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质量对恒星演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恒星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丢失与演化速率

恒星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丢失与演化速率

恒星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丢失与演化速率恒星,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是宇宙的建筑师和剧变的象征。

恒星的生命周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从云气的坍缩到聚变的爆发,再到最终的衰亡。

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恒星的质量丢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演化速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恒星形成的过程。

恒星的形成始于星际云气的坍缩,通过引力作用使得物质不断凝聚。

然而,由于云气的自旋和热量的影响,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均匀的。

这意味着恒星形成时所处的核心质量可能并不等同于最终成为主序星的质量。

通过分子云的观测,天文学家已经得知,恒星形成过程中质量的丢失率约为30%-70%。

这主要是因为在形成过程中,部分物质通过分子流喷射和恒星风的形式从正在形成的恒星表面逸出。

这种质量的丢失对恒星的质量确定和最终的演化速率具有重要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成为主序星后的恒星。

主序星是稳定处于核聚变状态的恒星阶段,对于质量丢失的影响要远小于恒星的形成阶段。

然而,尽管主序星的质量丢失率相对较低,但它仍然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主序星的质量丢失主要来自恒星风和大质量恒星的爆发事件。

恒星风是由恒星外部的高温和高密度气体组成,带有带电粒子和射电辐射。

恒星风的存在对恒星更远的演化阶段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导致质量丢失,还会给恒星表面带来剧变和形成星风泡。

大质量恒星的爆发则是高质量恒星最终演化的结果。

它们通过超新星爆发或类星体喷流等方式释放出巨大能量,失去大部分质量,甚至完全消失。

这种质量的丢失会改变恒星的性质,使得演化速率变得更快。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影响恒星质量丢失和演化速率的因素是恒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宇宙中,恒星往往存在于多恒星系统中,成为联星或多星系统。

这种多星系统的存在会使得恒星之间发生引力相互作用,引起轨道变动和物质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恒星可能会失去质量,造成演化速率的变化。

此外,对于紧密联星,双星之间的物质传递还可以导致一颗恒星吸积另一颗恒星的物质,这被称为质量转移。

恒星质量演化过程中的光度与温度分析

恒星质量演化过程中的光度与温度分析

恒星质量演化过程中的光度与温度分析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夜空,为我们提供了光和热。

而恒星的光度和温度是决定其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恒星的光度是指恒星所辐射出的总能量,在天文学中通常用太阳光度(Lsun)来表示。

太阳光度定义为1太阳光度等于太阳所辐射出的能量,而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太阳光度的数值约为3.828×10^26瓦特(W)。

与太阳相比,恒星的光度有时非常巨大,有时非常微弱,这取决于恒星的质量和年龄。

恒星的质量对其光度和温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质量-光度关系,恒星的质量越大,其光度也越大。

这是因为恒星的能量主要来自核聚变反应,其中氢被转化为氦,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而质量更大的恒星可以产生更多的能量,因此其光度更高。

与光度不同,恒星的温度却与质量没有直接关系。

恒星的温度是指恒星表面的温度,通常以开尔文温标(K)来度量。

当恒星的质量增加时,并不意味着其温度也会增加。

事实上,恒星的质量越大,相对而言,其表面温度反而会降低。

这是因为质量更大的恒星拥有更强的引力,其压缩作用可以导致更高的中心温度,从而使表面温度降低。

恒星的光度与温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是由恒星的谱线特性决定的。

根据恒星的谱线,我们可以确定其表面温度。

通常,我们使用色指数(color index)来表示恒星的温度。

色指数是通过恒星在不同波段上的观测得到的,常用的色指数为B-V指数,定义为恒星的B波段和V波段之间的差值。

根据色指数,我们可以推断出恒星的表面温度。

在恒星的演化过程中,光度和温度是不断变化的。

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恒星处于原恒星演化轨迹上的主序带,此时恒星的光度和温度基本稳定。

随着恒星核聚变反应的进行,恒星的核心逐渐耗尽氢燃料,同时核心的压缩作用使外层的氢继续燃烧,恒星会向原恒星演化轨迹上的巨星区域演化。

在恒星演化的巨星阶段,恒星的质量较小的部分会膨胀成为红巨星,其光度会大幅增加,而表面温度却会相对降低。

恒星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传递与质量损失

恒星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传递与质量损失

恒星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传递与质量损失在恒星演化过程中,质量传递和质量损失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恒星通过核融合反应将氢转变成氦,释放出大量能量维持自身的亮度和稳定。

