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治疗选择
第二十讲抗心律失常药

间期延长者禁用。
本药长期应用可见角膜褐色微粒沉着,不影响视力,停药后微 粒可逐渐消失。少数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个别患者 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长期应用必需监测肺功能、进行肺 部X光检查和定期监测血清T3、T4。
第二十讲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讲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利多卡因(lidocaine) 【体内过程】
口服后肝脏首过消除明显,静脉注射给 药作用迅速,仅维持20分左右。该药在血中 有70%与血浆蛋白结合,体内分布广泛,表 观分 布容积 为 1 L/kg 。 有 效 血 药 浓 度1 ~ 5为μ2g小/m时l 。,该经药肾几排乎泄全。部在肝中代谢,消除t1/2
抗心律失常药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对强心苷
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对房扑、房颤和 室上性心律失常也有效,但治疗房扑、房颤时须 注意该药可改善房室结传导而加快心室率。苯妥 英钠亦可用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导管术等 所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
【不良反应】
快速静脉注射容易引起低血压,高浓度可引起心动过 缓。中枢症状常见有头昏、眩晕、震颤、共济失调等,严 重者出现呼吸抑制。在低血压或心肌抑制时慎用。窦性心 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孕妇禁用。
普罗帕酮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伴
发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预激综合征。
【不良反应】
常见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味觉改变等。心血管系统常见 房室传导阻滞,加重充血性心衰,还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等。由于 其减慢传导程度超过延长ERP程度,易致折返,引发心律失常。肝 肾功能不全时应减量。心电图QRS延长超过20%以上或Q-T间期明显
临床医学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临床医学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0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Ⅰ类Ⅱ类Array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钠通道阻滞剂Ⅲ类Ⅳ类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钠通道,抑制钠通道活性,减慢传导速度Ⅰ类主要作用于β肾上腺素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活性Ⅱ类主要作用于钾通道,减少钾离子外流Ⅲ类主要作用于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Ⅳ类主要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Ⅰ类主要应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改善心脏功能和降低血压Ⅱ类主要应用于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减慢心房率并预防血栓栓塞Ⅲ类主要应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02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最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奎尼丁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但副作用较大。
奎尼丁利多卡因主要针对室性心律失常,如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利多卡因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可降低心率、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索他洛尔索他洛尔是β受体拮抗剂的一种,可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
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主要用于转复心房颤动和预防房颤复发。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拉帕米是钙通道拮抗剂的一种,可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也是钙通道拮抗剂的一种,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高血压合并的心律失常。
地尔硫卓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0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23通过调节心脏电生理活动,减少或消除心律失常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总结及合理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总结心律失常所发生的部位不尽相同,在心脏传导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心脏传导系统:正常人由窦房结起搏,称之为窦性心率。
窦房结产生的冲动经房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经房室结传到至希氏束,左右束支,最后到达浦肯野纤维网,完成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动作电位时相:在每一个心脏传导组成的部分,都有之相对应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大概可以分为0、1、2、3、4这五个期。
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网被称为快反应细胞,而心房肌、心室肌被称为慢反应细胞。
我们所说的快、慢是由0期去极化决定的,0期以钙离子内流为主的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而以钠离子内流为主的,我们称之为快反应细胞。
1期、3期主要以内流的钾离子决定,所以说钾离子外流快慢与否主要会决定动作电位时限问题。
2期是内流的钙离子对抗作用占优势引起平台期效应,这对于不应期的延长起到支持的作用。
最后来说4期,4期这个概念主要见于具有自律性的细胞当中,该期主要的离子流变化为钾离子外流的减弱,钠离子、钙离子内流的增加所引导的,逐渐达到域电位水平,引发自律细胞的自动除极。
心律失常机理:自律性升高、降低,折返激动,后除极,传导增加。
自律性升高:4期钾离子外流抑制钠离子、钙离子内流受到兴奋最大舒张电位过小折返激动:不应期相对缩短、传导增加:0期钠离子内流后除极:早后除极:2或3期;复极受阻,引起Na+或Ca2+内流4期;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致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药理作用Ia类:代表药物: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共同药理作用:抑制钠离子内流、抑制钾离子外流0期钠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窦房结0 - - -房间束- - - -房室结0 - - -希氏束- - - -左右束支- - - -浦肯野纤维- - -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抑制3期钾离子外流非自律性升高的心动过速: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预计综合症抑制4期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钙离子内流自律性降低不明显Ib类:代表药物: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共性药理作用:轻度抑Na+内流,促K+外流0期钠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心室肌- + + -心室束- + + -浦肯野纤维- + +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促进3期钾离子外流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促进4期钾离子外流、抑制钠离子、钙离子内流,降低自律性(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c类:代表药物:普罗帕酮(心律平)共性药理作用:重度抑制钠离子内流0期钠离子内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房室结- -心室肌- -心室肌- -浦肯野纤维-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抑制4期、抑制钠离子、钙离子内流,降低自律性(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I类:β受体阻断剂(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窦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降房率室速、室扑、室颤降室率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广谱:抑制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通道0期钠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窦房结0 - - -心房肌- - - -房间束- - - -房室结0 - - -希氏束- - - -左右束支- - - -浦肯野纤维- - - -心室肌- - -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抑制3期钾离子外流非自律性升高的心动过速: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预计综合症抑制4期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钙离子内流自律性降低不明显IV类:钙拮抗药物: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地尔硫卓广谱:抑制钙离子通道0期钠离子内流0期钙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钙离子内流窦房结0 - 0 0 -心房肌0 0 0 0 -房间束0 0 0 0 -房室结0 - 0 0 -希氏束0 0 0 0 -左右束支0 0 0 0 -浦肯野纤维0 0 0 0 -心室肌0 0 0 0 -地尔硫卓: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一切均为降室率IV腺苷与A受体结合,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传导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频率或传导出现异常的情况。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心房性、心室性和房室传导阻滞三种类型。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以及各种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控制心率、减少症状,预防心律失常相关的并发症。
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中,药物的选择依赖于病人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以及基础疾病。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等。
以下是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及相应的药物选择:1.心房颤动:β受体阻滞剂是一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控制心率。
药物的选择包括美托洛尔、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此外,洋地黄和钙通道阻滞剂也可用于降低心室率。
对于需要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进行维持治疗,并且联合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
2.心房扑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与心房颤动类似,主要是控制心室率。
洋地黄和钙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控制心室率,但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通常不推荐使用,因为可能加重心房扑动。
3.室性心动过速:具体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心室功能来决定。
对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来控制心率并减少心悸。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
4.室性早搏:治疗主要包括减少诱因、改善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在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可用于抑制早搏。
5.房室传导阻滞:治疗主要是给予临床上的症状治疗,如心率过缓可给予起搏器治疗。
对于有明确指征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症患者,洋地黄可用于维持心室率或起搏治疗。
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调整剂量。
同时,药物治疗不能替代或取代基础疾病的治疗,所以在治疗心律失常时,也要同时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
2018欧洲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用药及决策制定共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 用药及决策制定共识》
目录
01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启用 03 3. 特定人群抗心律失常药物推荐
02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监
测
04
4.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个体化推荐
05 5. 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高危心 源性猝死
06 6. 抗心律失常药物安
全性
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启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证
四.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个体化推荐
4.1 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 速
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
01
剂。
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出现症状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使用 ⅠC 类和 ⅠA 类抗
02
心律失常药物。
无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依据下,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不推荐使用抗心律失常
4 对缺乏安全有效性
研究,因此,抗心 律失常药物仅用于 部分特定先天性心 脏病患者。
5 所有接受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 评估肾功能。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 可能导致或加重心动过 缓,对于既往有晕厥、
6 窦性心动过缓或 PR 间期
延长 / 房室结传导障碍 史的患者,抗心律失常 药物可能导致明显缓慢 性心律失常。
03
药物。
四.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个体化推荐 4.2 房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
4.3 室上性心律失 常
图 1 血流动力学稳 定心动过速处理流 程
图 2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 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 疗图
图 3 房颤控制心 率用药推荐
五. 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高危心源性猝死
01Lorem ip 急性或慢性冠脉疾病不推荐常规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抗心律失常药物概述•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建议•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挑战和对策•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目录01引言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耐药性,且副作用较多。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背景介绍控制症状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心律失常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预防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
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报告结构本报告分为药物治疗基本原则、药物治疗方案建议和结论三部分。
报告的目的和结构02抗心律失常药物概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钠通道阻滞剂,包括Ⅰa(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b(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Ⅰc(如氟卡尼、恩卡尼)。
Ⅰ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Ⅱ类钾通道阻滞剂,以胺碘酮为代表。
Ⅲ类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Ⅳ类通过阻滞钠通道,减少钠离子内流,从而减缓心脏传导,降低心肌收缩力。
Ⅰ类通过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
