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
预防乙肝有哪些常见措施

预防乙肝有哪些常见措施预防乙肝有哪些常见措施乙肝病毒可以在肝脏的持续复制,从而使病情发生恶化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因此有效的治疗乙肝可以帮助延缓肝硬化避免肝癌的形成。
在我国,肝硬化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惊人,每天可产生10的12次方到10的13次方个“后代”。
所以要及时进行控制和治疗。
预防乙肝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分钟;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家庭预防:1、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我们如果想避免感染乙肝病毒,就可以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2、家庭预防乙肝的传染乙肝病毒的传染性与携带者或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成正比。
所以,乙肝家庭预防除了要切断乙肝传播途径外,长期有效地控制携带者或患者的病情才是最好。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来降低患者的病毒水平。
“药物+控制传染途径”这一策略是我们家庭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手段。
3、定期消毒预防乙肝乙肝病毒属于耐热的病毒,在31度到32度之间,乙肝病毒可以在体外生存六个月;65度可以达到一个小时;95度可以达到三分钟。
所以说乙肝病毒是一个很耐热的病毒,在低温下,负20度可以存活15年,乙肝病毒在体外的生存还是比较顽强的。
如果想要消毒的话就对餐具、桌子用5%的.次氯酸擦洗。
这样对乙肝预防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温馨提示:做好乙肝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日常多吃一些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如芹菜、蕃茄、香菇、大蒜、海参等,可以帮助可以促进肝脏机能,对肝病有很好的效果,避免一些油炸、由刺激性的食物,忌食腌制食品。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帮助大家梳理传染病学的知识。
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甲型肝炎①管理传染源:隔离期自发病起连续3周,集体机构需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天。
②切断传播途径:饮食管理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员和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发现肝功能不正常,应及时隔离。
做好环境卫生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搞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
加强饮食卫生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分餐制或公筷、饮食用具专用,做好餐具消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水果要洗净,洗漱用具专用、定期消毒。
③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应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免疫性良好。
2.乙型肝炎①管理传染源: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隔离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出院,不强调隔离日期,但对HBSAg阳性的人应定期随访,并注意以下事项: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注意个人卫生及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传染他人;所用食具、修面用具、洗漱用具均应与健康人分开。
②切断传播途径:对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应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带血污染物。
对肝炎门诊及病房的病案、用具应单独使用。
尽量少输血、血浆及其他血制品,以减少感染机会;向HBSAg阳性的育龄妇女进行广泛宣传,防止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婴儿及其他人群。
产房的器械要严格消毒,乳头有损伤的HBSAgpB性妇女应停止哺乳,从而阻断母婴传播途径。
③保护易感人群: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均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对HBsAg、HBcAg、HBeAg均阳性的孕妇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应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肝防控知识

乙肝防控知识
1. 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人们应
在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照推荐的接种计划进行补种。
2. 避免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乙肝可以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因此应避免与可能染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如避
免共用针头、注射器或其他潜在感染源的物品。
3. 安全性行为:性接触是乙肝传播的常见途径之一。
为了防止
乙肝的传播,应使用安全套,并避免与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发生不安
全性行为。
4. 母婴传播的预防:孕妇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时,可能通过分娩
过程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为了预防母婴传播,孕妇应接受乙肝病毒
筛查,并咨询医生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
5. 维持良好的卫生惯:勤洗手是预防乙肝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并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刮胡
刀等。
6. 注意乙肝症状:乙肝病毒潜伏期长,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明
显的症状。
然而,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疲劳、食欲不振、黄疸等乙肝
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7. 提高乙肝意识:教育公众关于乙肝的知识和预防措施是非常
重要的。
提高社会对乙肝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乙肝的传播。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乙肝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避免血液和
体液的直接接触、进行安全性行为、防止母婴传播、维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关注乙肝症状并提高乙肝意识。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
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介绍本指南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预防措施-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建议全面推广疫苗接种,尤其是在易感人群中。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勤洗手、合理用水、注意食品安全等,能够有效减少传染乙型肝炎的风险。
-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已知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注射器等,以防止病毒传播。
- 定期检测:对于易感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建议进行定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早发现、早干预。
诊断与治疗- 确诊患者:基于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HBV-DNA等)的检测,进行患者的确诊。
- 患者管理:针对不同病情和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如戒酒、戒烟)等。
- 定期随访:建立完善的患者管理体系,定期随访患者,以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社区活动等),向公众宣传乙型肝炎的预防、传播途径和治疗等知识,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水平。
