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论文
环境化学课程论文

CAS No.:2868-37-3
EINECS号:220-690-9
分子式:C5H8O2
分子量:100.11
1.2.4光解作用
光解作用是真正意义上的甲苯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的改变了甲苯的分子结构。污染物的光解速率依赖于许多化学和环境因素,其中主要取决于太阳光的辐射。光解过程一般可分为三类: a.直接光解 b.光敏化反应 c.光氧化反应
1.2.5生物降解作用
生物降解是引起甲苯分解的最重要的环境过程之一。水环境中甲苯的生物降解,依赖于微生物通过酶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微生物降解的特点: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大,代谢速度快。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
从环境化学的角度
指导老师
摘要
关键词
姓名
班级
一.
一.地理生态条件
江西省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土地面积2885121.4亩,可耕地面积407174.5亩,林地面积2078461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5%。总人口30万(2006),其中农业人口17万。
二.经济结构简介
2011年,宜黄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17万元,同比增长21.8%,位居全市第一位。2014年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26个,工业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8亿元,使用面积7500亩。已形成以塑料制品、纸业、汽摩配件、化工、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汞
中文名称:1-四氢萘酮
英文名称:1(2H)-Naphthalenone,3,4-dihydro-
《环境化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论文》

Alliance of environment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Europe, country havesummary and discuss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future of developmentstrategy, and Direction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General, environmental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economics, new technology constantly intervene, requirements are becoming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more clear。
80年代在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才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全球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1990年第4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以来在我国“九五”科技计划、2010年远景规划中明确的大方向。
环境化学研究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可持续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环境科学技术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服务方面,结合各国实际,日益明确,可为我国借鉴,如1996年欧盟题为“创造明天”的第五个科技发展(R&I〕)框架提案中就有比较全面的反映。
它提出了“开发生命世界和生态系统资源”、“创造一个对使用者友好的信息社会”、“促进竞争性的可持续增长”三个主题,又提出工业革新和有中小企业参与等行动计划。
在环境化学有关任务方面,突出了它与健康、农业、食品工业、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的综合研究;强调要了解和预报(区域、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此外,在欧美企业界,在清洁工艺、清洁产品、清洁能源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活动;如1996年第五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上研究了减少污染源,从工艺设计、生产及污染预防问题,提出了`绿色化学’、“无害化学”问题。
环境化学论文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技术王妍(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化学系工业分析与检验09级1班学号2009113040118)摘要: 在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分类及危害的基础上,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富营养化; 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会使大量含氮含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引起藻类和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 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鱼贝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这种由于植物性营养元素大量排入水体, 破坏了水体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称之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具有缓慢、难以逆转的特点[ 1] 。
因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最主要面临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量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严重时发生“水华”,使整个水体生态平衡发生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分类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对水体富营养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最后确定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和富集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大约80%的湖泊富营养化是受磷元素的制约,大约10%的湖泊与氮元素有关, 余下10%的湖泊与其他因素有关。
含有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的污染物主要经过下列途径排入水体[ 2] 。
1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富含氮、磷的有机物。
其中的磷主要来自洗涤剂。
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6统计,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 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 比上年增加6. 6%。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33. 6 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其中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511. 9 万吨, 比上年减少12. 3%;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 7 万吨, 比上年增加5. 0%。
化学与环境论文

摘要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的三方面,而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约占80%-90%。
环境化学即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原理。
就其主要内容而言,环境化学除了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原理(属于环境分析化学的范围)及探讨环境污染和治理技术中的化学、化工原理和化学过程等问题外,需进一步在原子及分子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发生起源、迁移分布、相互反应、转化机制、状态结构的变化、污染效应和最终归宿。
随着环境化学研究的深化,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环境污染,方法原理,环境科学目录摘要 (1)引言 (3)1化学所面临的挑战 (4)1.1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 (4)1.2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 (4)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2 (4)2.1绿色化学的概念 (4)2.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4)2.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3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4.环境概况及解决方法 (5)4.1 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5)4.2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 (6)结论 (8)参考文献 (8)致谢 (9)引言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是研究化学物质,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各种存在形态及特性、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影响的科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环境化学2篇

