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简述刘项之争

一、简述刘项之争刘邦和项羽所率队伍,作为秦末最强的两支反秦部队,项羽战河北,刘邦战河南,协力推翻暴秦,接着两人争天下。
刘项之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频频取胜,但最终却魂断乌江。
为什么明明强于刘邦的项羽会失败,而刘邦会取胜?下面,我将从领导用人艺术上仔细分析。
二、项羽失败之因第一,项羽刚愎自用,用人易猜忌。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称赞项羽才气过人,而正是因为项羽的勇悍仁强,使他人在项羽眼中均有不足,造成他的极度自负和“不能信人”、“易忌信馋”。
第二,项羽用人过于苛察。
项羽如同其叔父项梁一般,对于下属的细小过错显得格外关注,陈平等能干之才归汉,都是起源于项羽欲追究其责任而造成。
第三,项羽不善于纳谏。
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项羽并不拒谏,但是在某些时候却过于优柔寡断,不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
最为典型的就是鸿门宴上未听取范增杀刘邦的建议。
三、刘邦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崛起于乱世之中,并建立了汉王朝,其成功之处,与他高超的领导用人艺术是分不开的。
以下几点是我所总结的刘邦用人高明之处。
第一,刘邦用人任人唯贤。
刘邦清楚地知道什么岗位上用什么样的人,把什么样的人用到什么岗位上,怎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韩信、陈平等人投靠刘邦后,刘邦都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第二,刘邦懂得集思广益,集众智以成大事。
在刘项决战中,项羽家族世代为将,行兵之道固然比刘邦高明,但是刘邦对张良、陈平等谋士的计策十分信任,故能及时纠正错误、实施正确的计策。
第三,刘邦信任授权,放手用人。
刘邦用人之道中最让人赞服的就是他用人不疑。
第四,刘邦赏罚分明,坚持用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相结合的原则对属下进行绩效评估。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1、欲称霸却不识人才《管子》说:“为天地而战,必先为民而战。
”。
项羽喜欢展示个人勇气,但他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在中国,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而蜀国有这样的天赋,这导致了蜀国在三国中的第一次灭绝。
这与诸葛亮的劣等人才培养有很大关系,最终导致了“蜀无大将,廖华成为先行者”的悲惨局面。
因此,刘邦说:“项羽有一个不能使用的辅导员范增,这就是他被我抓获的原因。
”。
一个不懂人才的领导者注定会有很长的职业生涯,不会变得更强大。
2、性残暴却妇人之仁项羽残忍凶残,但到了关键时刻,他无法在“红门宴”上杀死刘邦,刘邦可以逃脱。
这就等于让老虎回到山上,给未来留下了隐患,最后把自己埋在了刘邦的手中。
3、富气势却小肚鸡肠项羽身高八英尺,能扛三脚架。
他有“把山从世界上拔出来”的气势。
然而,在打败秦朝后,他不愿意为跟随他的兄弟们任命许多职位。
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他的士气低落,民心涣散,河水一天比一天倒下。
4、有雄才却目光狭隘项羽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好衣服走路一样。
”。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走路一样,毫无意义。
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只是想把它展示给别人,这表明他要么缺乏自信,要么虚荣。
缺乏自信是缺乏水平的表现。
虚荣是缺乏实用主义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表现是狭隘的,站不高,看不远。
5、重情义却疏于践行“你怎么了?”别胡霸王的经典历史镜头至今仍让许多人感到遗憾。
战士在战斗中牺牲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就必须做好保护工作,做好护花使者,相互思念。
项羽可以带玉玉登上停泊在岸边的小船逃走,但此时,他只想着自己,不认为身边有一个女人需要他的保护。
如果你不能在行动中爱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那么之前的爱和关心应该是欺骗别人的伎俩。
6、讲面子却流于形式琰战失败后,吴江阁主建议项羽东渡,以便东山再起。
但项羽以“没脸见江东老人”为由拒绝,在吴江自杀。
真的不是一个大块头能把脸弯到这样的程度。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而刘邦是历史上的胜利者。
本文将着重从多方面阐述二者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失败”英雄,道德;功业;刘邦[正文]综观项羽,应该说是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伟丈夫。
尽管项羽失败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但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千百年来项羽却被人们反复吟唱、深切怀念,这除了他的英勇而外,还与他纯朴、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后人的观点莫衷一是。
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刚愎自用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
这样的性格特征曾使项羽在反秦战争中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 但也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误连连。
