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期末考试真题1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试卷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观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A.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B.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C.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D. 增加语文课时的比重2.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 启发式教学B. 探究式教学C. 传授式教学D. 讨论式教学3. 以下哪个观点不属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A. 语文知识掌握程度B. 语文技能运用能力C. 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D. 语文教学效果4. 以下哪种教学手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A. 多媒体教学B. 课堂讨论C. 课外阅读D. 语文作业5. 以下哪个观点不属于语文教学目标?A.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B.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C. 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D.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 语文教学手段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 语文教学策略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 简述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3. 简述语文教学目标。

4. 简述语文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10分)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要求论述有理有据,不少于200字。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2分)1、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2、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识字课本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联系日常生活,()。

3、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还具有()性、()性和()。

4、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是()。

5、语文学习常规过程中探究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应该主要指导()、分析和()。

6、语文学习常规过程中运用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应该主要指导知识和经验的()和()。

7、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是()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8、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和()活动。

9、写作过程一般要经历内部言语向()的转化,从()思维向()思维的转化。

10、作文教学中审题的指导方法有()法,()法,题目补充法和()法。

二、简答题(每题6分,计30分)1、作文课中的情境教学,一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2、联系写作心理规律,教师指导写作过程大体有几种思路?3、口语交际救学的要求有哪些?4、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进行口语教学有哪些方法?5、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三、论述题(20分)1.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对“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过程”的理解。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生作文观察力的理解。

四、分析题(28分)一位特级教师创立了一种特殊的课型——“班会感悟课”。

老师走访了班上57位学生的家庭,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心准备自己的发言——一首长诗。

他下功夫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此发言的内容针对性强;他深爱蓿自己的学生,因此他的发言充满激情。

学生听了他的发言,既动心。

义动情,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佳作。

下面是这位老师的长涛片段和学生的“感情”片段。

以此为例,从作文教学如何开启学生思路的角度,分析这个课例的成功之处。

教师的发言《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片段)……对父母/不管年轻年老。

初中语文教研员笔试题目(3篇)

初中语文教研员笔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窃窃私语B. 瞒天过海C. 瞬息万变D. 畸形发展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的体质。

B.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 她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离不开她的刻苦训练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

3. 下列成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惊天动地B. 雪中送炭C. 一马平川D. 一举两得4. 下列词语中,多音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拍打(pā)B. 剔除(tī)C. 恼怒(nǎo)D. 拼搏(pīn)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设问)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偶)C.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比喻)D. 瑞雪兆丰年。

(拟人)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昨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骆驼祥子》,你看过吗?”B. “这篇文章很有趣,我给你念一段。

”C. “小明,你昨天去哪儿了?”D. “这个苹果真好吃!”7. 下列词语中,形近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演讲演绎演技B. 紧张紧张紧张C. 传播传承传扬D. 精美精炼精炼8.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因为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

变换: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

B. 原句:她每天都按时起床。

变换:她每天按时起床。

C. 原句:他总是努力学习。

变换:他总是努力学习。

D. 原句:这本书很有趣。

变换:这本书很有趣。

9. 下列句子中,修改病句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因为昨天晚上没睡好,所以今天上课没精神。

修改:他昨天晚上没睡好,所以今天上课没精神。

B. 原句: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团结同学。

修改:他学习好,团结同学。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4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2010年1月一、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题10分,共50分)1.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2.如何全面理解语文知识教学的综合实践原则?3.合作学习具有哪些特征?4.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倾听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5.简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每题16分,共32分)1.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认识。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三、分析题(18分)分析教学个案,回答问题:1.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处理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分析的?(12分)2.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6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师:(简单导入后)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带着知难而上的精神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844年8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会面,从此这两位历史巨人结成挚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奋斗了近四十年。

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思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思格斯。

那么,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学生开始思考。

)生1:读完本文我认为恩格斯没有表达自己的哀痛,甚至从表面上根本读不出他的哀痛,他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

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

师:你认为恩格斯没有宣泄自己的哀痛,而是将哀痛隐于字里行间,对吗7.生1:是的。

师:那大家能找到恩格斯表达对马克思赞美的句子吗?生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说明马克思的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

师:你能带着这种崇敬将这句话再读一遍吗?(学生读)师:很好。

哪位同学对这句话还有自己的理解?生3:这句话说明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肯定。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0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姿态。

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礁石,在海浪的咬噬里,站成庄严的冷峻。

一个有志气从困境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

让我们站出自己不jī的性格,站出自己lěi落的襟怀!①噬②觑③jī ④lěi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闪闪的红星》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影片,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一直脍炙人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B.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去台湾和大陆观光旅客滔滔不绝,呈现出“两岸一家亲”的交往热潮。

