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鉴赏(完整电子版)

唐诗宋词鉴赏(完整电子版)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唐诗鉴赏_PPT课件

唐诗鉴赏_PPT课件

2、意象鲜明
元代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 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2、意象鲜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意象鲜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欧阳修《蝶恋花》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精炼浓缩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格律对偶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三、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一)、把握形象
4、情景交融
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 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 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张可久《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 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5、富有理趣
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自觉时代”
建安诗歌 陶渊明田园诗 谢灵运山水诗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诗歌
7、“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
8、“别一样的诗歌形式”——宋词元 曲。
9、封建社会后期的诗歌创作——明清 诗词。
古代诗歌体制流变简表
古体诗 近体诗
四言诗 骚体诗 古风
律诗 绝句 排律
《诗 经》 《离 骚》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杂言诗
人物形象 自然形象 诗人自我形象
(一)、把握形象
1、人物形象:指诗歌中创造的人物形象。 北朝乐府民歌《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37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 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 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38
对前人的继承
《楚辞· 远游》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 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39
主题

抒发不被重用,才能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
40
⑴风格:苍凉悲壮,气势雄浑。 ⑵诗人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 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⑶衬托手法: 以天地、历史衬自己,以燕昭王衬武攸宜。 ⑷含蓄蕴藉,内容丰富。 融现实、历史、自然、心情于一炉,耐人寻 味。 ⑸句式参差,铿锵顿挫。
35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作品选P28)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 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 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36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 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 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 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29
第二节 陈子昂


一、陈子昂的诗论
“初唐四杰”与陈子昂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陈更 彻底。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P191史) 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 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 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 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 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 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 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1 唐代文学绪论、第一章

1 唐代文学绪论、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二、唐文学繁荣的表现: 1.诗、文、小说、词全面发展。诗歌达到最高成 就,散文展开文体文风改革,小说走向成熟,出现 新的文体——词,并焕发光彩。 2.作者众多,名家名篇众多。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三、唐诗发展的分期
南宋严羽《沦浪诗话》依时代先后分唐诗为五个
阶段,后人论唐诗分期,皆追溯于严羽: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初唐四杰”之名的来历及对唐诗革新的贡献 :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 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旧唐书· 杨炯传》)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 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 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 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 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 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 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 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第二节 唐代文学的繁荣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客观原因:经济发达,社会思想文化的开放兼容, 带来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文化环境;盛世士人的进取精 神,带来文学昂扬的风貌;丰富多彩的生活、多种艺 术的相互交融促进,三百多年间包括大繁荣与大破坏 的时代,都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
文学自身的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发展的结果。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近五律的定型
武则天后期,诗坛依然流 行宫廷风貌,在诗艺技巧上有 进一步发展,出现杜审言、宋 之问、沈佺期等重要的宫廷诗 杜审言(648?—708), 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 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 人。初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是 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 甫的祖父。他的诗以浑厚见长, 精于律诗,尤工五律,与同时 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他

唐诗宋词欣赏总论

唐诗宋词欣赏总论

唐诗概论
二、唐诗的四个时期 3 中唐是唐诗的变化期。 韩愈、孟郊一派,主张“不平则鸣”,重视 诗歌的抒情功能,艺术上注重锻炼,好为奇 崛,追求险怪。 白居易、元稹等人继承古乐府精神和杜甫写 实传统,提倡新乐府运动,重视诗歌的政治 功能,诗风通俗浅易。 刘禹锡、柳宗元皆有长年贬谪穷乡僻壤的经 历
冯延巳
总体介绍
1 他的词多写离情别恨,文词清丽而内容较单 薄,抒遣人物内心的哀愁情思,婉约缠绵, • 2 以景见情,兼寓感兴,且语言清新,以白描 见长
•3
冯延巳的词对后代的影响大。
李煜词前期和后期
• 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 • 还不脱“花间”习气。 • 后期——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 禁生涯中,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 王” • • • •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
绪论
第一节 唐代文化发展的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一)、宗教信仰 (二)、社会风气 (三)、考选制度 (四)、士人风气绪论来自第一节 唐代文化发展的背景
【一】宗教信仰 1、佛教最盛 2、道教次之 3、儒教衰微 4、其他宗教活跃
绪论
第一节 唐代文化发展的背景
【二】社会风气 1、贪渎奔竞 2、不严礼教 3、竞侈斗富 4、崇尚胡俗 【三】考选制度
5、恋娼成风 6、喜观牡丹 7、爱饮茶酒
绪论
第一节 唐代文化发展的背景
【四】士人风气 1、漫游 2、入幕 3、读书山林 4、贬谪生活 5、帝王崇尚
绪论
第三节 唐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一、唐诗分期 二、初唐诗坛 三、盛唐诗坛 四、中唐诗坛 五、晚唐诗坛 六、其它文体的发展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主要流派的艺术成就;2、通过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员具有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唐诗宋词的能力,为从事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自学与治学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参考书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编;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

