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的五种刀法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徽州三雕

徽州文化徽州三雕

特别鲜明突出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它们 层层叠叠高低有致,长短相同,轮廓清晰, 这些特点在这里均得充分体现。
还有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以及奇花异草、 就有山区典型形象。更具有徽派版画和徽州 盆景和造型特色
那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虬松、顶平如 削、枝著虬龙、苍翠欲滴、奇特的长相)。
以动物、花卉、树木 等
如:龙、凤、狮、虎、象、麒麟、鳌鱼及鸡、 鸭、鹅、猪、马、牛、羊等家禽家畜,还有 徽州特有的动物四不象;表现吉祥如意的 “喜(喜鹊)、禄(鹿)、封(蜂)、候 (猴)”、“喜事连(莲)年”、“鹿鹤同 春”、“三羊开泰”、“五蝠捧寿”、“喜 鹤登梅”、“岁寒三友”还有石榴象征多子、 桃子代表长寿,牡丹表示富贵等
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 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 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讲究观 赏视角,花边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 显得层次丰富,在统一中求变化。
民俗题材双喜、寿字、万字、八节、回纹及人物题 材中的力士,仙佛、罗汉等形象动态,赋予美好的, 吉祥的寓意应用在建筑装饰的部位上 。
若能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 俯仰四顾,比比皆是,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 在这美的王国中,你会留连忘返,那三分精美,七 分雅致的立体画,会给你留下无尽的遐想。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他们把民居建筑和 所在环境看成一体。
民居的前庭或庭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 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 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 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 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 的有机功能。
徽州木雕艺术概述
纵观徽邑六县木雕艺术的规模,大的如民屋、祠堂、 寺庙等建筑装饰,小的至日常生活用具和文房中笔、 墨砚等,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徽州三雕课程设计

徽州三雕课程设计

徽州三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徽州三雕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工艺技法。

3. 学生能够掌握徽州三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美术术语,分析并评价徽州三雕的审美特点。

2.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影像资料观察,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徽州三雕风格的作品。

3.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搜集并整理徽州三雕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学生通过学习徽州三雕,激发对家乡文化的探究欲望,培养本土文化认同感。

3.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人际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美术学科的地方课程,旨在通过徽州三雕这一具体艺术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提高美术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为初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手工制作技巧,对地方文化有好奇心,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要求:1.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3. 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徽州三雕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引发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徽州民间艺术概述》2. 知识讲解:(1)徽州三雕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2)徽州三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徽州三雕艺术》3. 技能训练:(1)组织学生参观实物或观看影像资料,分析徽州三雕的工艺技法。

(2)开展徽州三雕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作品。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徽州三雕的制作技艺》4. 案例分析:(1)分析经典徽州三雕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徽州三雕”艺术瑰宝

“徽州三雕”艺术瑰宝

“徽州三雕”艺术瑰宝徽州三雕艺术瑰宝李平关注“徽州三雕” 艺术瑰宝2019-06-24 阅读1120 在古徽州⼀府六县的区域内,流传着具有徽派风格的⽊雕、⽯雕、砖雕三种地⽅传统雕刻⼯艺,这种雕刻艺术被统称为“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着完整的⼯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的声誉。

“三雕”艺术犹如三颗璀璨明珠,⾄今光彩夺⽬。

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

在古徽州⼀府六县的区域内流传着具有徽派风格的⽊雕⽯雕砖雕三种地⽅传统雕刻⼯艺这种雕刻艺术被统称为徽州三雕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着完整的⼯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的声誉三雕艺术犹如三颗璀璨明珠⾄今光彩夺⽬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 2006年5⽉,“徽州三雕”被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安徽师范⼤学为徽州三雕中华优秀传统⽂化传承基地。

年⽉徽州三雕被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安徽师范⼤学为徽州三雕中华优秀传统⽂化传承基地 ⽊雕在徽州古建筑中是被普遍采⽤的⼀种装饰形式,⼏乎所有徽派建筑中都能见到。