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非亲即故、生性多疑。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
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 因与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
秦灭楚时, 项羽年仅十岁, 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
之后, 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 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 同时也培养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意识。
在后来的统兵生涯中, 用人非亲即故就是这种宗亲情感的表现, 也导致了项羽忽视其他人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
二、过分崇尚武功通观..史记.. 项羽本纪.., 我们不难发现, 项羽骁勇善战, 英勇无畏。
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 所向披靡,而巨鹿和彭城两战, 更是他事业发展的顶峰。
这些无疑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
但是他过分崇尚武功, 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 不懂得约束自己, 缺少谋略, 最终即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
首先, 过分崇尚武功, 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
项羽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无不显示了这种天分和能力。
但是项羽过分迷信武力, 轻视了学习, 从小叔父项梁让他学剑、学书法、学兵法, 他都半途而废。
因此, 这也导致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
楚汉之争失败的原因作文400字

楚汉之争失败的原因作文400字
说到楚汉之争,项羽那家伙确实勇猛,战场上所向披靡。
但他
就是太过自信,觉得自己啥都能搞定,结果连谋士的话都不听。
这
就像你打游戏,不听队友指挥,怎么可能赢呢?
刘邦呢,他虽然不像项羽那样武艺高强,但他聪明啊!他懂得
找帮手,比如张良、韩信这些牛人,都帮他出主意。
而且他还知道
怎么让老百姓喜欢他,这样打仗时大家都愿意帮他。
项羽打仗厉害,但说到管理国家,他就差远了。
他光顾着打仗,把后方搞得一团糟,经济也垮了。
刘邦呢,他知道要先把家里的事
情搞好,才能安心打仗。
这就像你家里乱糟糟的,你怎么能专心工
作呢?
最后啊,项羽还有个大问题,就是他的道德观念有问题。
他做
了不少让人看不起的事情,比如坑杀降兵之类的。
这样一来,谁还
敢相信他、帮他呢?所以,他虽然勇猛,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其一:优柔寡断我们并不陌生,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为项羽献策,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在刘邦和项羽坐定后乘机杀了刘邦,项羽坚定地答应了,但在刘邦到来之前,却听了项伯所言,杀刘邦的心思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刘邦到后,更加显得犹豫不决,这时又加上刘邦的手下樊哙的一席话,使项羽信以为真,白白放走了刘邦,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其二:有勇无谋在于刘邦的诸多较量中,项羽可谓是空有一身武力却没有头脑。
从鸿门宴中便可观之,轻易听信他人的话,却把叛变刘邦,给项羽通风报信的曹无伤说与了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旁听他人,有勇无谋,白白断送了对自己一片忠心的曹无伤的性命。
其三:迷信心理项羽的迷信心理是项羽失败乃至断送性命的重要原因,项羽在霸王别姬后,逃至乌江,有一种说法是项羽本想逃走,却见乌江岸边由成群的蚂蚁围成了几个字“项王亡于此”,项羽看后,便认为这是天意,即发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本有机会逃走的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而那些围成字的蚂蚁,真的是天意吗其实,刘邦知道项羽的性格心理,便让人在乌江岸边用糖水写下那几个字,蚂蚁见到糖水后必然成群结队围上去,而项羽却认为是天意,这不太可笑了其四:死要面子项羽被困乌江后,一是认为战败乃天意,遂自刎,还有一点,那就是死要面子。
据《史记》记载:项羽面对乌江亭长,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与汉军决战,最终自刎身亡。
胡曾有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体现了项羽的死要面子,而又有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假如项羽不死要面子,退回江东发展,最终谁的天下还不一定呢。
其五:残暴不仁,虚荣心强残暴不仁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点,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屠杀,剩下的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将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在打败秦国后,又杀死了秦国已投降的第三世皇帝子婴。
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

从 性格 弱 点看 项 羽失 败 的 原 因
晋 文 , 韩 丽 红
( 南京 师范大 学 历 史 系, 南京 2 0 9 ) 1 0 7
