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论文
《环境化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论文》

Alliance of environment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Europe, country havesummary and discuss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future of developmentstrategy, and Direction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General, environmental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economics, new technology constantly intervene, requirements are becoming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more clear。
80年代在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才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全球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1990年第4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以来在我国“九五”科技计划、2010年远景规划中明确的大方向。
环境化学研究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可持续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环境科学技术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服务方面,结合各国实际,日益明确,可为我国借鉴,如1996年欧盟题为“创造明天”的第五个科技发展(R&I〕)框架提案中就有比较全面的反映。
它提出了“开发生命世界和生态系统资源”、“创造一个对使用者友好的信息社会”、“促进竞争性的可持续增长”三个主题,又提出工业革新和有中小企业参与等行动计划。
在环境化学有关任务方面,突出了它与健康、农业、食品工业、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的综合研究;强调要了解和预报(区域、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此外,在欧美企业界,在清洁工艺、清洁产品、清洁能源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活动;如1996年第五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上研究了减少污染源,从工艺设计、生产及污染预防问题,提出了`绿色化学’、“无害化学”问题。
环境化学论文——重金属迁移转化

重金属是指密度在4.0以上的约60种元素或密度在5.0以上的45种元素。砷、硒是非金属元素,但是它们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类似,所以也将砷、硒列入重金属范畴内。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钒等污染物。
2.1.1.1不同工矿企业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工业过程中广泛使用重金属元素,工矿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使得它们周围的土壤容易富集高含量的有毒重金属。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中也含有重金属,并最终通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水洗等,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固体废弃物也可以通过风的传播而使污染范围扩大。
2.1.2土壤中重金属危害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旦污染就很难消除,而且会通过生物链条传递下去,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重金属进入植物并且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毒害症状,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及失绿等现象,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壤污染还会影响生长在其上面的农作物的品质,如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等,还会在农作物体内造成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污染,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土壤中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且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是主要的致癌元凶之一。
2.1.1.3交通运输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交通运输产生的重金属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汽车尾气、轮胎和机械部件磨损污染物、燃料油、润滑油的泄漏及机动车运载货物导致的扬尘,污染元素则主要为Pb、Cu、Zn等元素。它们一般以道路为中心成条带状分布,强度因距离公路、铁路、城市以及交通量的大小有明显的差异。
环境化学课程论文-造纸与生态

生态与造纸摘 要:生态与造纸,一般人看来根本就是两种相互矛盾而不可能同时发展的事物。
通俗地讲就是造纸业的存在必然带来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调,生态的保护必然制约造纸的发展。
然而经过国内外造纸业及相关行业的不懈努力,我们在造纸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倡导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纸业愿望的实现,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来走。
作为造纸专业的一名准毕业生,我们必须明确当前造纸业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生态问题和未来造纸行业的发展方向。
并把这些作为我们大学生涯剩下时间里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
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为造纸技术实现清洁生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才是我们学习《生态化学》这门课之后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生态,造纸,污染现状,污染物,清洁生产生态,一个令人向往的词汇。
它是本意为生物的生活状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1]现如今它也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而更多的是以一个形容词被广泛使用,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等等。
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都殊途同归地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那就是——生态和谐。
造纸,中国的四个发明之一,也是中华名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在滔滔历史长河中,造纸带给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与丰富,还有宝贵的财富。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造纸工业由手工抄造转为机械化和高效化生产,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造纸带来的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煤炭能源的高耗低产,森林资源的毁灭性开发。
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这些问题,但谁也无法阻挡其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三令五申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整改、兼并、取缔一大批中小型造纸企业。
