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注释正文 第八篇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课文原文及注释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课文原文及注释1.序篇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2.正文篇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序注释篇三(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5篇详细解析及欣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详细解析及赏析一、观沧海 (1)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三、次北固山下 (5)四、天净沙.秋思 (7)五、咏雪 (8)六、陈太丘与友期行 (10)七、《论语》十二章 (13)八、诫子书 (17)九、狼 (19)十、穿井得一人 (24)十一、杞人忧天 (25)十二、秋词.其一 (27)十三、夜雨寄北 (29)十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1)十五、潼关 (33)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加尔文《诗篇注释》 125篇

加尔文《诗篇注释》125篇诗篇注释125加尔文由于信徒与恶人一同混杂在这个世界,他们似乎面临生活的一切艰难困苦,先知将他们与耶路撒冷相比,这表明他们有无往而不胜的保障保护着。
如果上帝允许他们遭受恶人的折磨苦待,他劝勉说他们大有盼望。
但他同时也区分了真假以色列人,假冒为善者不能享受这里所论到的属于义人的安全。
上行之诗。
125:1-21.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fe79)。
2.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
1.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
这首诗与上一首的不同在于,圣灵在上一首告诉我们,教会靠着上帝的大能一直得蒙保守,没有任何人的作为;在这一首则教导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教会依然绝对安全,因为她是在上帝战无不胜的大能保护之下。
当用教会象征耶路撒冷圣城时,先知的思路是要鼓励每一个信徒相信,上帝向全体选民所应许的安全是属于他的。
但是为了让人看见教会有形的形象,先知教导说那些在肉身里浑浑噩噩的野蛮人,他们将继续在世上存留。
这样,我们首先应当注意的是,对那些没有凭着信心充分理解上帝在暗中施行保护的人而言,环绕耶路撒冷的群山就是一面镜子,他们会从这面镜子清楚看到,教会也是安然无恙,好像她的四周全是围墙和护拦。
而且,明白我上面所说的很有益处,即每当上帝对他全体百姓说话时,他也是在对每一个特定的人说话。
由于许多应许都普遍扩展到针对全体教会,所以很多人以为这些应许离自己很远很远,以为它们与自己无关。
必须注意这里所定的规则,即无论上帝向教会普遍应许的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将此应用于自己。
诗人用耶路撒冷代表教会绝非无缘无故,因为至圣所与约柜都在那里。
至于对字词的解释,应当注意到第一节中的后两个动词有两种理解。
其一,这两个动词的主语都是耶路撒冷。
其二,前一个动词al lo yimmot指绝不动摇,仅用于说到耶路撒冷时;至于后一个动词yesheb指持久不变,用于指信徒,根据这种观点,数目上有变化,即单数的yesheb代替了复数的yeshbu,这种变化在希伯来人中很常见。
亨利马太诗篇注释

亨利马太诗篇注释马太诗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灵感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传递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本文将对亨利马太诗篇进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太诗篇的基本背景和主题。
马太诗篇是一本由古代先知马太创作的诗集,其中包含了他对生活、信仰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诗篇通过丰富的比喻和隐喻,以及生动的描写和抒情手法,向读者展示了马太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对神圣的崇敬。
接下来,我们将逐段对马太诗篇进行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篇:“黎明的赞美”在这篇诗篇中,马太以美丽的自然景观来表达对神圣的赞美之情。
他描绘了黎明时分大地的宁静和恢弘景象,以及太阳升起时的光芒和温暖。
通过这样的描写,马太传达了他对神圣创造力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第二篇:“信仰的坚持”这篇诗篇中,马太借助比喻和寓言,表达了对于信仰的坚持和执着。