环境化学2篇【环境化学:理论与实践】环境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环境的组成和变化的科学,它以理论为基础,应用为动力,推动着我们理解并解决环境问题。
尤其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则刻不容缓。
一、环境化学的理论基础环境化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热力学、分析化学和量子化学等。
这些基础理论为解析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比如,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的科学。
由此,可以预测和控制环境中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有害物质的生成,并提高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
再如,化学热力学则揭示了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和变化趋势,从而可以预测和控制污染物的稳定性与转化,设计出高效的环保技术。
二、环境化学的应用环境化学的应用广泛而深入,从农业、医学、工业等诸多领域都有其身影。
环境化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验和技术研究上,它借助于各种化学原理和技术,对环境的污染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环境化学的应用有两大方向,一是对现有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二是开发新的环保技术,如资源回收、污染物治理和生态修复等。
这两个方向虽然任务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化学:未来与挑战】面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化学在未来的道路上,责任重大。
它需要不断发展并改进,以应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环境化学的未来环境化学的未来在于开发出更智能更高效的环保技术。
先进的环保技术能够把理论变为现实,把试验变为生产,把研究变为应用。
比如,使用纳米材料和光催化技术进行水体净化、使用生物技术进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
除此之外,新的环保理念和环境政策,也将成为环境化学发展的新动力。
比如,倡导绿色化学,强调减少和防止污染的生成,而不仅仅是在事后进行治理。
还有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制程设计,将对环境化学产生深远影响。
环境化学课程论文-造纸与生态

生态与造纸摘 要:生态与造纸,一般人看来根本就是两种相互矛盾而不可能同时发展的事物。
通俗地讲就是造纸业的存在必然带来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调,生态的保护必然制约造纸的发展。
然而经过国内外造纸业及相关行业的不懈努力,我们在造纸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倡导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纸业愿望的实现,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来走。
作为造纸专业的一名准毕业生,我们必须明确当前造纸业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生态问题和未来造纸行业的发展方向。
并把这些作为我们大学生涯剩下时间里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
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为造纸技术实现清洁生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才是我们学习《生态化学》这门课之后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生态,造纸,污染现状,污染物,清洁生产生态,一个令人向往的词汇。
它是本意为生物的生活状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1]现如今它也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而更多的是以一个形容词被广泛使用,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等等。
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都殊途同归地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那就是——生态和谐。
造纸,中国的四个发明之一,也是中华名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在滔滔历史长河中,造纸带给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与丰富,还有宝贵的财富。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造纸工业由手工抄造转为机械化和高效化生产,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造纸带来的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煤炭能源的高耗低产,森林资源的毁灭性开发。
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这些问题,但谁也无法阻挡其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三令五申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整改、兼并、取缔一大批中小型造纸企业。
但某些地方政府盲目当地经济发展而包庇、纵容污染企业,使得大量农田被毁、庄稼遭罪、渔业受挫,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和收入来源。
环境化学论文-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环境化学论文-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摘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学科已经成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环境科学的主流与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十年的环境化学发展历程,对环境化学面临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化学;发展与展望;环境化学分析;土壤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该学科是以研究解决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对象,其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
国际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70年代为环境化学的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完善阶段。
1995年,Rowland、Molina和Crutzen 3位科学家因研究氯氟烃(CFCs)损耗平流层臭氧的作用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这标志着环境化学在直面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环境问题,并与众多传统和新兴学科的相互融合渗透中,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并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进步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理论与方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与成熟。
研究尺度则从微观分子水平逐步向局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延伸。
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了环境化学学科在我国的全面发展,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 近二十年国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全球范围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同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化学研究在近20年也有了长足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列入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明确指出“改善生态和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这既表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极大促进了我国环境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
