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题目为《山水画的意境》。

本课的主旨是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探索山水画的神韵与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了解中国画艺术的独特之处。

课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山水画的原理和基本构图要素,第二部分介绍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第三部分介绍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手法;2.掌握如何通过笔墨表现山水画的意境与审美情感;3.学会运用所学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要素,创造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的热爱和兴趣;2.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山水画所表现的大自然的美丽与恢弘,从而增长学生的修养与人文气质。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解读、感受等方式,自主地认识山水画的构图要素、表现手法以及其所表达的意境与审美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本课,并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2.阅读课文(20分钟)请学生先用快速阅读法,通读文章,理解大意。

然后请学生再用精读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结合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课堂讲解和学生发言,让学生认识到山水画的构图要素、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情感。

3.展示山水画(20分钟)教师请在案头或电子屏幕上展示一些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画作,感受山水画的美与神韵,从中体会画作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自主创作(40分钟)请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主创作一幅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作,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我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境?2.我要运用哪些构图要素和表现手法?3.我要如何运用画笔、墨汁和纸张,创作出一幅充满神韵的山水画作品?5.展示与评价(2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展示出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相互点评,体验创作和欣赏艺术之间的连接和互动。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课堂笔记山水画的意境1. 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2. 山水画的意境是指画面所传达的意义和艺术感受,这种意境是建立在画家本身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

3. 在画家眼中,山水是一种道理的体现,是造物者的精神乃至其真实存在的表征。

画家通过心灵的感知和感悟,在绘画中将自然转化为艺术瑰宝。

4. 山水画的意境具有深沉的内涵和奇妙的构思。

从透视和色调的处理到构图和人物的搭配,每个环节都需要画家用巧妙的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严密而细致的构思。

5. 在山水画的意境中,常常融入了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例如宋代画家郭熙的《清明上河图》,通过画面中的人物、房屋、桥梁等元素,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生活。

6. 山水画的意境还反映了画家个性的独特特质和审美情趣。

从同一山水题材的不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画家对自然的感性理解和艺术表现的独特之处。

7. 欣赏山水画时,需要保持纯净、深沉的心境,以心静体验画面之美。

正如唐代王维所说:“画之何如?心之所往,笔之所至”。

8. 总之,山水画的意境是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展现人文精神与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

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传统艺术形式,它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去欣赏、去探求。

9. 从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来看,它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

自唐代以来,山水画在中国画史上逐渐成为主流,经过宋代绘画的时期,已经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代表。

10. 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例如“山水画中的眼”、“山水画中的动”、“山水画中的韵”等,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画家手中,这些元素展现出了不同的意境效果。

11. 作为一种意境艺术,山水画的画家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通过绘画呈现出自己对生命、对自然的反思和审视,通过艺术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给观众。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初读课文
1.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 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 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 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 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 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对于所描写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这样才能 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 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主旨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 象长期观察。列举李太白的例子论证了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的观点,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 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 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 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 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 统审美情趣。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画相关知识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画相关知识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画相
关知识
中国画,简称“国画”。

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中国画更多地强调“抽象美”,当你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体味其中的“神韵”,努力地去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

中国画注重意境,手法独特。

所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思与境偕”不但是“诗家之所尚”,也是画家所追求的。

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

在欣赏中国画时,还应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基本常识。

例如,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在中唐时期,可以称得上奇峰突起,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山水画,竞相争妍,千姿百态。

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派;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派;以晚唐王洽为代表的“泼墨山水”派等等。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讲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讲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PPT《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PPT《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艺术效果
表而上句句都是写雪景, 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
四句写景,一景一字, 不仅是描写,更是评价、 对比,提炼并突出各自 的特色,在适当夸张渲 染中让意境更鲜明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作者是如何论证意境是情与景的结合?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后两句描写自然景色,使人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写景体现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共同点: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古诗有很好的意境,而这意境正是诗歌“缘景寄情”的特点,论证了诗画就 是要写景和写情相结合才会有意境和灵魂。
举例论证
作者谈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画虾是在长期观察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也只有 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
论证思路
引论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举例论证)

画 的
本论
深刻认识对象,
(举例论证)
如何获得意境 有强烈、真挚的思想。(对比论证)

意匠即意境的表现方法、

有了意境,还要有意匠 表现手段的设计。(举例论证)
结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道理论证)
阅读思考
1.课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 述,思路清晰。
引用内容
意境(景、情)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 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 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 堕,赖以拄其间。
山的崇高 蕴含着人的英雄气概
艺术效果
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 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 想感情。这里并没有直接写 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 人的英雄气概。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4《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4《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4《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惆怅(chóuchàng) 真挚(zhì) 渲染(xuàn)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三)初探文章,把握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划分结构层次。

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山水画的意境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美感,对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欣赏和理解山水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2.原因: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往往只关注表面的美感,对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理解不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山水画作品、相关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如山、水、人物、景色等。

3.艺术特点:分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4.欣赏方法:教授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如何看、如何品、如何悟。

5.实例分析:欣赏、分析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6.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山水画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7.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山水画的意境和欣赏方法。

8.课堂练习: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山水画,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9.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欣赏方法等。

2.设计原则: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
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
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
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4.“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
的品质。

5.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作者从山水画如何才能做到有意境设疑,引出下文的论述,具体从三方面分析: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意境与意匠要相结合。

论证过程中多次引用诗词,并列举齐白石画虾、荆浩画松的事例,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7.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是为更好地探讨山水画的意境,诗词中也是写景与写情相结合,也很有意境,强调了要长期观察事物,使作者的美学观念更有说服力。

六、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教材课后习题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
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参考答案: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

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

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示例】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丽。

夜深人静的时候,朦胧的月光斜斜地映照着村落里的人家,家家庭院都是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里。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

辽阔的天空中,似乎也被夜的静寂所感染,连云
彩也不敢随意飘动,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敏感的小虫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气中所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声音是那样清脆、欢快,而诗人也在这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

诗人没有选取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常见的春的标志,而独独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