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2.5有关苏格拉底的故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2.5历史故事: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在爱琴海的旁边,有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希腊首都雅典(Athens)。
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
雅典市内多小山,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
雅典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面积90万公顷。
雅典是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古城。
相传, 古时候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顿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
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
海神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
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
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
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
雅典对欧洲及世界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自古有“西方文明的摇篮”之美誉。
在古代希腊,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然而,这位一生热爱智慧、追寻美德和知识的人却被雅典人经过民主的审判判处死刑,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悲剧呢?根据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是一位爱智慧的哲学家,善于雄辩。
但是苏格拉底在宗教信仰上和雅典人民发生了冲突。
在古代希腊,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的神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
但是苏格拉底却不信奉这两个神,因为他鄙视雅典的民主和议会制度。
苏格拉底遭到了起诉。
起诉苏格拉底的是雅典的三个公民,一个代表演讲家,一个代表诗人,一个代表手工艺人和政治领袖。
控告苏格拉底的起诉书称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
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而相信还有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苏格拉底的案件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0名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
苏格拉底典型事迹

《苏格拉底典型事迹》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呀,是古希腊一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
他有好多特别有意思的事迹呢。
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走着,看到一个年轻人在向众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苏格拉底就走上前去问他:“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吗?”这个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告诉他,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是内心的满足和智慧的增长。
还有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真理呢?”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他们来到一片麦田。
他对学生们说:“你们从这头走到那头,只许摘一次,要找到最大的麦穗。
”学生们纷纷走进麦田,有的人看到一个大麦穗就摘下来,结果后面又看到更大的;有的人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后面还有更大的,结果走到尽头也没摘到。
最后苏格拉底说:“这就像寻找真理,要懂得把握时机,也要有正确的判断。
”苏格拉底经常在广场上和人们讨论各种问题。
有一天,他和一个人争论什么是勇敢。
那个人说,勇敢就是在战场上不退缩。
苏格拉底说:“那如果是盲目地不退缩,这能算勇敢吗?勇敢是不是也包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理智地做出选择呢?”大家听了,都陷入了沉思。
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追求那可是非常执着的。
他总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有一次,他问一个自以为很有智慧的人:“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吗?”那个人很自信地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不知道的。
”苏格拉底笑着说:“那这就是你最大的无知呀。
”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年轻人想要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让他每天甩胳膊300 下。
年轻人觉得太简单了,就答应了。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年轻人就坚持不下去了。
苏格拉底说:“简单的事情能坚持做下去也不容易呀。
”苏格拉底还因为他的思想和言论,惹来了一些麻烦。
当时的统治者不喜欢他的观点,最后竟然给他判了死刑。
可是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一点都不害怕,他觉得为了真理而死是值得的。
哲学家苏格拉底故事

哲学家苏格拉底故事哲学家苏格拉底故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有很多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学习。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了,想要学习哲学。
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着他走到一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
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
结果苏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
这下子,年轻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拼尽全力将苏格拉底掀开,爬到岸上。
年轻人不解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只想告诉你,做什么事业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当时有不少年轻人向他求教演讲艺术。
一天,有个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向苏格拉底讲了许多话,于是,苏格拉底向他索取双倍的学费。
那年轻人问:“为什么要我加倍交费呢?”苏格拉底说:“因为我要教你两门功课:一门是教你怎样学会闭嘴,另一门才是怎样地演讲。
”年轻人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苏格拉底与学生相处总是那么乐观和睦,所以有学生问他:“我从没见过你蹙额皱眉,你的.心情为何总是那么好?”苏洛拉底回答道:“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会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
”那么学生听了很受启发,生活就需要像老师那样拿得起,丢得开。
事实上,苏格拉底在生活中一直遇到麻烦,大至雅典的奴隶主当权者要严厉处置他,小到他的妻子经常要向他发脾气。
他的妻子是出名的泼妇。
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待客,妻子为了一件小事大吵大闹起来,他却淡然置之,笑着道:“好大的雷霆啊!”谁知妻子越闹越凶,竟然当着客人的面,将半盆凉水泼到了苏格拉底身上。
客人很尴尬,以为苏格拉底一定会发火了,谁知苏格拉底却心平气和他说:“我知道,雷霆过后,必有大雨。
”经过这件事后,妻子很后悔,决心改掉自己的坏脾气。
后来,当奴隶主当权者不容苏格拉底的“异言邪说”传播,将他处以死刑时,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临刑时,一个妇女哭喊着:“他们要杀害你了,可是你什么罪也没犯呀!”苏格拉底回答说:“噢,傻大姐,难道你希望我犯罪,作为罪犯死去才值得吗?”这位伟大的哲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还保持着轻松幽默的情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2.5课文注释:孔子与苏格拉底

课文注释:孔子与苏格拉底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作希腊的孟子。
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多少类似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正是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周安王三年),七十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
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据说孔子名丘,因为他生来就有一个高耸突出的前额而得名,这一个不大相称的面庞,谈不上英俊和潇洒;至于苏格拉底的相貌,据威尔杜兰在其所著《西洋哲学史话》里的记载,说他有光秃秃的头,大大的圆脸,深陷的眼眶,宽阔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个挑夫。
有的书上更说他有一个便便的大腹,如此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蹒跚的脚步,自然是够难看的了。
第三,他们生的时代也很相似。
孔子适在周室衰微的春秋时代,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仍,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思索以行其道。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当时的希腊半岛,也是城邦纷立的时代,较强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如果没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间的纷争总是接连不断。
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
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忱,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第五,他们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历史故事苏格拉底之死