环境化学论文3300字_环境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环境化学论文3300字_环境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环境化学论文3300字(一):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摘要:文章基于OBE理念,结合环境化学课程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环境化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即关注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相互关联,构建持续改进的课程体系,生成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课程,转变课程评价的目标与形式,从而有利于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我国开展已十年有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秉持成果导向(OBE)、以学生为中心(SC)及持续改进(CQI)的理念评价高校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行业。
各高校纷纷开展工程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创新,以此为指导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1]。
哈尔滨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是以化学为依托,对污染环境的三废进行防控和治理。
“环境化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主要阐述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圈及生物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环境污染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专业认证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将认证的理念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常态,不断去探索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实施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如何实现持续改进的质量提升,从而不断地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方法学及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期支撑对毕业要求能力的培养,最终达成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关注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相互关联专业培养目标为专业教育产出(或称教育成果),毕业要求为毕业生的学习产出(或称学习成果),课程(包括所有教学环节)是专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靠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2]。
课程体系按照成果导向的理念要进行反向设计,即课程设计从顶峰成果(培养目标)入手,结合毕业要求,确定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技术王妍(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化学系工业分析与检验09级1班学号28)摘要: 在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分类及危害的基础上,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富营养化; 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会使大量含氮含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引起藻类和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 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鱼贝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这种由于植物性营养元素大量排入水体, 破坏了水体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称之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具有缓慢、难以逆转的特点[ 1] 。
因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最主要面临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量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严重时发生“水华”,使整个水体生态平衡发生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分类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对水体富营养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最后确定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和富集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大约80%的湖泊富营养化是受磷元素的制约,大约10%的湖泊与氮元素有关, 余下10%的湖泊与其他因素有关。
含有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的污染物主要经过下列途径排入水体[ 2] 。
1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富含氮、磷的有机物。
其中的磷主要来自洗涤剂。
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6统计,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 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 比上年增加6. 6%。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33. 6 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其中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511. 9 万吨, 比上年减少12. 3%;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 7 万吨, 比上年增加5. 0%。
可见, 生活污水已逐渐取代工业废水而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最大污染源。
2 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主要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其中钢数量, 但加速了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进程。
有资料报道, 在网箱养鱼时, 每生产1吨鱼, 每年要产生15 kg的磷和1. 037 kg的生化耗氧量(BOD) , 因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5] 。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1 危害人类健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某些物质本身就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如植物营养素氨氮, 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转化为亚硝酸盐, 这是合成/ 三致物质0亚硝胺的前体。
另外, 水环境中某些藻类可释放出剧毒物质, 通过食物链损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
例如, 铜绿微囊藻可释放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消化道炎症的水溶性环式多肽毒素。
1986年12月, 福建省东山县就曾发生过因食用被赤潮污染的菲律宾蛤仔而造成136人中毒、1人死亡的事件。
2 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藻类的过度繁殖, 死亡后藻类有机体被异养微生物分解, 消耗了水中的大量溶解氧, 使水中溶解的氧含量急剧下降。
同时, 由于水面被藻类覆盖, 影响大气的复氧作用,使水中缺氧, 甚至造成厌氧状态。
此外, 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 也会阻塞鱼鳃和贝类的进出水孔, 使之不能进行呼吸而死亡。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 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不同而水面往往呈现出蓝色、红色、棕色和乳白色等, 在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称为"水华", 在海洋中称为"赤潮"。
这些因素将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20世纪以后, 赤潮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 我国渤海1998年、1999 年连续两年发生严重赤潮, 面积达6 500平方千米, 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严重影响海产养殖,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 比1999年增加了13起, 累计面积超过10 000 平方千米。
