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设计(无答案)第七课诗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新课程标准:①朗读文本,培育丰富的诗歌语感。
②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③感觉诗中的感情和内涵,培育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2.高考考纲、考点:①读准要点字音。
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自主收获】一 . 认识作者、作品《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的经典,兼具民间乐府诗的自然朴实和文人诗的雅致圆融,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清朝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用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异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频频言。
”曹操,字孟德,东汉诗人,其诗俊爽刚健,大方悲壮,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汉末建安期间“三曹”(曹操、丕、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大方凄凉的阳刚之气,此即“建安风骨” 。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田园诗创始者,诗风淡泊冲和,亦朴实亦雅致,作品有《喝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等。
二 . 累积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遗谁()整理()大方()...子衿()比如()吹笙()...切合()契阔()吐哺()...羁鸟()守拙()暧暧()....2.联合诗歌,解说句中的加点词。
还顾望旧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契阔谈讌()枉用相存()....但为君故()山不厌高()..【合作研究】1.对《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人以为是写男子想念女子,有人以为是写女子想念男子,你的见解呢?请联合文本,并陈说原因。
2.《短歌行》一诗频频出现一个“忧”字,作者因何而忧?又如何解忧?3.《短歌行》一诗使用了多处典故,诗人想经过这些典故表达什么意思?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诗三首》学案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3课时。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一、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2.朗读并背诵;3.鉴赏汉、魏、晋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预习检查1.“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意思吗?2. 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代《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诵读课文自由读、齐读课文,读出诗韵与节奏。
四、问题探究(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2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3 体会“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五、课内训练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是()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
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内容感知《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
本诗主要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曹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
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遗(wèi)还顾(huán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èi)掇(duō)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遗:赠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讲课教案

8 诗三首 2 七中马建民7 诗三首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 诗三首 学案 (1)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暧.暧( ) (2)守拙.( ) (3)譬.如( )(4)子衿.( ) (5)沉吟.( ) (6)呦.呦( )(7)掇.弄( ) (8)羁.鸟( ) (9)墟.里( )答案(1)ài (2)zhuō(3)pì(4)jīn (5)yín (6)yōu(7)duō(8)jī(9)x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多芳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兰泽..(2)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绕树三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公吐哺..(5)守拙归园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久在樊笼..(7)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有兰草的沼泽地(2)古式的衣领(3)周,圈(4)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5)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6)比喻官场生活(7)本性、气质2.写出下面通假字及意义契阔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宴”,宴会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而离居(1)同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齐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诗三首
【知识链接】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
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
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
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字词
遗()呦呦()青青子衿()掇()
谈讌()匝()羁鸟()暧暧()
墟()哺育()
2、形近字辨析:
浩:()浩荡慨:()慷慨衿:()青青子衿
皓:()皓首概:()大概矜:()矜持
拙:()守拙
咄:()咄咄逼人
绌:()相形见绌
3、多义词辨析:
【遗】
1、遗留: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愚公移山》)2、赠送,读(wèi):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当】
1、对着,面对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应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处于某个地方或时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二、自主学练,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3、用典是古诗经常使用的手法。
请结合课下注释找出《短歌行》中的几处典故,并体会其作用。
4、《归园田居》可以分为三层,请简单划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层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读:
(一)涉江采芙蓉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二)短歌行
1、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2、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3、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曹操何许人也?)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5、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三)归园田居
1、用8个字从正反两方面概括本诗表达的作者的性情、志趣。
2、思考:“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拓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