历史故事苏格拉底之死在古希腊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而且颇具争议性的哲学家。
他以让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道德伦理而闻名,然而,他的思想和教导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苏格拉底之死成为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意义深远的历史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悲剧,更是对言论自由和个人思想的重要警示。
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雅典。
他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因此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里托的记录。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他通过对问题的追问和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真理。
然而,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引起了当时政治和宗教领导层的不满。
他被指控败坏青年人的思想,亵渎神明,并传播异端邪说。
虽然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只是在追求真理和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无知,但这并没有得到法庭的宽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城邦的法庭判处死刑。
他可以选择流亡,或者接受其他惩罚,但他拒绝了这些选择。
他坚信,自己的使命是让人们思考和追求真理,即使这意味着牺牲自己的生命。
据记录,苏格拉底在死刑执行前的最后一天,与他的朋友们在狱中度过了一个长夜。
他们谈论着生命和死亡的意义,讨论着苏格拉底的理念和他们对他的敬仰。
苏格拉底继续表达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并鼓励他的朋友们继续思考和探索。
第二天,苏格拉底被带到公众议会,他冷静地接受了死刑的执行。
他喝下了毒药,他的朋友们目睹着他慢慢离世。
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从容,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要继续追求真理,即使没有他的引导。
苏格拉底之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成为了一个英雄和先知,他的理念和教导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死亡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思考。
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引发了一场反思,人们开始质疑当时政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数年后,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崩溃,它被一个血腥的独裁统治所取代。
苏格拉底的死亡成为了政治腐败和独裁统治的象征,他的智慧和勇气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革命者。
世界名人苏格拉底背后的故事

世界名人苏格拉底背后的故事世界名人苏格拉底背后的故事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的三位检察官指控苏格拉底有罪。
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引进新神;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
”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
于是,苏格拉底就被宣判了死刑,在一个月后执行。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机会逃脱。
他的朋友克里同劝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
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
他还认为,如果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
当时雅典法律规定,被判有罪的人在认罪的前提下可以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
然而,苏格拉底说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
苏格拉底更不愿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
他的倔强态度令法官非常恼火。
5月的一天,苏格拉底将饮鸩就刑,在囚禁着苏格拉底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
这时,克里同问:“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要作交待?”苏格拉底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
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克里同说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但我们该怎样安葬你呢?”“按照你们所想的方式就可以了,只要你们心中真正感到我还存在着,我就没有离开你们。
”苏格拉底说着站起来,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沐浴。
在苏格拉底沐浴完毕以后,他的家人,17岁的大儿子兰普罗克勒斯,两个小儿子,以及他的第二个妻子克珊狄波斯,来到他身边。
苏格拉底当着柏拉图等人的.面将他迫切希望的事向他的家人作了交待,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先回去。
这时天渐渐黑了,苏格拉底坐下,便不再多说话了。
不一会儿,刑吏队的人走近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你跟别的囚犯真是很不同呀!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就刑时,他们不是耍赖就是咒骂我。
而你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
自从你被关在这里以后,我已经了解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的人,到现在我相信了这一点。
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

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的故事1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
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
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
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
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
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苏格拉底 典故

苏格拉底典故嘿,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苏格拉底这人的典故。
你知道吗?苏格拉底可算是哲学界的一个大明星啦,哇哦!我记得好像是这样苏格拉底这人呢,整天就在雅典的大街上晃悠,逮着谁就跟谁聊天,就像现在那些到处找人推销东西的销售员似的,不过他推销的可是智慧呢,哈哈。
他老是问人家问题,问得那些人啊,有时候都晕头转向的。
这就是他著名的“产婆术”啦,嗯……我也不知道为啥叫这个名儿,我猜是不是他就像产婆一样,能把别人脑袋里的智慧给“接生”出来呢?嘿嘿,这是我自己瞎琢磨的,也可能不对喽。
还有那个什么,苏格拉底之死。
哎这事儿可就有点沉重了。
他被指控不敬神和腐蚀青年啥的,我就纳闷儿了,他不就是跟人聊聊天嘛,咋就犯这么大罪了呢?当时他要是能请个好律师就好了,唉。
他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偏不,就那么大义凛然地喝了毒药。
哇,这得多勇敢啊!我想我要是他,估计早就吓得尿裤子,撒丫子跑咯。
说到这儿,我想起我刚接触这些哲学故事的时候。
那时候我就觉得,哎这些人都在干啥呢?讲的东西怎么这么绕。
就像我第一次看那些特别复杂的菜谱,完全摸不着头脑。
我还老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事儿搞混呢,闹了不少笑话。
不过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我就越来越觉得这些典故有意思了。
就像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在哲学这个圈子里啊,也有些有趣的事儿。
我听一个同行说,曾经有个教授研究苏格拉底研究得入迷了,做梦都在跟苏格拉底对话呢。
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对着学生就喊:“苏格拉底啊,你这个观点可不对!”把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的,哈哈。
我在想啊,如果苏格拉底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会怎么样呢?他会不会拿着个智能手机,在社交网络上到处提问呢?或者他会不会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你们啊,整天刷手机,都忘了思考人生啦!”嗯……这都是我瞎想的啦。
你对苏格拉底的这些典故有啥看法呢?有没有你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呀?或者你有没有类似把不同哲学家搞混的搞笑经历呢?快和我分享分享呗。
哎我这文章写得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过我觉得这样才像我们平常聊天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故事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为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
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
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
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
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
”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
苏格拉底学唱新歌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
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
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
”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