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恒星可能经历质量传递或质量损失,这对恒星的演化轨迹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1. 质量传递:在双星系统中,一颗星体可以从另一颗恒星获取质量。

这种现象称为质量传递。

当两颗恒星非常接近,其引力相互作用会导致物质从一颗星体转移到另一颗星体上。

质量传递可以发生在主序星和巨星之间,或者在两颗巨星之间。

质量传递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实现。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环绕两颗恒星的吸积盘。

由于引力作用,盘中的物质逐渐向另一颗恒星聚集,增加了其质量。

这种质量传递可以使较低质量的恒星增加质量并进入更高的演化阶段。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潮汐力。

当两颗恒星非常接近时,较大的一颗星体的引力将对较小的一颗星体产生潮汐力。

这会导致较小的星体表面产生巨大的潮汐变形,引起其物质逸出并转移到较大的星体上。

质量传递可以使较大的恒星逐渐增大,而较小的恒星逐渐减小。

2. 质量损失: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也可能经历质量损失,即失去一部分质量。

质量损失可以通过恒星风、喷流和超新星爆发等方式实现。

恒星风是恒星表面物质以高速流出的现象。

在恒星内部核融合反应中,氢变成氦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些能量在恒星表面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的气体层,从而产生恒星风。

由于恒星风的作用,星体失去了一部分物质,导致质量损失。

喷流是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对于质量较大的恒星。

在星际云气坍缩形成球状恒星团时,其中的气体和尘埃会聚集在球状物质中心形成原恒星。

在这个过程中,分子团和尘埃盘围绕的原恒星释放出物质流,称为喷流。

这些喷流将带走一部分恒星的质量。

超新星爆发是一种极端的质量损失现象。

当质量较大的恒星在核融合反应中消耗完燃料时,内部核心塌缩并产生大量能量。

这个过程中,恒星外层物质被抛射出去,形成一个巨大的光球,称为超新星。

恒星质量在星系形成中的作用

恒星质量在星系形成中的作用

恒星质量在星系形成中的作用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质量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恒星质量的差异不仅影响星系的形态和结构,还决定了星系的演化轨迹和内部物质分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恒星质量在星系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恒星质量对星系的形态和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在星际物质中,存在着各种尺度的结构。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中的物质团块,而这些物质团块的质量决定了其中形成恒星的数量和质量分布。

当质量较小的恒星形成时,它们更容易被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等现象影响,导致物质的重新分布和星系的形态变化。

而大质量恒星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辐射和恒星风,还能通过超新星爆发释放大量的能量,进一步影响星系的演化。

其次,恒星质量差异对星系的演化轨迹产生重要影响。

在恒星形成初期,物质云坍缩形成原恒星并围绕中心质心旋转。

而质量较大的恒星更容易快速形成,在形成过程中能够快速释放大量的能量,进一步促进周围物质的聚集。

因此,恒星质量的差异将导致星系内部物质的分布不均匀,形成不同部分的密度波和潮汐力,进而影响星系的形态和演化轨迹。

此外,恒星质量对于星系中星际介质的动力学和化学演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质量较大的恒星具有更高的温度和辐射能力,它们的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会对周围的星际介质产生扰动。

这种扰动将导致星际介质的加热和物质的重新分布,进而影响星际云的形成和星际物质的进一步演化。

此外,恒星质量的差异还会对星际介质中元素的丰度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对星系的化学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恒星质量差异还可能对星系中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产生关键影响。

质量较大的恒星在演化的末期可能会形成黑洞,而黑洞的质量与恒星的质量直接相关。

恒星质量较大的星系中可能形成更多的黑洞,这些黑洞在星系的动力学演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影响星系的结构和形态,甚至可以在星系中形成活跃星系核。

综上所述,恒星质量在星系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影响星系的形态和结构,还决定了星系的演化轨迹和内部物质分布。

恒星质量和温度的关系

恒星质量和温度的关系

恒星质量和温度的关系一、引言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它们在宇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恒星的质量和温度是恒星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参数,对于理解恒星结构、演化以及宇宙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恒星质量和温度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这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二、什么是恒星质量和温度1. 恒星质量恒星质量指的是恒星内部物质总质量。

在天文学上,通常用太阳质量作为衡量恒星质量大小的单位,即一个太阳质量等于1.989×10^30千克。

2. 恒星温度恒星温度指的是恒星表面或大气层的温度。

通常使用开尔文(K)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三、恒星质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1. 恒星质量与温度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根据斯特凡-玻尔兹曼定律(Stefan-Boltzmann law),一个黑体辐射出去的能流密度与其表面温度T^4成正比,与其表面积A成正比,与其表面的辐射系数σ成正比。

