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 中国佛寺建筑

合集下载

[精品]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精品]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精品]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佛寺殿堂是寺庙建筑中最重要、最高贵的部分,它们通常被称为殿堂。

佛教的传入使得寺庙建筑有了自己的特点,佛殿是寺庙建筑的重点和核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殿包括了许多的构建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配殿:配殿是佛殿的附属建筑物,一般位于佛殿的前方,后面和周围,有的佛殿配殿数目很多,而有的灵位和神像会单独建立一座配殿,如菩萨、祖师、罗汉等等。

2. 诸佛殿:诸佛殿是佛殿里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放置的都是佛教中的诸位佛菩萨神像,只有高僧才可以进入,并且仅用于供奉诸佛的神位。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部分,一般是寺庙的主殿,里面主放的是大雄宝殿的神像(通常是释迦牟尼像),有时也可以在这里放置阿弥陀佛像及其他的重要佛像。

4. 罗汉殿:罗汉殿位于佛殿的左侧,是一个专为罗汉菩萨设立的场所。

它们包括罗汉道场殿、罗汉殿、和罗汉洞。

5. 讲经楼:讲经楼建在正殿前面,专门用于讲经教义,也是佛教教义的传播所在。

以上就是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通过这些殿堂,人们可以感受
到佛教文化的魅力,可以学习到佛教的教义,也可以感受到佛教的神秘和清静。

佛教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引领中国文明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

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

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

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佛寺大门称为“山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

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

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

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

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寺庙基本布局图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z?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各位朋友都去参观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到寺庙烧香礼佛都见到一些雄伟庄严的殿堂。

下面小编给大家浅谈一下清式殿堂的构造。

殿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台基、墙体、屋面(自梁以上为屋顶、地以上为屋身、地以下为台基)。

一、台基基本造型和类型为直方形和须弥座及带栏板柱子的台基形式,一般台基的高度保持在檐柱的1/4--1/5,台基的宽度与屋檐深处的长度的比例为2/3(自柱中起算)。

须弥座形式的台基是宫殿及寺庙建筑台基的常见形式其中有待雕刻或者素描无雕刻的,带角柱的与不带角柱的。

台基材质也分为(1)全部用砖砌成,砖料为城砖或条砖这种多用于民居或佛座等基座。

(2)全部用石材砌成,多用于官式建筑。

(3)使用不同的材料,如阶条用石料,其余用砖砌成。

砖石混合是最为常见。

二、墙体地面以上由木柱、部分梁架、斗拱、门窗和砖墙组成。

中国古建的墙体在结构作用方面与西方截然不同,西方古建筑的主体受力体系多以砖石结构为主,而中国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墙体作为维护结构,素有“墙倒屋不倒”的特征和优点。

墙体分为前檐、后檐、山墙3部分,墙体一般是包柱而砌,按柱轴线分为里包金和外包金。

前檐墙一般只在窗下做矮墙,也称为槛墙。

墙高按檐柱高的1/3。

后檐墙有两种做法:一是将墙体只砌到檐枋下皮,让后檐枋木、梁头暴露在外,这种墙体称为“露檐出”二是将墙体一直砌到屋顶,将后檐枋木等封护在内,这种做法称为“封护檐”山墙的做法在庑殿顶和歇山顶多采用“露檐出”的做法,多用淌白墙也可采用糙砖抹灰刷红浆。

三、屋顶屋顶类型可区分为屋檐层数、屋顶种类、瓦面材质和屋脊形式。

按屋顶种类分为:庑殿屋顶、歇山屋顶、硬山屋顶、悬山屋顶、攒尖屋顶。

按檐口层数可分为:单檐屋顶及重檐屋顶。

按瓦面材质可分为:琉璃瓦屋顶、布瓦屋顶、小青瓦屋顶等。

按屋脊形式可分为:尖顶式屋顶和卷棚式屋顶。

寺庙一般大型建筑多为歇山屋顶,歇山屋顶具有造型优美、姿态活泼、适应环境等特点是园林建筑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屋顶形式,歇山屋顶也是一种四坡形屋面,由四个坡面,九条屋脊(1正脊、4垂脊、4戗脊)故也称为“九脊殿”时间有限,小编先初步讲解下,感谢大家观看!。

