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推荐8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推荐8篇)这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原对你有参考作用。
这些日子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感悟颇深,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保证,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是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的。
今天,教师在物质上的生活已经超越衣食足,大多数教师的收入在本地区已进入中上水平,发达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筹划购买私家车。
但,我还是必须告诉年轻的你,教师这个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
我们的物质由国家保证供给,有了它,不是图安逸,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发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
而且,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动。
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
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给你一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你应该知道,种在泥土里的花,一些在春天绽放,一些在夏天绽放,还有一些在秋天绽放,这个时候你或许担心了,冬天马上到了,我的花怎么还没开呢?你知道吗,你种的是梅,只有到了冬天,才会绽放她傲雪的丰姿。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1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
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
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
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
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
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
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
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篇一」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
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
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
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
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
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及时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
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
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要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
请和我一起相信这句哲人的话:“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3篇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3篇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一: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
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
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
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送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阅读了局部书籍,其中郑洁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也能在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
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
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
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
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
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
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洁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5篇(精华)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5篇(精华)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5篇(精华)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
”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
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精谛。
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
而我为什么在这一行中的进步缓之又缓呢?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许有任何借口!有句名言: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找借口。
的确,许多教师不假思索就能拎出一箩筐的借口,我也不例外。
记得有一次家访回执调研结果不理想,分管校长找到了我们几位年轻教师谈话,而我们的借口是:身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繁事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被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哪还有什么时间个个上门家访。
再说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又不非得上门,还有电话与网络呢,一切“证据”显示,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已经尽力了。
其实呢?这只是一个借口。
似乎没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现问题开动脑筋找寻各种借口说明自己没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
现在想想可称之为惭愧。
而这种借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它预示着在工作中始终不会全力以赴,在劳动——收获这一因果关系中犹豫着。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呢?方法一: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以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习惯一好,借口自然会少。
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分为(一)把办公桌理干净,只保留与目前工作有关物品。
(二)按事情的轻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动。
(三)当碰到问题时,我马上解决或做个决定,决不搁置一旁。
方法二: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应当使之充满乐趣。
因为事情本身并没有厌恶和欢喜,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随之产生的效果。
所以我们应当去尽量想的开心,做的开心,而结果呢,我们真的会很开心的完成这件事情。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1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
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
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
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
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
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
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
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3篇_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3篇_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
”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
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本次读书的心得体会,本文是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一: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
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
”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
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阅读了部分书籍,其中郑洁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也能在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
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
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
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不做教书匠》范文〔通用6篇〕《不做教书匠》范文〔通用6篇〕《不做教书匠》1走上老师这个工作岗位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了,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触特别多。
也许“红烛”“春蚕”“园丁”等对老师的美誉已经不假设早年那么让人动容,但十六年与学生共度的光阴让我深入地认识到:老师仍然称得上是这个社会上最光芒又伟大的职业,这是一份“走心”的良心活,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偶尔读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很有共鸣,推荐给大家。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作者管建刚老师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向我们阐述了怎样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有智慧感的老师,他用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读后心得与诸位分享:一、教育:需要努力,回绝借口。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
”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
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真谛。
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
而我为什么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彷徨?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需要的是努力,教育,回绝任何借口!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罗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着大树的残躯,它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14次;400多年来,无数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
但是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了这棵树,使它倒在了地上。
那些甲虫从里往外咬,就只靠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的攻击,渐渐伤了它的元气,使它终于倒了下来。
而借口,正像是这些小甲虫的咬噬——即使你曾经是一棵身经百战的大树。
二、握紧你手中的麦穗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悟很多。
用几个词概括就是读书写作、微笑、尊重、智慧。
教师要注重专业发展,那么怎样不被淘汰,就需要学习,可以是一次次的挑战中吸取经验,也可以是读书并思考。
读书应成为习惯,培养出自己的读书气。
霍勒斯·曼说:“一所没有书籍的房子,犹如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
”读书就是修炼内功,很好,而只读书不思考也不行。
学而不思则罔,写作就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教师所谓的亲和感,就是要学会微笑。
卡耐基说:“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孙蒲远说过:“教师的职业要求你不能把烦恼挂在脸上,这是职业道德。
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沃尔顿先生创立的沃尔玛公司能够在世界500强中名列第一,不得不提他的名言:“请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
”可见微笑的重要。
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
微笑是最具魅力的。
老师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老师的微笑同时让自己收获幸福!每天向学生露出几次真诚的笑,你会发现,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
老师
的微笑,让班中一些因为性格内向、胆怯而不敢开口的孩子如今在微笑的信任感召下,胆怯的心理被融化,从此不再拘谨,大胆爱表现;老师的微笑,让原先沉闷的课堂在微笑的鼓励引导下,如今有了生机,学生可以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活力四射;老师的微笑,让一些厌学怕学的学生在老师微笑的启发辅导下,对你所教学科兴趣已日渐浓厚,学习越来越主动,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能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
书里面有一句话很好,“人无论做什么总是在做善事,就是说,按照他相应的智力水平,按照他的理性的理性的具体程度,做他认为似乎善的、有用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时时事事能够以善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问题,去对待他们,尊重他们。
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滋味来,请用上你的大脑;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就来,请用上你的智慧。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智慧即多动脑,多想方法。
做人需要智慧,教育也需要。
对待学生,教师需要智慧;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智慧。
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教师称为“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为人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
求。
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我国也有“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之说。
这些话语隐喻了教师的智慧形象和智慧性格。
教师之所以能够为人之师,首先是因为他心智聪慧,有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基本智力保障。
睿智的人是有知识的人,是注重充实并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的人。
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倡导者、示范者和实践者。
一个睿智的教师,时刻需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思维敏捷、观念先进,是教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