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场智慧谋略_九、清朝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太极反间除劲敌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役后,开始对明朝采取攻势,取得许多用兵的胜利,然而不久他却遇到一位劲敌,这就是明朝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很有才干的军事家,是镇守辽东的主将之一。

有一次,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进攻宁远。

袁崇焕沉着地指挥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给满洲军队重大杀伤,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努尔哈赤本人也在这次战斗中负了重伤,不久病死。

满洲贵族都把袁崇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他既恨又怕,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继续对明朝用兵。

1629年底,皇太极亲率几十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不进山海关,取道蒙古,以蒙古兵为先导,从喜峰口入关,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

明朝的崇祯皇帝急忙令袁崇焕等将领率军增援京师。

在明朝的各路援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袁崇焕统率的一支。

曾经几次挫败满洲军队,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对北京城的进攻。

皇太极咬牙切齿地说;“袁崇焕在一日,我们忧愁一日,总要设法除掉他才行。

”于是,他采纳了谋士范文程的主意,施用了一条旨在陷害袁崇焕的反间计。

不久,满洲军队根据皇太板的命令退兵5里下寨,在北京城外又发现皇太极致袁崇焕的议和书。

这些情况引起了崇祯帝的怀疑,他派出贴身太监出城查访。

不料有其中的两名被满洲兵捉拿,押回满营。

皇太极听说抓到明朝两位太监,十分高兴,急忙召见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等授予密计。

被俘的两名明朝太监,由高鸿中看守。

高是汉人,与两位俘虏语言相通,互相说得很投机。

高鸿中对他们不但不加歧视虐待,反而用好酒好肉加以款待。

酒至半酣,鲍承先匆匆赶来,见到两位太监在座,故作欲言又止的样子,退了出去。

高鸿中起身退出,两人便在门外密谈起来。

二太监见无人在座,便掩到门后窃听,隐隐约约听说:袁崇焕已经私下与皇太极达成秘密协议,愿意罢兵议和。

只要满洲兵依约退兵5里,袁就会归顺投诚。

密议完后,高鸿中继续入座痛饮,佯作大醉而去。

这时,有押的守兵接到命令,故意放松警戒,让两位太监脱身。

两位太监逃回北京后,便把偷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报告了崇祯帝。

崇祯帝虽然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疑心甚强。

当他听到这个假情报后,便开始怀疑袁崇焕的忠诚,动摇了对他的信任。

正巧,有些和袁崇焕不睦的官员也上书批评袁“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于是,崇祯帝便认定袁崇焕犯有通敌之罪,便利用召见的机会,将袁逮捕下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以极刑。

一位有才干、有功勋的将领,就这样无辜地被杀害了。

从此,明朝的北部边防力量更加薄弱,终于导致了满洲大军占领关内,明王朝统治的垮台。

少年皇帝除权奸
康熙登基时,才八岁,不能料理国事,国家一切大事都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

这四个人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

其中拿大主意的是整拜。

然而鳖拜是一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

他利用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的软弱退让,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势。

凡是向他巴结献媚的,都受到提拔重用,凡是不肯顺从他的,不是被排斥罢黜,便是遭到有意陷害。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大臣苏纳海、朱昌祚等人就因为与鳌拜持有不同的意见,而遭到杀身之祸。

他甚至经常在康熙皇帝面前耀武扬威,呵斥他人,而且多次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假传圣旨,滥用权力。

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凡是稍有一些正义感的,无不对鳌拜一伙的为非作歹恨之入骨,可是
鳌拜的心腹党羽遍布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机构,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也奈何他不得。

1667年(康熙六年),康熙亲政。

他虽然很年轻,但是志向却很高,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鳌拜擅权十分不满,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

于是在他亲政不久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的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

可是,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

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

在他托病不朝,康熙亲往探视时,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对于鳌拜的这些欺君罔上的行为,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

他知道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不是很容易的,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

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

与此同时,一个擒拿鳌拜的计划也酝酿出来了。

不久,康熙从各王公显贵府中挑选了100余名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以陪伴皇帝习武消遣为名,入宫担任侍卫。

他们入宫后,天天与康熙在御花园练习武艺,作“布库”游戏。

对于这件事鳌拜虽有风闻,但是没有发觉其中有什么异常。

一来是满族具有让自己的子弟从小习武的习惯,二来是把康熙看成一个年幼无知,只图玩乐的纨绔之辈,乐得他少过问政事,所以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不到一年,这班少年侍卫一个个学得拳术精通,武艺高强,连康熙本人也学到不少本领。