并参考以下书目:1、《中国文学史》(二)(三)游国恩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版2、《中国文学史》(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北京第1版3、《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4、《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6、《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四卷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9、《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1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三、课程内容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的发展状况第一节绪论一、唐诗繁荣的原因(一)客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士人心态)对文学的影响:1、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2、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3、唐代文化繁荣的环境对诗歌的积极影响(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二)唐代士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诗歌鉴赏 第一章 基础篇

诗歌鉴赏   第一章     基础篇

第一章 基础篇 第一节 手法和意象 一 诗歌赏析手法一览表二 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2、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

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

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3、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

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

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带星舀一瓢。

”在这两句诗中,“夜深”、“秋潭水”是实象,“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象。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

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

⎡⎤⎢⎥⎢⎥⎢⎥⎢⎥⎢⎥⎣⎦⎡⎤⎢⎥⎢⎥⎢⎥⎢⎥⎢⎥⎢⎥⎢⎥⎢⎥⎣⎦⎡⎤⎛⎫⎢⎥ ⎪⎝⎭⎢⎥⎢⎥⎢⎥⎢⎥⎛⎫⎢ ⎪⎢ ⎪⎢ ⎪⎢ ⎪ ⎪⎢⎝⎭⎢⎛⎫⎢ ⎪⎢ ⎪⎢ ⎪⎢ ⎪⎢ ⎪⎢ ⎪⎢ ⎪⎢ ⎪⎢⎝⎭⎣⎦伏笔照应渲染衬托结构由景而情由实而虚联想、想像抑扬对比章法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由远而近记叙视觉到听觉议论正侧面白描描写动静艺术手法表达方式点面直接间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借物咏怀⎧⎫⎪⎪⎪⎪⎪⎪⎪⎪⎪⎪⎪⎪⎪⎪⎪⎪⎪⎪⎪⎪⎪⎪⎪⎪⎪⎪⎪⎪⎪⎪⎪⎪⎪⎪⎪⎪⎪⎪⎪⎪⎪⎪⎪⎪⎥⎪⎪⎥⎪⎪⎥⎪⎪⎥⎪⎪⎥⎨⎬⎥⎪⎪⎥⎪⎪⎥⎪⎪⎥⎪⎪⎥⎪⎪⎥⎪⎪⎥⎪⎪⎥⎪⎪⎥⎪⎪⎥⎪⎪⎪⎪⎡⎤⎪⎪⎢⎥⎪⎪⎢⎥⎪⎪⎢⎥⎪⎪⎢⎥⎪⎪⎢⎥⎣⎦⎪⎪⎪⎪⎡⎤⎪⎪⎢⎥⎪⎪⎢⎥⎪⎪⎢⎥⎪⎪⎢⎥⎪⎪⎢⎥⎣⎦⎪⎪⎪⎪⎪⎪⎩⎭比喻夸张对偶对比修辞方法拟人借代通感用典等通俗 简练含蓄 委婉 【语言】清新 明快绮丽 质朴第二节常见诗歌类型第三节诗歌类型代表诗篇一)苦叹调1、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
1
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盛况及原因
❖ 一、唐诗繁荣的表现
❖ 1.诸体皆备
❖ 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数量多
❖ ⑴数量众多
❖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收录共2200余家, 录诗共四万八千余首。
❖ 比从先秦《诗经》到南北朝诗的总和多出两 三倍。
❖ ⑵作家如云,名家辈出
❖ 3.繁荣局面贯穿了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
❖ (1)科举制度促使文学的繁荣
❖ ① “以诗赋取士”影响了整个社会
❖ 有力地刺激了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 文化得到普及,形成了整个社会重视文 学的风尚。
❖ ②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 ③“行卷”、“纳卷”、“温卷”对文
学创作有影响
.
5
❖ ④科举制度造成了漫游之风
❖ 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 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二、初唐四杰的创作特征及其诗歌主张
❖ (一)四杰生平及创作 ❖ 王 勃(650-676) 27岁; ❖ 杨 炯(650-694) 45岁; ❖ 卢照邻(634?-689 ) 56岁; ❖ 骆宾王(623-684?) 62岁。
.
20
四 杰 擅长诗体 代表作
❖5、文学自身的发展
.
7
第二节 唐诗的发展进程
❖ 一、四分法的来历 ❖ 1、南宋:严羽
❖ 诗有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 唐体。
❖ 2、元:杨士弘
❖ 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唐音》中分 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 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
8
❖ 3、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 田园山水诗派: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 建、祖咏、裴迪等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唐诗的兴盛及其原因一、唐诗的兴盛“唐诗晋字汉文章”,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创造了诗歌史的辉煌,与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学宝库的代表样式。