他比喻自己是一棵扎根于岩石上的树,经受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挺立不倒。
通过这个形象,马太告诉读者要对信仰坚定不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不要动摇。
第三篇:“爱的力量”在这篇诗篇中,马太探讨了爱的力量和影响。
他以花朵和雨水为比喻,表达了爱的温暖和宽容。
马太认为,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能够抚平仇恨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篇:“孤独与希望”这篇诗篇中,马太以孤独和绝望为主题,表达了对于生活的困惑和无奈。
他描绘了自己在黑暗中漂泊的形象,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希望的追求和信心。
马太希望通过诗篇来寻找答案和力量,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以上对马太诗篇的注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信仰的力量。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启发,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让我们共同感受马太诗篇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温暖。
七~九年级师生必背61篇古诗文[完整版]
![七~九年级师生必背61篇古诗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2a1d7eeefdc8d376ee325f.png)
七-九年级必背古诗文 61 篇【精品】7-9 年级必背古诗文 61 篇【篇目一】关雎(关关雎鸠)《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1.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4.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5.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6.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7.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8.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9.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0.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11.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2.芼(mào):择取,挑选。
13.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解析】《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高二归去来兮辞课文注释及原文

高二归去来兮辞课文注释及原文1.序篇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2.正文篇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序注释篇三(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加尔文《诗篇注释》 125篇

加尔文《诗篇注释》125篇诗篇注释125加尔文由于信徒与恶人一同混杂在这个世界,他们似乎面临生活的一切艰难困苦,先知将他们与耶路撒冷相比,这表明他们有无往而不胜的保障保护着。
如果上帝允许他们遭受恶人的折磨苦待,他劝勉说他们大有盼望。
但他同时也区分了真假以色列人,假冒为善者不能享受这里所论到的属于义人的安全。
上行之诗。
125:1-21.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fe79)。
2.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
1.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
这首诗与上一首的不同在于,圣灵在上一首告诉我们,教会靠着上帝的大能一直得蒙保守,没有任何人的作为;在这一首则教导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教会依然绝对安全,因为她是在上帝战无不胜的大能保护之下。
当用教会象征耶路撒冷圣城时,先知的思路是要鼓励每一个信徒相信,上帝向全体选民所应许的安全是属于他的。
但是为了让人看见教会有形的形象,先知教导说那些在肉身里浑浑噩噩的野蛮人,他们将继续在世上存留。
这样,我们首先应当注意的是,对那些没有凭着信心充分理解上帝在暗中施行保护的人而言,环绕耶路撒冷的群山就是一面镜子,他们会从这面镜子清楚看到,教会也是安然无恙,好像她的四周全是围墙和护拦。
而且,明白我上面所说的很有益处,即每当上帝对他全体百姓说话时,他也是在对每一个特定的人说话。
