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式沉淀池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沉淀池的设计PPT课件

沉淀池的设计PPT课件
中心污水流速在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30mm/s,在二沉池中 不大于20mm/s; f: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m; g:浮渣挡板距集水槽0.25-0.5m,高出水面0.1-0.15m,淹没深度 0.3-0.4m; h:水力停留时间t = 1.5-2h。
14
二、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工艺过程中的理想沉淀 设施,根据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竖流式
辐流式
池型:长方形
一端进水,另一 端出水
贮泥斗在池进口
池内水流由下向上 池内水流向四周辐流
池型:多为圆形, 有方形或多角形
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
静止、沉淀、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 物在静止时完成沉淀过 程,由设置在沉淀池壁 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连续式
污水连续不断 地流入与排出
7
8
主要设计
(1)中心管面积与直径
f1=qmax/v0
d0=√4f1/π
式中f1 ——中心管截面积,㎡;
d0 ——中心管直径,m;
qmax——每一个池的最大设计流量,m3/s;
v0——中心管内流速,m/s;一般0.03m/s
(2)沉淀池的有效沉淀高度,即中心管的高度
h2=3600vt
式中 h2——有效沉淀高度,m;
表1 城市污水沉淀池设计数据
沉淀池类型
沉淀时 间
(h)
表面 水力负荷
[m3/(m2· h)]
每人每 日
污泥量 (g/人·d)
污泥 含水率
(%)
固体负 荷
[kg/(m2· d)]
初次沉淀池
0.5~2.0 1.5~4.5 16~32 95~97

第三讲理想沉淀池原理沉砂池和沉淀池PPT培训课件

第三讲理想沉淀池原理沉砂池和沉淀池PPT培训课件
第三讲理想沉淀池原理沉砂池和沉淀池
优选第三讲理想沉淀池原理沉砂池和沉淀池
物理处理法-格栅
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固定格栅、回转格栅 粗格栅(16-40mm)、细格栅(1.5-10mm)、 超细格栅(0.2-1.5mm) 人工清渣、机械清渣、水力清渣 栅渣含水率70-80%。
沉砂池
沉砂池的功能从废水中分离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相对密 度2.65,粒径0.2mm以上),如砂粒,炉灰渣、煤渣等。
进水区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草图
沉淀区
出水区 保护高度
沉淀高度
坡度
污泥斗高 度
( 污泥斗底部尺寸)
竖流沉淀池
竖流沉淀池水流方 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 反,其截流速度与水 流上升速度相等。
竖流式沉淀池多为 圆形,直径介于47m 之间。沉淀池的上部 为圆筒形的沉淀区, 下部为截头圆锥状的 污泥区,中间为缓冲 层。
平流式沉淀池示意图
平流式沉淀池由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和污泥区四部分组成。
进水区
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分布在整个断面上,尽可 能减少扰动。
入口流速小于25mm/s。 为了保证不冲刷已有的底部沉积物,水的流入点应高出 污泥层面0.5m以上。 水流入沉淀池后应尽快消能,防止在池内形成短流或股 流。设置整流装置。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 是直径较大 (2030m)的 圆池,最大直径 可达100m。中 心深度为 2.55.0m,周边 深度为1.53.0m。
中心进水 周边进水
排泥方式 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将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 通过静压力或污泥泵排出,刮泥机一般每小时转24周。
主要设计参数 1、有效水深H不大于4m; 2、池直径D不宜小于16m,D/H=612。 3、沉淀时间 初沉池12h 二沉池1.52.5h 4、表面负荷q0= 1.53.0 m3/m2.h; 5、池底坡度为0.050.10; 中心泥斗坡度0.120.16。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讲课教案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讲课教案

平流式斜管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平流式沉淀池应用很广,特别是在采用地面水源的电厂中常被采用。

一、平流池的结构平流式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为矩形水池,基本组成如图3-5所示。

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

添加混凝剂后的原水流入沉淀池,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

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连续或定期排出池外。

1.进水区通过混凝处理后的水先进入沉淀池的进水区,进水区内设有配水渠和穿孔墙,如图3-6所示。

配水渠墙上配水孔的作用是使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宽度上,穿孔墙的作用是让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断面上。

为了保证穿孔墙的均匀布水作用,穿孔墙的开孔率应为断面面积的6%-8%,孔径为125mm左右。

配水孔沿水流方向做成喇叭状,孔口流速在0.2-0.3m/s以内,最上一排孔淹没在水面下12-15cm处,最下一排孔距污泥区以上0.3-0.5m处,以免将已沉降的污泥再冲起来。

