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沟设计计算11
计算书11

工程量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备注
2 毛石挡土墙基础 3 毛石挡土墙 4 40厚1:2水泥砂浆压顶 5 30厚1:2水泥砂浆抹光 6 沉砂池挖土方 7 沉砂池土方回填 8 沉砂池土方外运 9 C20混凝土垫层100厚 10 1:2水泥砂浆垫层50厚 11 混凝土垫层模板 12 砖砌沉砂池 13 井内1:2水泥砂浆批荡 湖边栈道台阶、茶溪谷新大 门广场基础工程 1 现浇混凝土台阶 2 广场面积 3 挖土方 4 小型砌体 湖边走廊张拉膜基础工程 1 挖土方 2 路面面积 3 独立基础 4 基础垫层 5 基础柱 6 独立基础模板 7 基础垫层模板 5 基础柱模板 8 基础挖土方 9 土方外运 10 土方回填 11 钢筋B12/100 12 钢筋8B20 13 箍筋A8/100 14 预埋构件 天麓七区垃圾场排洪管工程
单 位
计算式
汇总
工程量
备注
m3
(5.5+3.4+5.5+13+10.7+7.6+1.4)*(0.25+3.3+1.3)*(0.3+1.05)/2 +47.1*1*0.2
#NAME?
第1页
共16页
工 程 量 计 算 表
工程名称:四季花田水沟、湖边走廊张拉膜基础、天麓七区垃圾场等零星土建工程 序 号 项目名称/部位 单 位 计算式
m3 0.327*36*0.1+0.3*0.13/2*36 m2 (1.8+9+6.9)*19.4*0.5+3.14*9*9*0.25+9*9+3.7*1.5 m3 321.83*0.8 m3 3.14*1.8*0.25*0.2
排水沟设计规范

排水沟设计规范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G B/T─199 6前言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本标准是GB/T ,包括坡面小型蓄排工程、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和引洪漫地工程三篇内容。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刘万铨、廖纯艳、胡玉法、苏仲仁、宁堆虎、徐传早、佟伟力、鲁胜力。
第一篇坡面小型蓄排工程1 范围本篇规定了防治坡面水土流失的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篇适用于南方多雨地区。
北方部分雨量较多、坡面径流较大的土石山区和丘陵区,也可参照使用。
2 基本规定坡面小型蓄水工程,应与坡耕地治理中的梯田、保水保土耕作等措施、荒地治理中造林育林、种草育草等措施紧密结合,配套实施。
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说明书_(1)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题目:学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班级:给水排水2012学号: 6002212005学生姓名:彭学政起讫日期: 2015.6.24~2015.7.8指导教师:黄小华、刘振中、杨长河、李鹏程系分管主任:审核日期:第一篇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给水工程设计1.1 给水工程设计1.1.1 设计方案1.1.2 设计方案比较结论1.1.3 室内给水系统1.1.4 室外给水系统1.2 给水系统的组成1.3.2 管材第二章消火栓消防工程设计2.1 消火栓消防工程设计基本参数2.2 消火栓消防工程设计方案比较2.2.1 设计方案2.3 消火栓消防系统的设计2.3.1 室外消火栓消防管道2.3.2 室内消火栓消防系统2.3.3 室内消火栓布置2.4 管材第三章污废水排水工程设计3.1 排水体制确定3.2 污废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比较3.2.1 设计方案3.3 污废水排水工程的设计3.3.1 室内污废水排水管道3.4 污废水排水系统的组成3.5 设备及管材3.5.1 设备3.5.2 管材3.6 施工要求第二篇设计计算书第五章冷水系统计算第六章消火栓给水系统计算6.1 基本参数6.1.1 设计参数6.2 消火栓的间距及布置6.2.1 消火栓保护半径6.3 消火栓系统水力计算6.3.1 确定设计参数6.3.2 计算水枪喷嘴所需水压H q6.3.3 计算水龙带水头损失H d6.3.4 计算消火栓口处所需水压H xh6.3.5 校核6.3.6 屋顶消火栓6.3.7 水力计算6.4 消防贮水设备6.4.1 水泵接合器设置第七章喷淋系统计算第八章污废水排水系统计算7.1 设计秒流量公式7.2 室内排水系统水力计算7.2.1 基本规定7.2.2 排水系统横支管水力计算7.2.3 排水系统立管水力计算7.3 化粪池的计算第九章材料一览表设计参考资料设计体会第一篇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给水工程设计1.1给水工程设计1.1.1 设计方案(1)基本原则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规范》(GB50015-2003)(以下简称《建规》)3.3条规定,给水系统选择有如下原则:①应尽量利用城市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
盲沟施工方案11详解