由于许多应许都普遍扩展到针对全体教会,所以很多人以为这些应许离自己很远很远,以为它们与自己无关。
必须注意这里所定的规则,即无论上帝向教会普遍应许的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将此应用于自己。
诗人用耶路撒冷代表教会绝非无缘无故,因为至圣所与约柜都在那里。
至于对字词的解释,应当注意到第一节中的后两个动词有两种理解。
其一,这两个动词的主语都是耶路撒冷。
其二,前一个动词al lo yimmot指绝不动摇,仅用于说到耶路撒冷时;至于后一个动词yesheb指持久不变,用于指信徒,根据这种观点,数目上有变化,即单数的yesheb代替了复数的yeshbu,这种变化在希伯来人中很常见。
杜甫诗及注释一杜甫诗及注释(四)

杜甫诗及注释一杜甫诗及注释(四)野老野老篱前江岸回1,柴门不正逐江开2。
渔人网集澄潭下3,贾客船随返照来4。
长路关心悲剑阁5,片云何意傍琴台6。
王师未报收东郡7,城阙秋生画角哀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秋,杜甫49岁[地点] 成都草堂[题解] 诗成后,拈首二字为题,类似无题,这种做法起源于《诗经》。
在唐诗里面,李商隐的诗中尤多。
【注释】1 野老,杜甫自谓。
杜诗中共自称“野老”六次,如“杜陵野老骨欲折”(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回,在这里可能有两层意思。
一可能指杜甫在江岸前回转、徘徊,二是指江岸本身迂回、曲折。
2 柴门不正,可能指门不是朝正南方向的。
逐江,沿着江的走势。
萧注:江岸纡回,而门逐江开,故不正。
3 潭为百花潭。
网集:指渔人一起下网。
下,在此作动词,与下句的“来”对仗,指下网。
本句直说就是,渔人网下、集澄潭。
4 贾(音古),本意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后泛指商人。
返照:夕阳日光西射。
梁元帝萧绎《纂要》:日西落,光返照于东,谓之返景。
黄生:日西落则倒景于东,船自西来,若随之然。
顾注:日暮急于泊船,故随返照而来。
黄、顾之说都有道理。
一般七律每句在第四字处句读,但这两句是上三下四句法,即应念作: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5 杜甫有绝句:“船泊东吴万里船”,可见上句的“贾客船”往往和万里长路相联系。
这里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从上句贾客船的“万里长路”很自然地切换到了回长安的“长路”上来。
《杜诗释地》:“剑阁,即剑阁道。
古栈道名。
在今四川剑阁县大剑山、小剑山之间”。
另外,《水经注》中也有记载:“小剑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涌衢,故谓之剑阁”。
关于剑阁之险,李白有过很好地描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杜甫本人也有诗“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剑门)。
剑门即剑阁。
这句的大意是:北归长安,其路漫漫,想到剑阁险峻难越,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使我感到心中伤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篇》注释正文第八篇
序言——这是第一篇有关大自然的诗歌(见《诗篇》19,29,104篇等),启示上帝在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威严。
这首诗被称为星空之歌是很恰当的。
它证明希伯来语诗人所关注的不但是大自然本身,而是透过大自然看到大自然的上帝。
这首诗又称为“人类尊严的赞歌”。
在诗歌里,诗人站在广阔无边,朗月照耀,星光点缀的穹苍之下,注视上帝在大自然中的手迹,深感惊愕。
在无垠的宇宙之中,他突然意识到人类的渺小。
人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因为作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他在自然界的地位只是略低于上帝;万物都臣服在他的脚下。
怪不得诗人如此感叹人类在宇宙中的尊贵地位,崇扬他创造主的伟大。
本诗展现了“信封结构”这种修辞方式的魅力。
其首句和末句是一样的(第1,9节;参诗103,104篇),中间部分需按这种“信封结构”的理念来解释。
尽管我们不知道本诗的创作背景,但不难想象大卫是在牧羊生活初期的某一个夜里写下这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那时他与羊群单独相处,抬头仰望星空,深感自己作为创造主儿女的尊贵;也可能是他到了晚年,回顾早年生活的欢乐而写下了这首诗。
关于题记,见本书616,629页(《诗篇》序言)。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
用迦特乐器。
1 耶和华我们的主
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
耶和华(Yahweh)。
上帝的名字。
'Elohim(上帝)和
'Adonai(主)是称号,不是名字(见本注释卷一第171,172页)。
主('Adonai)。
见本注释卷一第173页。
两个名称结合在一起说明Yahweh是受造之物的合法主宰。
名。