但某些地方政府盲目当地经济发展而包庇、纵容污染企业,使得大量农田被毁、庄稼遭罪、渔业受挫,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和收入来源。
环境化学论文-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环境化学论文-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摘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学科已经成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环境科学的主流与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十年的环境化学发展历程,对环境化学面临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化学;发展与展望;环境化学分析;土壤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该学科是以研究解决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对象,其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
国际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70年代为环境化学的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完善阶段。
1995年,Rowland、Molina和Crutzen 3位科学家因研究氯氟烃(CFCs)损耗平流层臭氧的作用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这标志着环境化学在直面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环境问题,并与众多传统和新兴学科的相互融合渗透中,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并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进步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理论与方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与成熟。
研究尺度则从微观分子水平逐步向局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延伸。
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了环境化学学科在我国的全面发展,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 近二十年国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全球范围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同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化学研究在近20年也有了长足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列入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明确指出“改善生态和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这既表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极大促进了我国环境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
环境化学论文3300字_环境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环境化学论文3300字_环境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环境化学论文3300字(一):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摘要:文章基于OBE理念,结合环境化学课程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环境化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即关注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相互关联,构建持续改进的课程体系,生成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课程,转变课程评价的目标与形式,从而有利于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我国开展已十年有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秉持成果导向(OBE)、以学生为中心(SC)及持续改进(CQI)的理念评价高校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行业。
各高校纷纷开展工程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创新,以此为指导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1]。
哈尔滨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是以化学为依托,对污染环境的三废进行防控和治理。
“环境化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主要阐述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圈及生物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环境污染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专业认证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将认证的理念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常态,不断去探索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实施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如何实现持续改进的质量提升,从而不断地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方法学及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期支撑对毕业要求能力的培养,最终达成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关注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相互关联专业培养目标为专业教育产出(或称教育成果),毕业要求为毕业生的学习产出(或称学习成果),课程(包括所有教学环节)是专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靠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2]。
课程体系按照成果导向的理念要进行反向设计,即课程设计从顶峰成果(培养目标)入手,结合毕业要求,确定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
环境化学论文之含卤有机污染物与臭氧层破坏

环境化学论文之含卤有机污染物与臭氧层的破坏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摘要:一、含卤有机物的简介二、臭氧层破坏的危害三、含卤有机物对臭氧层的破坏机理四、臭氧层的保护一、含卤有机污染物的简介卤代污染物又称卤代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全氟或部分氟代化合物( PFCs) 、氯代有机物 ( COCs) 和溴代有机物( BOCs) ,常作为原料、溶剂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卤代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强、难生物降解的特点。
虽然有机卤代物常作为原材料、中间体、溶剂等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作用显著。
然而,许多有机卤代物随意或不可避免地排放到环境中,对臭氧层、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二、臭氧层破坏的危害(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它能增强交感肾上腺机能,提高免疫能力,促进磷钙代谢,增强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抵抗力。