即:L = 4πR^2σT^4其中,L表示恒星的光度(即辐射出去的总能量),R表示恒星的半径,σ为斯特凡-玻尔兹曼常数。

另一方面,根据质量-半径关系(Mass-Radius relation),恒星质量和半径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因此可以得到:L ∝ M^3.5结合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得到:T^4 ∝ M/R^3.5因此,恒星质量和温度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当恒星质量增加时,其表面温度也会随之增加。

2. 恒星质量和温度对于恒星演化有着重要影响恒星演化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参数,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恒星质量和温度。

在主序阶段,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变为氦,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维持自身稳定。

在这个阶段中,恒星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则核聚变反应速率越快、寿命越短。

当主序阶段结束后,恒星会进入红巨星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恒星的质量和温度对于其演化过程也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当恒星质量大于8个太阳质量时,其核心将开始合成重元素,并最终塌缩成为一个中子星或黑洞。

而当恒星质量较小时,则会形成白矮星。

恒星演化中质量损失与恒星光度的关系分析

恒星演化中质量损失与恒星光度的关系分析

恒星演化中质量损失与恒星光度的关系分析恒星演化是宇宙中的常见现象,而在恒星演化过程中,质量损失和恒星光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分析恒星演化中质量损失与恒星光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恒星的质量损失主要表现为恒星大气层的流失,即恒星通过流出大气层的物质而损失质量。

这种质量损失是由恒星的恒星风和恒星的质量捕获附近物质以及与伴星相互作用等因素共同引起的。

恒星风是恒星进行恒星质量损失的主要机制之一。

恒星风是恒星外层大气中高能粒子的流动,这些粒子随着恒星风的流动而逸出恒星表面,从而带走恒星的质量。

恒星光度是恒星的亮度,其大小与恒星的能量输出有着密切的关系。

恒星的能量输出主要来源于核聚变过程,即恒星的核心通过合并原子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随着恒星的质量损失,恒星的核心质量减小,其中的核聚变过程会减弱,导致恒星的能量输出减少,进而影响恒星的光度。

然而,恒星演化中质量损失与恒星光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恒星的质量损失速率决定了恒星的质量损失的程度。

质量损失速率较高的恒星,其质量损失较快,导致恒星光度下降较快。

而质量损失速率较低的恒星,其质量损失较为缓慢,使得恒星光度相对稳定。

其次,恒星的年龄也对质量损失和光度之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恒星的演化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年老的恒星往往质量损失较快,导致其光度下降更为明显。

相反,年轻的恒星质量损失相对较小,光度相对稳定。

因此,恒星的年龄是影响质量损失和光度关系的重要因素。

此外,恒星的初始质量也对质量损失和光度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较大质量的恒星由于内部核聚变过程更为剧烈,质量损失速率较高,因此光度下降较快。

而较小质量的恒星质量损失较慢,光度相对稳定。

因此,恒星的初始质量也是影响质量损失和光度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恒星演化中的质量损失与恒星光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双星系统的质量转移现象与星体演化

双星系统的质量转移现象与星体演化

双星系统的质量转移现象与星体演化悠远的夜空中,我们能看到无数闪烁的星星。

然而,在这些星星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天体——双星系统。

双星系统由两颗恒星组成,它们相互围绕着质心旋转。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恒星之间会发生质量转移现象,这对于星体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两颗恒星初始的质量相当时,它们以圆形轨道围绕质心运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颗恒星可能开始逐渐向另一颗恒星注入物质。

这种物质转移被称为质量转移。

质量转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两颗恒星的引力相互作用。

在质量转移过程中,恒星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使得恒星的温度升高。

当一颗恒星变得非常热时,它会向周围放射出强烈的光,这被称为恒星风。

恒星风会使得恒星的质量减少,同时也会影响另一颗恒星。

随着质量转移的进行,注入物质的恒星质量逐渐增加,而接收物质的恒星质量则逐渐减小。

这导致两颗恒星之间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大。

当一颗恒星的质量超过它的伴星时,它会发生核聚变,成为更亮更热的主序星。

而质量转移现象则会进一步加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转移可能导致一颗恒星逐渐衰减并变为白矮星,而另一颗恒星可能成为更为庞大的红巨星。