⽊雕的装饰主要安装在内部建筑的重要部位上,如梁枋、梁架、扇窗、扇门、栏板、栏杆等以及桌、凳、椅、案、⼏等家具的装饰上。

⽊雕在徽州古建筑中是被普遍采⽤的⼀种装饰形式⼏乎所有徽派建筑中都能见到⽊雕的装饰主要安装在内部建筑的重要部位上如梁枋梁架扇窗扇门栏板栏杆等以及桌凳椅案⼏等家具的装饰上 在宏村承志堂,其厅堂雕饰堪称⼀绝。

⼀幅“百⼦图”画⾯⽣机盎然,惟妙惟肖,美轮美奂。

在宏村承志堂其厅堂雕饰堪称⼀绝⼀幅百⼦图画⾯⽣机盎然惟妙惟肖美轮美奂 在宏村志诚⽊雕厅,从堂厅顶部的梁枋、撑拱,到楼层的栏板、裙板以及扇门、窗棂、格扇⼏乎都是由精雕细镂的构件组成,素有徽州⽊雕第⼀楼的美誉。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是指徽州木雕、石雕和砖雕,它们都有着独自的特点和
瑰丽的造型。

以下是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一、徽州木雕:徽州木雕是以楠木、朴木和柚木为原料,采用手
工刻刀,形成特点鲜明的浮雕和镂空,雕刻形象生动优美,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徽州石雕:徽州石雕是以徽州地区特产的黄石、青石和白石
为材料,采用锤子、凿子等手工工具,雕刻出具有徽州特色的花鸟、
人物、建筑等各种形象,多以线条简练、造型精细而著称。

三、徽州砖雕:徽州砖雕是以青砖、灰砖等为原料,采取压模、
印模、压花等技法,雕刻出具有徽州传统特色的各种图案和纹样,通
常运用于建筑物和园林中,以增强建筑物的装饰性和欣赏性。

以上就是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它们都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三雕 奇彩绚烂的民间杰作

徽州三雕 奇彩绚烂的民间杰作
我 国著名美术 家俞 宏理先 生认为 ,徽 州木雕 具有鲜 明的汉 风 唐韵 。与整个 封建 社会 晚期 的世风 相 比 ,徽州 木雕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民族 E升时期的自信、富足、 生气勃勃的艺术格调,也就是所谓的 “汉唐气度 。其 实,这种特殊 跟徽州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小气候有关: 明清时期 ,这一地区 l台呈现出了勃兴和强盛的态势, 表现在木雕上即是一种热情向上的格调,这与当时富裕 的地域经 济生 活是合 拍 的。此 外 ,徽 派木 雕还呈 现 出构 图饱 满 ,画面 注重张 力 ,人物造 型生 动 ,雕刻粗 犷 ,动 感强烈等特点 ,整体显得沉雄、奔放、古拙。特别值得
强调的是 ,徽州木雕中的人物写实功力往往令人感到惊 讶 ,其造型准确,意态如生,焕发出健康的喜气洋洋的 睽 隋调
浑厚 粗犷 、力度 不凡 的石雕
在某种意 义 E来说 ,作为皖南山区的徽州是一个石 头的世界,徽州的能工巧匠用石头等材料 ,将这里装扮 成了文化的徽州 ,比如徽州石雕的杰作 “花山谜窟”, 宏 大壮 阔 , 玄妙奇 巧 ,观者无 不称 奇 ;就 算是 徽州境 内 四通八达的石板道路 ,又何尝不是徽州石雕的一大景 观 ?对 此 ,民 国期 间修撰 的 《歙县 志》就 已注意 到 了这 个现象 : “道路皆以石成之,虽穷乡僻壤 ,入山小径 , 唐 不石也 。石类不一,有青石、红石、红麻、白麻、凤 凰麻等石 。康乾以后,更采用浙淳茶源之青石,质美而 坚 ,全县交通 ,虽积雨不病泥潭也。 此外 ,还有徽州 境内众多造型各异、年代久远的石桥 ,也尽显刎 lIl石工 的刀下功夫 。
f1.j代的 “ i雌”细腻繁 ,构l冬1、 Jld吸收 r新安IIIli派的表现 下法 ,IJl:究 艺术 火,多JIj深浮雕』fIl
雠 ,捉 ffj镂 效 ,仃 的镂 次 多 达 I。余 ,· 楼 榭 、树 小 III水 、人 物止 、花 虫 f^ J:

三雕技艺

三雕技艺

三雕技艺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最精华的部分,是古建筑艺术中最灿烂的篇章。

在徽州,无论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处处雕饰着精美图案。

从雕刻技法来看,徽州三雕多属于浮雕、高浮雕,并有透雕、圆雕、线刻与多种技法并用,从中也可窥视出唐宋以来,中国建筑中“三雕”艺术的传承脉络。

“三雕”不仅仅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们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三雕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与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可替代的,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建筑雕刻也难以与之比肩。

其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造型语言之纯熟,雕刻工艺之精湛,都堪称是无可替代的传世珍品。

它能存在若干世纪,并为数以万计的民间百姓所喜爱,这本身就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艺术现象。

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

矗立于县城的许国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徽州民居艺术——雕刻

徽州民居艺术——雕刻
在家具方面,床和衣柜也是运用木雕工艺重点装饰的构建,徽州 人的传统习惯,每当举办婚礼时,总要购置一套精美的木雕家具。在 床罩上雕刻各种吉祥图案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寓意也是体现阔绰富足, 光耀门楣,迎合风气必不可少的一环
石制牌坊的来由和演变
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由“棂星门”演变而 来,形成牌坊后更多的是世俗聚落街口和重要建筑物的入口标志,形 式也是由木制转砖制再转到石制。徽州牌坊数量之多,牌坊华美敦实, 气势恢宏。
西 递 胡 文 光 石 牌 坊
徽州石牌坊是集徽州石雕艺术为一体的建筑元素
徽州石牌坊也是集徽州石雕艺 术于一体的建筑元素,以其伸展 的楼檐,玲珑的漏窗,堂皇的额 枋,挺拔的柱杆,给人以浑厚, 坚实的印象。所有的石柱,梁枋, 斗拱,雀替,额扁都饰以江梅的 雕刻。多有的图案都均有寓意, 或巨龙腾飞向南,表达忠君,或 瑞鹤翔云向北,体现天下太平。
徽州民居建筑砖雕中的人物雕刻雕
徽州民居建筑门 罩砖雕人物雕刻细节。 其中有神话传说如 “八仙过海” “刘海 戏金蟾” 等戏曲故事, 有“红娘说媒” “郭 子仪拜寿” “三英战 吕布“民等间风俗。 雕刻栩栩如生,技艺 高超
徽州民居建筑石雕装饰
徽州石雕质地坚硬,防雨防潮,主要运用于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承重部分,比如雕刻有 丰富的石牌坊,风采动人的石狮子,古朴典雅的抱鼓石,玲珑剔透的石漏窗,富于诗意的石 栏杆以及造型多变的石柱基,石鼓等,无不展现了徽州石雕艺术的精湛技术。
徽州民居艺术——雕刻
徽州“三雕”综述
明清时期是徽州民居雕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的雕刻能手以他们 的勤劳和智慧在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方面,无不给 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砖雕,石雕,木雕,号称徽州装饰艺术 “三绝”。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指木雕、石雕、砖雕三种传统工艺。

