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荒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课时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26

课件展示新闻:(1)北京时间2007
6.4级地震,震中在宁洱县城老城区。
地震已造成
人受伤,逾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图2.35 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
)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读图5。
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自然 灾害带
主要的 自然灾 害
火山、地震、台风 、海啸、风暴潮
成因
板块交界处→多火 山、地震→海啸
热带、副热带海域 →多台风→风暴潮
受灾体 人口集中,经济发 特性 达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 灾害带
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 灾害、山地地质灾害(滑坡、泥 石流)
不同气候带边缘→水旱灾害 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 暴潮 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山地 地质灾害
形成 条件 特点
危害
滑坡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 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 滑动的地质现象
①岩体破碎;②地势起 伏大;③植被覆盖较差
破坏力略小
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 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 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 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 殊洪流
①地形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 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中低纬地带,人口稠密,经济 密度大
大洲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 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 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
冲刷、淤积量大,破坏力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 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 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类型
常见虫害
最危险虫害
农作物虫害 蝗虫、黏虫、______、棉铃虫等 ____
松材线虫、______、杨树蛀干害 森林虫害
虫、泡桐大袋蛾等
________
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 活动第二节主要自然灾 害的形成与分布课件新
高中地理 第1章 自然灾害概述 1_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5

【点拨】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阅读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明确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点拨】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阅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
明确以下几点)土壤侵蚀的后果
【点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点拨】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2.臭氧层破坏
(1)原因
【点拨】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
(2)危害
【点拨】损伤人的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导入】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案 湘教版选修5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考点精讲】一、地震1. 构造地震概念及成因:当长期作用于地壳中岩层的地应力超出了岩层的承受力而发生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并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震动,称为地震。
2. 构造地震示意图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图中为辐射线,人们会左右摇晃;横波:速度慢,图中为以震源为中心的同心圆,人们会上下颠簸)。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 震级与烈度名称二者区别二者联系概念计量和单位影响因素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尺子”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出来的,它的单位是“级”,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烈度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的指标是根据人的感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地面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出来的,同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思考: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4. 世界主要地震地区二、滑坡和泥石流1. 滑坡:①滑坡的形成分析: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
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第2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学案中图版选修5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第1课时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课标要求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课标解读1.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
2.结合相应图表,掌握地震的成因、结构、危害及分布。
3.掌握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对比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找出异同点。
4.通过教材中的图分析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结构及危害。
5.结合实例认识旱灾造成的危害及主要分布区。
引导学习寒潮发生的季节、造成的危害。
●新课导入建议可利用近期世界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导入新课。
如:2012年7月21日至22日,河北省9个县(区)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村庄一度交通、通信中断,截至7月26日10时统计,河北省59个县(区)中,共造成266.92万人受灾、33人死亡、23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22.66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170.71千公顷,绝收面积22.29千公顷。
倒塌房屋28539间,损坏房屋44339间,部分基础设施受损十分严重。
据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掌握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培养地理读图能力。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危害。
(重难点)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表示地震的强度。
(3)烈度: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等。
(4)地震构造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5)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泥石流与滑坡概念条件危害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给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1.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提示】世界有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滑坡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5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
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
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自然灾害PPT教学课件

全球板块组成
中国
思考: 我国 位于 那些 地震 带上?
世界主要地震带
观察:读中国地震带分布思考我们新疆伊犁是否在地震带上? 还有那些主要的省份分布在地震带上?
地震造成的影响
1.人员伤 亡,疫病 蔓延,心 理创伤
2.造成财产, 房屋、道路、 管道、通信 等基础设施 的破坏
3.诱发次生灾 害,二次灾害 如滑坡泥石流 火灾等
4.对环境资 源和生态 系统的破 坏
滑坡和泥石流
hill-creep and mud-rock flow
滑坡及其形成的主要条件?
滑坡是斜坡的局部稳定性
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 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 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 与现象。
读图总结形 成滑坡的主 要条件有那
些?
泥石流及其形成的主要条件?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 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 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 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有陡峭 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2上游堆积有丰 富的松散固体物质;3房屋、农田、道路、村庄、 河流)
如何描述“地震”?
近期地震播报
财联社1月12日电:
智利发生5.4级地震 震源深度40 千米,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01月12日14时19分在智利(南 纬30.65度,西经71.40度)发生 5.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
地震影响因子:
地震的破坏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呈现什么关系?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 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 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 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一般 来说,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离震中越近,烈度也越大。但这 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影响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和震中距外,还有 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的抗震程度等因素。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地质灾害的防御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5

