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10分钟)
教师或学生小结
(2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问题: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求贤若渴:“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3、相关背景
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2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完成字词解释。
教师质疑
(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探究
(13分钟)
学生小组交流
(5分钟)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引导归纳
诗三首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难点
1、把握意象,进入意境。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法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赏析《短歌行》
一、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向: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诗三首》【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3、4。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主要学习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2、解析: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两句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归园田居》诗歌中,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那种“外膏而实庾”的艺术特色。

学生已经学过《古诗十九首》中《青青园中葵》,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本节课的内容三首诗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因为这篇课文时学生进入高中来第一次接触古诗,所以在本学科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进行。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短歌行》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语句是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特别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句,引用这两句又起什么作用?《归园田居》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三首诗歌。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诗歌进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涉江采芙蓉问题1: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怀人问题2:“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设计(无答案)第七课诗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新课程标准:①朗读文本,培育丰富的诗歌语感。

②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③感觉诗中的感情和内涵,培育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2.高考考纲、考点:①读准要点字音。

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自主收获】一 . 认识作者、作品《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的经典,兼具民间乐府诗的自然朴实和文人诗的雅致圆融,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清朝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用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异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频频言。

”曹操,字孟德,东汉诗人,其诗俊爽刚健,大方悲壮,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汉末建安期间“三曹”(曹操、丕、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大方凄凉的阳刚之气,此即“建安风骨” 。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田园诗创始者,诗风淡泊冲和,亦朴实亦雅致,作品有《喝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等。

二 . 累积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遗谁()整理()大方()...子衿()比如()吹笙()...切合()契阔()吐哺()...羁鸟()守拙()暧暧()....2.联合诗歌,解说句中的加点词。

还顾望旧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契阔谈讌()枉用相存()....但为君故()山不厌高()..【合作研究】1.对《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人以为是写男子想念女子,有人以为是写女子想念男子,你的见解呢?请联合文本,并陈说原因。

2.《短歌行》一诗频频出现一个“忧”字,作者因何而忧?又如何解忧?3.《短歌行》一诗使用了多处典故,诗人想经过这些典故表达什么意思?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教案(2)

《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教材2第13页)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

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

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2.学习鉴赏《短歌行》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

“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

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

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

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