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境论文

合集下载

化工生产安全环境管理论文

化工生产安全环境管理论文

化工生产安全环境管理论文随着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化工生产安全管理愈加重要。

一个好的安全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保护员工和环境免受潜在的危险。

本论文将从整体上分析如何建立良好的化工生产安全环境管理。

首先,一个提高化工生产安全的环境管理方案必须包括对人员、设施、生产过程的全面分析。

准确识别其中的高风险区域,掌握安全风险的来源和特点,以及掌握如何防范和避免发生危险事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然后,建立和加强员工培训是化工生产安全环境管理的重要一环。

针对每个岗位的员工,其接受的培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操作要求进行,保证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与安全规程,确保其在工作中不会出现任何危险事件。

此外,对化工生产设施的管理也是化工生产安全环境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

设施要做到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等各方面的整体管理,保证各项设施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在化工生产环境中,安全防护设备的完备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必须要确保所有关键环节设备具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安全阀、防护网等各种设备,这些设备要确保能够及时反应并防止事故扩散,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进行应急处理。

此外,化工厂必须设定一套完善的危险品存储及管理方案。

化学物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方式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化学品储量过多可能会对环境和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每个工厂都需要确定一个储存和管理危险物品的正式政策,此政策应明确危险物品的数量和储存位置,并应制定明确的程序和标准以保护员工、产品和环境。

最后,一个完美的化工生产环境管理方案需要时时刻刻进行检查和更新。

因为环境和技术的变化都会给化工生产环境带来许多风险,这就强调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检查和更新。

总结起来,化工生产环境管理方案至关重要,应注意严格控制风险因素、为员工提供培训及安全防护设备、制定危险品存储及管理方案、定期检查设备等等。

当然,每个公司的具体实现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基本原则对于任何一家化学工厂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论文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论文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论文》2023-10-26•引言•化工环境保护•化工安全生产•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的关系•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1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研究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02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03本研究旨在为解决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为改善化工行业的发展环境和保障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本研究主要针对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问题展开,包括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然后对化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方法VS02化工环境保护1化工环境问题现状23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处理不当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化工废水排放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气,其中含有有毒有害成分,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化工废气排放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化工固废化工环境保护措施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环境监测对废水、废气、固废等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对废水、废气、固废等进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对化工环境进行监测,掌握环境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03企业自律企业应遵守相关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强自律,承担社会责任。

化工环境政策与法规01国家政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规范化工生产过程,推动绿色发展。

02地方政策各地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化工环境保护的管理。

03化工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概述化工行业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经济增长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化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

为了确保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化工安全和环境保护。

本文旨在讨论化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工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

化工安全化工安全是化工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如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职业病等。

这些安全问题对企业和周围环境都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确保化工行业的安全运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企业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安全流程。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其次,企业应合理规划和设计化工装置,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化工企业还应进行定期的设备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化工行业的安全问题不仅与企业内部有关,还与整个供应链有关。

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中,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化工行业的监管,推行安全标准和规范,并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环境保护化工行业的发展通常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

化工生产过程中释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都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化工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首先,企业应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其次,企业应建立并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确保符合环保法规和标准。

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化工行业的监管。

对违反环保法规和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要求,同时鼓励和支持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

此外,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通过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化工行业的环保工作。

成功案例在化工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论文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策略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论文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策略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论文|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策略论文摘要: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化工工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化工行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特殊性,因此如何处理化学品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文首先分析了化工行业实际生产中的特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了一些化工安全生产和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化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1化工行业生产的特征及普遍问题1.1危险大,污染重化学生产中涉及到很多化学药品,而这些药品要么具有腐蚀性,要么易燃或者易爆,而这些物质存在的种类比较复杂,他们不同种类之间的性质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会面对很多繁琐的问题。

化工行业生产中涉及到的步骤也很多,包括对原料的运输、储存、使用等,在任何一个环节如果管理和操作出现失误或者管理不当都极易发生危险,出现爆炸、火灾、中毒等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导致企业经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除此此外,化工生产的过程会伴随着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的产生,这些“三废”是化工生产的无用物,它的存在会占用空间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三废”中的有害物质也是易燃、易爆或有毒,腐蚀性的,这对于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1.2工艺复杂,设备多样对于化学工业来说,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很多个过程才能完成,每个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到多个单元和多个具有特殊要求的设备和仪器,因此化工生产这个系统工程具有技术高、参数多、流程长、要求严格等特点。

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不能违反规范操作,尤其是两道工序之间的衔接工作要谨慎和小心,除此以外,巡检、记录、偏差校正等工作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化学生产中使用的机器多种多样,大多数的工作环境为高温高压,对与这样的设备使用时不合理操作都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关于化工环保的文章

关于化工环保的文章

关于化工环保的文章标题:化工环保:挑战与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化工行业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在确保化工行业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化工行业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此外,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事故也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环境污染。

然而,化工行业的发展有其必要性。

化工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衣物、食品包装到医疗器械,都离不开化工行业。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即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为此,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需共同努力。

