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测量基本概念总结
测量的知识点总结

测量的知识点总结一、测量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对待测对象某一属性的大小、形状、位置等进行判读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通过对对象所具有的一定属性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来获取有关信息的科学方法。
2.测量的目的测量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对待测对象的准确描述,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测量的目的主要有: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资源调查等。
3.测量的要素测量包含了测量对象、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测量对象是指需要进行测量的实体,测量方法是对测量对象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步骤和程序,测量仪器是用来实现测量对象属性的获取的工具。
4.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的目的和方法,测量可以分为精密测量和工程测量两类。
精密测量以强调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为目的,工程测量则更注重测量操作的方便和实用性。
5.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是评价测量结果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测量仪器1.测量仪器的分类根据测量目的的不同,测量仪器可以分为长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高程测量仪器、坐标测量仪器、电磁测量仪器等多种类型。
2.长度测量仪器长度测量仪器主要包括测径仪、测微器、游标卡尺、千分尺、光栅尺、激光测距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线性大小。
3.角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主要有经纬仪、经纬仪、全站仪、测向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方向、角度大小。
4.高程测量仪器高程测量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仪、高程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垂直高程。
5.坐标测量仪器坐标测量仪器主要有全站仪、测量剖面仪、三维扫描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空间位置。
6.电磁测量仪器电磁测量仪器主要有电磁波测距仪、雷达测距仪、GPS卫星定位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位置和移动。
7.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在选择测量仪器时,需要考虑测量目的、测量精度、测量环境、使用条件等因素,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工程测量主要概括内容

工程测量主要概括内容工程测量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学科,主要包括测量基本知识、工程地形测量、施工放样与检测、质量控制与工程管理、测量仪器与设备、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安全与环保测量以及相关法规与标准等方面。
1.测量基本知识测量基本知识是工程测量的基础,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坐标系和投影方法、测量误差和精度等。
此外,还包括地图比例尺和地图分幅等基本概念,以及测量数据的表达和可视化方法等。
2.工程地形测量工程地形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主要涉及地形的测量、描绘和制图等方面。
具体而言,包括地形的平面和高程测量,土方工程量计算,建筑物和地形的模型建立等,以及绘制地貌图和地势图等。
3.施工放样与检测施工放样与检测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应用之一,主要包括施工放样、施工检测和变形监测等方面。
施工放样涉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定位、安装和调整等方面,施工检测涉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质量检测和验收等方面,变形监测涉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变形监测和安全监测等方面。
4.质量控制与工程管理质量控制与工程管理是工程测量的重要方面之一,主要包括测量方案的制定、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和报告等方面。
测量方案制定包括确定测量方法和技术参数等,数据采集和处理包括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分析和报告包括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总结和建议等方面。
5.测量仪器与设备测量仪器与设备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工具之一,主要包括常规测量仪器、自动化测量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自动化测量系统包括电子水准仪、自动跟踪全站仪等,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航空摄影等,全球定位系统包括GPS接收机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6.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是工程测量的重要方面之一,主要包括误差来源、误差传播定律、数据处理方法和精度评估等方面。
误差来源包括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环境影响等,误差传播定律包括线性传播定律和非线性传播定律等,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滤波和曲线拟合等,精度评估包括相对精度和绝对精度评估等方面。
测量知识点归纳总结

测量知识点归纳总结导言测量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一项重要活动,测量是指在认识物体或者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将所要认识的量和价值转变为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的过程。
测量知识点是物理学、数学、工程学、地理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测量.一、测量的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为了确定一个事物或者现象的某一性质而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2.测量的要素测量的要素包括被测量的对象,测量的目的,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过程。
3.测量的分类按照测量的属性和方法,可以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精密测量和粗糙测量、动态测量和静态测量。
二、测量的基本原理1.测量的比较原理测量的比较原理是指通过与已知标准进行比较,确定被测量对象的性质或者数量。
2.测量的传感原理测量的传感原理是指通过传感器将被测对象的物理量转化为信号的过程。
3.测量的数据处理原理测量的数据处理原理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结论。
三、测量的仪器和设备1.测量的基本仪器测量的基本仪器包括尺子、量角器、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块规、测量台等。
2.测量的传感器测量的传感器包括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3.测量的数据处理设备测量的数据处理设备包括数据采集卡、控制器、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器、打印机等。
四、测量的误差和精度1.测量误差的类型测量误差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人为误差、仪器误差等。
2.测量精度的表达测量精度是指所测量的数据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标准偏差、置信区间等指标来表达。
3.测量误差的控制测量误差的控制是通过校正、调零、温补、校准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度。
五、测量的单位和标准1.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是世界上通用的单位制度,包括基本单位、衍生单位和辅助单位。
2.计量标准计量标准是依据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物理量进行测量和判断的标准。
长度的测量知识点总结