3 影响水体的利用首先, 由于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密度低, 不易沉降, 需消耗较多的混凝土和液氯, 从而提高成本。
含藻水的pH值偏高, 阻碍铝盐水解聚合物, 不利于混凝剂脱稳。
藻类干扰滤池的运行。
藻类有的长度达100~ 200 Lm, 易在滤网表面形成一层毯状物, 使运行周期缩短, 反冲洗频繁; 易在钢筋混凝土和金属表面附着生长, 产生腐蚀, 给清洗工作带来难度。
其次, 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以及水藻产生的某些有毒的物质, 更增加了制水过程中的技术难度, 既影响制水厂的出水率, 同时也加大了制水成本费用。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技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来源的不确定性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 营养物质去布, 有助于合理地发挥挖掘底泥去除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效益。
底泥疏浚减少了已经积累在表层底泥中的总氮和总磷量, 减少了潜在性内部污染源。
底泥疏浚还可以加深湖泊水体的深度, 增加了湖泊环境容量,最终仍能起到降低湖泊水体营养负荷的作用。
水体深层曝气, 要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 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 经常保持有氧状态, 有利于抑制底泥磷的释放。
注水冲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 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人湖泊, 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 这对控制水华现象, 提高水体透明度等有一定作用, 但营养物绝对量并未减少,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一种手段是换水, 这是针对临江湖泊的方案, 起到江水取代湖水, 以流动的贫营养水代替停滞的富营养水的目的。
五、结语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的今天, 对富营养化成因及控制治理措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对受富营养化污染的水体还没有一套稳定有效的净化控制方法达到水体的优化恢复。
防止富营养化趋势发展, 必须以防为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污染源、污染物特点提出重点整治对策, 同时要加铁、化工、制药造纸、印染等行业的废水中氮和磷的含量都相当高。
近年来, 工业排放的废水逐年递增。
据报道,2003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12. 4亿t。
但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原因, 大部分工业废水只经简单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等水体中, 许多废水中所含的氮、磷等物质也就不断地在水体中累积了下来。
1 化肥、农药的使用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土地收益率, 从1950年到1970年, 农用化肥由不足10 Mt 上升至80 Mt, 估计2030年将达到135M t, 但仅30% ~ 50%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被土壤截留下来的有机物、氮、磷等常因暴雨或刮风进入水体造成外源性富营养化污染。
当其周围生态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坡度大、土壤复种指数大、暴雨或洪水频繁时, 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 3] 。
据资料统计, 农用化肥的全球产量从1950年到1990年, 氮量由不足1000@104 t上升到8 000@104 t。
专家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 500@104 t[4] 。
此外, 为了增加产量, 大量农药、杀虫剂作用于农作物, 有相当大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 随雨水的冲刷流入水体中,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水体环境。
2 渔业养殖目前人工渔业养殖规模集约化, 投喂的高蛋白饵料及鱼虾排泄物等这些营养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这种人工渔业养殖既给经营者带来利益, 同时给他们带来损失,原因在于: 随着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增加, 藻类物质的大量繁殖, 水体中的溶解氧就会大量的减少, 影响鱼虾生长,爆发鱼病。
近几年, 淡水养殖业已由池塘转向湖泊、水库等大水面, 并将池塘精养高产技术与大水面优越的生态条件相结合发展/ 三网0养殖, 虽然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和除难度高。
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
目前, 我国采取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3 消减外源来自各种污染源的营养负荷的增加会使水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急剧增高, 导致藻类爆发、溶氧耗尽等富营养化症状, 因此, 外源的削减与控制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先决条件。
削减营养负荷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废水分流以减少营养物质的入湖量; 生产无磷洗涤剂以降低磷的入湖负荷; 使用化学方法或生物技术进行废水脱磷; 利用稳定塘、人工或自然湿地等进行非点源营养物质的截流; 湖水稀释; 应用生态技术改变常规农业种植方法[ 6] 。
4 建立植物净化系统凤眼莲、灯心草、知风草、鸭拓草、水翁、空心菜等都是对氮、磷高吸收的植物,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种植这些植物, 均会不同程度的收到对水的净化效果。
在植物选种上应使净化系统具有合理的物种多样性, 从而更容易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并减少病虫害。
同时, 为美化环境、降低投资,采用本地种植也是首选之策。
这些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然后将其收割而被运移出水生生态系统以后, 大量的营养物质也随之从水体中输出。
目前, 利用植物净化污水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植物被投入植物净化水的绿色环保工程[ 7] 。
4 投加细菌细菌不仅可以分解有机物, 而且可以作为浮游动物的食物。
细菌在藻类不足或可食性藻类短缺时, 起到稳定维持浮游动物食物网的作用, 防止因食物不足而引起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的情况。
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以下2种。
( 1) 投加PSB(光合细菌)。
这种方法目前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应用较多, 即通过定期向水中投加光合细菌来净化水体。
( 2) PBB法。
该法属原位物理、生物、生化修复技术,主要是向水体中增氧并定期接种有净水作用的复合微生物。
PBB法可以有效去除硝酸盐, 这主要是通过有益微生物、藻类、水草等的吸附, 在底泥深处厌氧环境下将硝酸盐转化成气态氮[ 8]。
5 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有底泥疏浚、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
底泥疏浚对改善那些底泥营养物质含量高的水体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需注意地点和深度。
因为水体深层底泥中的可溶性磷以及氨氮可能反而高于表层底泥, 当挖掘表层底泥后, 正好暴露出深层底泥高含量的可溶性磷和氨氮,使更多的磷和氮从底泥中释放出来,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所以, 事先查清底泥营养物质在纵向剖面的形态分强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生才, 陈伟民. 水体富营养化的渐进性和灾难性[ J]. 灾害学, 2004 ( 19): 13 - 1.[ 2] 袁志宇, 赵斐然. 水体富营养化及生物学控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57( 3): 57- 59. [ 3] 谢有奎, 俞栋, 高殿森, 等.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成因及防治[ 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4 ( 3): 27 - 29.[ 4] 钱大富.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 2): 28- 30.[ 5] 王桂芹.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2): 116- 118. [ 6] 汤卫华, 宋虎堂, 范志华.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8 ( 2): 52 - 54.[ 7] 饶钦止. 东湖浮游植物的演变和富营养化问题[ J]. 水生生物集刊, 1980 ( 7): 1 - 17.[ 8] 聂发挥, 李田, 吴晓芙, 等. 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J].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2 ( 18): 11 - 15.[1]吴生才, 水体富营养化的渐进性和灾难性.灾害学, 2004. 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