摘 要: 项羽是 中国历史 上的一位著 名的悲剧英 雄。他在反秦 战争和楚汉 之争 中都 曾留下英勇 无畏 的英 雄 形象 , 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败于刘邦 。仅就性格而言 , 但 即主要应归咎 于他的刚愎 自用 、 过分崇 尚武
人 。项 羽浓厚 的宗 亲意识 使得他 在用人 上非 亲 即故 。
如季父 项伯 为楚左 尹 , 项佗 为魏 相 , 项声 、 庄 、 冠 、 项 项
的关键 [ ; 6 还有 的学 者 主 张 , 封 是项 羽 被刘 邦 战胜 3 分 的重要原 因[ 。这些说 法都 不无道 理 , 7 ] 但也 都不 能完
功 、 治幼稚和急躁易怒 、 量褊狭 。 政 气 关键词 : 羽 ; 格 ; 项 性 楚汉 战争 中图分类号 :22 K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8—62 (o 00 一o 1 ~0 1o o 12 1 )4 14 4
在《 记 ・ 羽本 纪 》 , 史 项 中 司马迁着 力刻 画 了项 羽
剩 下宗 亲故 旧 。这不 能不说 是他 的最大 失败 , 也是他 最 终败 在刘邦 手下 的一个 主要原 因 。
全令人信服。在笔者看来 , 导致项羽失败的原 因实际 应 是多方 面 的 , 中 既有 内因 , 其 也有 外 因 ; 有 必然 , 既
也 有偶然 。而项 羽 之所 以在楚 汉 战争 中一 步 步 由强 变 弱 , 至最后 兵败 自杀 , 主要 决 定 于其 性 格 上 的 直 则 弱 点 。以下从 四个方 面试予 分析 。
楚汉之争中项羽刘邦成败论

楚汉之争中项羽刘邦成败论摘要: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有关楚汉之争中的英雄人物成败论也是后人议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楚汉之争中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人物为主体,从二人对名声的态度作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楚汉之争结局的归因问题。
关键词:名声;成败;归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称帝后,归乡畅饮,即兴创作之诗。
短短三句,那股豪迈雄浑的帝王之气,却能够跨越千载,扑面而来。
同样流传千年的,还有项羽的那首《垓下歌》。
熟悉楚汉之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一个群雄辈出的时代。
而有关于刘、项二人的胜败结局,自古以来,也是人们论史的热点话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采用法家严刑峻法管制六朝遗民,苛捐重税,民不聊生。
秦始皇驾崩三年后,陈胜、吴广打响了反秦起义第一枪,继而各地响应,风起云涌。
各路义军中项羽的部队优势显著,然而在一步步的战略部署下,在一次次的军事对决后,最终刘邦却夺得了天下,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
有关二人成败的原因,可从多视角各层面进行综合剖析,前人之述备矣,本人仅从一个视角浅做探讨,即二人对待“名”的不同态度。
项羽重“名”。
项羽出身名门,又武艺高强,从小到大,一路优秀,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名声也尤为看重。
入关后,十八路诸侯军分封地域,以项羽当时的优势,本可占据关中这一战略要地,但他却不听劝阻,放弃了建都关中形成胜利之势的良好抉择,选占了家乡一带梁楚九郡。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是他对于自己抉择的解答,也是他的真实想法。
在天下大势还没有定局之时,项羽急于炫耀成就,荣归故里,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很大的隐患。
反观刘邦,在夺得天下后,其父刘太公在京城想念沛县老家,刘邦立刻照老家原样在长安新建了一个,并将老家人民迁居至此,以慰老父的思乡之苦。
李商隐《题汉祖庙》有云:“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项羽失败的原因分析

项羽失败的原因分析作者:牛小利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期摘要:关于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历来众说不一,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重点从性格、用人、以及客观的地理因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项羽;失败;主客观原因;性格;用人;地理因素一、主观原因(一)性格方面在性格方面,项羽有如下特点:首先,刚愎自用,不进忠言。
这是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也直接导致了他用人方面的失误。
其次,过分崇尚武功,为人急躁凶悍而好兴祸端。
过分崇尚武功,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
在《项羽本纪》中,主要有两处谈到项羽运用政治手腕的事例:一次是“杀宋义”,另一次是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项羽派人诱降韩信,结果没有成功。
而刘邦则老练成熟,颇有心计,多次利用政治手段来对付项羽。
同时,过分崇尚武功,使得项羽过分低估了敌人的力量。
这种轻敌麻痹、狂妄自大的性格使得他根本不把刘邦作为敌手,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几次失去杀掉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
即使当身边的韩信、彭越、黥布等人纷纷背楚归汉时,项羽也仍然没有意识到刘邦已成为劲敌。
直到楚汉两军在荣阳会战时,韩信夺取了齐地,项羽才强烈感觉到刘邦的威胁。
最终,项羽过分崇尚武功,残忍好杀的个性,使得他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进军河南,以襄城久攻,“已拔,皆坑之”;进兵咸阳后,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击败田荣的反叛后,因愤怒齐民从叛,大肆烧杀掳掠。