长度的测量知识点总结测量是指通过量的比较来求取被测量的物体特征的过程。
测量的过程包括测量对象的选择、仪器的选择、测量的方式和方法、测量的精度和误差的分析等内容。
测量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现代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下面将从测量的定义、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测量知识进行总结。
一、测量的定义测量是以已知的量作为标准,以比较的方法求得待测量的大小的过程,是一种高度精密的科学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各种技术活动的前提。
测量可以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需求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特定属性进行量的比较,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测量的过程是通过观察、比对从而得到数值或标度的过程,既是一种不能分割的过程又是一种规定了过程,测量结果是可比较的,并且是可重复的,这意味着测量是客观的、可靠的。
二、测量的基本概念1. 测量对象测量对象是指待测量的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或现象。
测量对象的选择是测量的第一步,要根据具体的测量目的进行选择,必须熟悉测量对象的性质、特征和要求,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单位测量单位是衡量待测量的大小的标准。
国际单位制是目前全球公认的科学技术计量系统,其基本单位包括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等。
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来进行测量,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3. 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是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和设备,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测量要求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测量仪器包括尺子、量角器、卡尺、天平、显微镜、分光计等。
4. 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环境、人为因素等引起的,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本身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需要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和控制,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传统测量知识点总结

传统测量知识点总结一、测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测量是指利用一定的仪器和方法,对物体或现象的某些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比较的过程。
测量的基本概念包括测量的目的、测量的对象、测量的方法、测量的精度和测量结果的处理等。
二、常用测量仪器和工具1. 刻度尺: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等线性尺寸。
2. 量角器:用于测量物体之间的夹角。
3.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物体的内径、外径等尺寸。
4. 卷尺:用于测量比较长的线性距离。
5. 测量显微镜:用于测量微小的尺寸。
6. 电子秤、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7. 雷达、测距仪:用于测量物体的距离。
8. 仪表仪器:用于测量物体的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
三、测量的误差及其处理方法1.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本身的不准确性或者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引起的误差。
2. 随机误差: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引起的不确定性误差。
3.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4. 误差的处理方法:重复测量、平均值、误差传递等方法。
四、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 数据的整理:整理测量数据,得出测量结果。
2. 数据的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 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测量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五、光学测量与传感器测量1. 光学测量:包括白光干涉、激光干涉、衍射等测量方法。
2. 传感器测量: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应用。
六、地理测量与导航定位1. 地理测量:包括地图制图、测量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测量技术。
2. 导航定位:包括GPS定位、惯性导航、地面测量等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七、工程测量与土木测量1. 工程测量:包括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测量技术。
2. 土木测量:包括地质勘探、地形测量、地下管道测量等土木工程领域的测量技术。
八、化学分析与质量检测1. 化学分析:包括质量分析、结构分析等化学分析技术。
2. 质量检测:包括产品质量检测、环境质量检测等质量检测技术。
工程测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工程测量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测量基础知识1. 测量的定义与概念测量是指使用测量工具、设备和方法进行地面或空间位置的确定、距离的测定、方向的测定和角度的测定等技术手段的活动。
它是指以一定的精度和准确度获取现实世界中的地理信息、工程信息、物理量信息等的活动。
2. 坐标系统坐标系统是指用来描述和表示空间点位置和方位关系的系统。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坐标系统是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3. 测量单位测量单位是测量过程中用来表示长度、面积、体积等物理量的标准。
常见的测量单位有米、毫米、公顷、立方米等。
4. 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它是由于测量方法、仪器精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
5. 测量精度和测量准确度测量精度和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事实值之间的关系。
测量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而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的接近程度。
二、地面测量1. 三角测量三角测量是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和角来确定不同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方位关系的方法。
它是地面测量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2. 电子全站仪测量电子全站仪是一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它集成了测角仪、测距仪和数据处理仪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测量、计算和图形输出等多种功能。
3. GPS测量GPS是一种通过卫星定位来确定地面点位置的技术,它在地面测量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指通过对地表地形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到地形图、地形模型等地理信息的活动。
5. 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是指对不同地点的垂直位置进行测定和比较的活动,它常常使用水准仪、高山测量等方法来进行。
6. 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指对土地界址、地界、地形和地表特征进行测定和记录的活动,它是保障土地权益和土地利用的基础。
三、建筑测量1. 建筑物测量建筑物测量是指对建筑物的平面、立面、轮廓、体积等进行测定和记录的活动。
它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基础。
2. 施工测量施工测量是指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物位置、高程、水平、尺寸等进行测定和监督的活动。
工程测量要点(干货)