见诗7:17注释。
本节前半句在第9节重复,作为本诗的结束。
在全地。
诗人对上帝说话,不是把祂当作一个民族的神,而是当做宇宙的主宰。
他以百姓的名义说话,把自己与同胞们联系在一起。
所以他说“我们的”,而不是“我的”(见太6:9)。
当人思考上帝在宇宙中的威严时,就会忘却自己。
彰显(tanah)。
确切的含义不明。
有人认为是指“叙述”。
英文RSV版所译的“吟诵”不符合原文的词义。
七十士译本译为“崇扬”。
意思似乎是宇宙的天体都颂扬上帝的荣耀。
人类在思考上帝创作的尊严时,为什么不赞美祂呢?2 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
婴孩(`olel)。
指男孩或孩子,或像孩子。
吃奶的口(yoneq)。
指吃奶的孩子。
建立了能力。
上帝用那些本来软弱如婴孩的人作为祂的工具来彰显祂的大能,使仇敌闭口无言。
闭口无言(shabath)。
“安息”。
“安息日”即源于该词。
该词在这里的含义是“止息”,“制止”。
仇敌的阴谋被制止了。
耶稣曾引用本节(太21:16)在圣殿应付文士和法利赛人,
为孩子们欢呼和散那辩护。
有的解经者认为本节是全诗的中心句。
他们解释说,渺小的人类只是上帝所创造的婴儿。
上帝赐给他力量来统治这世界。
他实际上只是其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
上帝就是这样赐给他远远超出其他受造之物的尊严和荣耀。
3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本诗反映了诗人在夜间凝视天空,思绪万千。
月亮和星光闪耀。
但没有提太阳。
在夜间凝视星空,也许会比在灿烂的阳光下更能引发人心中强烈的敬畏和惊奇,因为白天的声色会使人分心。
4 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人算什么?“人”,源于希伯来词'enosh,意为“脆弱”。
当人在夜间观察宇宙的广袤,威严和荣耀,思考无垠的太空和无数的天体时,他会感到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人凭肉眼观察就有这样的反应,更何况借助现代望远镜观察天空,并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天文学知识。
世人(ben-'adam)。
可能强调人是用泥土所造的(见创1:26;2:7注释)。
眷顾(paqad)。
其内涵包括具体的内容。
所以这里是指上帝对人类的眷顾和关爱(见创21:1)。
无穷的上帝需要看顾如此庞大的宇宙,为什么还要“眷顾”人类?为什么还要使人类管理地球?只有理解按上帝的形象所创造的人类生命的价值,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而要有这样的理解,就必须先理解救主在十字架上的受死。
“人类的价值只有来到髑髅地才
能明白。
只有在基督十字架的奥秘中,我们才能对人作出评价”(《证言》卷二634,635页)。
上帝在大自然的启示固然重要,但祂对人生的启示更加重要。
规模和大小不是价值的标准。
据说人的肉眼和思维所观察的天空,要比最大功率的望远镜所观察到的更加奇妙。
5 你叫他比天使(或作:上帝)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比天使(me'elohim)。
直译是“比上帝”。
塔古姆译本,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以及来2:7的引言都是“天使”,而不是“上帝”。
但亚居拉译本,辛马库译本和狄奥多田译本等希腊译本,以及武加大译本都译为“上帝”。
据说'Elohim既能指人也能指天使(见出21:6;诗82:1;本注释卷一171页)。
格塞纽把这句译为“你叫他比上帝缺一点”,即“低一点”(见创1:26)。
不论是“比天使”(见《善恶之争》第511页),还是“比上帝”,人比动物都要高贵得多,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女。
然而有限的人类比无限的上帝还是要低得多。
详见来2:7注释。
荣耀尊贵。
身为地球的君王和统治者,人类与宇宙大君上帝的性情有份(见诗29:1;104:1;145:5)。
6-8 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见创1:26,28。
人类是地上的君王,拥有领土和管理的对象。
从被造时起就赋予他的这个主权从来就没有完全丧失。
但是撒但暂时篡夺了这个权
利。
到了末日他被迫要把这个权利交出来(见启11:15;参但7:13,14,18,22,27)。
万物。
见下面的解释(见创1章)。
保罗扩大了“万物”的概念,指出藉着耶稣基督的胜利,人类将重新获得所丧失的主权(来2:6-18)。
靠着基督,人有能力管理自己,管理低等生物,管理好自己的同胞,并共同受基督的管理。
牛羊。
牛羊可用于负重和耕作(创1:26)。
田野的兽。
指野生动物。
现在的许多家畜原来都是野生的。
这些动物被人所驯化,证明上帝使万物“服在他的脚下”。
鸟。
见创1:26;9:2。
鱼。
见创1:26;9:2。
经行海道的。
海洋学显示海底的轮廓,说明海洋动物是有穿行通道的。
9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这是第1节的重复。
思考上帝的威仪和人类作为祂代表的尊严,会产生崇敬之情。
第1和9节形成诗体的“信封结构”,包裹了其中的思想。
2-8节解释了1,9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