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

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建筑的设计和风格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呼应。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结构的稳固和装饰的精美,体现了中国人对工艺技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建筑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不同类型。

这些建筑既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也是社会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例如,皇家宫殿代表着皇权和王权,庙宇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园林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整体的和谐。

例如,皇家宫殿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每个院落都有特定的功能,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如雕花、彩绘、瓦片等。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技术上。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如斗拱结构、榫卯连接、木构造等。

这些工艺和技术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固和耐久,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工艺和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建筑的设计、风格、功能、象征意义、布局、装饰和传统工艺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建筑不仅仅是提供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实用工具,更是代表和传承文化的载体。

建筑通过其设计风格、结构形式以及所蕴含的符号意义,能够真实地展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传统。

因此,建筑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

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形式往往受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四合院”结构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屋顶装饰,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同时,建筑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过去的文化。

其次,建筑可以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背后蕴含着不同文化的表达。

当两个不同文化的建筑风格相遇时,往往会产生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例如,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而随着欧洲国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哥特式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了发展和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建筑也能够承载着某种特定文化的象征意义。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陵墓,它象征着爱情和美丽。

该建筑利用了印度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修建技术,通过其宏伟壮丽的外观和精美的细节,向世界展示了印度文化的魅力。

同样,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也成为了法国文化的代表,象征着工业时代的力量和进步。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建筑与文化传承之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地区的建筑宁愿追求现代化的功能和外观,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全球化也导致了跨文化的融合,一些地区的建筑开始盲目模仿西方建筑风格,丧失了本土文化的特色。

因此,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成为了当今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综上所述,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紧密相连。

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空间载体,更是承载和传承文化的载体。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2019-02-28摘要:建筑是⼈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产物,在⼈类物质⽣活和精神⽣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与⽂化关系密切,建筑是⽂化的载体,⽂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化内涵。

本⽂从古代建筑民俗⽂化,古代建筑在现在建筑中的应⽤⼊⼿,探讨中国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化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中国古代传统⽂化的意蕴反映在当时社会⽣活的⽅⽅⾯⾯。

就建筑⽽⾔,中国古代⽂化投射在其⾝上的特点便是⾃然和谐与⽂化意蕴三者融合成为⼀体。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化、哲学等合为⼀体,中国传统⽂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从传统⽂化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作为⼀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以⽞学、风⽔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以满⾜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化,使⽤⼀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式和⼈与⾃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

⼀些装饰构件与⼩品,甚⾄单体建筑,都成为⼀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中国传统建筑课件-建筑与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课件-建筑与文化”

木雕
• 家具 • 建筑构件 • 工艺摆件
彩画
• 壁画 • 门窗花鸟图案 • 雕花
传统建筑的宗教性质及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1
宫殿式建筑
寺庙、宫殿式建筑作为宗教文化的代表,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 背景。
2
建筑细节
宗教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传统建筑的细节之中,如雕刻、柱子、歇山等。
3
传承发展
宗教文化与建筑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融合中原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
唐宋时期
4
风格,建造别墅和府第。
建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顶峰,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崇尚自然
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的山水思想和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和谐共生
传统建筑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 相互和谐共生。
传承文化
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具有浓郁的 历史文化底蕴与艺术风格。
3 建筑构造
传统建筑注重构造的安全、牢固与美观,倡导“力求简洁,尽其精华”的建造理念。
4 建筑纹饰
传统建筑的纹饰独具匠心、别致绝伦,以福、寿、喜、爱等图案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夏朝和商朝时期
以祭祀性质为主,后发展为居住用途。
西周时期
2
以王室建筑为代表,采用“以序为主”
的建筑理念。
3
东周时期
传统建筑对风水的重视
1 建筑朝向
传统建筑注重建筑朝向 的选择,尤其注重南北 朝向及山水之势。
2 门窗设计
3 室内布局
门窗的大小、方位、造 型及装饰都有风水影响, 影响居住者的运势。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工艺技术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工艺技术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工艺技术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工艺技术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珍贵遗产。

在中国古代,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城墙、园林等各个领域,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华,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艺术古代中国建筑艺术注重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宏伟壮丽的建筑以及优美精湛的雕刻工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建筑布局:古代中国建筑布局严谨有序,注重平衡和对称。

典型的例子是紫禁城的设计,从整体到细节都严格符合几何规律,展现了对天地之道的理解。

2. 屋檐结构:古代中国建筑常采用特殊的屋檐结构,如飞檐和藻井。

飞檐起到遮阳、防护作用,同时也是建筑的装饰元素。

藻井则在檐下挂铁索,既能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又能起到美化的作用。

3. 彩绘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精美的彩绘装饰。

彩绘技术精湛,常以壁画和壁画与器物的组合形式出现。

传统的彩绘主题包括神话故事、花鸟人物等,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工艺技术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工艺技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这些技术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木构建筑:古代中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构建筑技术娴熟。

特别是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采用多层檐和重檐结构,以增加稳定性,展示华丽与庄重。