- 健康教育材料:开发和分发易懂、具有科学依据的乙型肝炎健康教育材料,向不同人群传达相关信息,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乙型肝炎患者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与监测- 加强研究:开展乙型肝炎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新的防治策略和疫苗研发,以提高防治水平。
- 监测传播情况:建立乙型肝炎的监测体系,监测感染情况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疫情扩散。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积极的社会参与。
本指南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对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医生的建议制定。
肝炎防治知识

肝炎防治知识
肝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可能在短期内缓慢发展或长期内迅速进展,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或肝癌。
以下是肝炎防治的一些常识:
1. 接种疫苗:艾滋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和性传播传播。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和艾滋病的重要方法。
2. 规范手卫生:勤洗手是避免病毒感染的基本措施。
饭前便后、接触动物、处理生鲜食品后、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都应洗手。
3.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食、未烤熟的食物,避免食用过期或不洁食品,尽可能选择高温杀菌的食品。
4. 避免注射毒品:注射毒品是乙肝和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避免使用毒品。
5. 避免性传播: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避免病毒传播。
6.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并进行肝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肝炎,及时治疗。
7. 注意药物的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以上是肝炎防治知识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肝炎预防和治疗的认识,保护自己的肝脏健康。
- 1 -。
乙型肝炎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预防措施乙肝系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那么乙型肝炎预防措施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注射乙肝疫苗新生儿或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016",即:"0":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注射第一针;"1":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6":第一针注射后6个月,即半岁时注射第三针。
2、切断唾液传播在50~80%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抓到乙型炎病毒,乙肝携带者母亲给孩子嘴对嘴地喂食物是个坏习惯,应该制止。
3、把好输血、血液制品质量关用最灵敏的检查方法过筛输血的血源和血液制品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防止输入人体;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肝感染标志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献血。
4、搞好卫生工作蚊子、臭虫、跳蚤等吸血的节肢动物也可能传播乙肝,应该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勤晒被褥。
5、远离易感染场所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文眉、修脚等均可传染HBV;一些不正规的医疗诊所,对于针剂、器皿、器械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亦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6、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尽量一个人使用自己的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等,养成饭前便后、出入公共场所(公交车、医院、超市等)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治疗乙肝的'方法1.急性肝炎的治疗绝大多数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具有自限过程,注意适当休息。
症状较重,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
给予清淡、富含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注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
恶心呕吐致影响进食、热量不足者应每日输液补充。
根据病人不同征象采用相应的中药成方或辨证施治,对于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是有利的。
但对于病程迁延超过8周,频繁复发者可考虑采用抗病毒疗法。
一般多不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饮食和药物。
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

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背景乙型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推动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制定了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
目标本指南旨在提供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策略,帮助医务人员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该疾病。
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慢性肝炎的重要手段,全民普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慢性肝炎的首要措施。
2. 避免高危行为:避免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进行性行为或共用注射器等高危行为,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健康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乙型慢性肝炎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诊断与治疗1. 早期诊断:提倡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早期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治疗,以减少疾病的进展和传播。
2. 综合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肝保护治疗,以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定期随访:对已确诊的乙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公共卫生策略1.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完善的乙型慢性肝炎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疫情。
2. 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能力和服务水平。
3. 增加宣传力度:加大对乙型慢性肝炎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结论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提供了乙型慢性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公共卫生策略等方面的指导,旨在全面提高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水平,减少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同时,该指南也强调了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努力实现乙型慢性肝炎的有效防控。
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乙肝篇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乙肝,增强防治意识,本文将介绍相关知识。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