唐代诗歌繁荣的标志有:(一)名家辈出,名作无数唐代具有开宗立派深远影响的大家不下二十人,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有百人之多。

而《全唐诗》收录的诗人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因此范文澜感慨说:“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

”作品方面,清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收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

(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在诗歌流派方面,诞生了上官体、山水田园、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现存的五万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既有边塞战争、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也有仕宦生活、文学艺术家生活的刻画,还有底层人民疾苦等内容的表现,唐代诗歌题材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开拓。

(四)诗体完备,诗艺高超唐代诗歌古体诗、近体律诗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诗歌技艺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境地。

因此有人认为,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写完了。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千口流传,影响深远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之作,唐诗不仅在当时已经是千口流传,万人传诵,而且影响了以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唐诗兴盛的外部原因(一)政治唐朝统一全国后,吸取了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制度和统治手段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对前代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庸调税法、府兵制,隋朝的科举制,都加以继承完善。

在人才选拔上,唐太宗注意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贵族和士族。

这些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社会逐步走向繁荣。

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不及也。

《沧浪诗话》(严羽)唐之取士,先借当时显人之姓名达之王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

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

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云麓漫钞》(赵彦卫)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

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

《寄郑谷》(王贞白)唐代科举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唐代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唐朝统治者对科举的重视,使得进士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唐武后朝之后,影响到了文风的变化。

沈既济指出:“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

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更大的转变。

同时,“行卷”、“纳卷”、“温卷”这些科举考试中的伴随物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创作的文学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送呈当时的社会名流,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

所谓“纳卷”,就是举子到礼部应试(即省试,礼部属尚书省)之前,除了上面所谈的要向当时的社会名流投行卷之外,还必须向礼部交纳习作,即“纳省卷”。

所谓“温卷”,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说:“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

这些做法,客观上对文学创作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政治的清明,使得国力空前强大。

从太宗朝到玄宗朝的开元、天宝时期,在边境地区的战争中,唐朝军队屡屡获胜。

而唐朝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在社会上形成了尚武精神。

士人关心边塞战争,一些人如高适、岑参甚至直接加入军队,经历了边塞战争。

在这种背景下,唐代产生了大量边塞诗。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四首其二(王维)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王维)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岑参)这些诗作充满了阳刚尚武之气,表达了士人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成为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

(二)经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一百多年间,唐代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

据《食货志》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千,绢一匹钱三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唐代诗人们也用他们的如花妙笔,记录了一代繁华。