徽州三雕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观赏价值,而且也融入了徽州地方文化的精髓。

在徽州三雕中,木雕是最为著名的一种。

木雕的工艺流程经过了“择材、开料、刻制、上色、打蜡”五个环节。

在择材方面,徽州木雕器具选用的一般是楠木、红木、檀香木等。

开料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将木料切割成各种需要的形状。

刻制环节需要使用各种大小的雕刀,将木料雕刻出各种形状。

上色需要使用各种颜料,精细地描绘出木雕器具的色彩。

最后,打蜡可以保护木雕器具,防止受潮、变形等。

石雕作为徽州三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艺也十分精湛。

石雕需要选用高质量的石材,如大理石、方硕石等。

石雕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大小的锤子和凿子,将石头雕刻成各种形状。

在雕刻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石头的硬度和材质,使得作品具有更好的观赏效果。

砖雕是徽州三雕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它是将传统的砖雕工艺与徽州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砖雕需要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砖块,如花砖、砖雕片等。

在砖雕的过程中,需要对砖块进行手工雕刻,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的图案和造型。

最后,还需要对砖雕进行上色和打磨,使得砖雕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需要对徽州地方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使徽州三雕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三雕的五种刀法
————————————————————————————————作者:————————————————————————————————日期:
徽州三雕的五种刀法-美术论文
徽州三雕的五种刀法
蒋雨金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性、系列性等特点。

它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面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敦煌学、藏学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而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则是指在古徽州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砖雕、石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

笔者曾撰文,对徽州三雕的历史渊源、严峻现状、继往开来、表现手法、手工精粹和传承创新六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本文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技艺实践与感悟积累,对徽州三雕的五种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意在通过抛砖引玉之举,引起业内人士对徽州三雕技艺重视切磋,进而传承提高。

一、徽州三雕工艺与中国国画的触类旁通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徽州三雕自问世以来,通过工匠们的辛勤劳作、刻苦钻研和不断积累,采用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各种手法的演绎,使三雕工艺渐成体系,向精深发展,并日臻成熟。

纵观三雕工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间工匠们悟性的不断增强、技艺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中国国画中的艺术精髓,并将它借鉴和移植于三雕工艺之中。

中国国画素有“一墨分五色”之说。

墨即是色,它本为一色,但通过画者的水晕调配和运笔的轻重缓急,可将一色表现成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颜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组合,可将一幅作品打造得或气势磅礴,或行云流水,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求动,一张白纸上能做尽文章。

三雕工艺创作,虽不在纸上
做文章,也无墨色可调,但通过长期的劳作和参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了国画表现手法的启发,工匠们可以在有限的砖、木、石材料上,运用各种雕刻刀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来,这也是不同工艺或流派之间的触类旁通,殊途同归。

二、徽州三雕工艺的五种表现手法
徽州三雕,重在刀工。

明清时期,徽州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其佼佼者的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能够做到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

笔者自幼从师学习木工,后又涉足砖、石雕刻。

在几十年的雕刻创作生涯中,远离浮躁,清静心灵,在孤独和清贫中,整日手握刻刀,与砖、木、石默默对话,在研发创作出一批三雕精品的同时,吸取前人精华,通过提炼升华,总结出了三雕工艺的五种表现手法。

即:疏密冲点法、凹凸比较法、阴阳表现法、远近透视法和粗细加线法。

1.疏密冲点法:冲点是雕刻中的基本刀法,在具体运用时,要按作品的题材立意和欲想达到的效果,决定疏密冲点的位置或部位,人为地加冲和点缀。

该疏则疏,凡密必密,疏密相间,把握有度,使得平面材料彰显立体感觉,变得丰富多彩而具有美感。

2.凹凸比较法:是指根据作品的设计图案和背景,通过巧妙的凹陷刀法,将作品局部凸出的势头,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然过渡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能使小作品产生大视野,给人以一种一望无尽的感受。

它在突出作品背景效果时常被采用。

3.阴阳表现法:是指把作品所需部分,分层、分面、分角度剔除或保留,以阴突阳,以阳显阴,阴阳结合,以此来增强作品的立体真实感,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从而达到回归自然的效果。

4.远近透视法:是指面对作品错综复杂的画面,要有条有理的交代清晰,不论远观近视,都使作品的图案露显适当,隐蔽自然,以三维立体视角,把人引入到自然深处。

5.粗细加线法:是根据作品的布局需要,把静止的画面准确加上或粗或细的线条,使之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欢快愉悦的动感。