这是由于质量更大的恒星更容易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并不断吸收来自伴星的物质。

这一过程继续进行,直到质量更小的恒星彻底燃烧完自身的核燃料并坍缩成为白矮星。

双星系统的质量转移现象不仅可以改变恒星的质量,还能够影响到恒星的演化轨迹。

一颗质量较大的恒星可能通过吸积物质增加其质量,进而演化为超新星或者黑洞。

而另一颗质量较小的恒星则可能最终坍缩为致密星体,如中子星。

虽然质量转移现象在双星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对于整个宇宙中的星体演化也具有一定的限制。

在一些情况下,双星系统的质量转移可能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

当两颗恒星过于接近或者质量差距过大时,它们可能会发生相互撞击,导致双星系统的破裂。

双星系统的质量转移现象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科学家通过观测和模拟来理解质量转移的过程,以及它对恒星演化和宇宙结构的影响。

恒星质量与恒星演化特征的关联性

恒星质量与恒星演化特征的关联性

恒星质量与恒星演化特征的关联性在宇宙中,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

它们以其巨大的质量和耀眼的光度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然而,恒星的质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特征,它与恒星的演化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本文将探讨恒星质量与其描述的一些演化特征之间的关系。

首先,恒星的质量是决定其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恒星的质量越大,其核心的温度和压力越高,从而导致更加强烈的核反应。

这些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恒星能够持续辐射光和热量。

因此,高质量恒星通常会有更高的亮度和表面温度。

此外,高质量恒星的寿命相对较短,因为它们的核心核燃料很快耗尽。

另一方面,低质量恒星的演化特征与高质量恒星有所不同。

低质量恒星由于其较低的核心温度和压力,核反应过程较为缓慢。

因此,低质量恒星的亮度和表面温度相对较低。

此外,低质量恒星的核心核燃料消耗速率也较低,使得它们的寿命相对较长。

有人戏称低质量恒星为“长寿星”,因为它们可以在宇宙中持续存在数十亿年之久。

在恒星质量与其演化特征之间还存在另一个关联性,即一颗恒星的质量对其最终演化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高质量恒星,在耗尽核心燃料后,会经历爆发性的超新星爆炸,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这种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相比之下,低质量恒星一般不会引发超新星爆炸,它们在耗尽核心燃料后会逐渐膨胀成红巨星,然后释放出外层气体形成行星状星云,最后留下一个稳定的白矮星。

此外,恒星质量还与星团的演化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星团是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它们通常起源于同一星云中的恒星。

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恒星质量对于星团的结构和演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较大质量的恒星会较快地耗尽核心燃料,变成红巨星或引发超新星爆炸,影响星团中其他恒星的运动和演化。