但是长期反复照射过量紫外线将引起细胞内的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能力减弱,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弹性组织变性、角质化以至皮肤癌变,诱发眼球晶体发生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臭氧层耗减,对某些农作物的研究表明,紫外线UV-B辐射增加会引起某些植物物种和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影响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能力,造成植物获取的营养成份减少,生长速度减慢。
(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发现阳光中的UV-B辐射对鱼、虾、蟹、两栖动物和其它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都有危害作用,最严重的影响是繁殖力下降和幼体发育不全。
即使在现有的水平下、浮游植物和动物也已经受到了紫外线的损害。
紫外线B的照射量很少量的增加就会导致海洋生物的显著减少。
尽管已有确凿的证据证明UV-B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是有害的,但目前还只能对其潜在危害进行粗略的估计。
三、含卤有机物对臭氧层的破坏机理(1)氟利昂氟利昂是含氟氯饱和烃类的总称.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阐明了氟利昂影响臭氧层厚度的机理.以CCl2F2为例:CCl2F2+hν→CF2Cl?+Cl光解产生的Cl原子与臭氧发生作用,使臭氧遭到破坏。
环境化学教改实践论文

环境化学教改实践初探摘要:环境化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在环境介质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并提出控制和治理的化学方法和原理。
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处。
但当前的教学仍存在一定缺陷,文章从教学观念、理论课堂、实验课堂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环境化学的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改革环境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在环境介质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并提出控制和治理的化学方法和原理。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环境问题从而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发展要选择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因此环境化学的主题必定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处,而高校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
因此,环境化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能够提高大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所获成果并不尽如人意,政策仍然停留在理论观点阶段而没有在基础教育层次上切实落实。
作为较高层次的高校素质教育,环境化学的教学模式必须深化改革来满足素质教育的特征。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三种观念:(1)教师的观念,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传授者,而在素质教育中应作为指导者;(2)学生的观念,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3)教学观念,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学生主观的接受和习得。
为了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课本内容的精髓所在,掌握学习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需要精心设计环境化学的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1]。
能共成功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就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仅在学习上,更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因此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传授给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锻炼其思维活跃性和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科内涵的科学精神,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励创新精神。
化学与环境论文3000字

化学与环境论文3000字篇一: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题目:大气污染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学院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酸雨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光化学烟雾及其控制对策结语参考文献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
一:酸雨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QSAR模型的建立课程名称:环境化学任课教师姓名:黄莺研究生姓名:程成学号: 2012021077 年级: 2012级专业:环境科学任课教师评分:年月日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QSAR模型的建立程成(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多环芳烃(PAHs) 是一类重要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 研究其环境化学行为了解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的基础。
本文对多环芳烃的来源、性质、存在形态、分布、转化规律及其危害进行回顾和综述,并建立QSAR模型。
为以后的有机物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环芳烃,QSAREnvironmental Chemical Behavior of PAHs and theEstablishment of QSAR ModelChengche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Abstract: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an important class of global organic pollutants, to study environmental chemical behavior to understand them in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s also the basis for pollution control. Sources of PAHs nature of existence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hazard review and synthesi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SAR model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organic pollution governance.Key word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QSAR引言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 简称PAHs ) 就是一类重要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Reilley K A,1996)。
PAHs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链状、角状或串状排列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质不完全燃烧或高温裂解的副产品。
由于其难降解、强迁移能力、难溶于水、对脂肪的强亲和力等特点, 决定了它们极难控制, 已经或者即将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Zedeek M S,1980)。