C.今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出现60年罕见旱情,湖泊干枯、河流断流、农田开裂,灾区人民心急如焚。

D.骇人听闻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警示我们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下列语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B.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C.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D.在困难面前,你是退避三舍呢?还是勇往直前?4.下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①龙虾肉中的一种物质与维生素C能起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三价砷,吃龙虾切忌不能同时服用维生素C。

②龙虾还不宜与猪肉、狗肉、鸡肉等肉类同食,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加重。

第①句,修改意见:第②句,修改意见:5.名着阅读。

(2分)①图片是教材“名着导读”中某作品的插图,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书名:《》。

(1分)②“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句话是插图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对(人名)说的话。

全国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休憩(qì)秾丽(nóng)嗤笑(chī) 憨厚(hān)B.困厄(è) 阴霾(mái) 恐吓(xià) 鹿砦(chái)C.哽咽(yè) 阴晦(huì) 惘然(wǎng)舷窗(xián)D.累赘(zhuì) 潮汛(xùn) 濡湿(rú) 惬意(qiè)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瞑想萦绕琐屑举止泰然B.严峻扼制振慑顶礼膜拜C.诧异停滞凭吊暗然失色D.迤逦安谧掩饰潸然泪下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老科学家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却安之若素。

B.他在这部小说之前还洋洋大观地写了一篇激动人心的序文。

C.他对当地瞬息万变的气候进行了长期的观测,逐步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

D.做人不要得理不饶人,把是非讲清楚就适可而止。

4.(十堰模拟)为下面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如果我们用一颗有求的心面对所有事情,那么无疑是打开了一个烦恼的盒子。

②我们总是找种种借口去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自私与狭隘。

③我们的烦恼更多是来自于自己的自私和狭隘。

④学会满足,学会放弃,烦恼就会远离我们。

⑤生活里,我们往往不经意就被烦恼包围。

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④②③C.⑤②④③①D.⑤③②①④二、默写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3)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4)当暴风雨来临时,不再畏惧困难,不再畏惧挫折,因为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勇敢地生活,带着高昂的气势,对自己说加油!(请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填空)三、名著导读名著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第1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

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

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潜伏潜规则潜意识B. 剔透剔除剔拨C. 精湛精良精练D. 沉默沉着沉重答案:C解析:A项中“潜规则”应为“潜规则”;B项中“剔拨”应为“剔拔”;D项中“沉着”应为“沉著”。

C项中的“精湛”、“精良”、“精练”均字形、字音都正确。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

B. 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掌声雷动。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多种选修课程。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有趣。

答案:C解析:A项中“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B项中“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掌声雷动”搭配不当,应改为“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赢得了热烈的掌声”;D项中“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有趣”语序不当,应改为“这本书不仅非常有趣,而且内容丰富”。

C项句子没有语病。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花儿笑,鸟儿叫,春天来了。

B. 这座山像一只巨兽,静静地躺在那里。

C. 夜晚的星空,像一块蓝色的宝石。

D. 这本书非常厚,厚得像一本字典。

答案:B解析:A项使用了拟人手法;C项使用了比喻手法;D项使用了夸张手法。

B项使用了拟人手法,将山比作一只巨兽。

二、填空题1.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潜伏潜规则潜意识B. 剔透剔除剔拨C. 精湛精良精练D. 沉默沉着沉重答案:C解析:A项中“潜规则”应为“潜规则”;B项中“剔拨”应为“剔拔”;D项中“沉着”应为“沉著”。

C项中的“精湛”、“精良”、“精练”均字形、字音都正确。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

B. 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掌声雷动。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多种选修课程。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有趣。

答案:C解析:A项中“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B项中“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掌声雷动”搭配不当,应改为“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赢得了热烈的掌声”;D项中“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有趣”语序不当,应改为“这本书不仅非常有趣,而且内容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2004年1月一、填空题(10分)1.述性知识是以概念和命题形式出现的。

2.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

3.语感是主体对于言语的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理解力。

4.语文正式独立设科是在1903年。

5.指导学生阅读时理清作者思路的步骤是:找观点、提纲目、探思路、释逻辑、述思路。

6.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辨证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7.中国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五经”、“四书’。

8.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汉语文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阅读阐释要经历披文感言、拓展运思、得意体情、言语表述等活动。

10.一个课件设计时—股要考虑树型结构、呈现方式、呈现控制和拓展选择四个方面的问题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树立“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应明确哪些问题?①评价功能的转化;(1分)②重视综合评价;(1分)③强调质性评价;(1分)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分)⑤注重过程。

