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考法帮高分帮
高考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专题的考查

高考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的考查作者:***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1年第04期高考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考查的频率不是很高。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对本专题大多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的,偶尔也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在难度上,以中等稍难试题为主,较少出现难度较小的试题。
试题常以文献史料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图片式材料和表格式材料出现的频率较高。
试题注重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在考查内容上,今年高考试题仍将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
在题型、难度、赋分等方面将延续往年命题风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1.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对本专题的考查情况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应在全面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挖掘教材知识;同时应联系中国与苏联的经济建设,理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认识外国经济建设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2.典例精析【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胡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材料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1)材料一中胡佛和罗斯福面对危机的态度有何不同?(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材料一反映了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和罗斯福都采取了应对危机的措施,但是由于切入点不一样,结果也不同。
2021版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课件:10.31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补遗】 1.蓝鹰计划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 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即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 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才可以进入市场。 2.“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 国家运用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指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 动的总称。
在则使国内市场缩小;信用危机又进一步加重了工农业生产危机;更为重要的 是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 强化干预的政策。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 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概括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在美国的原因是什么?(史料实 证)
【解读】把握住材料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如“盲目投资”“使世界市 场急剧缩小”“严重的信贷危机”“农业的长期慢性危机”“国内市场缩 小”“信用危机”“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等,这些都是导致经济危机发 生的原因。 提示:盲目投资导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尖锐;高关税保护政策造成世界市场 缩小;分期付款的方法引起市场虚假繁荣;农业危机和信贷危机的影响;自由放 任的政策。
5.特点: (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失业保险、工伤保险、_养__老__保险、 教育等。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6.评价: (1)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 化的趋势。 (2)“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扩大了社会消费。 (3)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劳动 者的_生__产__积__极__性__;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不堪承受,从而造成企 业后劲不足。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知识归纳:专题十四 现代史——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十四、现代史——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购买力、生产过剩1.原因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增加金融市场不稳定性,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真实情况经济的虚假繁荣其他原因①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一.②财富过度集中,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相对过剩1929 2.爆发标志:1929.10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激增——①波及范围特别广:始于金融领域,涉及工业、农业等;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33 3.特点②持续时间特别长:长达4年资本③破坏性特别大:工业产量下降1/3,失业工人3000万以上主义1〉引发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①加深了各国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不断世界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经济 4.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方法 A.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危机2〉世界局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更加动荡不安(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影响:各国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使彼此之间矛盾更加尖锐,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资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残酷掠夺,更强烈反抗1.背景①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当时的总统胡佛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迟迟无法解决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2.目的: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直接:尽快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兴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改革银行体系(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等措施,恢复银行信用与正常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信心;3.内容2〉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二.3〉复兴工业: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调整企业与劳资关系。
高考历史 冲刺系列 第14讲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概括总结及例题讲解)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本讲内容中高频考点主要包括:30年代大危机的探究,罗斯福新政及评价,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新”意等。
本讲对当今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故在高考中呈现较多,应引起关注。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0年我国政府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作重点,要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应对经济困境的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全球史观看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出现:“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国家能以一己之力战胜这场危机,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
回望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由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到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世界,究其深刻原因,可以感受经济全球化缓缓前行的节拍。
考点聚焦考点4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例1.(2011年福建省文综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图6 图7 图8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答案:B。
解析: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A项符合实际;从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C项符合实际;从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体现出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项符合实际;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B项可选。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丨考纲考点分析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丨考纲考点分析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本节内容适用范围:高一预习,高三、高二复习考纲分析知识体系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两个主题:一是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两种经济模式的发展(1)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单纯市场调节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
(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以失败告终。
(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
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
建立“国家”——社会保障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4.评价(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三产业兴起——经济结构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山东省济南市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4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山东省济南市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4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20高一下·任丘开学考) 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A . 用于解决就业问题B . 利于解决产销矛盾C . 可以保护民众自尊D . 受资本家大力支持【考点】2. (2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杠杆是①各国政府的宏观管理②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充分利用科技成果④推行国有化政策⑤加强世界性的经济联系A . ①②③④B . ②③④⑤C . ①②④D . ①②③【考点】3. (2分) (2017高一下·牡丹江期末) 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 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B . 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C .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D . 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考点】4. (2分) 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
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 . 全面国有化趋势B . 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C . 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D . 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考点】5. (2分) (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 1961年,肯尼迪指示各联邦部门加大开支,下令按新的最低工资法提高被该法排除在外的政府雇员和政府洗衣工人的工资,发放免费食品券,降低联邦住房管理局贷款利息,增加三十亿美元的政府预算。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资本家盲目生产,超出了人民群众的购买力⑵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⑶具体原因:①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造成虚假消费②狂热的股票投机,掩盖了矛盾③美国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使危机加剧思考:经济危机从美国扩展到世界说明了什么?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特点史实波及范围特别广从财政危机波及到工农业部门、商业和外贸部门,从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到殖民地附属国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年到1933年,1937年又陷入新的危机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1)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面临全面危机:①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恶化。