对于企业而言,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是关键。

这包括使用环保原料、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同时,企业应承担起环保责任,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确保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

政府在化工环保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污行为。

此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手段激发企业的环保积极性。

而研究机构在化工环保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需要不断研发新的环保技术和方法,提供给企业以参考和借鉴。

同时,他们也需要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每个人都应认识到化工环保的重要性,并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

煤尘防爆技术目录1 粉尘概念及性质 (1)2 煤尘的来源 (2)3 煤尘爆炸原理 (3)4 煤尘处理技术 (4)5 煤层注水技术 (5)6 湿式打眼法 (6)7 结束语 (7)8参考文献 (8)煤尘防爆技术背景:在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标准中,涉及到粉尘危害及控制的项目较多,如职业危害作业点的划分,职业危害点治理率、达标率、职业危害四项分级,防尘防毒设施设备完好率,以及职业健康监护和现场监督检查等都涉及到粉尘危害点的确定、控制及治理等问题。

要做好上述工作,首先对粉尘要有充分的认识,然后才会有针对性的治理、防护办法,最后才能达到控制或减少因粉尘而导致的职业危害、预防相应的职业病的发生。

摘要: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悬浮粉尘是一种气溶胶,其分散媒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粒子.,飘尘是能够较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浮游粉尘),浮游粉尘在空气中飘浮时间的长短与粉尘的粒径大小有直接关系,粒径10um的粉尘沉降到地面,一般需要4~9h,粒径1um的粉尘需要数十天,粒径0.5um以下的粉尘,可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而不沉降。

煤尘有爆炸性,无烟煤矿采煤工作面的的煤尘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属于无爆炸性煤尘,而烟煤、褐煤煤矿采煤工作面产生的煤尘均属爆炸性粉尘。

煤的炭化程度越低、挥发分越高,煤尘的爆炸性就越强。

正文:1、粉尘性质及其危害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悬浮粉尘是一种气溶胶,其分散媒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粒子.,飘尘是能够较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浮游粉尘),浮游粉尘在空气中飘浮时间的长短与粉尘的粒径大小有直接关系,粒径10um的粉尘沉降到地面,一般需要4~9h,粒径1um的粉尘需要数十天,粒径0.5um以下的粉尘,可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而不沉降。

可见粉尘粒径多在10um以上。

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环境空气中直径5um以下的尘粒是引起尘肺的主要有害粉尘,一些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矿物性粉尘,对人体的致纤维化作用很强,我国煤矿岩巷掘进工作面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都在10%以上,最高可达到80%,多数在30~40%之间。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论文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论文
展望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生产过程中 的环境保护技术;2)化工生产安全事故的预警和应急预案; 3)环境友好型和安全生产技术在化工产业的应用。
对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的建议和思考
建议
加强立法,制定严格的环保和安全生产法规,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监管,推动 企业采用环保和安全生产技术,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023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论文
目 录
• 引言 • 化工产业与环境保护 •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
化工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生产 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 重的影响。
2
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也日益严格。
环境保护法规及其影响
主要环境保护法规
介绍国内外主要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环保法规对化工产业的影响
分析环保法规对化工产业的约束和影响,包括产业布局、技术进步、产品结构调 整等方面的影响。
03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因素
易燃易爆物质
3
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问 题,本文探讨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
通过研究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化 工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水平。
02
为化工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供指导
和借鉴。
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和安全生产政策和标准提供参
04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化工环境保护论文

化工环境保护论文

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工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化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工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当务之急,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一、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化工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各种生产材料,还为其他产业提供了支持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与其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环境问题。

化工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化学废物处理等,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来确保其发展不会对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化工环境污染的问题1. 废水排放化工厂通常需要大量用水,这导致大量废水排放。

废水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的健康。

废水排放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 废气排放在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包括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减少废气排放是化工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之一。

3. 化学废物处理化学废物通常具有高度的毒性和危险性,需要妥善处理,以免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化工企业应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来处理和处置化学废物。

三、化工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1. 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是减少废物和污染的关键。

这包括使用高效的反应器、循环系统以减少废物产生,以及净化废水和废气以降低排放的污染程度。

2. 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应当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保法规,对化工企业的排放行为进行监管。

同时,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罚,确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3. 投资研发创新鼓励化工企业投资研发创新,开发更环保的工艺和产品。

这包括研发更环保的材料,以减少化学废物的产生,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4. 教育与宣传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对化工环境保护的意识。

只有大众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化工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对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和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给脱硫用户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脱硫方法提供了有限的参考。

关键词: 二氧化硫;污染;脱硫
众所周知,SO2对人体健康,植物,纺织品,建筑材料,历史古迹等都具有极其严重的危害性,还能造成“酸雨”现象,使环境酸化,破坏生态环境。