它通常具有3—6个月的疾病潜伏期。
超过6个月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又被称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母婴传播。
包括分娩时的垂直传播与生活中与宝宝密切接触引起的水平传播。
第二种,血液传播。
主要出现在医院医生、护士等暴露职业人群和使用了未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的人群。
第三种,性传播。
常见于存在多个性伴侣与高危性行为的人群。
乙肝有哪些危害1.对患者自身的危害感染乙肝后,患者经常会感觉全身乏力,并伴有轻度低热。
同时逐渐出现食欲不佳、厌食油腻、肚子胀和恶心、消化功能不好以及呕吐等多种症状。
随着乙肝病情的延长与加重,患者的肝脏功能会严重受损,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出现肝掌、蜘蛛症和黄疸症状。
2.对他人的危害乙肝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会传染他人,损害他人健康。
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与性接触传播,损害孩子与伴侣健康。
如何科学治疗乙肝确诊乙肝后,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虽然目前尚未研究出能够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但积极正规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消灭与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有效延缓肝细胞纤维化,避免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危及患者生命。
现阶段医学上对乙肝的治疗主要采用一些抗病毒措施,建议患者通过正规医院医生的科学评估,选择适宜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与随诊。
如何有效预防乙肝乙肝的预防目前主要分成三级,各级具体预防措施如下:1.一级预防(1)接种乙肝疫苗。
这也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2)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指甲刀等私人物品。
尽量少接触公用生活用品。
(3)切断血源传播。
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2.二级预防家庭中存在乙肝患者、需要经常接触他人血液、免疫功能较差、出现疑似肝炎症状的乙肝易感人群,存在多个性伴侣、不洁性行为以及男同性恋等高风险人群,都需要主动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避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
1.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乙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2.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乙肝病毒感染后,因机体差异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无症状感染、急性自限性肝炎或暴发型肝炎。
研究显示,婴幼儿、小于5岁儿童以及免疫缺陷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通常无症状;然而,30%~50%的≥5岁儿童及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出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早期临床体征或症状,也可出现皮疹、关节痛及关节炎等肝外表现。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超过6个月,可发展为慢性感染,部分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1%的急性乙肝会发展为暴发型乙肝,暴发型乙肝的病死率约70%。
高达25%的乙肝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年龄较大儿童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而成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展为HCC的比例每10年约为5%,是未感染乙肝病毒者发生HCC概率的100~300倍。
80%的肝细胞癌病例可能由乙肝病毒感染造成。
3.感染乙肝病毒后能康复吗?乙肝慢性化的原因是什么?急性乙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对于成人来说,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的
休息、营养和一般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
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乙肝。
新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与乙肝病毒感染发生时的年龄有关。
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慢性化的可能性越高。
围生(产) 期、婴幼儿时期及5岁以上感染乙肝病毒者中,分别有90%、25%~30%及5%~1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免疫缺陷者(如HIV感染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成慢性感染的风险较高。
4.乙肝的传染源有哪些?
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慢性乙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都具有传染性,其中以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最为主要。
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最高,其他体液或分泌液如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也具有一定传染性。
5.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的最重要方式,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是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据估计,人群中40%~50%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所致。
如不采取阻断措施,HBsAg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围产期被感染约为70%~90%。
血液传播: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和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用具,如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静脉吸毒,
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
性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
6.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静脉吸毒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
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多性伴者及性伴为HBsAg阳性者。
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其他人群:如乙肝以外的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乙肝病毒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
7.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什么?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重视体检,定期去医院检查乙肝病毒复制的变化情况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饮食方面,禁忌喝酒,吃比较容易消化的饮食,不要吃太油腻和容易上火的食物,食物要干净卫生,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特别要注意不要熬夜,减少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情绪。
不能献血。
家人要接种乙肝疫苗,在配偶没有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之前,性生活时要使用避孕套。
9.乙肝的主要防治策略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乙肝疫苗也是唯一可预防原发性肝癌的疫苗。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采取预防接种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