(2分)2.阅读批评与阅读鉴赏有什么不同?①鉴赏是对文章或作品的情感性参与,(1分)满足的是读者个体的审美趣味.(1分)着重实现的是读物的中美价值。

(1分)②批评是文章或作品的理性枪验和评定,(1分)它往往是从一定的背景和理论出发;感受和理解读物,并尽可能作出客观评价,(1分)它更着重于读物的社会价值。

(1分)3.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①学习者参与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1分)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2分)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1分)④学习者对认识活动能够自我监控、调适。

(2分)4.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要求?①教学容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②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环境;③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④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性;⑤教师引导要切实、精当;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6点各1分。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每小题15分,共30分)1.联系实际,谈谈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应包括哪些方面的能力?①调动学生的感悟能力;②调动学生的记忆能力;③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④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

以上4点各3分;联系实际3分。

2.当前中学生缺乏写作的欲望的原因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

原因:①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2分)②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2分)③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2分)④作文屡遭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2分) 联系实际,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写作欲望: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1分)开掘“胸中积蓄”;(1分)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

(1分) 联系自身教学实际4分。

四、分析题〔36分)(—)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回答文后的问题。

(14分)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

热心的邻居拥来。

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一“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中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跟前向他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激动地往南院飞。

老愁眉渐渐舒展。

却又显得很为难。

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

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那号事。

于是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

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笨拙地拿着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

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有些发红。

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

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

他用手背拭了—下袖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

人们注意地望看他的—举—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

谁都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的门被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

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

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

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然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双保险锁。

小川站住了。

一双眼突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

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折成两截。

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一件沉重且污秽不堪的东西。

这一瞬间。

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

我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家里。

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

问题:1.有人这样评价微型小说:从—个螺壳,可以听到海听到风浪的呼啸。

①在《锁》中,“一个螺壳”是指(C )(2分)A一阵凄楚辛酸的感受B一个有讽刺意味的场面C一颗被戳伤而滴血的心D—副副冰冷冰冷的面孔②在《锁》中,“海上的呼啸”是指( A )(2分)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过足的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 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会完美无缺2.大姑的两次“眨眼”,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意义?(6分)两次“眨眼”推动了情节的展开(3分)和向高潮发展。

(3分)3.撬开锁后。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喷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

在下列几项中正确分析了“说不清”的原因后的括号打“√”:A人们对小川此举的褒贬不一(√) B人们一时难以评价小川此举的含义( )C人们由小川此举引发的联想多种多样(√) D 人们对小川有了新的认识( )E人们对小川的绝技发出惊叹( )(二)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回答问题。

(22分)《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我们一起求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于”是对于勒的评价吗?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

但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

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生:不是。

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

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佬”。

“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师:很好。

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

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说的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一份吃得一干二净之后。

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

师:对,占了钱。

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

“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

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生:应该用“盼”字。

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2004年1月一、填空题(10分)1.述性知识是以概念和命题形式出现的。

2.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

3.语感是主体对于言语的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理解力。

4.语文正式独立设科是在1903年。

5.指导学生阅读时理清作者思路的步骤是:找观点、提纲目、探思路、释逻辑、述思路。

6.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辨证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7.中国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五经”、“四书’。

8.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汉语文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阅读阐释要经历披文感言、拓展运思、得意体情、言语表述等活动。

10.一个课件设计时—股要考虑树型结构、呈现方式、呈现控制和拓展选择四个方面的问题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树立“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应明确哪些问题?①评价功能的转化;(1分)②重视综合评价;(1分)③强调质性评价;(1分)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分)⑤注重过程。

(2分)2.阅读批评与阅读鉴赏有什么不同?①鉴赏是对文章或作品的情感性参与,(1分)满足的是读者个体的审美趣味.(1分)着重实现的是读物的中美价值。

(1分)②批评是文章或作品的理性枪验和评定,(1分)它往往是从一定的背景和理论出发;感受和理解读物,并尽可能作出客观评价,(1分)它更着重于读物的社会价值。

(1分)3.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①学习者参与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1分)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2分)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1分)④学习者对认识活动能够自我监控、调适。

(2分)4.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要求?①教学容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②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环境;③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④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性;⑤教师引导要切实、精当;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6点各1分。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每小题15分,共30分)1.联系实际,谈谈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应包括哪些方面的能力?①调动学生的感悟能力;②调动学生的记忆能力;③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④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

以上4点各3分;联系实际3分。

2.当前中学生缺乏写作的欲望的原因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

原因:①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2分)②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2分)③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2分)④作文屡遭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2分) 联系实际,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写作欲望: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1分)开掘“胸中积蓄”;(1分)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