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擒拿鳌拜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便以下棋为名,召索额图入宫,商量除掉鳌拜等人的计划。

一天,正值鳌拜入朝之日,康熙事先把少年侍卫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常在我的身边,好象我的手足一样,你们是听从我的命令,还是听鳌拜的命令?”这些人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愤愤不满,又朝夕与皇帝相处,早已成为效忠于康熙的心腹,因此齐声高呼:“听从皇上的命令广接着康熙历数鳌拜的罪状,布置擒捉之法,只等这个权奸来投罗网。

不多时,鳌拜入朝。

康熙传令要单独召见他。

鳌拜不疑,欣然前往。

到了内廷,只见康熙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立的全是一班少年侍卫。

鳌拜一向把这些人看成是一群孩子,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心里毫无戒备,仍旧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来到康熙面前。

康熙一见时机已到,便果①“布库”为满语,即摔跤。

断地作出擒拿的手势。

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把鳌拜团团围住。

看到此情—,鳌拜大吃一惊,起先还以为是皇帝教一群孩子来与他戏耍,后来感觉不对劲,便全力进行挣扎,与这班少年打成一团。

鳌拜也不是等闲之辈。

他不仅生得雄腰虎背,有了股蛮力,而且精通武艺,曾经弛骋疆场几十年,立过刁;少大功,是清朝的一代骁将。

讲近身交手,他并不外行。

他仗着自己体大力强,拳脚并用,竟一连打倒好几个人,差一点脱身。

可是,这些少年侍卫毕竟是训练了一年的武将,不仅气血方刚,武艺超群,而且都有除奸报君的决心,岂容奸雄逃脱!他们你一拳,我一脚,轮番向他攻击,直打得鳌拜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最后不得不束手就擒。

康熙见鳌拜就擒,急忙派人把他的兄弟子侄心腹党羽一网打尽,公布了鳌拜的30条罪状。

念他过去战功卓著,免于处死,被罚永远监禁,最后死于狱中。

鳌拜的党羽亲信,有的被处死,
有的被处罚,全都得到应有的下场。

铲除鳌拜集团是这位年仅16岁的少年皇帝亲政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

他不动声色地擒拿了鳌拜,清除了危害国家发展的隐患,把旁落的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翻开了清朝历史新的一页。

这一切都说明,康熙皇帝的谋略与胆识是非同凡响的。

运筹帷幄平“三藩”
康熙初年,发生了“三藩”之乱。

所谓“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

他们原来都是明朝的将领,以后投降了清朝,竭力为新主人效劳,被封为藩王。

吴三桂被封在云南,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

“三藩”之乱发生后,在全国不少地区引起连锁反应。

先后反叛的有,贵州、广西、四川、陕西、湖北及察哈尔蒙古等地的军政长官,形势万分危急。

“三藩”乱起的消息在清朝最高统治层中引起极大的恐惧。

大学士索额图请杀主张撤藩的明珠(兵部尚书)等以谢吴三桂,公开向叛军妥协。

康熙皇帝反对这种说法,表示宣谕撤藩是自己的主意,不准委罪他人。

他下令逮捕并处死吴三桂的儿子、额驸吴应熊,表示坚决平定“三藩”的决心。

为了平定叛乱,康熙紧急动员了几十万大军,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经过8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康熙皇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一手制定的平叛军事战略,为平叛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些军事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用汉将汉兵。

清朝入关以后,优裕富足的生活,极大地销磨了八旗官兵昔日凶悍善战的锐气。

“三藩”发难之初,许多八旗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大下降。

接连败北,使清军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扭转这种将帅孤弱的局面,康熙采取了重用汉将汉兵的策略,大胆提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汉将汉臣,充分发挥他们在乎定“三藩”中的重要作用,以弥补八旗将,帅的不足。

如广西巡抚傅弘烈、宁夏提督赵良栋、凉州提督孙思克、总督姚启圣,以及张勇、蔡毓荣、李之芳、吴兴祚等人,都是才干出众的能臣良将,受到康熙的提拔重用。

康熙还大力扩充绿营部队,先后征招了40多万汉人充军。

在当时的满洲贵族集团中,存在着相当深的对汉人的陈见。

康熙能够破除这些陈见,大胆使用汉将,这就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自己一方,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二是善于打击主要的敌人。

