是
A.B.C.D.
2.下列应对霾天气的措施中,西安市可采取的的是
A.形成以核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B.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D.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
答案
【答案】1.D 2.C
2.使用核能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物质,但核能作为新能源对技术要求高,建核电站投资比较大,一般只在常规能源短缺的地区发展,因此西安不可能形成以核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A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西安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不可能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B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中尘埃物质的数量,因此是减少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C对。
大力推进城市化,不能减少空气中尘埃物质,D错。
故选C。
解题必备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成因特点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
接触作用
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3.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以下图为例)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4.逆温的影响
(1)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关,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十分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学霸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
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
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1)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
(2)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
(3)乌鲁木齐为减少大雾天数,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答案】(1)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
(2)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3)工业生产和采暖锅炉做好除尘工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北部地区做好固沙工作;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加强空气流通。
(3)结合雾的形成条件,要有充足水汽、凝结核、大气稳定、降温等因素分析,采取对应措施。
可以对工业生产和采暖锅炉做好除尘工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北部地区做好固沙工作,减少大气中的凝结核;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加强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