一、工程地下水概况 (1)二、编制依据. (2)三、设计做法要求 (2)四、施工准备. (3)五、劳动力安排. (4)六、施工部署:. (4)七、排降水施工技术措施 (5)八、质量标准. (6)九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7)十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7)十一、安全保证措施 (8)十二、爆破方案: (9)一、工程地下水概况。
拟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46492.94平米,拟建建筑物包括9栋15〜21层高层住宅楼,设2层地下车库,基底标高46.10〜53.90米。
1气象、水文条件拟建场地位及附近无地表水体,大气降水是场区地下水的唯一水源,年均降雨量711.20毫米,最大1272.70毫米,最小347.40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73%集中于6〜9月份(汛期),且集中在几次暴雨中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为采石场,后经人工回填,整个地垫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坡状。
地貌为剥蚀堆积斜坡。
经人工开挖后显示:基坑开挖深度内呈现南北侧(3#、7#楼以北区域)基底地质情况为中风化花岗岩和微风化花岗岩等;基坑中部(2-3#、7-8#楼中间区域)有粉质粘土及杂填土分布。
且由于地下水控制方案下发时,2-3#、7-8#楼及中间车库区域垫层已施工完毕,具体施工时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盲沟位置调整。
若无法调整,再将该部分垫层进行破除。
3地下水条件拟建场地仅在南部少量钻孔有地下水揭露,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上层滞水为主,水量小,水位不连续,稳定水位埋深 1.70〜6.20米,水位标高50.30-53.0米,历史最高水位52.0-54.0m。
影响地下工程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图一基坑开挖后现场情况、编制依据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3、《建筑施工手册》缩印本(第四版)4、《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7、《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0240- 20048、《地下建筑防水构造》(10J301)三、设计做法要求排水沟平面布置图诙融零I -dl 2昭集水鞅I CGI "MJU 集水管外監-屆上” 01OG 8O,x \ I H 剖面7i~3n也闌 _ :=="=: “…十, W 抚划克外坪gr :::!:: =\= =■=:: I:V •” •:、—$'':;:1 三汀 :卅 ■: i : 1 +.iiaa油: :;:4R10■?! !::r ;: :1 : L ■ E : 7 E : ' ?;iiii5,j!i'- :;ZZ :L :-z:zz; rB1-:• 1 1 1 —— °脳刊 cz> to. 1 L 七EM跌水井、检查井四、施工准备1主要使用材料及要求1.1 集水管:DN1O0管径HDPE f1.2 碎石:碎石采用连续级配材料,粒径不大于 40mm 含泥量不超过2% 含砂量不超过4%1.3 中砂1.4 砖、粘土1.5 土工布用石塡克2 主要工机具设备2.1 机具设备:PC360D空掘机、蛙式打夯机、自卸车、风镐、尖平头铁锹、铁镐、橇棍等。
雨水沟槽挖土计算表

挖深=井盖高-管内底-0.86(道路结构层厚度)+管壁+基础厚度+垫层;石屑填高见附后石屑回填计算表;
挖方量=平均挖深*构筑物宽度*管线长度;
4%石灰土变更后回填6%石灰土={[(构筑物宽度-0.2+工作面宽度*2+排水沟宽度0.3*2)+0.75*平均高]*平均高-[(构筑物宽度-0.2+工作面宽度*2+排水沟宽度0.3*2)+0.75*石屑填高]*石屑填高}*管线长度
原设计回填素土=(平均高-石屑填高)*构筑物宽度*管线长度
原设计回填4%白灰土=(平均高-石屑填高)*构筑物宽度*管线长度
素土回填变更后回填6%石灰土={[(构筑物宽度-0.2+工作面宽度*2+排水沟宽度0.3*2)+0.75*平均高]*平均高-[(构筑物宽度-0.2+工作面宽度*2+排水沟宽度0.3*2)+0.75*石屑填高]*石屑填高}*管线长度。
(第四部分)场地设计11