Ⅱ类通过阻滞钾通道,延长心脏动作电位时程,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Ⅲ类通过阻滞钙通道,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
Ⅳ类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心血管反应如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昏、眩晕等。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呼吸系统反应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0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1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2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针对病因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以达到长期缓解症状的目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6
奎尼丁(quinidine)
源于茜草科植物金鸡 纳树皮中的生物碱, 为抗疟药奎宁(左旋) 的光学异构体(右 旋),二者作用相似, 但奎尼丁对心脏作用 较奎宁强5-10倍,故用 于抗心律失常。
7
奎尼丁(quinidine)
❖药理作用 1. 降低自律性 2. 减慢传导速度 3. 延长有效不应期 4.其他作用:明显的 阻断α-受体和抗胆碱作
13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临床应用
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 房扑动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过敏反应 长期应用可能产生全身性红斑狼疮样症状
14
Ⅰb类
Ⅰb:轻度抑制钠内流: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 率,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钠内流, 降低自律性 促钾外流:缩短复极过程,缩短APD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
概述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 药物,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它分为 快速型与缓慢型二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阿托 品或拟肾上腺素类药物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比 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纤颤、心烦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室上心动快速及心室颤动等。下面主要 讨论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Ⅰb: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 促进K+外流,降低自律性,缩短或不影响动作电位时程。
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Ⅰc: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
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明显。普罗帕酮、氟卡尼
4
பைடு நூலகம்
❖Ⅱ类:β肾上腺受体拮抗药
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 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表现为减慢4相除极速率 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

维持窦性心律药物
胺碘酮 100-200mg 光过敏,肺毒性,多发性神经病 变,胃肠道反应,心动过缓,尖端扭转性室速(罕见), 肝毒性,甲状腺功能异常
多非利特 根据肌酐清除率给药,0.25-1.000mg 尖端 扭转性室速
氟卡胺 200-300mg 室性心动过速,充血性心衰,增强 房室结传导(转变为房扑; 普罗帕酮 成人每天10mg/kg,分3次服用;老年人不超 过450mg/天 室性心动过速,充血性心衰,增强房室结 传导(转变为房扑); 奎尼丁 0.2g,每8小时一次 尖端扭转性室速,胃肠道 反应,增强房室结传导
• 2类 阻滞钠通道并促进钾外流药:东莨菪碱、白花前胡、 麦冬总皂苷。
• 3类 钙通道阻滞药:蝙蝠葛碱、小菜碱、前胡丙素、丹皮 粉、粉防己碱。
• 4类 延长APD中药:山莨菪碱、苦参碱、槐定碱、槐胺碱、 关附庚素、黄杨碱D、千金藤碱、巴马丁、延胡索碱、木 防己碱等
• 5类 含强心苷类成分中药:福寿草、万年青、罗布麻、夹 竹桃、铃兰等
•药物转复:
静脉给普罗帕酮、依布利特(1mg/支 成人 1mg-10ml+NS10ml-->10min ) 、多非利特、 (0.25mg bid) 胺碘酮 终止房颤可能有效。 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胺 碘酮。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可首选Ic类药(如 普罗帕酮)。近年有报道用普罗帕酮450600mg顿服终止房颤发作,成功率较高。但 首次应用最好在住院或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
(二)Ⅱ类药物的联合用药
1.β受体阻断剂与洋地黄类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常 用于控制慢性心房颤动,单用一种药物不能满 意控制心室率者。
2.β受体阻断剂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联用 常用 的有普萘洛尔+奎尼丁, 对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提高, 并能减少奎尼丁的用量,很少有耐药现象; 3.其次是阿替洛尔与普罗帕酮联合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治疗选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随着近30年CAST、SWORD及PALLAS等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的公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一度受到人们质疑。
人们更加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指征、不良反应和风险/效益比,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鲜有新药上市,临床应用不规范,其临床地位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导管消融技术和器械治疗的迅速发展使一些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但是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各类心律失常治疗策略的基石。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目的不仅仅在于控制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频率及时程,更在于改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及死亡率。
在最新临床指南中,无论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还是室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方案。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对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急救治疗静脉使用腺苷为Ⅰ类推荐。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是合理的(推荐等级Ⅱa)。
口服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的是合理的;当其他治疗无效或禁忌时,可考虑静脉使用胺碘酮(推荐等级Ⅱb)。
对不愿行导管消融的患者,可以持续口服索他洛尔、多非利特、地高辛或胺碘酮(推荐等级Ⅱb)。
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预激并房颤患者可以使用伊布利特或静脉用普鲁卡因胺。
如果静息心电图无预激波,患者可持续口服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I类推荐)。
静息心电图没有预激的顺向性AVRT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可静脉使用地尔硫卓、维拉帕米或β受体阻滞剂(推荐等级Ⅱa)。
静息心电图上有预激的顺向性AVRT患者,且不能或不愿行导管消融,口服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可能是合理的;静息心电图上没有预激的顺向性AVRT患者,且不能或不愿行导管消融,口服地高辛可能是合理的(推荐等级Ⅱb)。
对于心房扑动,口服多非利特或静脉用伊布利特进行药物复律为I类推荐。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扑患者,静脉或口服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控制心室率也是I类推荐。
当β受体阻滞剂禁忌或无效时,可以静脉使用胺碘酮控制心室率(推荐等级Ⅱa)。
对有症状的复发房扑患者,胺碘酮、多非利特、索他洛尔可以用来维持窦律(推荐等级Ⅱa)。
对于房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的是I类推荐。
对疑诊局灶性房速的患者,使用腺苷可恢复窦律或判断心动过速的机制(推荐等级Ⅱa)。
