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愚公移山的写作特点

愚公移山的写作特点
一、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全文以神话作结,更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
二、结构严谨,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安排的。
开端提出愚公移山的问题:进一步写愚公率领子孙开始移山,中间用“其妻献疑”增加故事的波折;再进一步用智叟的讥笑、劝阻再一次增加了故事的波澜,突出了愚公移山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用神话结尾,写出愚公移山的胜利结局。
三、语言简练,如用“遂”,表现出愚公说到做到,马上行动的情况。
“跳”,表现了京城氏的儿子天真高兴等。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徐悲鸿愚公移山的鉴赏

徐悲鸿愚公移山的鉴赏
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中不仅有着深厚的
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蕴含着普遍的人类价值观念和深刻
的社会寓意。
其中,著名的《愚公移山》是一幅经典力作,它展现了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具有的无畏精神和坚韧毅力,体现了中国
人民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力量。
在《愚公移山》中,徐悲鸿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两座高山渲染为
巨大、险峻、无法逾越的障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无法承受之重的氛围。
面对巨山,愚公毫不气馁,坚定决心要将其移去,这种不畏艰险
的精神着实让人动容。
而在他身后,老少咸集,众志成城,他们用自
己的劳动力和智慧,为愚公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彰显了团结和合作的
力量。
这一画面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激励人们奋斗的寓言,
启示着人们要以无畏的精神,圆梦未来。
此外,徐悲鸿的这幅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愚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奋斗,不但完成了自
己的心愿,也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这种敬业、勤劳、智慧
和爱的品格,跨越了时空的隔阂,成为了世代传颂的经典。
徐悲鸿借
用民间传说,讴歌了人民美好品质的力量,传达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
传统的热爱和对于人类趋向文明进步的信仰。
综上所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是一幅价值深刻、内涵丰富的
艺术作品,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社会的共同贡
献意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品质,还能品味到艺术大师的精心琢磨和创意构思。
它的优美造型、深邃寓意和深远影响,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珍贵瑰宝,更是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参考一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传说古代有个叫愚公的老翁,他的家在两座大山之间。
不幸的是,这两座大山太高,一是玉山,一是黑山,把他的家从根本上分隔着。
无奈之下,老翁为了把地理位置改变,只身拖着耕具开始了移山的艰
苦工作。
每天清晨,老翁拿着自己的耕具就出发了:把小山坡上的石
块翻到大山的另一边……他的孩子也加入了进来,朴实无华,劳作着。
他们移山的勇气感动了众多百姓,也得到了地府的帮助:百姓们在大
山前搭建了很多烈火,这让大山里的妖怪们受到震慑,不敢出来扰乱
老翁们移山的任务。
几百年的时光,老翁和他的孩子一直默默苦干,最终,愚公他们
移山成功了!顽强的愚公和他的孩子,借着他们的勇气,勇敢地克服
了困难,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愚公移山的故事,传唱至今,令人惊叹,最受欢迎的谚语也就自
此而生——“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大雪山也被移。
”愚
公移山的故事无疑传递了信心、毅力和勇气的力量,孵化出拯救人类
的科技奇迹。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
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
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1、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
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
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
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
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
“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
“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
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这幅作品是徐悲鸿于1941年在桂林完成的。
全图取愚公移山之意,画面上描绘了两座相连的高山和山间一条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小河。
山的右侧断崖突兀,整座山似已被这一侧的高山所倾覆,显得摇摇欲坠,令人担心大山会不会因此而坍塌。
但远处山腰上露出的一角天空告诉我们,山的另一侧还有人家,即使这座山真的倒下来,也会有无数的后继者出现。
河水平静地流淌着,画面中间部分稍微留白,只在近景画一座已经被洪水冲垮的桥梁,很自然地将视线引向对岸那片生机盎然的田野,但更令人震撼的却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山脚下的村庄居然已经建好了一条石板铺成的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隐约可见一片桃花盛开的农舍。
这种巨大的反差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不仅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也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画面以古代神话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愿望。
愚公等三位人物是主要人物,画家选择正在移山的典型场面来表现他们。
左边两个推车的老人是其子孙,也许刚刚学会走路;右边肩挑锄头的老人则应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辈。
从衣纹和手势看,他们虽然竭力奋斗,仍感到费力吃劲。
愚公身旁的小树象征顽强生命力的老树,它暗喻人类如果能够顺应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克服困难,创造美好未来。
《愚公移山》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幅构图新颖别致,立意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在构图上采用顶天立地式布局,把对比鲜明的双峰置于前景,赋予画面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
同时又巧妙运用仰俯透视法,突破传统构图惯例,让观众产生错觉,仿佛这两座高山已经合拢过来,危险万分!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溪水横切双峰,再加上土层薄,岩层软,才出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幻觉。
画面黑色的背景寓含深邃的宇宙空间,苍松翠柏烘托出生气勃勃的阳光世界,红日初升,彩霞绚丽,溪水淙淙,绿树婆娑,恰似一首颂扬坚韧毅力的赞歌。
徐悲鸿擅长写生,这幅《愚公移山》也没有离开对客观实际的具体描绘,画中群山巍峨壮丽,丘壑纵横交错,千姿百态,颇富诗意,而且笔墨简练概括,浑厚沉雄。
《愚公移山》 文章解析

《愚公移山》文章解析《愚公移山》是一篇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意志和勇气的寓言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决心移山的动人故事。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寓意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启示。
首先,本文将从故事的寓意出发,分析愚公移山的深层含义。
故事中的山象征着生活中的难题和困难,而愚公的决心则代表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愚公坚信只要人们不断努力,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看到愚公和他的家人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精神。
愚公没有因为遭遇困难而放弃,而是与家人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这种家庭团结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相互支持,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此外,故事还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力量。
愚公知道自己移不动山,但他依然毫不气馁地坚持下去,直到上天被他的坚持所感动,派来神仙帮助他完成了心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最后,从故事中也可以看到智慧和创新的重要性。
愚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无法直接移山,但他想到了通过耐心地挖土填海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勇于创新,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实现更大的目标。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家庭团结、智慧创新等多个方面,告诉人们要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态度和家庭团结的思考。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从愚公移山中得到启示,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结构层次
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
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
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1、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
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
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
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
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
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
“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
“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
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