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分类汇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古专题-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通用版】(附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古专题-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附答案解析)(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达官显贵.B.洛阳纸贵.C.物以稀为贵.D.春雨贵.如油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
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
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___”。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___”。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A2.B3.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1.“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地位优越。
A.达官显贵:就是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ěn):庄稼成熟。
④本根: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 B征求无已.(停止)C百姓不堪.(忍受) D遂致.亡灭(导致)E惟欲.清净(欲望) 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不重美女珍玩 B不穷兵黩武C以民为本 D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初中语文试卷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初中语文试卷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1-12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1-125(附答案与译文)121焚猪验尸张举,吴①人也,为句章②令。
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
夫家疑之,诉于官。
妻不服。
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
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③之服罪。
(宋·郑克《折狱龟鉴·证匿》)【注释】①吴:三国时的吴国。
②句(gōu)章:古县名,故址在今浙江余姚。
③鞠(jū):审问犯人。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夫家疑.之() B诉.于官()C因放火烧舍.() D积薪.焚之()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句章令A问泉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下例各句中加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一杀之,一活.之。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故自号.曰醉翁也。
C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家疑之,诉于官。
妻不服。
译文:②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译文:五、读过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用简要的话回答出来。
答【参考答案】一、A怀疑。
B控告。
C房屋。
D柴。
二、与例句相同的是C,例句与C项都是动词,做,担任。
A连词,因为。
B介词,向。
D介词,被。
三、与例句不同的是D,乳是名词,乳头。
例句与ABC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活:使……活,不杀。
A名:出名,有名。
B号:取号。
C名:说出。
四、①丈夫家的人对此事感到怀疑,便向官府控告(这个女人),这个女人不承认。
②然后检验男人的尸体,嘴里果然没有灰。
(再来)审问这个女人,(她只好)认罪。
五、示例:对于不能直接判断的事情,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通过别的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译文】张举是吴国人,做句章县的县令。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一)【浙江湖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韩魏公在相为“昼锦堂”①,欧公记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公得之爱赏。
后数日,欧复遣介②,别③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换此本。
”韩再三玩之,无异前者,但于“仕宦”“富贵”后各添一“而”字,文义尤畅。
先子云:“前辈为文,不易如此。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封魏国公。
相:相州。
欧阳修曾为他写《相州昼锦堂记》,首句就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②介:传宾主之言的人。
③别:另外。
◎材料二欧公晚年,尝自窜①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
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选自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注释】①窜:改动。
1.给材料一中“韩再三玩.之”中的“玩”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
()A.玩弄,戏弄 B.观赏,欣赏 C.琢磨,研究2.某同学正想写一篇以“好文章是怎么来的”为论题的议论性文章。
你认为他可以从上面材料提炼出什么观点?为什么?3.请你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推断上面材料中欧阳修“别以本至”“用思甚苦”的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唯有文章烂①日星,气凌②山岳常峥嵘。
贤愚自古皆共尽,突兀空留后世名。
(选自欧阳修《感二子》)【注释】①烂:灿烂,有光芒。
②凌:乘,凌驾。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②。
(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注释】①“修之于身”三句: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进而体现在文章中。
②“是三者”句:指“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
(二)【四川甘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分类汇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一、人物品评篇(一)(2019·达州改编)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①脱粟:吃糙米饭。
②艺:种植。
③曩:从前。
④发:打开。
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2)属吏咸伏谒咸:都(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何陋之有(《陋室铭》)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
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
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
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
”(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期间穿布衣,吃糙米饭,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
(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现在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金子,收缴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二)(2019·江西改编)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________________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B.欲/以为御史大夫C.上默/然惭D.故/特召君耳【解析】C.“上默然惭”的主语是“上”,根据主谓断开的原则,应该是“上/默然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是时殿上皆恐是:这(2)人有言其贤者贤:贤能,有才能(3)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闻:听说(4)季布为河东守为:担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①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季布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
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附参考译文: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多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
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停留了一个月,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
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
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世的深浅了)。
”皇上默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罢了。
”(三)(2019·唐山三模)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③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戾:凶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读书不辍辍:停(2)夜则闭户户:门(3)旧尹莫敢诘问莫:没有谁(4)去官十年去:离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A.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②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B.①追而还之②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C.①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②其真无马邪?(《马说》)D.①犹为立碑颂德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解析】A.介词,在;B.连词,表顺承;C.代词,他/助词,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D.介词,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4.选文第一段表现了张养浩哪些可贵的品质?拾金不昧,勤学苦读。
5.选文第二段记述了张养浩一心为民的两件事,请概括第二件。
严厉惩处危害百姓的杀人犯李虎等人。
附参考译文: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出门,碰到有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张养浩)十岁的时候就不停地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他这样做。
张养浩白天就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暗自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这件事,推荐(他)为东平学正。
等到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
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凶狠,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没有谁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四)(2019·石家庄28中模拟)【甲】曹公出濡须①,作油船,夜渡洲上。
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②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
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
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
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
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乃彻军还。
【乙】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
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丙】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少文高尚不仕,悫年少,问其所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少文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劫相拒十馀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注释:①濡(rú)须:水名,今称运漕河,古代江淮间交通要道。
②馀:同“余”。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悫年十四/挺身与劫相拒/十馀人皆披散/不得入室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弓弩不得妄发妄:随便,任意,随意(2)公宜速去宜:应当,应该(3)曹公语诸将曰语:告诉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①权乃自来②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①权为笺与曹公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①刻石以纪汉功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①问其所志②其正色邪?(《北冥有鱼》)【解析】A.竟然;B.给/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C.用来/因为;D.他/表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