地质灾害的防御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2.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3.防治知识发生前兆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
3.利用地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①断裂或②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③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④震源,B为⑤震中,BC为⑥震源深度,AB为⑦震中距。
(2)D为⑧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⑨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烈度与⑩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⑪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分布: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⑫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⑬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1.如何分析等震线图?答案分析等震线图时,首先找出震中所在的位置。
震中附近震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为极震区,因此烈度最大的地点就是震中,在等震线图上一般位于不规则等震线的中心位置。
其次确定烈度从大到小变化的方向,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的等值线数值越大,同一条等震线上各点的烈度相近。
再次根据烈度变化的方向和等震线的形状推断影响烈度的因素。
材料2016年4月14日21时26分,日本熊本县熊本地方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2)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其各有何特点?(3)什么是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4)世界上有哪两大主要地震带?为什么这些地区地震灾害频发?答案(1)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来临时使地面物体产生上下颠簸;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来临时,使地面物体左右摇晃。
(3)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的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质量等。
(4)世界上有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两大主要地震带。
因为这些地区地处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多地震。
地震的震级、烈度及地震分布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震级烈度不同点定义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单位级度不同点影响因素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分类依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关联性震级是产生烈度的基础;震级也是决定烈度大小的最基本因素2.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原因如下:迁移应用1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16年5月8日10时46分,在中国台湾南投县(24.04°N,121.00°E)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无人员伤亡报告。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台湾附近多有地震发生,原因是其位于(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B.环太平洋地震带C.大西洋地震带D.东非裂谷地震带(2)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有( )A.滑坡、泥石流B.火山喷发、台风C.洪涝、海啸D.泥石流、火灾答案(1)B (2)A解析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震常会导致岩层破碎,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和诱发因素,因此,地震和滑坡、泥石流之间具有关联性。
二、滑坡和泥石流类型滑坡泥石流主要物质组成不稳定的⑭岩体与土体大量的⑮泥沙石块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⑯山区沟谷中发生条件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差⑱陡峻的地形、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的水流诱因⑲重力作用,工程建设⑳暴雨、冰雪融水危害破坏农田、建筑物、○21道路,造成人员伤亡等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共同条件有哪些?答案地势起伏大;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植被覆盖较差等。
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给出的信息及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
(2)我国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答案(1)滑坡形成原因:①在山地丘陵地区,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④工程建设频繁。
泥石流形成原因:①地形陡峻;②松散物质丰富;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2)云贵高原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相同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们的分布地区基本相同,主要发生在山区;主导因素是重力作用,是在一定坡度上的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其重要诱因;而且,其危害和破坏性也基本相同。
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滑坡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不同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大量的水流参与危害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量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答案(1)B (2)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
第(2)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对滑坡的发生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
1.滑坡形成原因:①在山地丘陵地区,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④工程建设频繁。
2.泥石流形成原因:①地形陡峻;②松散物质丰富;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2013年5月12日消息,由于连降暴雨,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突发山体滑坡,造成5人遇难,3人受伤。
据此回答1~2题。
1.贵州泥石流产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①连日的暴雨②植被的破坏③没有预警系统④火山的喷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关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次大地震后可能还会有余震的发生②地震有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③水库可能诱发地震④火山喷发可能诱发森林大火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泥石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暴雨和地表植被的破坏。
第2题,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是指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有关联性,如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可能诱发森林大火。
3.2013年6月2日,台湾南投县发生6.3级地震造成了1人死亡,2人重伤,16人轻伤。
台湾处在(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答案D解析台湾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5.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答案 4.D 5.D解析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
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
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6.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析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从区域的天气条件、地质条件及地形特点三个角度来分析。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故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震的发生会加剧和诱发次生灾害;材料显示该地区地震后出现多次降雨,会引发地质灾害。
教材P13思考提示:1.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2.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
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