2. 砖瓦工艺:中国古代建筑砖瓦工艺技术独树一帜。

使用黏土和石灰砌筑墙体,采用特殊的烟熏技术以达到保温、防潮的作用。

同时,利用陶窑制作质地坚固的琉璃瓦和彩瓦,为建筑增添了美观与色彩。

3. 石雕技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石雕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精巧的石雕可以在建筑中见到,如朱砂石雕门神、龙柱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古代雕刻师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三、建筑与文化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工艺技术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建筑的象征意义:古代中国建筑中常有与神话、传说相关的元素,如龙、凤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元素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神圣和吉祥的崇拜,并将其融入建筑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建筑的和谐与美感,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构筑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同时,中国建筑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建筑和文化之间不断地相互融合。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文化的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之处,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注重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建筑与文化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张。

比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首都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建筑之一。

故宫建于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宫殿,也是中国清代的最高政治中心。

这座宫殿以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装饰和精美的细节设计而著名,这些元素全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另外,古代建筑物与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建筑风格和文化象征上。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式,被中国人形容为“阴阳合适”的形式。

这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阴阳”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而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寺庙,通常都会使用龙、凤等神兽和千年古木等文化象征,突显出建筑物的威严和神圣感。

此外,传统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方式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榫卯结构和青砖灰瓦的屋顶,都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标志。

这种建筑结构富有弹性,能够承受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木建筑中真正的杰作。

而青砖灰瓦的建筑材料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的追求。

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国古代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才华,创造出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建筑,同时这些建筑也反哺了中国文化的繁盛。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构造、装饰还是材料选择上,都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影响。

这种融合使得古代建筑和文化之间紧密相连,无论是在艺术特色、建筑形式还是文化象征上都体现出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建筑与文化建筑如何反映和传承当地文化

建筑与文化建筑如何反映和传承当地文化

建筑与文化建筑如何反映和传承当地文化建筑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不仅提供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承载着当地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建筑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是建筑师和设计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考察建筑与文化建筑如何反映和传承当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与文化的密切关联建筑是文化的折射,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当地文化中的信仰、传统习俗、艺术特色等都可以在建筑中找到影子。

例如,中国的古建筑中,传统的屋顶斗拱、红墙黄瓦,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

而在西方国家,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元素仍然在现代的建筑中保留,这体现了当地文化对古代文明的传承。

二、建筑如何反映当地文化1. 建筑形态和布局建筑形态和布局是建筑中最直观地展现当地文化的方式之一。

不同地域的建筑形态和布局的差异很大,这一差异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空间的需求和审美的追求。

例如,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建筑,强调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家庭和睦的价值观。

2. 建筑材料和技术建筑材料和技术也是建筑中承载当地文化的关键。

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不仅能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还能够传承和展现当地文化的独特之处。

例如,日本的木结构建筑利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和日式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3. 艺术装饰和细节艺术装饰和细节是建筑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对文化的表达。

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彩绘等艺术装饰,可以反映当地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色。

例如,巴黎的巴洛克建筑中的繁复雕刻和华丽的立面装饰,展现了法国文化对奢华和浪漫的追求。

三、文化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文化建筑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文化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有助于保留当地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独特魅力。

在修缮文化建筑时,要尊重历史风貌,恢复原有的建筑形态和艺术装饰,确保修缮工作符合文化建筑的特点和价值。

另外,文化建筑的传承也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实现。

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艺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城市建筑,中国建筑文化都在不断地创新、升华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国建筑文化。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早期的道教、佛教和儒教等。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中,许多建筑都有深刻的文字和图案作为装饰。

同时,建筑艺术还反映出中国古代文明的伦理道德和生态环保观念,例如尊重自然、遵循天时地利等。

中国建筑艺术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其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

在古代中国,人们善于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例如木材、石灰、黄土等,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建筑。

同时,许多古代建筑也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例如斗拱、悬山式结构等,这些结构形式都为后来的建筑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二、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风格繁多,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古代官塔、佛塔、猪肉亭、亭台楼阁、园林等等。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的后山大佛寺塔,便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内涵。

大佛寺塔是我国唐代佛教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佛塔之一,也是我国佛塔建筑中存在的较早的多层楼阁式建筑。

后山大佛寺塔建筑独具特色,其大量的浮雕和壁画,展现出了我国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民间建筑方面,还有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等等,这些建筑都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建筑技术中国建筑文化不仅包含了建筑的设计和风格,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建筑技术。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建筑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明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法。

例如,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采用的斗拱和飞檐等结构材料,以及悬挑式的结构形式,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和高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资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屋顶类型和雕刻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对称分布,如宫殿,庙宇,陵墓和住宅;另一种是自由分布,如古典园林建筑。

从商代早期的宫殿局部遗址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就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

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组合建筑都发展到了顶峰。

宫殿的森严和威慑,寺庙的神圣和脱俗,陵墓的肃穆,园林的清新和典雅,都通过群组组织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所反映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宗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经脉。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礼乐制度上,礼制制度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上。