2.沉淀区沉淀区是沉淀池的核心,作用是完成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

在沉淀区固体颗粒以水平流速-v和沉降速度u的合成速度,一边向前行进一边向下沉降。

3.出水区出水区的作用是均匀收集经斜管填料沉淀区沉降后的出水,使其进入出水渠后流出池外。

为保证在整个沉淀池宽度上均匀集水和不让水流将已沉到池底的悬浮固体带出池外,必须合理设计出水渠的进水结构。

图3-7给出三种结构。

图3-7(a)为溢流堰式,这种形式结构简单,但堰顶必须水平才能保证出水均匀。

图3-7(b)为锯齿三角堰式,为保证整个堰口的流量相等,锯齿堰应该用薄壁材料制作,堰顶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图3-7(c)为淹没孔口式,在出水渠内墙上均匀布孔,保证每个小孔流量相等。

4.存泥区和排泥措施沉淀池排泥方式有静水压力斗形底排泥和机械排泥等。

①静水压力法。

利用池内的静水位,将污泥排出池外,见图3-8。

排泥管1插入污泥斗,上端伸出水面与大气相通。

静水压力H(m)。

最新平流式沉淀池中水流流态的CFD模拟PPT课件

最新平流式沉淀池中水流流态的CFD模拟PPT课件
建议。
*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主要内容
项目简介 项目模型 模拟结果及分析 结论与建议
项目模型
2.2 计算模型 平流式沉淀池的实际流动过程为固液两相流动,但由于污泥颗粒较小,密度与水接近,为简化模拟过程的复杂性,可以将固液两相体系视为拟均相,在模拟过程中直接采用纯水的物理特性。此外,池底坡度较小,对水流流态影响小,在模拟中将池底设计为平底。沉淀池的排泥过程一般是间歇性的,所以不考虑沉淀池的排泥过程。
水深1m处横向剖面速度分布图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进水不设挡板时,死水区较大,易短流,进水分布不均匀,且有旋涡产生;设挡板时,流态有较大改善,死水区较小,沉淀区水流分布较均匀,流态较稳定,但仍存在涡旋和反射流等干扰流动;设穿孔花墙的进水方式,通过穿孔花墙能均匀配水,降低进水速度,具有整流左右,使水流基本以层流方式通过沉淀区,死水区面积极小,而且沉淀区基本没有涡旋出现,对提高沉淀效果较为有利。
结论与建议
(2)沉淀池端部直接出水的方式容易导致出水堰负荷较高,出水流速大,容易形成跑泥现象;若改用多指形槽出水的方式,显著降低了出水堰负荷和出水流速,出水流态稳定,不容易跑泥。
结论与建议
4.2 建议 (1)对更多的常用水处理构筑物进行CFD模拟,找出其中的水流流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发常规水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潜力,优化结构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2)利用CFD缩短新型水处理构筑物和设备的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3)直接利用CFD软件探索实验室规模反应器的放大规律。
模拟结果及分析
3.2 设挡板的进水方式
距进水口0.7m处纵断面速度分布图
水深1m处横向剖面速度分布图
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沉淀池PPT课件

第六章沉淀池PPT课件
0.5m3/s,设计人口为250000人,沉淀时间 1.50h,采用链带式刮泥机。求沉淀池各部分 尺寸。
18
19
6.4竖流式沉淀池
(1)工作原理 (2)构造
20
21
进水
出水 排泥
竖流式沉淀池示意图
22
(3)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 优:〖1〗排泥方便,管理简单。 • 〖2〗占地面积小。 • 缺:〖1〗池子深度大,施工困难。 • 〖2〗对冲击负荷及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 〖3〗造价较高。〖4〗池径不宜太大。 • 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 (2)进、出水的布置方式
• 〖1〗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 〖2〗周边进水中心出水
• 〖3〗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 (3)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 优:〖1〗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也较方便。 • 〖2〗排泥设备已有定型产品。
• 缺:〖1〗池内水流速度不稳定。
• 〖2〗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
按水流方向不同,可分为: 异向流、 同向流、 横向流(侧向流)。
39
思考题解:
ET不变,在分层后,处理水量变化? 分层后处理水量:Q’=BHv’
u0/v’= u0t/v’ t=h/L H=nh u0/v= u0t/v t=H/L 有:v’=nv 分层后处理水量:Q’=BHnv=nBHv=nQ
40
(2)构造
30
31
出水
排泥
进水
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示意图
32
• 〖1〗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 • 〖2〗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 设计计算简介 • 1)有效沉淀面积、池长、池宽、池深等计算公式见教材
54页。注意:有效水深h2:通常取1/2半径处的深度值