土石方平衡:
■ 没有场外条件限制的场地平整一般有三种方法, 即挖填土方量平衡法、垂直截面平衡法和最小二乘 法。 当场地标高没有特殊要求和限制时,常用的设计 方法为挖填平衡法。 垂直截面平衡法是针对地面比较规则,并且地形 不复杂的场地的。 最小二乘法 ( 即最佳设计平面法 ) 主要针对大型场 地的竖向规划设计,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出 最佳设计平面,可以满足挖填土方量平衡和总土方 量最小两个条件。
■ 网格法可以分为三角棱柱体计算法、四方棱柱体 计算法和平均值计算法。 ■ 三角棱柱体计算法是把平面上每个方格按照对角 线划分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 方格中采取对角线规则:所取的对角线尽量能和 该方格处地面的等高线平行方向同向。
■ 全部挖方或全部填方时
V=a2(h1+h2+h3)/6
■ 部分挖方部分填方时 零线将三角形划分成两 部分,一部分是底面为 三角形的锥体 ,另一部 分是底面为四边形的楔 体。 锥体体积 V=a2h13/6(h1+h2) (h1+h3) 楔体体积 V=a2[h13/(h1+h2) (h1+h3)—h1+h2+h3]/6
网格法:
■ 网格法是工程土方量计算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方法; ■ 在进行土方量计算之前,将由等高线表达的平面 图上把场地划分成方格网; ■ 每个方格的边长根据计算精度要求的不同长短也 不同。 ■ 估算程度时或场地面积大时或场地地形不太复杂 时20或40米网格; ■ 需要比较准确程度时或场地面积较小时或场地地 形比较复杂时,可以采取5m或10m的方格边长。
■ 调配区划分原则 调配区应与工程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相协调,并考虑它们 的开工顺序、工程的分期施工顺序; 调配区的大小应满足土方施工主导机械(铲运机、挖土机等) 的技术要求。 调配区范围应和土方工程量计算用的方格网协调,一般可由 若干个方格组成一个调配区。 当土方运距较大或场地范围内土方不平衡时,可根据附近地 形情况,考虑就近取土或就近弃土。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1广场排水与停车场、12道路排水

第十一章广场与停车场第一节城市广场第11.1.1条城市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与商业广场等五类。
有些广场兼有多种功能。
第11.1.2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性质、功能和用地范围,结合交通特征、地形、自然环境等进行广场设计,并处理好与毗连道路及主要建筑物出入口的衔接,以及和四周建筑物协调,注意广场的艺术风貌。
广场应按人流、车流分离的原则,布置分隔、导流等设施,并采用交通标志与标线指示行车方向、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区。
第11.1.3条各类广场的功能与设计要求如下:一、公共活动广场主要供居民文化休息活动。
有集会功能时,应按集会的人数计算需用场地,并对大量人流迅速集散的交通组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类车辆停放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和设计。
二、集散广场应根据高峰时间人流和车辆的多少、公共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结合地形,合理布置车辆与人群的进出通道、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地带等。
飞机场、港口码头、铁路车站与长途汽车站等站前广场应与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的站点布置统一规划,组织交通,使人流、客货运车流的通路分开,行人活动区与车辆通行区分开,离站、到站的车流分开。
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大型体育馆(场)、展览馆、博物馆、公园及大型影(剧)院门前广场应结合周围道路进出口,采取适当措施引导车辆、行人集散。
三、交通广场包括桥头广场、环形交通广场等,应处理好广场与所衔接道路的交通,合理确定交通组织方式和广场平面布置,减少不同流向人车的相互干扰,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四、纪念性广场应以纪念性建筑物为主体,结合地形布置绿化与供瞻仰、游览活动的铺装场地。
为保持环境安静,应另辟停车场地,避免导入车流。
五、商业广场应以人行活动为主,合理布置商业贸易建筑、人流活动区。
广场的人流进出口应与周围公共交通站协调,合理解决人流与车流的干扰。
第11.1.4条在广场通道与道路衔接的出入口处,应满足行车视距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1广场排水与停车场、12道路排水

第十一章广场与停车场第一节城市广场第11.1.1条城市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与商业广场等五类。
有些广场兼有多种功能。
第11.1.2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性质、功能和用地范围,结合交通特征、地形、自然环境等进行广场设计,并处理好与毗连道路及主要建筑物出入口的衔接,以及和四周建筑物协调,注意广场的艺术风貌。
广场应按人流、车流分离的原则,布置分隔、导流等设施,并采用交通标志与标线指示行车方向、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区。
第11.1.3条各类广场的功能与设计要求如下:一、公共活动广场主要供居民文化休息活动。
有集会功能时,应按集会的人数计算需用场地,并对大量人流迅速集散的交通组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类车辆停放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和设计。
二、集散广场应根据高峰时间人流和车辆的多少、公共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结合地形,合理布置车辆与人群的进出通道、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地带等。
飞机场、港口码头、铁路车站与长途汽车站等站前广场应与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的站点布置统一规划,组织交通,使人流、客货运车流的通路分开,行人活动区与车辆通行区分开,离站、到站的车流分开。
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大型体育馆(场)、展览馆、博物馆、公园及大型影(剧)院门前广场应结合周围道路进出口,采取适当措施引导车辆、行人集散。
三、交通广场包括桥头广场、环形交通广场等,应处理好广场与所衔接道路的交通,合理确定交通组织方式和广场平面布置,减少不同流向人车的相互干扰,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四、纪念性广场应以纪念性建筑物为主体,结合地形布置绿化与供瞻仰、游览活动的铺装场地。
为保持环境安静,应另辟停车场地,避免导入车流。
五、商业广场应以人行活动为主,合理布置商业贸易建筑、人流活动区。
广场的人流进出口应与周围公共交通站协调,合理解决人流与车流的干扰。
第11.1.4条在广场通道与道路衔接的出入口处,应满足行车视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