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制度影响很深,体现在帝王宫殿建造的雄伟壮丽和气势恢宏,如汉代萧何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又如《易经》所说,宫室建筑的营造,取象于“大壮”卦。

周易大壮卦,从其卦义上说,既强调建筑的雄大坚固,也隐含建筑应该符合礼制的规范。

受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尊卑等级观念的约束,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都是方正统一的。

天地宇宙象征着王室,帝王的宫殿最高,因此,宫殿建筑更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思想。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从这种明显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明清故宫建筑群是对称分布的,故宫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

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座殿宇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

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处,供姨、妃居住。

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在建筑实体中的延伸。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为自由分布。

中国传统园林主要强调意境,要求心灵的归属和安慰。

因此,传统园林要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秀丽的感觉。

这种园林的意境不但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还和老庄的哲学意境有联系。

中国古人是爱山水的,《论语》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说。

中国古代园林是善于用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水使封闭的园林有了自然的灵动,使人工的艺术有了生机,诚如《园冶》所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

话说,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

园林中对假山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山水相依,利用山水的围合,分割,疏通,连接,创造出充满变化,具有丰富形式和内容的空间组合。

建筑组群的分布形式是在宏观上对建筑布局的把握,体现了古人对等级制度的诠释,而在这个大框架下,对建筑部位的约束,从建筑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和质地等建筑风格特征更细微地体现出了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色彩。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有“三段式”之称。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屋顶,外形尺寸最大,还是最有特色的部位,具有沉稳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形态特征。

从人类开始使用屋顶到现在,其形态和文化含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在最初的巢居文化中,先民主要使用树枝和茅等作为屋顶来遮风遮雨。

到了中国明清时代,,屋顶作为传统艺术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有几种不同的样式,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类型在封建社会是严格要求,其中,庑殿顶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一般只用在于宫殿和寺庙中的最高贵的大殿。

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的首殿太和殿。

歇山顶是紧随庑殿顶后较有品味的高级屋顶形式,这种形式在园林建筑或寺庙建筑运用较为广泛。

攒尖顶广泛应用于坛庙建筑,其中的典型是北京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建筑,三层攒尖顶象征着与天相连,圆形攒尖顶与四周的方围墙组合在一起,又象征着“天圆地方”。

各代封建王朝对建筑屋顶的类型针对所有者的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些等级观念从秦汉时期一直发展到了明清,而屋顶的类型也让我们对原来的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更让我们了解古代的等级文化。

传统建筑中的色彩运用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色彩的运用不同于今日要求,不仅仅要求色彩的协调美观,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因此,我认为这些颜色都包含了一定的情感。

在古人看来,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十分严肃和重要的。

早在西周,统治阶级就利用色彩来区分贵贱和判断等级。

色彩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正色”和“间色”的概念。

所谓正色为青白黄赤黑,按五方之说,在广阔华夏大地,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

我们理解为黄帝居天下之中,其色属黄,并支配四方;东为太皞,其色属青,故称青帝,以掌春时;南方者炎帝,其色属红,以司夏日;西方者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以冶冬日。

在我国古代正色象征着正义,权威和尊贵,而间色的等级低于正色,有非正义的含义。

由五方之说所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四门制的色彩象征,也就是东方的苍龙,南方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

与此相对应的都城的东门名青龙,南门名朱雀,西门名白虎,北门名玄武。

说到色彩的使用,我们都会想起故宫的金瓦红墙,象征着皇权的高贵和不可捍卫。

也会想到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三重檐攒尖顶在明朝时为蓝黄绿三色,象征天地万物,到清代改为全蓝色,与蓝天辉映。

祈年殿的结构也处处体现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

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

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

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

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童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

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和神话故事相关的颜色运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它却承载着古人对权利和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愿望。

各类建筑装饰中的图案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小说和自然界,更容易体现古人美好的愿望。

古建筑中的装饰并不是仅仅为了美,并且有着一定的功能,这让我们感叹古人对美的追求。

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在完成屋脊的结构要求的同时,用各种神兽来美化它。

这些神兽不仅仅体现装饰屋面的作用,还起到了固定瓦片的实际功能作用,同时还有象征封建等级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是与中国古代图样文案联系在一起的,像殷商时的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和波纹等,汉代瓦当的文字装饰,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和文化气息。

当我们仔细欣赏这些伟大的艺术品时,可以被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不由地感叹古人的智慧。

像莲花纹瓦当,寓意出自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历来被文人骚客认为是高洁之物,以此来象征君子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这些各种各样的神兽和图案装饰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因为世界民族中没有几个能够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对美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完美地体现到实物上。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传统建筑,以注重群体的构成方式的多样和和谐,细节的精巧,贯穿了中国人中庸和谐的思想,它们如同镶嵌在地球上的璀璨珍珠,将永远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不朽于世界民族建筑之林。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