“三藩”虽然都是叛逆,但是各自的情形又有不同。

他们当中,吴三桂是魁首,不仅实力最雄厚,而且又是首先发难者。

所以康熙始终把吴氏集团当成打击的主要目标。

他明确地说:“今日之事,首先就要消灭吴三桂。

”他攻击吴三桂坚决、果断,毫不手软,采取了摧毁其据点,消灭其有生力量的打击方针。

而对耿精忠,康熙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多方进行招抚,终于使耿于1676年降清。

这一打一拉,有效地孤立了吴三桂,削弱了他的力量。

三是“剿抚并用”。

在对叛军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康熙还运用政治手腕,对敌人展开攻心战,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

他不仅对吴三桂集团以外的势力进行招抚,而且还对吴三桂的部属展开政治攻势。

1678年,康熙免死、释放了吴三桂委任的总督童重民就是其中一例。

他还派出许多与云南、贵州等地有联系的官员,对吴的部下进行劝降,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敌军。

在整个乎叛战争中,康熙制定的这些军事战略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从指导思想上确保了清军作战行动的正确性。

凭着这些方略,康熙综揽全局,运筹帷幄,最终打垮了“三藩”叛乱
势力,使国家避免了一次分裂的灾难。

何义门巧释“老头子”
何义门是清代康熙朝的一位文臣,人很机智,有辩才,以文才优长被授为南书房侍读。

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处所。

有一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

何义门光着上身坐在室内看书。

突然,康熙皇帝驾到,何义门来不及穿衣接驾,光着身子见皇帝又显得太不恭敬。

他见房内有一个炉灰坑,便急中生智跳了进去,隐藏起来。

炉灰坑并不大,里面又是灰,又是土,何义门蹲在里面闷得难受。

过于好一阵,他感到上面没有动静,以为皇帝走了,便高声问道:“老头子走了没有?”其实,康熙皇帝并没有离去。

他听见炉灰坑里有人,吓了一跳,等那人从坑内爬出一看,才知道是何义门。

皇帝很生气,斥责说:“你称朕为‘老头子’,真是胆大妄为!今天你要解释不清楚这三个字,便定你欺君之罪!”
跪在地上的何义门知道闯了大祸。

他一面叩头求饶,一面苦苦思索如何对皇帝做出圆满的解释。

何义门毕竟不愧为一个机智的辩士,在刹那之间,就编好了一套应付皇帝的话。

他不慌不忙地说:“臣称陛下为老头子,并不是有意诽滂,而是言出有据。

‘老头子’三字每个字都有来由。

天下百姓都呼陛下‘万岁’,人活——万岁岂不是‘老’;陛下统率天下万民,是万民之首,首即头也;历朝历代都称皇帝为天子。

臣所说的“子”就是‘天子’的‘子’。

臣称陛下为‘老头子’不过是把天下万民对陛下的尊称给以简化而已。

”何义门的这番话,把“老头子”三个字解释得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康熙听了,频频点头,转怒为喜,赦免了何义门的“欺君之罪”。

其实广老头子”是当时人们私下里对皇帝的称呼,不仅不是尊称,反而还带有几分戏谑的成分。

无怪康熙乍一听到何义门这样称自己,便要定他的罪。

然而,何氏在向皇帝解释时,用借题发挥、强牵附会的手法,对这三个字作了褒义的解释,把戏谑变成’了尊敬,迎合了皇帝尊己骄人的心理,不仅使皇帝化怒为喜,而且使自己化验为夷。

从此,这件事成为清代官场上的一件美谈。

岳钟琪侨装斩敌使
康熙末年,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派兵袭杀了西藏的拉藏汗,支持西藏的达哇、兰占巴等人叛乱。

康熙皇帝任命14子允提为大将军,噶尔弼为副将,岳钟琪为先锋率军讨伐。

岳钟琪是将门之子,他的父亲岳升龙为朝廷立下不少战功,曾经当过四川提督。

岳钟琪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热读兵书,练习武艺,成为清朝的名将。

岳钟琪率领4千人马,先到达察木多。

从截获逃跑的商人口中得知,这个地方的各个部落在准噶尔派来的使者的煽动下,已经背叛了清朝,并派重兵驻扎在三巴桥,阻止清军的进军。

三巴桥是进藏的第一个要隘,如果叛军一旦把桥毁坏,据险而守,清军入藏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时,大将军允提率领的清军大队人马尚在千里之外,如果坐等,就会错过时机。