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沉淀池PPT课件

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沉淀池PPT课件
第41页/共69页
(二)沉淀池的一般设计原则及参数
进行沉淀池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废水流量、水 中悬浮固体浓度和性质以及处理后的水质要求。 因此,必须确定有关设计参数,其中包括沉降效 率、沉降速度(或表面负荷)、沉降时间、水在池内 的平均流速以及泥渣容重和含水率等。这些参数 一般需要通过试验取得;若无条件,也可根据相 似的运行资料,因地制宜地选用经验数据。
第45页/共69页
(三)工艺尺寸计算
1、有效沉淀面积、池长、池宽、池深等;
有效沉淀面积A: A QMax nq
沉淀区有效容积V: V tQMax
沉淀区高度h1:
h1
V A
①对于辐流式沉淀池,依据沉淀面积即可确定沉淀池的直径; ②对于平流式沉淀池,依据必需的长宽比和宽深比可确定沉淀 池的长和宽。 ③对于竖流式沉淀池,工艺尺寸的确定另外给出。
目前多采用如下图所示的锯齿形溢流堰, 这种溢流堰易于加工,也比较容易保证出 水均匀。水面应位于齿高度的1/2处。
第17页/共69页
浮渣槽 挡板
出流堰
第18页/共69页
锯齿形出水堰浮渣槽 Nhomakorabea第19页/共69页
第20页/共69页
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及工作特点
进水区有整流措施,保证入流污水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池。 出水区设出水堰,控制沉淀池内的水面高度,保证沉淀池 内水流的均匀分布。 沉淀池应沿整个出流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相等,对于初沉 池一般为250m3/m·d,二沉池为130~250 m3/m·d。 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堰口处需要 设置能使堰板上下移动的调节装置,使出口堰口尽可能水平。 堰前应设置挡板,以阻拦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 装置。 多斗式沉淀池,不设置机械刮泥设备。每个贮泥斗单独设 置排泥管,各自独立排泥,互不干扰,保证沉泥的浓度。

12.水质工程学 I —沉淀与澄清 §3-3 平流沉淀池(4)(ppt文档)

12.水质工程学 I —沉淀与澄清 §3-3 平流沉淀池(4)(ppt文档)

不利因素,只能选取比u0低的q 值。
q<u0
q = u0 /
其值在实混际凝上沉不淀易池测中定,,絮所凝以体沉的淀池u0与q一混般水都的选混取凝经反验应值有。关,
q小,建筑费用高,但混凝剂投加量较小,运行 费用降低了。
相反, q大,建筑费用小,但混凝剂投加量较 大,运行费用增高了,所以q的选定应根据条件相 似的沉淀池通过技术经济原则来确定,一般混凝沉 淀池的表面负荷:
2、齿型溢流堰出水
将溢流堰作成锯齿形状,即由许多小的三角堰 组成,这样就能增大堰前水深,使堰顶不平引起 的出水不均匀程度减轻,堰口夹角一般为60°~ 90°,对90°的三加薄壁堰出水的流量为:
5
Q 1.54h 2 h—堰前水深(以米计)。
3、不淹没孔口出水
h
不淹没孔口出水,在出水槽壁上 设一排孔口,孔口设于沉淀池水面以 下,而位于出水槽水面以上,这种出 水装置比溢流堰出水要均匀一些,一 个孔口的出流量为:
此外,亦可采用穿孔排泥管,穿孔管置 于排泥槽底部,排泥槽底部应做成长斗形, 以使污泥自动流向中央穿孔排泥管。
还有机械排泥、虹吸吸泥机、吸泥泵、 水力排泥阀等。
五、平流沉淀池的计算
(1)按表面负荷率计算
A Q Q
q
u0
在理想沉淀池中,可取q=u0以计算沉淀池A。
=1.2~1.5
但在实际沉淀池中,由于存在许多影响沉淀效果的
V—沉淀池容积(M3); Q—产水量(m3/h); T—停留时间(小时)。
根据选定的水深H,计算宽度B。
B V LH
L=3.6vT
沉淀池尺寸确定后,可以复合沉淀池中水流的 稳定性,使费劳德数Fr控制在 1×10-4~ 1×10-5 。