而较小质量的恒星演化较为缓慢,对星团的演化影响较小。

总而言之,恒星质量与其演化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高质量恒星通常具有更高的亮度和表面温度,寿命相对较短,而低质量恒星则具有较低的亮度和表面温度,寿命相对较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恒星质量对恒星演化的影响
在浩瀚的夜空中,可以观测到各种类型的恒星:有温度很高、颜色发白或发蓝的早型星;有体积很大、颜色发红的红巨星;有亮度和半径会周期变化的变星;有体积很小、十分暗弱但颜色发白的白矮星;还有成双在一起,互相绕转的双星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恒星,它们内部的结构性能,如温度、密度、压强和化学组成的分布如何?在它们的内部会发生哪些物理过程?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发光,同时又使它们演变成为具有各种不同特性的恒星?这些都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人们通过对恒星各种物理参数进行大量观测和积累后,发现了恒星的/赫罗图0.在恒星的赫罗图中,各类恒星的分布显现出一些特殊的规律.于是,恒星赫罗图中的各种规律就成为目前用于检验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工具之一.
不同大小和颜色的恒星,实际上处于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宇宙诞生的初期,到处均匀分布着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气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气体聚集成团,形成星体.聚集过程中它们的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使原本很冷(温度约100 K)的物质温度升高,如果聚集
成星体的气体物质很多,多到相当于太阳质量
或大于太阳质量,引力势能转化成的大量热能可使星体内部温度升高到107K,从而点燃星体中氢的聚变反应.这时,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就诞生了.恒星中氢聚变生成氦的热核反应,可以维持几十到几百亿年,这时,恒星处在一个长期稳定的阶段,这个时期约占
恒星寿命的99%.这样的恒星在赫罗图中位于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主星序,称为主序星.恒星在主星序上的位置由它的质量决定.
主星序左上方的星质量较大,最大可到( 为太阳质量).右下方的星质量较小,最小不低于0. 1 .小于0. 1 的星体,点燃不了氢的聚变反应.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在主星序上的位置基本不移动,直至氢的聚变反应结束,恒星离开主星序为止.我
们的太阳就是这样一颗主序星,它的中心温度高达,
压强达到3000亿个大气压,那里正进行着猛烈的热核反应.太阳在主序星阶段的寿命约为100亿年,现在已经在主序星阶段燃烧了50亿年,目前正处在它的中年时期.
当恒星中心部分的氢全部燃烧掉之后,恒星中部的热核反应就停
止了,这时万有引力战胜了热排斥,星体开始收缩.由于恒星表面
的温度远低于中心部分(例如太阳中心部分温度为,而表面温度只有6 000K),那里还不曾发生过氢合成氦的热核反应.这时,随着星体的塌缩,恒星外层的温度开始升高,那里的氢开始
燃烧,这就导致恒星外壳的膨胀.外壳的膨胀和中心部分的收缩同时进行,中心部分在收缩中温度升高到108K,开始点燃一种新的热核反应,氦聚合成碳,再合成氧,这些热核反应短暂而猛烈,像爆炸一样,称为“氦闪”.这种过程大约经历100万年,在整个天体演化中,这是一个很短的“瞬间”.此后几亿年中,恒星进入一个短暂的平稳期.当中心部分的氦逐渐燃烧完之后,外层氢的燃烧不断向更外部扩展,星体膨胀得越来越大,膨胀到原来的10亿倍.由于外壳离高温的中心越来越远,恒星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从黄色变成红色.
关于恒星是由星际云坍缩而形成的理论已为许多天文观测事实所证实.例如可以观测到质量大和光度高的年轻的恒星都集中于银河系的旋臂中,周围充满了星际云,同时,与恒星有成群、成团的性质相同,星际云也是成群、成团的.现在,人们可以直接观测到,有些星际云中密度很大的局部区域,正在逐渐发亮形成恒星.
小质量星的演化
给出一颗小质量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示意图.由图可以将它的演化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主序、红巨星分支、水平分支、AGB 分支和白矮星分支.但不是所有小质量星都能经历上述各个演化阶段.一般地说,质量越小的星越难经历上述全部过程.于是氦核质量不断增大,而同时又向内缩小.因此氦核内的密度越来越大. 中等质量星的演化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可以将它的演化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主序阶段、跨越赫罗图中的空隙区阶段、氦燃烧阶段和AGB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氢燃烧壳层内的氦核向内收缩,而氢燃烧壳层外部的外壳则向外膨胀.
大质量星的演化
首先,大质量星在赫罗图中的分布出现两个特殊性质(见图5):其一是存在一个光度的上边界,又称HD极限,即在HD极限的上方极少有大质量星存在.其次,可以看出,大质量星的主序非常宽.这一事实也和质量守恒的恒星演化理论相矛盾.根据质量守恒的演化理论,大质量星的演化轨迹可以穿过HD极限进入其上方区域.因此,不应该存在HD极限.大质量星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星风物质损失可以使大质量星在演化过程中将其外壳大部或全部损失掉,暴露出内部的核.此外,在有星风物质损失时,大质量星可以在氢或氦燃烧阶段将大部或全部外壳物质丢失掉.当大质量星的演化轨迹向蓝方向运动到超过主序后,变为沃尔夫-拉叶星(这种星的内部几乎都是由氦组成),并且中心核开始氦燃烧,这以后的演化轨迹又转向右朝红方向运动.大质量星的最终结局是演变为超新星.
恒星演化的最后阶段
恒星的演化主要由它内部的热核燃烧所决定,恒星内部的热核燃烧可能经过如图7所示的演化过程.如果一颗恒星能够经历如图7所示的所有核燃烧过程,则它的最后演化阶段将成为超新星,并且爆炸后可能会遗留下一中子星或黑洞.如果恒星不能够经历如图7所示的所有核燃烧过程,仅仅在某一种核燃烧过程后便终止,则恒星最后演化阶段将是白矮星.决定恒星能否经历如图7所示的所有核燃烧过程的因素,主要是恒星的初始质量的大小.在上节中已经指出,初始质量小于¸的恒星最终会演化成为白矮星,初始质量大于¸的恒星极大可能会或者一定会演化成为超新星.
参考文献:[1]赵峥恒星演化的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2] 王家骥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和超新星爆发
[3] 韩占文恒星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
[4]李良探索恒星世界
[5]黄润乾天体物理学讲座第一讲恒星的演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