寺庙建筑设计:中国寺庙设计的建筑布局

寺庙建筑设计:中国寺庙设计的建筑布局

寺庙建筑设计:中国寺庙设计的建筑布局
——(湖北中柱古建有限公司)汉传佛寺标准建筑的式样,实际上大同小异。

一般来看,佛寺建筑受到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礼制的影响,每个佛寺都遵守礼制。

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全寺以中轴线贯穿整个佛寺,主要建筑都安排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两旁对称;一进山门是天王殿,二进建有塔院、大雄宝殿、后殿、后楼、左钟楼、右鼓楼,左右排房为僧尼从事佛教活动之场所。

然后在其间穿插建立牌坊、香炉、种种的门制以及回廊等。

在一座佛寺中包括的殿宇房屋等内容计有:总门、山门、二门、前殿、中佛殿、大雄宝殿、法堂、浴室、客堂、僧舍、大斋堂、讲经堂、大礼堂、墓塔、牌坊、阙门、禅堂、法堂、照堂、厢房、钟鼓楼、大佛阁、藏经阁、方丈院、亭、台、碑楼、焚帛炉、香炉、放生池、莲池、影壁、塔、经幢等。

根据佛寺之大小以及佛寺的经济水平,对这些建筑设施的安排有所不同,房屋殿阁的数量也不相同。

我国的佛寺自唐宋以来分出许多宗派。

慈恩宗、华严宗都源自西安,禅宗遍及全国,天台宗创自浙江天台山,净土宗创自山西玄中寺,福建福清有杨岐宗,青海有密宗。

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佛寺除密宗之外,其他各宗派对佛寺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佛寺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一种固定的式样,一见到那个样子的房屋、那种布局,就知道是佛寺了。

作者:皮燕。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隆兴寺
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建筑群体的代表作,单体屋面变化多。利用了建筑体量大 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摩尼殿——屋顶造型独特
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 十字形平面,四面正中均出抱厦(山花向前歇山式)。 内部柱网由二圈内柱组成,次间较稍间为狭。 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复杂。 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脚和生起。
宗教建筑---道教建筑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
宗教建筑---伊斯兰建筑
1、概述
1) 朝向:麦加(西) 2) 室内: A 无神像,只有神龛;
B 强调人的积极的生活方式; 3)装饰:反对拜物,植物、古兰经文 。
宗教建筑---伊斯兰建筑
2、实例
泉州清净寺(麒麟寺) 建于南宋,元重建。 平面布局和门、墙式样保存较多的外来影响。 西安华觉巷清真寺(明) 除神龛、装饰题材外,采用传统木构架。
宗教建筑---塔
形式与结构类型
a 楼阁式塔
大雁塔(唐) 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木塔(辽) 虎丘云岩寺塔——最早仿木双层塔壁砖塔(五代) 八角形 苏州报恩寺塔(南宋)——双层塔壁 寺双石塔(五代)——镇国塔、仁寿塔(八角形)
b 密檐塔 C 单层塔 d 喇嘛塔
盛于辽金,砖石材料
西安小雁塔(唐)
嵩岳寺塔(北魏) 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辽) 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
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北齐)
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最早的八边形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五台山大塔寺塔(清) 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明)
e 金刚宝座塔 f 小乘佛教塔等
北京大真觉寺塔(明)西黄寺塔(清)
宗教建筑---塔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佛教的经典建筑

佛教的经典建筑

2、吴哥窟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 寺,位于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 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 ,意思为“毗湿奴的神 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 香佛舍”。
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 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 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 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
4,大理崇圣寺
崇圣寺建于南诏时期,又名崇圣寺三塔。经南诏之后的大 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 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崇圣寺三塔属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位于原崇 圣寺正前方,呈 三足鼎立之势。 崇圣寺初建于南 诏丰佑年间(公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藏语称"藏文"(曲登), 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 ﹑圣像﹑佛经等。 在中国,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复钵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东汉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我们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 是中国建筑形式的楼阁式塔,其次有复钵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塔等等。 楼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 悠久,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最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 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 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 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 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 六角形。 银川海宝塔,又名赫宝塔、黑宝塔。相传为公元五世纪初夏国王赫连 勃重修。 河南卫辉市镇国塔,又名灵庄塔,由明代卫辉府知府周思宸于万历十 三年(1585年)修建,是豫北唯一的佛道合一的楼阁式塔。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塔是佛宫寺释迦塔。因为塔在山西应县,所以通称 为应县木塔。此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天已有九百 多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

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增房。

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

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

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

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一般常见的殿堂有(一)山门(或三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

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

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二)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五)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

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

以三佛同殿居多。

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

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

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

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七)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

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

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罗汉堂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

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

(九)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