SO2气体主要来源是燃煤,占总排放量的90%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75%。

据国家环境监测部门的统计,1990年排放SO2约1622万t,1995年排放SO2约为2370万t,1998年排放SO2约2091万。

因此SO2引起了污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SO2污染控制的重视,排放量虽有所下降,但我国仍是世界SO2排放量的主要大国,因此采取适当的脱硫方法对解决我国工业脱硫问题和“两控区”建设至关重要。

1 二氧化硫的来源及污染
1.1 二氧化硫的来源
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煤,由于含硫较高,导致产生酸雨污染。

还有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烟气等均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

大气中二氧化硫来源主要以下方面:
1.1.1 煤的燃烧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

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

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1.1.2 其它方面
动植物的腐烂以及其它形成的硫化氢在大气中的继续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还有城市垃圾的燃烧等也会产生二氧化硫。

1.2 二氧化硫的危害
1.2.1 二氧化硫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

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

但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硫仍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

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

二氧化硫浓度为10~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

浓度达
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

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

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和动物产生呼吸困难。

1.2.2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
二氧化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与环境状况及植物种类密切相关。

就植物种类而言,一些植物非常敏感,另一些种类则很不敏感。

二氧化硫主要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内部,导致叶片褪绿和叶脉间出现钞褐色斑块,并逐渐坏死,造成树枝尖端干枯及叶片过早凋落,损害植物的正常生长。

当二氧化硫被植物吸收后,可形成亚硫酸盐,然后再氧化成硫酸盐,变成对植物生长有用的营养物质。

所以,只要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不超过一定限度,并能有充分的时间使亚硫酸盐转化为硫酸盐,那么植物叶片就能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

随着叶片的衰老凋落,所吸收的硫元素也一同落到地上,为土壤所吸收,因而在植物叶枯叶荣的周期变化中,就可不断地将空气中的硫转移到土壤中,这样,在大气与地面中形成了循环,使空气不断得以净化。

1.2.3 酸雨对建筑的危害
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沙浆混凝土墙面经酸雨侵蚀后,出现"白霜",经分析此种白霜就是石膏(硫酸钙) 。

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被人们称之为"黑壳" 效应。

我国雾都重庆"黑壳" 效应相当明显。

天然大理石,俗称汉白玉,三年之后,经酸雨淋洗,完全变色;失去光泽的时间为3至8年。

2 二氧化硫的防治措施
2. 1 燃烧前脱硫
2.1.1 煤炭洗选技术
洗选是除去或减少原煤中所含的硫分、灰分等杂质,并按不同用户对煤质的不同要求实行对路供应。

选煤技术分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三种,目前在我国广泛采用的是物理选煤法。

通过煤炭的洗涤也可以将其中的硫分部分去除,
我国现在的洗煤能力只达到总煤炭产量的2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1.2 煤的气化技术
煤的气化是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 空气或氧和蒸汽) 以一定的流动方式( 移动床、流化床或携带床) 转化成气体。

2.1.3 水煤浆技术
水煤浆技术是7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煤代油的新型燃料。

它是把灰分很低而挥发分很高的煤研磨成微细的煤粉,然后按煤水合理的比例,加入分散剂和稳定剂配置而成,可以象液体燃料一样进行储存、运输和燃烧。

生产水煤浆的原煤,其灰分一般小于8%,硫分小于5% ,因此燃烧时烟尘和SO2 排放都远低于烧原煤。

2.1.4 新型煤加工技术
型煤加工是用煤粉或低品味煤制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形状的煤制品。

型煤的固硫率一般在50% 左右,并可节煤和减少烟尘排放。

2.2 燃烧中脱硫
2.3 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技术
3 结语。

参考文献
[1]张国军, 吴少华, 刘玉强. 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的释放及控制技术电站系统工程2001, ( 9) 9: 20~ 23.
[2]刘志全, 陆永琪. 关于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与探讨环境保护2001, 16( 2) : 8~ 10.
[3]冯凌. 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J ]. 环境工程, 2002, 18 (2) : 15~18.
[4]龚书椿等编著.环境化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谢文彰.李照勇.黄静端广东区域酸雨污染模拟研究[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3).
[6] 张慧明.应用循环流化床洁净燃烧技术控制燃煤工业锅炉SO2污染[ R]2005 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论文集, 北京: 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8]王力,刘泽常.煤的燃前脱硫工艺.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3) 安恩科、魏敦崧.湿法脱硫问题探讨.环境工程,2001(19).
[9]3 All Shawabkeh.Hitoki Matsuda.Msaanobu Hasatanl.Utilization of highly improved fly ash for SOz capture[J].Journal of ChemieM Engineering of Japan.1995,280)t 53—58CsJadwlga Wieckowska.Catalystic and adsorptive desulphurization of gasesD].CatalysisToday,1999(24)1405—465.
[10] MU HaiIin,TONOOKA Y,SAKAMOTO K,et al .DeveIopment of an emission modeI of air poIIutants-SO2 and NOx in China[A]. Proceedings of the 17 th Conference of Energy System,Economic Environment[C]. Tokyo:[s n],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