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愚公移山》写作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1初中语文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点;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体会,将枯燥的寓言讲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那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味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判那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情况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明白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形导入。

-2分钟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

师生评判朗读情形。

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10分钟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样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

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

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不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

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判。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存,展现成果-10分钟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也能够联系往常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实行组内互助,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现积存成果,师生评判。

五、四读内容,熟读成诵-10分钟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那么。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明白得。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愚公的坚持不懈的“愚”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智”的对比,表现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毛泽东论《愚公移山》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毛泽东论《愚公移山》

毛泽东论《愚公移山》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题为《愚公移山》。

文中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

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

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像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

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

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全国人民大众一起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简介《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作者列子及其作品特点。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生词、成语、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进行圈画。接着,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学内容:课文朗读、生词解释、成语解析、句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课文翻译。
(3)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比较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寓言故事的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圈出生词、成语,体会修辞手法。
2.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生词、成语、句子结构、修辞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寓意。
3.教学目的: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章节《愚公移山》的教学内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1.必做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加强文言文语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词语填空、翻译句子、分析人物形象、作文训练等。
3.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写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体系。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词语填空、翻译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等,巩固课堂所学。
(3)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仿写一篇以“坚持不懈、克服困难”为主题的作文,不少于300字。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互动式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 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如个别辅 导、学习计划制定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方便学生随 时随地学习,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导入新课
故事入
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引起 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提问导入
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 生思考并回答,以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 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的氛围。
课文讲解
01
02
03
04
讲解生字词
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所蕴含的 勤劳、勇敢、坚定不移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 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 战,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 神。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寓言的智慧和思想 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指导学生学法
反馈与调整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培 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他 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 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1.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预习导学1.作家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X国人,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主X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给加点字注音。

荷.担(hè ) 箕畚..(jī )(běn ) 智叟.(sǒu )孀.妻(shuāng ) 惩山北之塞.(sè )3.解释词语。

(1)年且.九十: 将要(2)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3)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4)损.魁父之丘:削减(5)杂然..:长叹..相许.:纷纷;赞同(6)长息(7)虽.我之死:即便(8)穷匮..:穷尽(9)何苦.而不平:愁(10)二子负.二山: 背4.板书设计。

合作探究问题一:整体感知。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某某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问题二:重点探究。

1.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将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他遇到了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愚公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时,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深入解读课文1. 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了解愚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

2. 深入解读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探讨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原因。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山象征着困难,愚公象征着坚持和毅力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

《愚公移山》第一教时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
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