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合集下载

佛教寺庙有哪些特点?

佛教寺庙有哪些特点?

佛教寺庙有哪些特点?一、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中亚、印度和中国的建筑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寺庙建筑风格。

寺庙通常以大殿为中心,群楼式建筑围绕大殿而建,多为多层、重檐、翘角、飞檐破角等特征。

寺庙的建筑材料多采用红砖、青石、木材等,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给人以庄严肃穆、崇高宏伟之感。

二、寺庙环境清幽雅致佛教寺庙一般都建在山水秀丽的地方,环境幽静而舒适。

寺庙周围常常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花草,鸟语花香,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寺庙内通常有静心大殿和禅房等专门用于修行冥想的场所,供佛教徒们远离尘嚣,寻找内心宁静。

三、殿堂内部雕饰精美佛教寺庙的殿堂内部往往雕饰精美,装饰华丽。

殿堂中央通常供奉佛龛,佛像庄严肃穆。

壁画、浮雕和彩绘等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寺庙内部装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人以视觉冲击。

四、保护和弘扬佛教文化佛教寺庙不仅是信仰之地,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地。

寺庙内设有佛经阅读室,供寺庙信徒学习佛教经典。

同时,寺庙也是佛教僧众的聚集地,僧人们在寺庙内开展各种佛学讲座和法会,以传播佛法、普及佛教知识。

五、宗教研究和教育中心佛教寺庙也是宗教研究和教育的中心。

一些名山大寺庙设有佛教学院,培养僧人和居士的佛教修学和研究。

学院内设有讲堂、图书馆和寺庙博物馆等,提供佛学文献、佛教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等丰富的资源供研究者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佛教寺庙在建筑风格、环境、内部装饰、佛教文化传承、宗教研究和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仅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弘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以及对普罗大众的教育和启迪。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概述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和宇宙的崇敬与理解。

本文将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为主,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二、佛教建筑佛教在中国传入后发展迅速,带来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主要特点包括寺庙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1. 寺庙山门寺庙山门是佛教寺庙的入口,通常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牌楼式建筑,上方雕刻着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佛教经文。

山门两侧常常有金刚力士、天王像等守护神的塑像,寓意着护法庇佑。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陀的圣像。

大雄宝殿多为木结构,屋顶翘角高翘,雕梁画栋,华丽而庄重。

殿内常有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佛塔佛塔是佛教寺庙内的重要建筑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或圣物。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梯形塔、宝塔、舍利塔等。

塔身常常是多层的,层层相叠,寓意着修行者渐次超越世俗之苦,修成正果。

三、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道教建筑以庙宇为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

1. 道观道观是道教的主要宗教场所,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体现。

道观以山为依托,建筑仿佛山水之间,兼具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厢房和道士居所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求得心灵宁静的思想。

2. 神桥神桥是道教寺庙中重要的宫观建筑,通常横跨于水面或渊涧之上,架起连接外界与庙宇的桥梁。

神桥的建筑造型独特,常常是石拱桥,桥下布置有千年古树和奇石,寓意着去除世间尘嚣,登堂入室的过程。

四、儒教建筑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教建筑则主要以学堂和书院为代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独特而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庙宇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祭祀神灵的场所,也是人们追求心灵宁静和精神寄托的场所。

在庙宇建筑的设计与布局上,中国古代人民注重平衡、和谐和尊重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庙宇建筑通常由前殿、后殿和中殿组成,形成了一条中轴线,这种布局被称为“三进式”。

前殿作为庙宇的入口,起到引导人们进入庙宇的作用;中殿是庙宇的主体,供奉神灵的场所;后殿则是神灵休息的地方。

这种布局使得整个庙宇建筑呈现出前后对称、平衡和谐的特点。

另一个特点是中国古代庙宇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庙宇建筑通常选址在山水之间,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

庙宇往往建在山脚下或山顶上,背靠山脉,面朝水源,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同时,庙宇的建筑材料也多采用木材、砖石和青石等天然材料,使得庙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还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

