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论文

合集下载

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论文

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论文

毕业论文课程名称: 环境与化学论文题目: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从很大程度上看,环境问题与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很多的环境污染都源于化学的不合理发展,化学领域的不科学管理。

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生活环境的现状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

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对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问题化学发展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不可否认,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化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所以,化学发展为人类获得很多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的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

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本来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色的污水,黄色的烟尘,五颜六色的废渣和看不见的无色毒物。

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方面,著名的有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特别是伦敦烟雾事件,其致死人数最多。

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

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化学与环境污染论文003

化学与环境污染论文003

化学与环境污染
当今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由化学引起的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克劳斯。

托普弗撰文指出威胁人类十大环境祸患有:
1、土壤遭到破坏;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化学工业污染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人口爆炸、土地退化、贫穷等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的贫民窟里;
8、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层空洞。

以上这些大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关。

此外,还有化石燃料带来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酸雨的危害;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二恶英、赤潮、白色污染等。

所以说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威胁人类的环境祸患。

化学与环境论文

化学与环境论文

当今,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20世纪发现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是2285万多种,是此之前发现的所有化合物总数的41倍强。

但“化学家太谦虚”,20世纪化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可。

1 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归结为化学的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锐减、沙尘暴和煤的燃烧等。

这当然与化学没有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有关系,在最早的化学工艺流程里面,根本没有把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

现在,有些人把化学和化工当成了污染源。

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结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受欢迎,有些化妆品厂家也反复强调本产品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

事实上,这些是对化学的偏见,监测、分析和治理环境的却恰恰是化学家。

2 绿色化学是应对挑战的必然科学不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

化学也如此,为了应对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

2.1 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

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2.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

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篇一: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化学与环境保护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

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

在水体方面,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

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

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水污染及治理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共5篇)

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共5篇)

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共5篇)第一篇: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化学与现代生活》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的自然学科。

也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21世纪,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正在不断向生命、信息、材料等领域渗透或交叉。

化学不是课堂中出现的定理和方程式,也不是只有工业等方面才用得上的东西,它是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

关键词:身边化学生活现代和谐本学期,有幸选修了化工与材料学院王淑波教授的《化学与现代生活》课程。

王教授广博的化学知识加上妙语连珠的课堂讲解,令同学们真正学到了关于化学与现代生活的一系列知识;王教授绚丽的笑容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阳光般的印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的自然学科。

也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21世纪,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正在不断向生命、信息、材料等领域渗透或交叉。

化学不是课堂中出现的定理和方程式,也不是只有工业等方面才用得上的东西,它是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

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如果没有一些化学常识,你也许会饶很多弯路或给自己找来很多不便。

吃药喝水是大家都熟悉的事。

但有些人却想当然,偏要发明用茶冲服药物的方法服药,这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其实不然。

茶里含有一种叫躁酸的物质,它可以与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等物质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这不但影响到药物的疗效,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因此,像胃蛋白酶、富马酸铁等药物就不能以茶服之了。

茶叶里还含有咖啡因、茶碱等成分,它们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所以在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物时不易使用茶水送服。

又比如蒸锅水一例。

在家庭中蒸馒头或小菜的水叫蒸锅水。

这种水不能喝也不能煮饭或烧粥,这是什么原因呢?蒸锅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当水被长时间加热时,硝酸盐的浓度相对地增加,它在受热分解后变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对人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可以使人体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变性,不能再与氧气结合。

化学与环境污染论文 (1)

化学与环境污染论文 (1)

建立绿色化学减少环境污染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

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

“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

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

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1.1 原料选择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

化学与环境结课论文

化学与环境结课论文

化学与环境结课论文姓名化学与环境摘要化学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化学方法来解决的。

关键词环境化学绿色通过课程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化学与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早知道了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解决环境问题。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不可否认,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但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本来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色的污水,黄色的烟尘,五颜六色的废渣和看不见的无色毒物。

课程中老师也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案例例如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并非新生事件,自然界一直都存在这一现象。

所谓沧海变桑田,部分原因就在于水体富营养化。

它使湖泊等先变为沼泽,最后变为草原和森林,但这是一个成千上万年的过程。

如今人类的活动使之变得异常剧烈。

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工业废水和大量城市生活污水特别是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准即行排放,成为当今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重要物质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磷、氮营养盐,成为水中微生物和藻类的营养,使得蓝、绿藻和红藻迅速生长,急剧繁殖。

它们的繁殖、生长、腐败,引起水中氧气大量减少,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窒息死亡。

某些藻类甚至还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使鱼类中毒死亡。

此外,由于死亡藻类分解时会放出一些CH4、H2S等气体,使海水变得腥臭难闻,水质恶化。

化学与环境论文3000字

化学与环境论文3000字

化学与环境论文3000字篇一: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题目:大气污染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学院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酸雨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光化学烟雾及其控制对策结语参考文献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

一:酸雨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环境论文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1]。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 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

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

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 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

例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

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 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

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

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

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近年
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

“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结构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等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2,3]。

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合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

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提高分析监测水平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

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氯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

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工作于199 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O3的测量技术、中国光化学烟雾特征、室内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空气质量模式、汽车尾气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气微量组分源排放、大气氧化能力、大气光化学模拟和模式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在天然水质变化与水污染控制原理、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去除与生物降解和高级化学氧化、水质净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应器、废水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但是,从国际发展趋势和目前水平来衡量,就总体而论,我国环境化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技术上,还是研究思路上大多缺乏独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

在分支学科和研究的内容上发展也不平衡,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在环境化学过程研究中对化学污染物的外观表征研究得较多,而在复合污染的界面反应过程动力学,污染机制及其效应方面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从分子水平上对污染物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虽然建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备的常规分析测试方法,但对于环境样品的形态、结构与中间产物、同族体等的分离与测定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在污染物的现场测试、实时测定等方面尚缺少有效的方法和仪器。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跨世纪的环境化学任重道远。

无论是控制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是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环境化学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环境监测,大气复合污染的化学机制、污染评价与防止对策,水体中复合污染及土壤多介质污染机制研究,有毒化学品生态效应及危险性评价,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污染控制原理,环境修复技术等诸多领域,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分支学科都面临着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环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2]刘静宜等.跨世纪环境化学展望.北京:1998年.
[3]倪哲明等.环境分析化学发展战略研究.环境化学,1992,5(1):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