目前, 国内外有关土壤PAHs 污染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与测试、迁移转化、生物修复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Fisher J A,1997)。
本文对多环芳烃的来源、存在形态、分配、转化规律及其危害进行回顾和综述,并建立多环芳烃的QSAR模型。
旨在为以后的有机物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多环芳烃1.1 来源多环芳烃大多是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木材、天然气、汽油、重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纸张、作物秸秆、烟草等含碳氢化合物的物质经不完全燃烧或在还原性气氛中经热分解而生成的。
具体可以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
1.1.1 天然源自然环境中PAHs含量极微, 陆地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森林、草原的天然火灾, 以及火山活动, 构成了PAHs的天然本底值(赵云英,1998)。
天然的PAHs 可以促进藻类和某些高等植物(如烟草、黑麦和胡萝卜)的生长。
据此推断, 天然PAHs 可能扮演内源植物和激素的角色。
1.1.2 人为源环境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源。
水体中PAHs主要源于煤焦油、沥青、页岩油、碳墨、废物及各种工业矿物油的渗漏。
它们以城市污水、工业废弃物、大气降尘和地表径流的形式及途径进入水体之中。
其中, 由燃烧而来的PAHs主要通过大气和河流两种途径输入海洋;不完全燃烧排放物进入海岸上空, 经雨水和颗粒物沉降转移到海洋中;其次, 石油开采、工农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向海洋排放、海上船舶泄漏等, 均能使PAHs进入水环境中。
PAHs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因此会强烈地分配到非水相中, 吸附于颗粒物上。
每年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向地球上各种环境系统中释放的PAHs有成干上万吨, 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有研究表明(张枝焕,2011)农业用地(林地、果园、农田)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或部分来源于土壤母岩中的有机质),而城区、交通干线附近及工矿企业附近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其中城市公园绿地、居民区表层土壤中煤的燃烧产物所占比例较大,二环路以内及交通干线附近表层土壤中PAHs 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或混合来源。
杨清书等认为(2003)珠江虎门潮汐水道河口水体中PAHs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高温燃烧和汽车排放。
1.2性质1.2.1 物理性质多环芳烃大部分是无色或淡黄色的结晶,个别具深色,熔点及沸点较高,蒸气压很小,大多不溶于水,易溶于苯类芳香性溶剂中,微溶于其他有机溶剂中,辛醇-水分配系数比较高。
多环芳烃大多具有大的共扼体系,因此其溶液具有一定荧光。
一般说来,随多环芳烃分子量的增加,熔沸点升高,蒸气压减小。
多环芳烃的颜色、荧光性和溶解性主要与多环芳烃的共扼体系和分子苯环的排列方式有关。
随p电子数的增多和p电子离域性的增强,颜色加深、荧光性增强,紫外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也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对直线状的多环芳烃,苯环数增多,辛醇-水分配系数增加,对苯环数相同的多环芳烃,苯环结构越“团簇”辛醇-水分配系数越大。
1.2.2 化学性质多环芳烃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
多环芳烃最突出的特性是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性。
当PAHs与NO2、OH、NH2等发生作用时,会生成致癌性更强的PAHs衍生物。
当它们发生反应时,趋向保留它们的共扼环状系,一般多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形成衍生物并代谢为最终致癌物的活泼形式。
其基本单元是苯环,但化学性质与苯并不完全相似。
分为以下几类:⑴具有稠合多苯结构的化合物如三亚苯、二苯并[e,i]芘、四苯并[a,c,h,j]葱等,与苯有相似的化学稳定性,说明:电子在这些多环芳烃中的分布是和苯类似的。
如图1所示:图1 π电子分布与苯类似的多环芳烃⑵呈直线排列的多环芳烃如蕙、丁省、戊省等,比苯的化学性质活泼得多。
其反应活性随环的增加而变强,环数达到7个的庚省,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几乎无法获得纯品。
这种多环芳烃进行化学反应的特点,是常在相当于蕙的中间一个苯环的相对碳位(简称中蕙位)上发生。
如图2所示:图2直线状多环芳烃⑶呈角状排列的多环芳烃如菲、苯并[a]慈、蔡并[2,3-a]蕙、蕙并,[2,3-a]蕙等,其化学活性一般比相应的直线排列的异构体小。
在加合反应中,通常在相当于菲的中间的双键部位,即菲的9,10键(简称中菲键)上进行。
π电子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中菲键上,因此中菲键的化学性质非常接近于烯键。
角状多环芳烃含有4个以上环的,除了较活泼的中菲键外,还常含有直线多环芳烃类似的活泼对位——中慈位,如苯并[a]葱的8,15位。
但活泼程度比相应的直线状异构体低,基本上也是随环数的增多而增强。
如图3所示:图3 角状排列的多环芳烃⑷结构更复杂的稠环烃如苯并[a]花、二苯并[a,i]芘等,具有活泼的中菲键,但没有活泼的对位。
这类多环芳烃中具有致癌性的不少,如苯并[a]花是致癌性最强的多环芳烃。
它们的结构如图4所示:图4 复杂多环芳烃(“*”表示中菲键)1.3存在形态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如大气、水体、土壤、作物和食品中。
目前已知的多环芳烃约有200多种。
大气中PAHs以气、固两种形式存在,其中分子量小的2环~3环PAHs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4环PAHs在气态、颗粒态中的分配基本相同, 5环~7环的大分子量PAHs 则绝大部分以颗粒态形式存在(沈学优,`1999)。
我国主要城市大气中的BaP的含量较高。
北京工业区BaP含量为11. 45μg/1000m3,太原工业区高达36. 7μg/1000m3(岳敏,2003)。
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可呈三种状态:吸附在悬浮性固体上;溶解于水;呈乳化状态。
已知的地表水中的多环芳烃有20余种。
地下水和海水中也检测到多环芳烃。
厦门大学的张军(2003)等研究了九龙江口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表明能检测到的多环芳烃总浓度最高达270.53ng/g(干质量)。
土壤中PAHs主要与土壤的有机质呈现吸持状态。
PAHs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种土壤与土壤水的分配过程,在吸附过程中,土壤表面与PAHs的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其作用范围紧靠固体表面的化学力(如共价键、疏水键、氢桥、空间位阻和定向效应);②作用距离较远的静电和范德华引力。
浓度一般在103μg/kg~104μg/kg 范围内,而城郊土壤中PAHs的浓度更高,达104μg/kg~106μg/kg。
土壤的污染必然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蔬菜中BaP的含量以叶类蔬菜最多,根菜类和果实类蔬菜则次之(董瑞斌, 1999)。
1.4 分布1.4.1 大气中多环芳烃在大气气相和颗粒相间的分布以及各种气象条件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此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全世界每年通过大气排放的PA}毛s约为几十万吨,主要以吸附在颗粒物和气相的形式存在。
李军等(2004)认为广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与Chicago相当,比英国的部分城市和香港要严重。
大气中多环芳烃主要以气相形式存在,占大气总多环芳烃年平均的9215%,在夏季高于冬季。
气态多环芳烃主要成分是的芴、菲、蒽等低环数化合物,其中菲占了总含量的60%以上;颗粒态多环芳烃是以高环数的化合物主,各化合物所占的比重相当,无绝对优势。
各化合物存在形态有所差异,2+3环的主要以气态存在,5+6环的则主要以颗粒态存在,4环的化合物以两种形态共存。
气态多环芳烃在夏季达到高值,冬季降为低值;而颗粒态与其相反,夏季低值,冬季达到高值。
兰州市大气飘尘中PAHs质量浓度平均为2.0μg/m3,其中BaP为59.9ng/m3,超过国家规定的大气质量标准(10ng/m3)。
在调查区的4个功能区中,PAHs污染程度依次为:西固化工区>商业居民区>交通要道区>郊区(彭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