同样,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也只知杀戮,所过大多残灭,而导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正如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再次,政治目光短浅。
尽管项羽在见到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时说:“彼可取而代也。
”然而当有人劝说“都关中可以霸”时,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完全不考虑大局。
正因为缺乏治国安邦之大志,所以他的奋斗一直缺乏一个正确的政治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实验班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史记论文题目: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学生姓名:陈耿锞学号:56022120402014年 5月2日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摘要: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原先的小人物刘邦一举夺得天下,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其中与他们二人之间的性格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
项羽有着强大个人武力,却又目光短浅,没有长远意识;性格时而残暴,时而又妇人之仁。
最为关键的是项羽不善于任用人才,刚愎自用,多疑猜忌。
刘邦这个人,是下层出身,贪财好色。
但是又心计颇深,善于随机应变,有着帝王的冷酷与无情,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能够听从属下的意见,并且能主动放权。
关键词:性格项羽刘邦楚汉战争1、项羽性格浅析1.1、项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缺乏长远的目光和耐心。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①其人年幼之时不欲学书,不想学剑,却想学万人敌。
不过不知道是他自己年少轻狂,随口一说罢了,还是真的想学。
但是浅尝辄止,不肯竟学,也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没有什么耐性。
当然也可能是项羽本身天资聪颖,窥一斑已见全豹,不屑继续学习,不过从项羽后期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②项羽初见秦始皇便有取而代之之心,可见项羽的野心之大。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之下,项羽把这样的话公然宣之于口,也可以看出项羽的目光短浅。
若是当时被有心之人听了去,恐怕便只能身首异处了,抄家灭族了。
项羽在成就霸业之前是这样,有所成就之后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③当时鸿门宴刚过,刘邦率军已经逃跑,项羽挥军进入咸阳。
天下未定,可是项羽便欲东归,没有一点长远的目光。
不得不说,项羽目光短浅的性格对他后来的失败有着很大的影响。
1.2、项羽充斥着暴虐,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也有着仁爱、恭敬的一面,然而在关键时刻又会妇人之仁,不过果断坚决。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有背义帝之①②③: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心。
故曰其强易弱。
’”①这一段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②这是刘邦手下谋士陈平对项羽的评价。
从他们两个人的口中都可以看出项羽在平时生活中,对治下百姓的有着仁爱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他仁爱的一面是只会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才会展露。
但是对于其他人特别是对待敌人的时候显的格外残暴,稍有不顺,便坑卒屠城。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阬之。
”③“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是,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④外黄不下。
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⑤“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坑章邯秦卒二十余万人”⑥诸如此类在史记多篇中皆有记载,项羽之暴虐足可见之。
但是项羽对刘邦却又妇人之仁不够果断,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也正是这次项羽的失败为最后刘邦的获胜奠定了基础。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⑦先不论曹无伤的意图,但是范增作为项羽手下的头号谋士,已经做出这样的意见,而项羽自己也可以明确的遇到了这样的事实,如果换一个君主,必然会把刘邦除掉吧。
但是项羽偏偏放走了刘邦。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⑨项羽默然不应,最后还收下了刘邦送给他的礼物,前后差距之大,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细细想来,也可以理解,就当时的军事实力来说,项羽远超刘邦,就地位出身来说,二者也完全不能比较,项羽恐怕从心底里就对刘邦充满着不屑与鄙夷,因此项羽本身对这场暗杀恐怕便是不赞成的。
1.3、项羽生性多疑,不善于用人。