对于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持续治疗,口服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是合理的;氟卡尼或普罗帕酮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的持续治疗是有效的(推荐等级Ⅱa)。
口服索他洛尔或胺碘酮对房速患者的持续治疗可能
是合理的(推荐等级Ⅱb)。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速患者,使用胺碘酮或伊布利特恢复窦律是合理的(推荐等级Ⅱb)。
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推荐等级I)。
在其他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的情况下,可以口服胺碘酮控制心室率(推荐等级Ⅱb)。
无禁忌的条件下,房颤复律可用氟卡尼、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推荐等级I)或者胺碘酮(推荐等级Ⅱa)。
对于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根据心脏基础疾病可选用以下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胺碘酮、多非利特、决奈达龙、氟卡尼、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推荐等级I)。
房颤患者可使用节律控制药物治疗心动过速引起的心肌病(推荐等级Ⅱa)。
对于非频发、可耐受的复发房颤,药物在减少复发频率和症状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推荐等级Ⅱb)。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在反复告知患者早搏的良性预后和安慰治疗后,如果症状仍然明显者可考虑选择药物治疗。
检查发现左室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或左室扩大的患者,频发的无症状室性早搏可能也需要治疗。
对安慰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
啶类钙拮抗剂(推荐等级Ⅱb)。
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的患者中,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室性早搏患者,即使存在明显的瘢痕组织,消除高负荷的室性早搏(>10%)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推荐等级Ⅱa)。
在非持续性室速(NSVT)患者中,如果合并心梗和左室功能下降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推荐等级I)。
有症状的非持续性室速患者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推荐等级Ⅱb)。
如果患者本身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可予以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推荐等级Ⅱb)。
对于植入ICD的心衰患者,胺碘酮、索他洛尔和其他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电击,并且减轻不适合ICD治疗的症状(推荐等级Ⅱb)。
??
对于特发性持续性室速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应作为首选;索他洛尔、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和较大的副作用,仅作为次选。
对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室速患者,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可达龙、利多卡因等。
对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持续性室速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及胺碘酮是治疗策略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预防管理指南肯定了β受体阻滞剂在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地位。
β受体阻滞剂不仅减少心源性猝死并且能
改善预后,对于存在室性心律失常又不适合植入ICD者,β受体阻滞剂被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
如果治疗剂量无效,可选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对已植入ICD的患者,因电风暴而频繁放电者需要增加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室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及胺碘酮都可以有效地控制快速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特殊类型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价值
奎尼丁属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
但与其他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类似,奎尼丁存在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故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禁用。
同时,奎尼丁存在胃肠道症状、金鸡纳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Yan等人发现奎尼丁能够抑制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进而使Brugada 综合征患者右胸导联的ST 段恢复正常,并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此外,Shen等人发现,在Brugada综合征心律失常事件高发的夜间服用小剂量奎尼丁可以有效避免已植入ICD 的Brugada 综合征患者出现电风暴的情况。
利多卡因和美西律属于Ⅰb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轻度阻滞钠通道并降低自律性。
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但由于其可能诱发心脏骤停并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反而增加死亡率,利多卡因的地位逐渐被胺碘酮取代。
然而,在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中,Johannesen
等人发现利多卡因能够通过抑制hERG钾通道使QT间期缩短,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美西律是临床上较常用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控制室性早搏患者的症状。
此外,美西律作为钠通道阻滞剂在LQT3患者中也存在治疗价值。
Mazzanti等人通过对34名LQT3患者进行观察,平均随访36个月,证实美西律不仅能够缩短QTc间期,还能够有效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在服用有效剂量美西律后,LQT3患者每年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从10.3%降至0.7%。
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属于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能够调控β受体,同时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
β受体拮抗药直接抗心律失常作用虽并不很强,但却是目前唯一能改善预后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此外,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也占有一席之地。
β受体阻滞剂是长QT 综合征(LQTS)的首选治疗方案,尤其是LQT1和LQT2患者中,它能够有效减少LQT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次数。
然而,并非所有β受体阻滞剂都对LQTS有效,Chockalingam等人发现,相比于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在控制LQT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方面更加有效。
对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目前的指南也将β受体阻滞剂列为I类适应症。
在Andersen-Tawil综合征的患者中,Bendahhou等人通过膜片钳技术发现KCNJ2 突变可导致Kir2.1 通道蛋白在胞内装配转运障碍和膜上通道电导降低,导致IK1电流强度减小,使QT间期延长,引发心律失常。
普萘洛尔同样能够减少此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评定不再仅以心律失常事件的减少为标准,是否能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次数以及降低死亡率是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考量标准。
虽然新的导管消融技术和器械治疗层出不穷,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基础地位仍是无法替代的。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与规范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