以上五种方法,采用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准确处理好矛盾的双方,使之虽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但可互为依存。

五种方法中的疏与密、凹与凸、阴与阳、远与近、粗与细,都是互相排斥的一对矛盾,按道理它们不能同时相容。

但在三雕工艺上,创作者如能将它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采用辨证的思维,完全能够将对立的双方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运用日积月累的雕刻刀法,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时代作品来。

三、徽州三雕作品创作心得
2000年,笔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雕刻了一幅取自中国著名历史典故《三顾茅庐》的大型木雕挂件。

作品精心取材,选用了一块长90厘米、宽60厘米、厚4厘米的名贵樟木。

为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时代特征,在背景布局上,采用了自然的松、竹为依托,并配以亭阁水榭为点缀;而孔明的庐舍周围,附有木栅,显出乡土气息。

整个画面的处理,先运用凹凸比较法、远近透视法,用镂空的刀工,突出松竹和亭阁水榭,用纯熟的刀工,刻画出松树枝繁叶茂,翠竹郁郁葱葱,亭阁轮廓清晰,水榭小巧玲珑。

而人物和马匹的塑造上,则采用了阴阳表现和粗细
加线等方法,通过平、浮、圆、透和线雕等多种手段,使刘、关、张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上门求贤的意境被充分地表露出来。

而庐舍内的孔明,则手执羽毛扇,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态,更是唯妙唯俏。

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品通过反复准确使用粗细加线法,将人物的衣冠髯须以及马鬃雕刻得细如针线,清晰可见。

可以说,这幅木雕精品,已将徽州三雕工艺中的木雕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构思大型石雕挂件《徐霞客黄山游记》时,笔者在选材上颇费心思,选用了著名的黟县青大理石。

该种材质色泽亮细,纹路清晰,在这种石质上雕刻,对工匠的手工技艺有很高的要求,是很大的考验。

石材规格为长80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

整个画面布局上,突出了黄山的奇松、怪石和云海,并以此为背景,烘托出我国古代大文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遍游天下和对黄山的无限敬仰之情。

在3.5厘米厚度的石材上,笔者通过反复使用凹凸比较和远近透视的手法,用娴熟的深浮雕刀工,将整个画面半立体镂空,先是在其中的3厘米厚度上,勾勒出黄山四绝中三绝(奇松、怪石、云海)的基本轮廓。

再用阴阳表现手法,剔除、镂空画面的不需之处,辅之以粗细加线的手法来突出人物肖像,然后采用疏密冲点手法把整个画面烘托得山峰气势磅礴、脉理清晰,飘突的云海隐现分明、动中有静,迎客松苍劲挺拔、巍然而立,妙笔生花隽秀丽容、立于石中,再加上布衣土鞋的古代旅行家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一幅“登黄山天下无山”的佳作呼之而出。

这幅力作对外展出,曾有人欲出高价买下收藏,但笔者不为利所动,将其置于金星民间博物馆内,以供游人欣赏。

以上是笔者通过几十年的从艺生涯,探索总结出的徽州三雕工艺的五种表现手法。

这五种方法可独立成章,分别运用,也可互联互通,综合利用,其间可分可合,关联依存,融会贯通。

五种方法各由一对矛盾组成,是相互对立排斥的两
个方面,但只要理解到位,处理得当,完全可以使它们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按照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最高境界。

联想到三雕工艺的创作,通过创作者的潜心钻研,呕心沥血,完全可以使这五对矛盾在特殊形式下,达到高度的统一,其作品就能升华至理想的艺术境界——和谐。

徽州三雕工艺的制作,关键是用心。

正所谓用笔运刀、刀随意动,艺从手出、手随心来。

心能静下来,心灵才能升华,作品也就能不断长进,渐富艺术水准。

一句话,如果没有辛勤的磨练过程,则根本无法达到艺术的精深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