在我看来这是项羽最终失败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①: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②: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③④⑤⑦⑧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⑥: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①陈平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之一,他曾经投靠过项羽,但是不被重用,从而归顺了刘邦。
陈平明确的点明项羽任人唯亲,即使有才能也不能得到任用。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陈平曾跟随过项羽,了解项羽的性格,知道他为人猜忌,手下谋士不过数人,反间之计大有可行。
事实上最后项羽的确中了反间之计,逼走了范增。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项王欲听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
项王许之。
”③不过几句话,一件小小的事,项羽就疏离了范增,可见项羽猜忌心之重。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④就项羽为人刻好印信之后,把玩坏也不肯给的细节,可见项羽对权力掌握的一种疯狂程度,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
1.4、项羽性格小结钱钟书先生曾对项羽做了如此评价:“言语呕呕”与“喑啰叱咤”,“恭敬慈爱”与“傈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⑤却是将项羽性格中的矛盾之处很好的概述了出来。
2、刘邦性格浅析2.1刘邦有着贪财好色,言实不符的毛病。
这也是由于刘邦的出身背景有关。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⑥“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⑦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便是如此,即使后来成就一方诸侯,一代帝王之后同样没改掉这个毛病。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⑧一代帝王对臣下做出这样的事情,恐怕也是历史少见的了。
但是也恐怕就是这样的性格才让项羽放松了警惕,从而在鸿门宴上,刘邦逃脱了一命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刘邦这种性格缺陷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少见的。
2.2刘邦的性格中有着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一面。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王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虽急①②: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③: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④: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⑤: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⑥⑦: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⑧: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①“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②项王怒,欲杀之。
为了自己逃命连自己的亲生儿女,生身父母都可以抛弃,不得不赞叹刘邦的冷酷,不过也是帝王本色吧。
帝王之家无亲情,这是历史最直观的表现。
后来刘备摔阿斗,便是其家学渊源。
2.3:刘邦最突出的优点便是知人善用,同时对自身有着准确的定位。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③这刘邦夺取天下后,自己做的一个评述,不得不说,刘邦的确很有自知之明,对人才的任用上也把握的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他愿意把权力在适当的时候放出去。
虽然在事后也会把权力收回去。
甚至在天下安定之后,谋杀了众多有功之臣。
2.4刘邦善于随机应变,这也是他每每能保全自身保全自身,从而夺得天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
’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
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⑤这是2个很小的细节,但是能很的表现出刘邦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的确一代帝王不可缺少的技能。
3、小结项羽,刘邦两个人在性格上各有优劣之处。
相比来说刘邦的缺点更加明显,但是项羽的缺点却比刘邦更致命。
特别是在于人才的任用上成了项羽最大的问题,首先项羽本身谋略水平不高,又缺乏长远目光,还没有别的优秀人才辅助,而刘邦能知人善用,一来一去之间就造成了极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整个楚汉战争的走向。
4.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82版2、钱钟书《管锥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①②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③: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