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分类:文言文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附详细答案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2)赖.以示予(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先.天下之忧而忧2.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4.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什么?【答案】1.(1)诚然(2)依靠(3)探求(4)在……之前2.(1)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3.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4.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诚.为清佳”翻译为“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诚”意思是“诚然”。

“赖.以示予”翻译为“多亏请你看了”,“赖”意思是“依靠”。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求”意思是“探求”。

“先.天下之忧而忧”翻译为“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先”意思是“在……之前”。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020-2021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分类:文言文综合题汇编含详细答案

2020-2021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分类:文言文综合题汇编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闰月,权亲攻皖城。

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①危之。

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

”权从之。

蒙荐甘宁升城督。

宁手持练,身缘③城,为士卒先。

既而张辽④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窃:私下里,私自。

②拔:攻下;攻取。

③缘:攀援。

④张辽:曹军将领。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_____)(2)见往事耳(________)(3)权从之(________)(4)闻城已拔(_________)2.下面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B.但当涉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诸将欲作土山将以攻宋D.不能甚固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翻译下面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2)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对……说了解听从听说2.B3.你说你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敌人城防已经修好,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夺取(皖城)。

4.甲文:①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乙文:①吕蒙推荐的甘宁身先士卒,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善荐人才;②“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印证了吕蒙“外援必至”、“不移时可拔”的论断,侧面衬托出他的战略眼光,料事如神。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B.客之美.我者美:美丽C.期.年之后期:满一年D.臣之妻私.臣私:偏爱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马之.千里者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奉命于.危难之间C.皆以.美于徐公徒以.有先生也D.窥镜而.自视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弊”进行类比,能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威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句话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2020-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文言文综合解答题附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文言文综合解答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冑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冑奏:“据法应流④。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擢:提升。

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⑤布:昭示。

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欲.杀之欲:(2)天下无冤狱.狱: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戴胄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1.(1)想,想要(2)诉讼案件2.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3.示例:他(戴胄)是一个勇于进谏、忠诚耿直、秉公执法的人。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欲”是“想,想要”;“狱”是古今异义词,“诉讼案件”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的意思是: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3)诚能如是.(________)(4)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77.B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从而:动词,学习。

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105.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1.D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

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

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1.A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译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

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⑦均为名将。

(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

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

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

②卫指挥佥事:官名。

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④慓悍:矫捷勇猛。

⑤薮泽:湖泽。

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

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

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

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断句有误的一项是()A.又以∕南方多薮泽B.审∕步伐便利C.继光为将∕号令严D.大猷老∕将务持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实是欲界之.仙都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何陋之.有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答案】1.D2.A3.A4.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

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

5.善于治军,果敢、刚毅,战功显赫等(写出两点即得满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刘基《郁离子》)补充注释:①盖:雨具。

②桔槔(jié gāo):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2.把语段(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4.请简述语段(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1.C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3.A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

【解析】1.A狱官/贤士。

B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C 都是担心,忧虑。

D乃,就/代词,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所以,用这些来……。

动,使……惊动,震撼。

忍,使……坚韧。

曾,通“增”,增加。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首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文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启示我们凡事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二、凡事须防患于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因此可以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成语来概括。

【点睛】译文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

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2.(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__________(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__________(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__________(4)不私.于物私:__________(5)今则不然.然: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29.(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1)……的原因(或:“这里表示原因”)(2)痛心、遗憾(3)希望(4)偏爱(5)这样2.(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何全节操而死的人。

(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4.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

②善行,指好的品行。

【解析】1.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

可根据句意理解词义:(1)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

(2)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3)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4)不存私欲。

(5)现在却不这样。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1)悉:全。

(2)亲爱:亲近重用。

3.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文,陛下贞观之初,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直接影响立身成败。

4.考查词语的含义。

“唯善是与”出自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善就是美德。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砥砺名节,不私于物,符合“善”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文: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

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

现在却恰恰相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

太近就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3.(题文)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

(13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名之者谁?名:(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3)杂然而前陈者。

杂:2.(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4.(小题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5.(小题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答案】1.374.(1)取名,命名(2)消散(3)纷繁杂乱3.376.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