(经济危机)银行倒闭(金融危机)工商企业破产(工业危机)农业衰退(农业危机)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外贸危机)工人失业,农民破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社会生活危机)②人民对现有社会制度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出现要求推翻现有政权的斗争。
(政治危机)(2)对国际形势的影响:①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更强烈地反抗,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②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千方百计寻找出路: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暂时缓和了危机,而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项目具体内容⑴整顿金融通过《紧急银行法》,成立联邦储备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⑵调整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节农业生产。
⑶调整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规范公平竞争的规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oc](https://img.taocdn.com/s3/m/49ee9872af45b307e87197df.png)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案【考点定位】(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着重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突出考查罗斯福新政各个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重点考查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整,找出其经济繁荣或经济衰退背后的体制原因。
【名师点击】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大危机,它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财富,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并导致了政治危机。
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知识网络】1、原因、爆发标志、表现、特点、影响(一)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背景、内容、2、美国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2)特点、实质(3)作用1、背景2、措施:国家对经济大规模干预、企业经营的变化、福利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4、评价:积极+消极【考点详解】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2、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
3、历史原因:长期自由放任政策。
(二)爆发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三)表现:1、银行倒闭2、企业破产3、生产下降4、失业率高5、物价下跌(三)特点1、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持续时间长(1929年—1933年)3、破坏性严重(三)影响1、动摇了人们对19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信心,各种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纷纷出台;2、激化了资本主义各车的社会危机,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资产队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2.[2018天津文综,8,4分]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
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2019海南高考,19,2分]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
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4.[2020湖南四校调研]胡佛政府对苏联的出口商品采取了许多歧视性措施,还极力怂恿一些欧洲国家抵制苏联商品。
1933年,苏联对美国的出口额仅为1929年的32.25%。
胡佛政府的这些措施( )A.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B.导致美苏两国冷战加剧C.中断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D.破坏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考点2 罗斯福新政5.[2020辽宁葫芦岛月考]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允许总统对同意对美国降低关税的国家降低关税。
到1937年,美国已和16个国家达成了降低关税的协定。
美国这一举措( )A.表明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B.表明其试图通过对外贸易缓解经济危机C.造成经济危机向世界范围扩大D.表明其仍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6.罗斯福在竞选时提出要关心“那些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们”,他推行新政时通过了一系列能够“更合理更明智地分配国民收入”的救济法案。
罗斯福此举的主要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成效显著B.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为保障民生而转变政府的职能7.[2015江苏高考,18,3分]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考点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8.法国在二战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国家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
这反映出(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9.[2016海南高考,23,2分]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197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236.955.1 2.931.764.7日本26.031.742.3 3.643.048.4联邦10.749.739.6 3.351.745.0德国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10.[2019 海南高考,23,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 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这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执政20 年后首次入主白宫。
共和党保守派希望艾森豪威尔回到20 年代传统的共和党的老路上去。
在他们心目中,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无异于“滑向社会主义”,而共和党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
艾森豪威尔也曾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1956 年,艾森豪威尔再次赢得总统竞选。
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
现在,它包括了教育、卫生等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韩铁《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和党保守派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
(6分)(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艾森豪威尔在经济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考法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2018全国卷Ⅲ,34,4分]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②③时间1929—1930年1930—1931年类别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④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①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本题从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下跌幅度扩大切入,考查经济危机的加深,凸显了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29—1931年,美国烟煤业、金属矿业及制造业的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说明当时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涉及美国最低工资标准的信息,故A项错误;表格中也没有涉及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故B项错误;表格内容与美国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故D项错误。
C名师点拨危机往往从经济大幅跳水开始,由泡沫破裂走向失业率攀升,由经济困境加重转向社会矛盾激化,由经济社会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乃至军事领域。
危机的自我拓展只有走完全过程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点,大危机一旦发生就注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考法2 罗斯福新政2[2015全国卷Ⅰ,34,4分]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①,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②。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本题从罗斯福新政期间建立养老金制度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等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1935年8月”“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的《社会保险法》的内容,该法案还规定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故B项正确。
《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C项错误;《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水平,故D项错误。
B解题反思第一,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动摇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成功探索,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为以后各国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教训。
第四,罗斯福新政十分关注民生问题,复习时注意联系当今中国的精准扶贫、人口老龄化等民生问题进行理解。
考法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2019全国卷Ⅲ,35,4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①,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②。
1981年①,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②,其结果③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本题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经济的发展切入,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表明当时法国经济陷入“滞胀”,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密特朗“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继续,因此只会加剧经济恶化,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密特朗政府的措施只会进一步加剧“滞胀”现象,不会实现物价下降、推动通货紧缩,B、C两项错误;密特朗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放弃了经济自由,D项错误。
A解题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这直接导致了行政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20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进行改革,缩减政府雇员以减少财政支出,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
而密特朗政府却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国有化,大搞社会福利,导致物价上涨,经济未见好转,甚至比之前更糟。
素养1运用唯物史观解读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同11933年11月以后, 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
委员会中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
委员会还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
罗斯福这一做法意在A.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B.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C.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D.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设立全国应变委员会意在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进行社会管理,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B项排除。
材料反映不出罗斯福要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C项排除。
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以解释联邦纲领,并非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D项排除。
A素养2 运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经济思想的演变2时间人物措施或观点1651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
年1776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政府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每个人可以自由进行经济活动。
年1936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强调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投资和消费。
年以上材料说明A.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D.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指导思想,自由主义是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产生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阶段向国家垄断阶段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学理论,这说明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