然而,岳钟琪只带了数千士兵,死拼硬打显然不行。

他知道,附合反叛的当地西藏首领大都受到准噶尔使者的蒙蔽和利诱,现在清军大军来剿,必然会使这些人发生动摇,对付他们并不难。

在叛军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准噶尔的使者,只要把他除掉,叛军就失去了实际上的首脑,不难对付丁。

于是他决心施用侨装计,
出奇兵制敌。

岳钟琪亲自在军营中挑选了30名武艺精湛,机智勇敢,而且会说藏语的士兵,穿上藏人服装,装扮成藏兵。

一切准备停当后,他便亲自率领这支奇兵快马加鞭地向准噶尔使者的驻地洛隆疾驰而去。

由于装扮得逼真,这支奇兵顺利地通过叛军的哨卡,潜入使者的住处,一举将其擒获。

岳钟琪历数准噶尔首领的叛国罪行,下令将使者斩首,并派人把使者的人头送到叛军首领那里,警告他们,如果投降,既往不咎,如果顽抗,将会得到准噶尔使者的下场。

当清军使者把人头带来的时候,叛军头目被吓得一个个呆若木鸡,竟以为是神兵天降,哪里还敢负隅顽抗,纷纷表示愿意归顺。

由于岳钟琪成功地使用了奇谋,不仅保住了进军西藏的咽喉要地三巴桥,而且兵不血刃地收降丁察木多地区的叛军,真可谓用兵如神,出奇制胜。

保成审“皇孙”
有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南巡回銮,驻在涿州行宫。

这一天,有一位僧人带领着一个小孩来到行宫大门外,说这个小孩是乾隆帝早年遗弃的皇孙,要前来与皇祖相认。

僧人见门官不信,不给通报,便说出了事情的缘由。

据僧人说,这个小孩是履端王永诚(即乾隆帝之第四子)的次子,是王爷嫡福晋所生。

而深受王爷宠信的侧妃王氏乘王爷不在府中的机会,派人把这个刚出生的婴儿遗弃在野外,幸好被僧人搭救,把他抚养长大。

门官听他说得有板有眼,知道事关重大,不敢怠慢,急忙报了上去。

乾隆知道永诚的次子早年夭亡,也听说过永诚侧妃王氏出于嫉妒,把这个孩子遗弃的事。

当他得到门官的报告后,不免有几分相信。

然而他又怕其中有诈,因为曾经出现过几起有人假冒皇孙的案件。

于是他决定先把前来的僧人和小孩带回北京,弄清他们确切的来历再说。

回到北京后,乾隆讯问了永诚的嫡福晋。

据她说,永诚的次子的确是出生后夭折的,死时,她还抱着痛哭。

可是乾隆又听到有人报告说,永诚嫡福晋怀抱的死婴正是被王氏掉了包的。

弄得乾隆半信半疑,一时难于断定。

最后,他把审明此案的任务交给军机处的一班大臣去办。

军机处的首席军机大臣就是清代:有名的大贪官和砷。

和砷带着军机处的全班人马,在皇宫的一座大殿设堂会审。

会审殿堂又高大,又森严。

军机大臣面无表情地端坐在正中,两旁站立着手持各种兵器的武土,一直排到殿堂外面的大门口,形成一条人形甬道。

待一切准备停当,和珅便下令把那个小孩带上。

这个自称为皇孙的小孩长得五官端正,眉目清秀,一副富态样。

他的举止也很大方,进来之后,对会审殿堂的森严场面并不怎么害怕,很从容地走过武士林立的中央大道,直奔殿堂正中的座位而来。

他见当中有一个空位子,二话不说,一屁股坐在上面,并厉声说:“和砷过来,你是皇祖的近臣,现在皇家骨肉被拆散,咫尺之间不能相认,你知道这是什么罪名吗?”
小孩的这一发问,倒使和砷等一班人发了怔。

原来自打一开始看到这个小孩后,和砷等人就犯了嘀咕,心里想,这个小孩的长相、举止果然不凡,竟然在御林军面前也毫无顾忌,如果不是天潢贵胄,如何能有这般气度?刚才的问话,俨然是主子对奴才的口气。