工程测量要点(干货)工程测量要点第1章绪论1-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铅垂线。
1-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水准面。
1-3、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
1-4、水准面是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1-5、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1-6、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为6371km。
1-7、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x轴。
1-8、地面某点的经度为131°58′,该点所在统一6°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29°。
1-9、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恒大于零,将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500km。
1-10、天文经纬度的基准是大地水准面,大地经纬度的基准是参考椭球面。
1-11、我国境内某点的高斯横坐标 =22365759.13m,则该点坐标为高斯投影统一 6°带坐标,带号为 22 ,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29°,横坐标的实际值为-134240.87m,该点位于其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以西。
1-12、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该点的绝对高程,而至某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它的相对高程。
第2章水准测量2-1、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方法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三种。
2-2、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望远镜组成。
2-3、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轴应与竖轴平行。
2-4、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粗平、照准标尺、精平、读数。
2-5、水准仪上圆水准器的作用是使竖轴铅垂,管水准器的作用是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2-6、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物像没有准确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2-7、水准测量中,转点TP的作用是传递高程。
2-8、某站水准测量时,由A点向B点进行测量,测得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0.506m,且B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376m,则A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882 m。
2-9、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可以削弱仪器下沉的影响。
2-10、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变动仪器高或双面尺法测量两次高差。
工程测量重要知识点总结

工程测量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测量仪器1.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它可以实现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等功能,具有高度精度和高度效率的特点,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经纬仪:经纬仪是一种用于角度测量的仪器,在工程测量中常用于测量方向和角度。
3.水准仪:水准仪用于测量高度和地面的水平度,是工程测量中必不可少的仪器。
4.测距仪:测距仪用于测量距离,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不同点之间的距离。
二、测量原理1.三角测量原理:三角测量原理是工程测量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距离。
2.距离测量原理:距离测量原理是工程测量中的关键原理之一,它可以通过测量地面点到测量点的距离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距离。
3.高程测量原理:高程测量原理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它通过测量地面点的高程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高度差。
4.方向测量原理:方向测量原理是工程测量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通过测量地面点之间的方向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测量方法1.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它通过构建三角形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距离。
2.测距测角法:测距测角法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距离和角度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距离。
3.水准测量法:水准测量法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高程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高度差。
4.导线测量法:导线测量法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它通过拉设导线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距离。
四、测量误差1.测量误差的类型:工程测量中常见的测量误差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累积误差等。
2.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测量精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仪器精度、环境条件、测量方法等。
3.测量误差的控制方法: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需要采取一些控制措施,如增加测量次数、提高仪器精度、改善环境条件等。
五、测量数据处理1.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包括数据的录入、计算、分析等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测量学及其基本内容
测定: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测设:测设是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基准线和基准面
1.基准线:某点的基准线是该点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的合力方向线,
即重力方向线。
2.基准面:大地水准面就是基准面。
3.水平面: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
4.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
5.水准面:假想静止的海水延伸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的一个闭合曲面。
(二)地球形状和大小
大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球体
测量学中使用一个和大地水准面总体形状非常接近的数学形体即参考椭球体代表地球形体。
长半轴a,短半轴b,扁率α我国采取:a=6378.140km,α=(a-b)/a=1/298.257 由于扁率很小,普通测量学近似的把地球作为半径R=(2a+b)/3=6371km的圆球来看待。
三、地面点位的确定
(一)高程
1.地面上任一点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就是高程。
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
绝对高程。
目前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验
潮资料计算确定的平均海水面。
2.绝对高程有困难的局部地区,可以假定一个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
地面点到
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相对高程。
两点高程之差称为高差
(二)坐标
1.地理坐标系
以精度和纬度表示点在旋转椭球体面上投影的球面位置,又称为绝对位置。
用
经度和纬度表示
经度λ:通过该点的子午面与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首子午面所夹的二面角
纬度φ:通过该点的法线同赤道平面的夹角
2.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1).6.带:
经差6。
为一带,将地球自西向东分为60带,位于各边缘的子午线称为分带子午线,位于各带中央的子午线称为中央子午线。
第N带中央子午线的经
度λ=6。
N-3。
赤道为y轴,中央子午线为x轴,为了避免出现负值,y轴西移500km,并在横坐标前带以带好,就是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2).3。
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3n。
3.独立直角坐标系
规定南北为x,东西为y,东北为正,西南为负。
4.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球体的形状、大小和定位都已经能够确定的椭球叫参考椭球。
测量工作中大地坐标分为地心坐标系,参心坐标系。
地心坐标系:以地球的质心做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
参心坐标系:参心椭球的几何中心为原点的大地坐标系。
我国用的是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属于地心坐标系。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
为了避免测量误差的传递和积累增大到不能允许的程度,必须保证测量精度,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从控制到碎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