平流沉淀池ppt课件

平流沉淀池ppt课件

.
1.2出水装置
1.2.1出水区
沉淀后的水应从出水区均匀,不 能跑“矾花”。
沉淀池主要结构
1.沉淀区:沉淀区的作用是使悬浮物沉降。 2.存泥期和排泥:存泥区是为存积下沉的泥,另一方
面是供排泥用。为了排泥,沉淀池底部可采用斗形底, 可采取穿孔排泥和机械虹吸排泥等形式。
.
2.沉淀池设计
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的要求。
1.1.1进水区
进水区也是平流沉淀池的混合反应区,原水与混凝剂 (碱式聚合氯化铝和喷雾干燥聚合氯化铝同属于相关类净水药剂)在此混合, 并起反应,形成絮凝体,然后进入沉淀池,此外由于 断面突然扩大,流速骤降,絮凝体藉自重而不断沉降。 进水区就是为了防止水流干扰,使进水均匀的分布在 沉淀池的整个断面,并使流速不致太大,以免矾花 (明矾水解之后与水质的杂质吸附在一起,形成絮状物,再加上适当的搅拌,絮状物会 互相粘结成团)破碎。
.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介绍
1.基本构造 2.沉淀设计
环保141 周磊
.
1.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构造
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与理想沉淀池最为相似,为长方形水池,水 在池内水平流动,从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 平流式沉淀池由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沉淀区,缓冲层,污泥区 及排泥装置等组成(如上图)。
1.1进水装置
.
.
除构造部分已介绍的数据外,设计参数应参考下表
.
.
(2)工业废水比较复杂,可先取得小试资料及相关 数据,在进行设计。
(3)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4)按表面负荷设计平流池时,可按水平流速进行 校核。
.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污泥区(积泥区和排泥区)
污泥区的目的是:贮存、浓缩污泥与排泥
沉淀池排泥方式有斗形底排泥、穿孔管排泥及机械排泥 。目前基本都采用机械排泥,不需留存泥区,池底水平, 略带坡度以便放空。
(1)刮泥:设置刮泥机(车),池底设计坡度0.01-0.02。 (2)污泥泵排泥; (3)静水压力排泥(静水压力1.5-2.0m水头,排泥管径不小于 200mm)。 (4)如设有多个泥斗时,则无需刮泥装置,每个泥斗设独立的 排泥管及排泥阀。
2.沉淀区 :可沉颗粒与废水分离
如前所述,要降低沉淀池中水流的Re数和提 高水流的Fr数,必须设法减少水力半径,采用导 流墙,对平流式沉淀池进行纵向分格等,均可减 小水力半径,改善水流条件。
沉淀区的高度(有效水深H)与其前后有关处 理构筑物的高程布置有关,一般约3-4m。
沉淀区的长、宽、深之间相互关联,应综合 考虑,还应核算表面负荷。
5、缓冲区
污泥区和清水区之间应有一个缓冲区,其 深度可取0.3-0.5m,以减轻水流对存泥的搅 动,也为存泥留有余地。
沉淀池设计的一般原则 :
▪ 1.设计流量 ▪ 2,沉淀池的只数 ▪ 3.沉淀池的经验设计参数 ▪ 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沉淀时间与表面水力
负荷的相互关系
▪ 5.沉淀池的几何尺寸 ▪ 6.沉淀池出水部分 ▪ 7.贮泥斗的容积 ▪ 8.排泥部分
平流式沉淀池
环境1041 张文良 16
沉淀池
按水流方向分
平流式
竖流式
辐流式
池型:长方形
一端进水,另一 端出水
贮泥斗在池进口
池内水流由下向上 池内水流向四周辐流
池型:多为圆形, 有方形或多角形 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 贮泥斗在池中央
沉淀池三种流态
平流式
竖流式
辐流式
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应用很广,但由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运行时 水流受到池身构造和外界影响,致使颗粒 沉淀复杂化,为此我们先研究理想沉淀池
一般,L/B≥4, L/H≥10,每格宽度3-8m, 不宜大于15m。
3.出水区 沉淀后出水应尽量在出水区均匀流出。沉淀池
常见出水口布置形式。
出流堰是沉淀效果好坏的重要条件,它不仅 控制池内水面的高程,而且对池内水流的均匀分 布影响极大。一般采用三角堰
应防止池内水流产生偏流现象。尽可能减 少单位堰长的过流量,因此堰的施工必须精心, 尽量做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