杜甫《忆昔》有这样的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近,男耕女桑不相失。

扬州是唐代著名的交通枢纽、国际化都市,诗人们对扬州的魅力也情有独钟。

王建《夜看扬州市》这样描写扬州的夜生活:夜市长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徐凝的《忆扬州》则把扬州之美写得如梦如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样一个社会经济背景,大大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1.经济的空前繁荣,大大激发了诗人的自豪感,对形成了唐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具有促进作用,形成唐代诗人浪漫、豪迈的创作风格。

2.经济的发达使得更多的寒庶士人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通过读书改变了身份、命运的士人有不少加入了诗歌创作的队伍。

这不仅使得诗人辈出,而且使得诗歌创作的题材、风格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3.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既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也使诗歌发生了诸多变化。

如自中唐开始诗人的商业意识的增强,市民意识对诗歌题材、风格的影响等。

4.经济的富庶,也使得更多的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诗人或者漫游天下,或者归隐名山,这种生活方式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为唐代的一种时尚潮流,对诗歌创作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文化唐朝实行全方位开放,南北文化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唐诗创作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养分。

1.在与各民族、各国的交往中,唐朝的统治者极重视民族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唐代文化呈现出璀璨多彩的景象。

正是这种健康、开朗的文化心态,使得唐朝充分吸收了境内各民族以及境外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养分,形成了唐朝百花盛开的文化生态状况。

美国汉学家谢弗在其名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列举了唐代文化交流中的大量器物,可以看到唐人在文化上的恢弘气度和超强的消化能力。

印度佛教、龟兹乐、胡旋舞等都在唐朝落地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唐人对这种外来艺术很是喜爱,诗作中屡有描写。

白居易《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蕃语两玲珑。

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2.在对待南北文化的态度上,唐朝的统治者同样重视南北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北方的“质”相互补充,相互激发,达到了文质彬彬,水乳交融的境地。

3.唐代在意识形态上,以儒学为主,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

这种对待不同思想、文化的包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唐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在当时都有充分的发展,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如史学中出现了史学大师刘知几;书法中出现了楷书巨擘颜真卿、柳公权,狂草大师张旭、怀素,行草名家李邕;绘画中出现了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吴道子,张萱,周昉,李思训大家;而雕塑艺术、洞窟艺术也是举世闻名。

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形成了唐代特有的自由浪漫的文化氛围,对诗歌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各种艺术门类的繁荣也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唐诗中有很多描写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诗作。

与音乐有关的作品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听颖师弹琴》(韩愈)与舞蹈有关的作品如《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科举制的推行,激发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诗言志的传统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形态。

三、唐诗兴盛的内部原因从《诗经》时代到汉魏六朝,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无论在诗歌精神的形成上,还是诗歌技巧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全面兴盛准备了条件。

(一)在诗歌精神上,前代诗歌作了多方面探索和开拓。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精神,而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歌精神。

这两大诗歌精神源头,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很好的精神养分。

《诗经》中的雅、颂部分,更多地体现为儒家“诗言志”的文化精神,而国风部分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强烈关注,这种精神气质,经过儒家学者对《诗经》的整理、阐释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唐代诗人中占据主流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价值取向,杜甫、白居易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

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除了受到中原地区儒家文化的影响外,它还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充沛的激情、富于浪漫想象的南方气质。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一些儒家学者对这种文化精神多有贬抑。

唐代浪漫飞扬的文化氛围使得这种浪漫主义精神获得了绝佳的发展环境。

换句话说,楚辞的浪漫主义诗歌精神为唐代诗人充分展示文化创造力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资源。

除了这两大诗歌精神以外,佛教与道家思想也在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结出了第一批鲜美的果实。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其背后有着佛教与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包含的隐逸、逍遥精神乃是佛、道家思想诗歌化的结果。

这种诗歌精神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现实主义诗歌精神和浪漫主义诗歌精神,不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嫡系传人,而且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都在某种程度受到这种诗歌精神的影响。

(二)在诗歌技巧上,前代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为唐诗的全面成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在意境的创造上,前代诗人进行了充分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诗经》中的《蒹葭》、《黍离》、《采薇》等,就创造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令人感慨激赏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