庙宇的门楼、殿堂、廊道等部分常常采用彩绘、雕刻和瓦片等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巧和独特风格。

庙宇的屋檐上常常悬挂着彩色的灯笼和风铃,使得庙宇更加华丽而庄重。

此外,庙宇内部的壁画、彩绘和雕塑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的发展也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民崇拜多神,庙宇建筑是供奉神灵的场所。

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庙宇建筑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佛教寺庙通常以高塔和佛像为特色,道教庙宇则以神坛和神像为主要元素,儒教庙宇则注重礼制和仪式。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赋予了庙宇建筑不同的形式和意义。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庙宇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精湛的雕刻和装饰以及与宗教信仰的结合而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无论是从建筑结构、材料运用还是艺术表现等方面来看,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称道。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佛教建筑以布局严谨、装饰华丽、色彩悦目为特点,其空间设计和装饰艺术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宝藏。

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宁静清净”,即以虚空和静默为最高标准。

这种宁静清净的空间设计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包括:一、方位布局佛寺应选择宁静的地势,不仅要避开喧闹的街市,还要避免山水多变的地方。

如宋代的灵岩寺,便是采用了深宅大院的布局方式,建筑和自然景观很好地融为一体。

二、空间尺度佛教建筑的空间尺度也是宁静清净的。

建筑的尺寸通常采用比例分割法,以避免人们在建筑内部的感观上受到太多的干扰。

同时,在佛教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还加入了相应的隔间和屏风,既有利于防止外界的干扰,又能够营造出一种完美的空间氛围。

三、主材料佛教建筑的主材料通常为木材和砖石。

尤其是在唐代,佛教建筑采用了砖石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而在明清时期,佛教建筑的主材料则更多地运用了木材,木质建筑材料给建筑带来了自然、素朴的质感,更好地表现出了佛教文化的内在精神。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美观大方,更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包括:一、建筑构件的装饰佛教建筑的构件装饰以雕刻为主,包括石雕、木雕、陶瓷雕和铜雕等等。

构件雕刻的内容多为佛家的故事、佛像、花鸟虫鱼和几何图案等。

二、壁画佛教建筑的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由于佛教禁止制作佛像,所以人们通过壁画来表现佛教思想和艺术美学。

佛教建筑的壁画内容则以佛教故事、精神内涵、历史人物、神仙道场、图案等为主。

三、贴画佛教建筑的贴画最早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以画作贴于墙上为主,画中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和角色。

贴画是佛教建筑装饰中体量较小的装饰,但在整体的环境氛围的营造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佛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教,它在中国和印度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与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也逐渐形成并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的一些特点和区别。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在风格和结构上与印度有一些显著的不同。

中国佛教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和对称美,通常采用木结构。

而印度佛教建筑则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以石结构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不同偏好。

中国的佛教建筑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如峨眉山金顶寺、少林寺等。

这些寺庙大多坐落在山间,依山而建。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建筑应融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因此,中国佛教建筑通常融入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寺景观。

而印度的佛教建筑则多建在平地上,建筑本身更加注重独立和艺术性。

中国的佛教寺庙一般分为几个主要的建筑群: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像,是寺庙的核心所在。

大雄宝殿通常层层递进,高雅庄严,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平衡和谐美。

印度的佛教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塔”,具有醒目的外观和复杂的装饰。

这些塔被称为“佛塔”,是印度佛教建筑中最典型的形式之一。

佛塔的外观呈锥形,层层递进,犹如巨大的宝塔,内部设有楼梯和通道,供人们进入参观。

佛塔装饰着各种雕塑、浮雕和壁画,表现了佛教故事和哲学思想。

除了佛塔,印度佛教建筑还有一种独特的类型叫做“洞窟寺庙”。

洞窟寺庙是在山石中开凿的,由许多个洞窟组成。

洞窟内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这种建筑形式展示了印度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与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在整体风格和艺术表现上都反映着佛教的思想和信仰。