他们生怕万一是真的,怠慢了,不仅会得罪眼前这位“少主人”,而且还会触怒皇帝,一旦怪罪下来,吃不了可要兜着走。

一时间,大家谁也不知该怎么回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样子十分窘迫。

而那个小孩却坐在当中的椅子上越发得意起来。

正当盘询无法往下进行的耐候,突然在军机大臣的随行人员中走出一个人,带着满腔怒气,大步流星地走到小孩面前,重重地抽了他一个嘴巴,大声吼道:“你是哪里来的野孩子,受谁的指使,假冒皇孙,欺骗皇上,干这种灭门九族的勾当?”大家定睛一看,这个人原来是军机章京(清代军机处的官员分两种:——种是军机大臣,是主事的高级官员,另一种是军机章京,一般由中级官员派充,是军机大臣的副手。

)保成。

这一巴掌打得太重了,一下把那个小孩从座位上抽到地下。

只见他一手捂着留着红指印的面颊,一手支撑着地面,眼中噙着泪水却不敢哭出声来,刚才那副趾高气扬的神气消失得无影无踪。

保成继续厉声追问,终于迫使那个小孩说了实话。

小孩供认,自己本姓刘,是某地树村人。

不久前偶然遇见一个僧人,教他假扮皇孙,直接拦驾见乾隆帝。

还说一旦事成,便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小孩年幼无知,经不起僧人的威胁利诱,便答应了。

僧人还给他讲了好多关于皇宫的事情和规矩,告诉小孩,只要记住他讲的话,临事镇定,摆出皇孙的派头,保证万无一失。

这个小孩刚才的举止神态和问话都是故意作出来的,并不是天潢贵胄的遗传气质。

案件审清后,军机大臣把结果上报乾隆。

皇帝闻听大怒,立即传令将那位设骗局的僧人极刑处死,至于那位假皇孙,令在他年幼无知,免去死刑,被罚流放边疆。

而在审理此案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成,以机智、善断,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提拔为侍郎。

(清朝中央政府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各部的首长为尚书,次长为侍郎。

属于官场上韵高级职务。


骗局是奸谋,识破骗局要用智谋。

假皇孙被带进之后,保成对他作了仔细的观察,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从未到过皇宫,见过大场面,年龄不到10岁的小孩,在气象森严的会审殿堂竟然会毫无惧色,这难道不是有意做作吗?骗局演得过于真实就会露出马脚。

保成据此断定这个皇孙是个冒牌货。

于是就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对小孩连蒙带唬,终于“诈”出了实情。

他用的是“以诈破诈”之计。

只不过保成的“诈”为“实”,僧人小孩的“诈”为“虚”。

大凡搞欺诈的无不色厉内荏,表面上盛气凌人,内心却空虚得很,生怕骗局被人揭穿。

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保成不仅没有被假象所蒙蔽,反而紧紧抓住对方内心胆怯的心理特点,以“实诈”的方法,把骗局当众戳穿,显示出他具有过人的断案才干。

曹振镛明褒暗贬阮元
阮元与曹振镛都是清乾隆朝进士,又皆为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元老重臣。

道光朝时,阮元正任云贵总督,他不但学问渊博,精于金石文字,在文人学者、官僚士大夫那里极负时望,而且深得道光的信任与尊重。

曹振镛当时正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也深得道光帝的宠信,但他同阮元面和心不和,时时伺机对阮元进行贬抑排挤。

有一天,道光帝与曹振镛偶然谈及阮元,道光帝问曹振镛说:“阮元很年青时就中进士,入翰林,刚及壮年就升至二晶高官,历任封疆大吏,镇抚一方达30余年,他究竟有些什么超人的才能呢?”曹振镛听后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和颜悦色地说道:“阮元的才能皇上可能尚有所不知,他之所以能得意于仕途,步步高升,原因就在于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学问优长”。

道光帝接着问曹振镛“何以见得阮元学问优长呢?”曹振镛对答说:“阮元现任云贵总督,政务繁忙,百业待兴,若是其它督抚,必会忙得废寝忘食,焦头烂额,决无时间研究学问,但阮元却不然,他每天都在总督衙署与一班文人学士谈文说字,考据古籍,日以继夜,孜孜不倦。

”道光帝听后脸色大变,默默不语。

曹振镛脸上却掠过一丝不易为人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