佛教建筑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能够沉浸于宗教氛围中的场所,以此促进人们修行和冥想。

无论是中国的山寺还是印度的佛塔,它们都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庙宇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的简要介绍。

首先,中国古代庙宇建筑注重整体布局和对称美。

庙宇通常由一组建筑物组成,包括主殿、配殿、廊道和门楼等。

这些建筑物通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布置,形成了一个整体平衡和谐的空间结构。

主殿通常位于中轴线上,配殿则位于两侧。

廊道连接各个建筑物,并起到连接和过渡的作用。

门楼则是庙宇的入口,起到引导人们进入庙宇的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庙宇建筑注重层次感和立体感。

庙宇通常采用多层次的结构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示了空间上的深度和高度感。

主殿往往比配殿高出一层或多层,形成了上下错落、错落有致的景观。

同时,庙宇建筑还常常采用檐口、斗拱、飞檐等装饰元素,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和艺术美感。

第三,中国古代庙宇建筑注重色彩和装饰。

庙宇建筑通常采用红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寓意吉祥和神圣。

同时,庙宇的屋顶常常采用琉璃瓦覆盖,瓦片上还会绘制各种图案和图腾,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效果。

此外,庙宇内部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品也是庙宇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巧和丰富内涵。

最后,中国古代庙宇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庙宇通常选址于山水之间或风水宝地上,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同时,在设计上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在山区地区的庙宇建筑中,往往会利用山势和地形来布局建筑物,并借助自然景观来增加庙宇的美感和气势。

总之,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独特而丰富,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这些庙宇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寺院特点

佛教寺院特点

佛教寺院特点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寺院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在佛教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寺院不仅是信仰场所,也是文化、教育和交流的中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佛教寺院的特点。

1. 建筑风格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通常是独特而壮观的。

寺院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融入自然环境中,与周围景观和谐共融。

寺院的建筑结构通常采用木质结构,表现出古朴、庄严的特点。

寺院的门楼通常很高大,用以彰显佛法的崇高和重要性。

寺院内部建筑也富有特色,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殿。

佛殿是寺院中供奉佛像的场所,也是信众参拜和修行的地方。

佛殿通常由多个殿堂组成,每个殿堂都供奉着不同的佛像。

佛殿的墙壁常常绘有寓意深远的壁画,讲述佛教故事和佛陀的教诲。

此外,寺院还包括僧房、经堂、齐堂等建筑,供僧侣修行和学习。

2. 四方供养佛教寺院中的四方供养是寺院布局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方供养是指寺院中围绕佛殿建立的四个主要建筑物,分别是钟楼、鼓楼、经堂和塔院。

这四个建筑物代表着佛教中的四法印,即苦、集、灭、道。

钟楼和鼓楼分别用于报时和传达佛法的信息。

经堂是寺院中供奉经书和法器的地方,供人们学习和宣讲佛法。

塔院是寺院中供奉佛塔(佛教中的重要建筑)的场所,塔院的设计包括各种形式的佛塔,代表着佛陀的教诲和智慧。

3. 研习佛法佛教寺院是佛法研习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寺院通常设有经堂,供僧侣和信众学习佛教经典和宣讲佛法。

在经堂中,僧侣和学僧们进行如坐禅、打坐、诵经等修行活动。

此外,寺院还定期举办佛学讲座、禅坛开示等活动,供人们研习佛法、探索人生的意义。

4. 宗教仪式佛教寺院中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院的僧侣会定期主持各种仪式,如佛诞、佛成道、佛涅槃等纪念活动。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诵经、礼佛、放生等宗教仪式,吸引着众多信众前来参与。

这些仪式不仅是信仰的表达,也是人们参禅修行和寻求内心宁静的时刻。

5. 慈善事业佛教强调慈悲和利他精神,佛教寺院在社会慈善工作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XXX为主的两大类型。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教为主的两大类型。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

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